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小儿。还须另看。脏腑娇嫩。六气未完。外邪易犯。乳食多愆。一旦病至。身热如煎。头疼骨痛。合眼赤颧。或汗无汗。
发渴咽干。种种形症。病则相牵。谓为伤寒。宁曰否焉。然而幼稚。杂病多般。惊疳痰食。痘疹烦冤。总皆发热。躁扰 相干。设若误认。时日迁延。如大人法。治之必偏。百十三方。立毙下咽。如是死者。良属可怜。如是死者。医罪曷宽。
审音察色。详辨为先。内伤外感。务究其根。脉或罔据。三关细研。毋俾病势。变幻缠绵。再参疫疠。夏热春温。中风 中湿。暑 弥漫。认病毋错。方治求全。庶几是儿。寿保彭 。
<目录>卷二\伤寒<篇名>伤寒原由症治属性:张元素曰。凡小儿伤寒表症。有恶风恶寒者。当发表。如气盛能食。不大便。无表症者。可攻里。春主温。属木。
身 温当发汗。夏主长。属火。身热而烦躁。合大发散。长夏主化。属土。四季月同。当调其饮食。秋主收。属金。身凉内 温。合微下。冬主脏。属水。身热而恶寒。是热在外而寒在内。身凉而恶热。是热在内而寒在外。热在内者。调胃承气 汤。寒在内者。调中汤丸。凡小儿伤寒。宜根据四时阴阳升降顺逆刚柔而施治。气升浮则发之。收藏则下之。有汗发热恶 风。脉浮缓者。风伤卫。桂枝汤。无汗发热恶寒。不当风而自憎寒。脉浮紧者。寒伤荣。麻黄汤。有汗发热恶风。脉浮 紧。无汗发热恶寒。脉浮缓。谓之荣卫俱伤。桂枝麻黄合半汤。无汗发热。不恶风寒。脉沉洪者。可下之。更详其厥与 不厥。量寒热浅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脉沉微者。名阴厥。四逆汤。无汗四肢厥。脉沉微者。名阳厥。大承气汤。如 四肢不厥。
身热内外皆阳。不动三焦。宜凉药三五服下之。黄芩甘草汤、黄芩白术汤、黄芩苍术汤、黄芩栀子汤、连翘饮子、小柴 胡汤、八正散、凉膈散、白虎汤、五黄散。此上中下三焦药。宜选用。中暑脉虚。背寒恶。自汗而渴者。白虎汤。身凉。
脉紧。热在内者。急下之。口燥咽干。不大便是也。无汗。身大热者。可发汗。升麻汤、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 热者。惺惺散、桂枝汤、解肌汤、小柴胡汤、白术防风汤。可选用。发汗者。量四时暄暑燥湿风寒。各宜春凉夏寒秋温 冬热而发之。如身表无大热。而小便不利。是有湿热结膀胱。仍用胜湿药。白术、白茯苓之类。以利小便。则其热自退。
伤寒咳嗽。吐清水。哽气。长出气。是肺不足也。阿胶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热咳嗽吐痰者。褊银丸。若有表 症。恶风 寒而嗽者。惺惺散、加减鼠粘子汤。身大热。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汤。大吐者。当下之。消积丸。潮热有时。胸满短 气呕吐者。桃奴丸。
张云岐曰。小儿有寒邪。及瘟气时疫疮疹。身疼头痛。壮热多眠不语。潮热烦渴。痰实咳嗽。人参羌活汤。时气头 昏体热。七宝散。小儿同乳母服。大人亦可用。小儿表伤寒。则皮肤闭而为热。盛即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 胜邪。故发搐也。大小便根据度。口中气热。当发之。宜大青膏。肺盛复有风冷。则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 肺。泻白散、后发散、大青膏。若止伤寒。则不胸满。设令小儿卒暴身壮热。恶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气冷。为斑 疹也。与伤寒表症相似。此胎气始发。自内之外。若与伤寒表症同治者。误也。当作斑疹治之。
王好古曰。小儿伤寒时气。风热痰壅咳嗽。及气不和者。四君子汤加细辛、栝蒌、桔梗、薄荷、生姜。或加防风、
川芎。内有寒。或遇天寒欲发散者。则去栝蒌。虚汗夜啼。加麦冬。
杨士瀛曰。小儿头额痛。身体发热。大便黄赤。腹中有热。四顺散、连翘饮、三黄丸。身体潮热。头目昏痛。心神 烦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热剧也。调胃承气汤。头额身体温热。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积也。双圣丸。
虞抟曰。小儿伤风。贪睡。口中气热。呵欠烦闷。当发散。大青膏。表症也。寻常风壅发热。鼻涕痰嗽。烦渴。惺 惺散。有 风热。里热。口中气热。大小便秘赤。饮水不止。有下症者。大黄丸。大热饮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如清便自调。
不可下也。恐外热逐于内。而变结胸危症。
张兼善曰。小儿伤风兼脏者。兼心则惊悸。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咳嗽。兼肾则畏明。各随补母脏。虚 见故也。如伤风手足冷。脾脏怯也。当先和脾。益黄散。而后发散。大青膏。未瘥。调中丸。有下症。大黄丸。后服温 惊丸。伤风 腹胀。亦脾脏虚也。当补肺。必不喘。后发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发散。大青膏。伤风吐泻。白术散。夹惊 伤寒。热极生风。薄荷散。
庞安常曰。小儿伤寒自汗。当补虚。和阴阳。小建中汤减桂加黄 、人参、地黄。
吴绶曰。小儿伤寒。六经治例皆同。但有胎热、惊热、血热、客热、寒热、潮热、痰热、食热、变蒸热、伤风热、
痘疹热。一皆发作。状似伤寒。要在明辨之耳。况肌体嫩弱。血气未定。脉法不同。药剂轻小之别。故略具节要于后。
凡小儿病。详察面色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