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3-幼科释谜清沈金鳌-第27页

狂渴饮水。谷道倾陷。饮食不进者。难治。
薛己曰。海藏用四君芎归治虚弱之痢。四君干姜治虚寒之痢。愚尝治手足指热饮冷者。为实热。用香连丸。手足指冷冻饮料热者。为虚寒。用异功散。送香连丸。若兼体重肢痛。湿热伤脾也。升阳益胃汤。小便不利。阴阳不分也。五苓散。若湿热退而久痢不止者。脾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倍升柴。泻痢兼呕。或腹痛。脾胃虚寒也。异功散。加木香、炮姜。或变为疟者。肝克脾也。六君加升、柴、钩藤。若积去仍痢。脾气虚也。四君送香连丸。若因母膏粱六淫七情。致儿为患者。当兼治其母。
叶桂曰。脓血痢。 痛后重。初用宣通驱热。如芩、连、大黄。必加甘草缓之。非如伤寒屎坚。须用芒硝咸以 坚直走。破泄至阴。此不过苦能胜湿。寒以逐热。足可却病。噤口痢都因热升浊攻。必用大苦。如芩、连、石莲清热。人参辅胃益气。热气一开。即能进食。药宜频频进二三口。小儿休息久痢。变为粪后下血。最难速愈。有因气弱下陷。补中益气。虚寒若饮食不化。益黄散。湿热未净。气分延虚。清暑益气汤。胃强善食者。苦寒清热。更节饮食。须善调经月。
久泻久痢。必伤肾。肾司二便也。必肛门后坠。与初病湿热里急下重不同。治以摄阴液。或佐疏补。久则纯与摄纳。
卷四
感冒
感者触也。冒其罩乎。触则必犯。犯则内趋。罩则必蒙。蒙则里瘀。当其感冒。浅在肌肤。表之则散。发之则祛。
病斯痊矣。宁至盘纡。若不早治。由外内徂。侵经及络。脏腑壅沮。潜骨沦髓。邪毒固储。变成大病。难以骤驱。而至于危。而至于殂。伊芳谁之过。能无憾欤。感冒之邪。惟风最初。风行迅速。飘忽吹嘘。当风行止。便入身驱。由风挟寒。
风寒是区。乃风之寒。非风寒俱。故异伤寒。六经遍逾。脉兼浮紧。其候吁喁。由风挟热。风热是呼。乃风及热。非风热殊。故异中热。暑喝猝 。脉兼浮数。其候 。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摅。
惟肺主气。首先犯诸。心火相合。肝风并 。以渐而入。因风疾驰。避风避箭。载在方书。正风且然。况戾风刳。感冒之症。未可尽拘。头疼身热。轻则或无。必恶风寒。肢体不舒。鼻流清涕。堵塞气粗。咳喘声重。涎沫有余。咽干口闭。
自汗沾襦。此外因也。当用表除。素有痰热。窠囊若墟。太阳阳明。二经是居。风邪易入。招引而孚。风乘火势。火煽风枢。互相鼓动。病盛膈 。此内因也。当用爬梳。感冒之治。四时难诬。春夏辛凉。升麻柴胡。荆防羌葛。取效须臾。
秋冬辛温。桂枳参苏。二胡二活。其要也夫。内治甘苦。升散同符。冲和通圣。二方是图。临时消息。以意 畲。庶几疾。如草加锄。所触斯解。所罩亦纾。
卷四 感冒
四时感冒症治
钱乙曰。贪睡。口中气热。呵欠。烦闷者。伤风症也。头目疼痛。而畏人畏寒者。伤寒症也。
张元素曰。小儿外感风寒。拘急。呵欠。皮毛涩。口中气热者。当发散。秋冬用温热。春夏用凉寒。
谭殊圣曰。小儿头疼体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颊赤眼涩。山根青色。皆伤风寒也。宜大青膏。
初虞世曰。感冒风寒。通用人参羌活汤、惺惺散、参苏饮。
万全曰。有风热兼伤者。或先伤风而后受热。或先受热而后伤风。一时齐发。贵审轻重而治之。宜桔梗汤、热郁汤。
若久不愈。此儿必虚。不得仍用表散。
李 曰。伤风则涕流鼻塞声重。伤风症。属肺者多。宜辛温辛凉散之。戴氏曰。新咳嗽鼻塞声重是也。有汗而恶风。
此真感风症也。
卷四 感冒
春温风温夏热秋燥冬寒症治
王履曰。小儿春日温病。未满三日。先用惺惺散二帖。后四五日不解。烦渴呕吐。白术散。自汗口燥。用制白虎汤。
六七日。大便燥结。四顺饮子下之。心腹大实大满。牛黄通肠丸下之。初起。疑是疮疹。只用葛根升麻汤解肌。
叶桂曰。春温。伏气症也。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
昔人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
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幼医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尽者多矣。拟春温备用方。黄芩汤、凉膈散、清心凉膈散。若新邪引动伏邪。葱豉汤。春温。为冬季伏邪。幼科亦有之。
治从大方。然暴感为多。如头痛恶寒发热。喘促鼻塞。身重。脉浮无汗。原可表散。春令温舒。辛温宜少用。阳经表药。
最忌混乱。至若身热咳嗽。有痰之症。只宜肺药辛解。泻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属。消食药。只宜一二味。风温。
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治在上焦。不与清胃攻下同法。幼科不明手经之病。多致危殆。若寒痰阻闭。亦有喘急胸高。
不可与前法。用三白吐之。春季温暖。风温极多。温变热最速。若发散风寒消食。劫伤津液。变症尤速。拟风温备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