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0-幼科证治准绳-第87页

,始终常服,不致内攻。
栝蒌(大者一枚,杵) 当归(酒拌) 黄 (如前法制) 白芍药(各一两半) 皂角刺(炒) 金银花 天花粉 熟地黄(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以三岁儿为率,用药一两,以酒一钟,入瓷器内浓纸封口,
再用油纸重封,重汤煮之,仍覆以盖,煮至药香,取出分服,直至疮愈。
\x仙方活命饮\x 金银花 橘皮(各三钱) 皂角刺(炒) 穿山甲(蛤粉同炒) 防风 没药 白芷 乳香 当归(各一) 贝母 天花粉 甘草节(各八分)
上,每服五钱,酒煎服。婴儿每服一两,母子同服。为末酒调服亦可。毒在表 者加麻黄散下毒,在内者加大黄下之,当临时制宜。此解毒回生起死妙剂。
\x神效解毒散\x 治一切疮毒初起,肿者即消,已溃仍肿者即散,已溃毒不解者即愈。
金银花(一两) 甘草节(五钱) 黄 皂角刺(炒) 当归(各三钱) 乳香 没药(各二钱)
上为散。每服二钱,酒煎,温酒调服亦可。婴儿病乳母亦服。如疮已溃,肿痛 已止者,去乳没金银花,倍加黄 甘草。
治发背痈疖方 羌活(一两) 穿山甲(炒焦,半两) 生人骨( 存性,半两) 麝香(少许)
上末,煎麻黄、薄荷,酒调。如阴疮,头平向内者服之即突出,其功效不可尽述,
若小儿痘疮黑陷者,只一服而起,万不失一。
\x玄参丸\x 治疹痘后余毒不散,遍身生疮不已,大能解毒。
玄参 赤芍药 生地黄 赤茯苓 荆芥 防风 木通 桔梗 黄芩 朱砂 青 黛(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大小加减服之。
五福化毒丹 治热毒蕴积,颊赤咽干,口舌生疮,或头面疮疖,谵语不宁。(方见惊搐)
按∶前方,生血凉血,解毒寒中之剂,形病俱实者殊有良验,但一二丸即止,
不可过多,过多则反伤元气,变证不可言也。
\x犀角消毒丸\x 治积热及痘疹后余毒生疮。
生地黄 防风 当归 犀角(镑屑) 荆芥穗(各一两) 牛蒡子(杵,炒) 赤芍药 连翘 桔梗(各七钱) 薄荷 黄芩 甘草(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
按∶前二方,善损中气,伤阴血,若大人形病俱实,脾胃健旺者庶可用之,
恐芽儿脏腑脆嫩,不能胜此。经云∶气主嘘之,血主濡之。气者,胃中冲和之元 气,若胃气一伤,不能嘘濡消散,脓已成者不能腐溃,脓已溃者不能生肌收敛,
因而难治,甚致不起,不可不慎也。
\x托里消毒散\x 治胃经虚弱,或因克伐,致疮不能溃散。疮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腐 肉自去,新肉自生。
人参 黄 当归(酒拌) 川芎 芍药(炒) 白术(炒) 茯苓(各一钱) 金银花 白芷 甘草(炙) 连翘(各五分)
上,作二剂,水煎,徐徐服。
\x托里散\x 治疮疡因气血虚,不能起发,腐溃收敛,及恶寒发热,宜用此补托之。
人参(气虚倍用) 黄 (炒) 当归(血虚倍用) 白术(倍用) 茯苓 芍药(酒炒。
各五分) 熟地黄(二钱,生者自制)
上,作两三剂,水煎服。
\x八味茯苓补心汤\x 治心气不足,血气不和,而患疮证。(薛制)
茯苓 酸枣仁(炒。各二钱) 五味子(炒) 当归(各一钱)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炒,
一钱) 菖蒲(五分) 远志(去心,六分) 甘草(炒,五分)
上,作二三服,水煎。
〔外治〕 \x天乌散贴方\x 天南星 赤小豆 草乌 黄柏 上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贴患处,用米醋调尤佳。
\x青露散\x 治背疽一切恶疮围药不胤开。
白芨 白蔹 白薇 白芷 白藓皮 朴硝 青黛 黄柏 大黄 天花粉 青露叶(即芙蓉叶)
老龙皮(即老松树皮)
上各等分,为细末。生姜自然汁调涂,留小孔,如干,再用生姜汁润。
\x惊毒掩\x 治疮疖初发,掩上即退,已成速破。
葱根(七个) 木鳖子(七个) 白芷(三个) 巴豆(十四个) 黄丹(二两) 香油(肆两)
上,先用油入前四味,武火熬,用柳木篦搅,以白芷焦黑为度,用绵滤去滓,再 入铫用文火KT ,却入黄丹,熬令紫黑色成膏为度。治诸般疮疖,去脓收疮口。
\x惊毒诸般肿痛掩子\x 蒲黄 大黄 黄柏 连翘 白芷 白芨 白蔹 真粉 牡蛎 丹参(各等分)
上为末。水调涂肿处。
\x敷药铁箍散\x 治一切疮疖痈疽。
芙蓉叶 黄柏 大黄 五倍子 白芨 上为末。用水调搽四围。
按∶前方,乃寒凉解热收敛之剂,或有用白蔹、商陆根者,有用寒水石、天 花粉者,有用苍耳、金银花者,有用芭蕉、赤小豆者,有用草乌、白芷、之类者,
皆不分寒热温凉之杂饵。《内经》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