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5-幼科铁镜-第20页

盗汗而固虚。白术消湿痰而温胃。利水道以强脾。丁香快脾胃。以 止吐逆。附子疗虚寒。大壮元阳。当归补虚以养血。独活祛风以治疯。浓朴温胃。且消呕胀。除痰亦验。肉桂可疗冷泻。
止汗如神。橘红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山茱肉治头昏晕。止下部之遗精。
夏禹铸曰。附子之力猛。用之贵小心谨慎。虚寒者受之。如枯木逢春。若壮气不衰。误为过问。必发直冲冠。以是 知脾气两虚。元阳亡失。虚极生寒。体如冰雪。口中寒气逼人。一用如石投水。不特莫之逆也。且同流湿就燥。如只虚 而不寒。即寒不到阴极地位。情势犹能自立。一用如水投石。不特莫之受也。而且水火参商。是知宜用不怕朝夕。不宜 却怕分厘。可为轻用附子者作一箴规。
\x温性\x 木香理乎滞气。半夏主于风痰。苍术燥脾去湿。山药脾湿能医。藿香叶止吐温胃。能消喉响之寒痰。款 冬花润肺去痰。又定久嗽之壅喘。草果仁温脾胃以止疟。威灵仙宣风气以除疼。茴香却膀胱疝气之痛。秦艽去肢节肿痛 之风。槟榔坠痰导水。治痢疾之后重如神。诃子生津润肺。疗滑泻之沉 似圣。防风祛风。杜仲益肾。橘核止腰疼疝气 之急痛。麻仁润肺及六腑之燥坚。黄 实腠理益元气。外固表虚之汗。肉豆蔻温中止霍乱。更助脾脏之虚。生姜皮可消 浮肿。钩藤钩专定惊风。
夏禹铸曰。黄 之性。温内分。实腠理。益元气。外固表虚之盗汗。内托阴证之疮疡。乃脾家气分之第一种固虚药 也。故仲景有曰。黄 、甘草。以益元气之内。人参、肉桂。调和营卫之中。人动曰提气。只知道一个气字。那知道人 身上气有两种。主乎脾者。气之元也。主乎肺者。气之发也。脾之元气。犹每岁之为生为长。为收为藏。内运之气是也。
肺发之气。犹山岳之晴岚。村落之烟雾。溪壑之阴云。碧海之楼市。外发之气也。不能分别两种。各有所司。猥曰提气。
嗟嗟。黄 何曾走着肺家。又何曾理着肺气。把扶正气的一味圣药看坏了。致令脾气弱症。卒不敢用。不亦深可悼哉。
余推其故。多因肺部有邪。气喘气促。那医家不去清肺之邪。而遽为扶脾之气。适凑其会。气愈喘愈促。便诬赖到黄 身上。不然。黄 与肺何涉。而亦乱道提气耶。若以余言为谬。试到明医处。把黄 温内分。实腠理。益元气。固盗汗。
这几个字。几种性。细问一番。庶可了然于心矣。
\x平性\x 青皮利脾胃。快膈削积。天麻定惊痫。燥湿祛风。甘草调燮阴阳。解药百毒。生用乃泻心经之火。人参 宁心润肺。助胃开脾。生津扶气。肺热反来伤肺之忧。南星去惊风痰吐之苦。枣仁有补心去怔之功。大腹皮消浮下气。
亦能和胃。远志肉遗精能止而宁心。木通猪苓。并为利水之用。莲肉醒脾。更有清心之妙。白茯苓补虚劳。心脾俱到。
白茯神宁心脏。惊悸能安。麦 有入脾化食之力。脾虚莫用。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功。浮者为佳。神曲消食。恐伤脾气。
百合止嗽。兼敛肺虚。连翘泻六经之火,排却疮脓。大枣有健脾之力。中满勿尝。乌梅治便血。疟痢兼用。竹沥治痰壅。
寒滞宜防。
夏禹铸曰。人参是世间一种灵丹。若脾虚作泻。胃虚发吐。心虚惊悸。肺虚作嗽。津亡作渴。气虚失血。病久成慢。
诸类用之。如入芝兰之室。盖善与善相亲也。肺热。气旺,风邪。热邪。燥邪。火邪。诸类用之。如入鲍鱼之肆。盖邪 正不肯并立也。凡今之人。因前庸手误用伤人。相沿视为鸩毒。不深可恨哉。脏有淫邪。不可遽用。邪去正衰。不可不 用。遽用者伤人。不用者亦杀人也。
<目录>附录<篇名>诸汤方属性:\x天保采薇汤\x 羌活 前胡 半夏 陈皮 柴胡 赤芍 白茯 川芎 枳壳 浓朴 桔梗 苍术 升麻 葛根 藿香 独活 甘草 \x犀角解毒汤\x 治胎热丹毒。
犀角 赤芍 生地黄 白芷 甘草 连翘 荆芥 防风 牡丹皮 木通 \x导赤散\x 治夜啼。
木通 生地 甘草 竹叶 黄芩 \x大连翘饮\x 治胎热等症。
连翘 赤芍 归尾 木通 甘草 防风 荆芥 \x理中汤\x 治胎寒等症。
干姜 白术 甘草 人参 若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x钩藤膏\x 治内吊肚痛。
乳香 没药 木香 僵蚕 共为丸。钩藤汤下。
\x地黄茵陈汤\x 治胎黄。
生地 归尾 猪苓 天花粉 赤芍 赤茯苓 茵陈 泽泻 甘草 \x芍药汤\x 治夜啼泄泻。
白芍 泽泻 甘草 大茴 薄荷 木香 茱萸 生姜 \x六君子汤\x 治脾胃虚寒等症。
陈皮 半夏 人参 白术 甘草 白茯 生姜、大枣引。
\x固真汤\x 治慢惊四肢冷。不省人事。
附子 甘草 人参 山药 黄 肉桂 白术 白茯 姜枣引。
\x保元汤\x 治汗多。变慢惊。
黄 人参 甘草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水煎服。
\x姜半散\x 治吐不止。将成慢惊。
半夏 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