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钱或下 积丸有因伤面而泻者养胃汤加萝卜子炒研半钱痛者更加木香三分泻甚者去藿香加炮姜三分 暑泻者因中暑热宜胃苓汤或五苓散加车前子末少许甚效或六和汤亦好 <目录>卷之九·吐泻门<篇名>吐泻不治证属性:○小儿泻不定精神好者脾败也○吐泻唇深红者内热故也不退必死○面黑气喘者不治○大 渴不定止之又渴肾败也○遗泻不觉者死 <目录>卷之九·吐泻门<篇名>吐泻灸法属性:○小儿呕吐奶汁灸中庭一穴一壮取法在 中穴下一寸陷中是穴 ○小儿霍乱已死腹中有暖气者盐纳脐中灸七壮 <目录>卷之九·吐泻门<篇名>吐泻诸方属性:\x玉露散\x 治小儿伤热吐泻黄色 石膏 寒水石(各半两) 甘草(生一钱)
上同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食后温汤调下 \x益黄散\x 治吐泻脾虚冷 陈皮 青皮 诃子肉 甘草(炙各五钱) 丁香(二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 \x大青膏\x 治小儿伤风吐泻身温深热 天麻 青黛(各一钱) 白附子 蝎尾(去毒) 朱砂 乌梢蛇肉(酒浸焙干) 天竺黄 麝 香(各一字)
上同研细生蜜和丸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薄荷汤化下 \x白术散\x 人参 白术 藿香 木香 干葛 茯苓 甘草 上水一钟生姜三片煎服 \x豆蔻香连丸\x 治泄泻不拘寒热赤白阴阳不调腹痛肠鸣立可 黄连(三分) 肉豆蔻 南木香(各一钱)
上为末粟米饭丸绿豆大每黍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日夜各四五服 \x理中丸\x 治吐利不止米谷不化手足厥冷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米饮下或一二十丸不拘时候 \x消积丸\x 治小儿吐泻大便酸臭 丁香(九个) 砂仁(十二个) 巴豆(二个) 乌梅肉(二个)
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温水送下 \x参香散\x 治小儿胃虚作吐投诸药不止 人参 沉香 丁香 藿香 木香(各二钱半)
\x五苓散\x 治小儿霍乱吐泻躁渴饮水一小便不利 猪苓 泽泻 官桂 赤茯苓 白术(各三钱)
\x香薷饮\x 治主夏秋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吐痢心腹疼痛发热烦闷 香薷(三两) 白扁豆 浓朴(各一两半) 生甘草(一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服 \x乌犀丸\x 治诸积滞夹惊夹风温胃调脾进饮食吐逆有酸 气 乌犀(即皂荚一寸长煨灰中见清烟起为度取出地上瓦盆盖定存性用七分)
硫黄 白姜蚕(炙三钱半) 陈皮 川乌(各七钱) 巴豆(七十七粒存油)
上硫黄一味先入研细除巴豆外余四味同焙为末仍以巴豆薄切在乳钵内极细杵再同前药末 用粳米饭包如粽子大一大个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在沙钵中烂杵细布兜紧捻出如稠糊安在 别器内以药末停分同杵细软丸粟壳大取诸积每十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并用淡姜汤泡冷 饭取汁小盏五更初空心送下通利三五行以匀气散止补治积吐有酸 气每服三丸至五丸用淡姜 汤入米醋少许候温空心投下 \x三棱散\x 治小儿尿白久而成疳此药实脾土消食化积 三棱 蓬术 益智仁 甘草 神曲(炒) 麦芽(炒) 陈皮(各半两)
上水一钟姜三片煎服痰嗽加制半夏口腥气入盐煎调理诸痰加枣子煎 \x治中汤\x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橘皮 上水一盏温服 \x养胃汤\x 人参 半夏 陈皮 甘草 茯苓 苍术 浓朴 藿香 草果(等分)
上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温服 \x六和汤\x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赤茯苓 藿香 扁豆(炒) 木瓜(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食前温服 \x胃苓汤\x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苍术 浓朴 甘草 陈皮 官桂 上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服 \x定吐饮\x 治吐逆投诸药不止用此神效 半夏(二两) 生姜(二两) 桂(三钱)
上生姜切作小框如绿豆大同半夏和匀入小铛内慢火顺手炒令香熟带干方下桂再炒匀微 有香气以皮纸摊成地上出火毒候冷略播去黑焦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服 <目录>卷之十·咳嗽门<篇名>脉法属性:脉经曰关上脉微为咳○脉浮缓者为伤风○脉紧者肺寒咳○脉浮直者生○浮软者生 <目录>卷之十·咳嗽门<篇名>论咳嗽所因属性: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舍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听从其令 也 。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又病机式要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 。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声有痰也。因伤肺气。动于脾湿。故咳而嗽也又生气通天论云秋 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而肃。反动之。则气上冲而为咳嗽。甚则动于脾湿 而为痰也。盖风乘肺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痰涎不利。热乘肺者。急 喘而嗽。面 赤潮热。手足寒冷。小儿多有之。火乘肺者。咳嗽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燥乘肺 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燥。细疮燥痒。大便秘涩。涕唾稠 粘 。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饮冷。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