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面赤,口气热,口渴唇红,大便秘小便赤,时痛时止,痛来迅厉,腹形如常,不 肿不饱,弹之不响,以热手按之其痛愈甚,肚皮滚热,此真热也。推用下六腑,水底捞月。
盖热痛主心脾两热,用灯心、车前、伏龙肝加木香磨水稍许入服。
伤食痛者必恶食,眼胞必浮肿,或泻下酸臭,腹必饱胀,弹如鼓声,或身作热是也。如 气不旺者不宜取泻,只用消导二陈汤。
积滞痛者今日伤、明日伤、逐日伤之而滞于脾胃间,不以饮食得其伤不痛,既有滞而后 以乳食伤碍,故痛也。面色黄,嗳气 ,大便 臭,便后痛减,足冷嗜卧,不思饮食是也。
治宜枳壳、槟榔、木香下之,下后即以小异功散补之。
气不和而痛者,儿下地后或地多湿,儿脐受风,以裹肚束脐过紧,不知儿体渐长束带未 松,则上气不通下气,以故内气不和,故作痛也。审其非寒非热,问其母而脐果有束缚之弊 ,则气不和之痛必矣。治以木香磨水服之,随用灯火脐轮六 ,脐下气海一 ,心口窝 一,其痛即止。大儿之气不和者,其候眼胞不肿,面色不黄,饮食如故,腹肿可如鼓声 ,摇其头而嗳气是也,宜用木香、陈皮、枳壳、甘草服之。
脾虚痛者,其候面无血气,微黄带微白,大便少而色白,治以补脾开胃为主,用六君子汤 加橘皮。
肝木乘脾痛者,肝木克脾,脾虚不胜其克则肝气无所泄,故乘脾之衰而作痛也。其候 唇白,口中色淡,面多青色,痛则腹连两胁,重按其腹则痛止,起手又痛是也。治用四君子汤 加柴胡、白芍。
蛔痛者,腰曲扑身口流清涎,痛久不歇少顷又痛,或一时或二时而止,或歇半日又痛,
面黄唇白,此蛔痛也。治用使君子去壳,火煨,吃十余粒,少顷又吃,即止。以上婴儿腹痛,口 不能言何以知之,盖儿痛必哭,无故而哭者痛也。哭声雄惨而双眉蹙皱是也。如使君子食之 不止,莫妙于苦楝子树根皮约一、二两许,水煎一茶钟,吃下虫即尽出,但体弱者不可轻用 。
又有一种奇痛,一痛只大叫几声“痛、痛、痛”,即抱胸晕死。余家一女犯此症,先君 在日余见将女面扑地,用冷水一盆以女膝着水上,于委中穴浇水狠拍,粗筋肿起用银针傍筋 打入二针,针出血流,叫一声“痛”即苏,随用冷水滚水各半,连吃一、二碗立愈。记先君曰 此急痧也,与转筋火差似,如平常腹痛从未有,一痛而即死者,急痧之辨紧记在此。
夏禹铸曰∶尝观内经有曰,胃虚则吐,胃热则呕,此说殊属大谬,何也。余屡屡见 吐,吐固有虚,常亦有热;呕固是热,却亦有寒。此余非非议前人,盖见之多而治之效也。
二症各有虚热,不可拘执,惟望面色。唇舌之间红则热,而淡则虚,断无有误。至于泄泻,
出少而缓曰泄,出多而势急曰泻,泄则症轻,泻则重,凡以所泻之色验之,治无不效。
<目录>卷四<篇名>辨吐属性:胃虚发吐,其候面白神疲,不热不渴,口气温和而带微冷,额前微汗。治宜助胃膏。
胃热发吐,面赤唇红,烦渴溺赤,口气蒸手。宜用熟石膏七分八分研细末,以茶送下。
胃气不和发吐,其候恶食,此由积滞在胃复为伤食,摇儿之头便嗳气。治用火酒曲一枚 ,火煨黄色研细,白汤调下,用枳壳、木香、陈皮、半夏、香附服之。
有盛夏外感暑气吐者,宜六和汤。
有霍乱而吐者、吐不出者,手足厥冷,脐腹之上绞痛,名曰转筋火。治用滚水一碗,冷 水一碗相和,饮下即愈。
有内伤饮食、外感风邪而吐者,身热眼烧疲倦,治用藿香正气散。
有伤风嗽吐者,治用清金饮。
<目录>卷四<篇名>辨泻属性:夏禹铸曰∶吐从面色辨之,不爽,泻更宜辨。所泻之色暴倾下迫属火,水液澄清属寒;
老黄色属心肺脾实热,宜清;淡黄色属虚热,宜补;青色属寒,宜温;淡白色属脾虚,宜补 ;酱色属湿气,宜苍术燥湿; 臭属伤食,宜消导二陈汤。
脾虚作泻,泻下白色,或谷食不化,或水液澄清,其候面白神疲,唇口惨淡,舌白,口 气温冷,治宜理中汤加附子,或六君子汤。
脾热作泻,泻时暴注下迫,便黄溺赤,口气蒸手,烦渴少食,治宜五苓散加山栀仁。
有气虚下陷泻者,宜补中益气汤,其候与脾虚差同。
有伤食兼滞泻者,其候嗳 气,吞酸胀满,一痛则泻,一泻痛减,治宜用大腹皮、神曲 、麦芽、山楂、白术、木香、槟榔。如食已消,痛已止而泻不止者,乃脾失清升之气,宜补 中益气汤。若食消而腹犹痛,乃脾痛也,宜小异功散。
有肝泻者,泻青稠粘,乃肝木乘脾。治宜麦冬、桔梗、白术、白茯、人参、木香、酸枣 仁、甘草。
先泻数日已止,又泻随发惊,此症多不可治。盖泻而又泻,脾败之极,加之外邪由肺克 肝,肝又动风克脾,脾败将死,不受肝克,故肝风烈极毫无泄处,如祛风解热,元气将尽,
将谓疗惊不能救脾,将谓救脾惊不能止,无法可治。
<目录>卷四<篇名>辨吐泻属性:夏禹铸曰∶内经有曰,胃虚则吐,脾虚作泻,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