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6-幼科折衷-第7页

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更兼咳嗽。先服大青膏发散,后用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热 多睡,能乳吐痰,饮水不止,大便黄水,此胃虚之症,先用白术散生津止渴,后用大青膏发散风邪。
钱仲阳曰∶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身热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乳,当下之,然后和胃。夏至 后吐泻身热,或伤热,或伤乳,吐乳不消,泻深黄色,宜香薷散之类。小儿伤食及湿热作吐泻者,须以胃苓汤进,反 觉平安。
凡遇小儿吐泻,惟恐脾虚生风之患。《心鉴》云∶儿分长幼,察病虚实。有吐泻三五日发风者,有一日半日而发 者,大抵女孩以吐为急,男子以泻为迫。若气虚暴泻暴吐,才作便得之。惟有疳泻不成,风候久则终于虚乏不治矣。但 泻宜实脾为主,吐以生胃为本,截风之药略加用之。凡惊药及寒凉之药初不可用。大热药慎勿妄投。
钱氏不分寒热吐泻,而曰皆当下,恐未妥当,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
〔附方〕 \x胃苓汤\x 苍术 白术 猪苓 泽泻 浓朴 陈皮 茯苓 甘草 加桂少许 \x大青膏\x 见惊风症内。
\x益黄散\x 见疳积症内。
\x五苓散\x 去肉桂,用甘草。
\x理中汤\x 俱见惊风症内。
<目录>上卷<篇名>霍乱吐泻属性:总括 病患霍乱事堪惊,吐利交并又转筋;心腹痛疼时眩晕,宜分干湿审三因。
脉法 脉来浮洪者可治,微而迟者难生。
《内经》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有土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湿土霍乱即仲景五苓散、理中汤之类)。
有水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霍乱飧泻。体重腹痛筋骨强并(土虚风胜霍乱,即罗谨甫桂苓散、白术散之类)。有热至 则身热霍乱吐下(热霍乱即《活人书》香薷饮之类)。
仲景曰∶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夫小儿霍乱之候,皆因饮食内有所伤,外有所感,阳 不升,阴不降,乘膈而成,故卒然吐泻并作,挥霍撩乱矣。为病之源有三∶吐者 也,心火炎上之疾也;泻者湿也,湿 土注下之疾也;转筋者风也,木火挠乱之疾也。由夏秋之间,湿热大作,风凉乘之,入于脾胃。三气俱作所以上吐下泻 而转筋也。治法以生姜细切,渍以新汲水,调益元散顿服之可愈,或五苓散、桂苓甘露饮。切勿与谷食米饮,如饮下咽 立死。待泻后饥甚可与稀粥。
霍乱亦有病症不同,有心腹卒痛、吐利寒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并痛则吐利俱作,甚 则转筋入腹则毙。盖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坠,阴阳痞膈,上下奔趋。治之惟宜温暖,更详其所因而 调之。因风则恶风有汗,因寒则恶寒无汗;湿则重着;暑则热烦,此外因所致。元气不足,郁聚痰饮,痞膈满闷,随其 肠泻而作,此内因所致。其或饱餐恣饮填胀停凝而发,此非内外因也。
小儿夏日多食生冷,因脾虚不能运化,加以外感风寒,则挥霍撩乱,上吐下泻也,令人仓卒,躁扰痛闷,似有鬼神,
然实非鬼神,乃饮食痞膈,上下不通,将欲吐泻,故如是也。(批∶霍乱死者胸中尚有暖气,急以盐填脐内,灸之不计 壮数,此法灸之立苏。)
钱仲阳谓吐乳泻黄是伤热乳,吐乳泻青是伤冷乳,皆当下之。详夫此理,乃迎夺之法也。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 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批∶干霍乱吐、泻不通,最为难治,用软鸡翎蘸清油探喉中即吐,或盐 汤白矾汤灌之亦可。)
《经》云∶湿霍乱死者少,干霍乱死者多。夫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胸胁刺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是俗谓 之绞肠痧,最难治,死在须臾,升降不通故也。治法先疏利,或吐提其气,最是良法。更宜刺委中并十指出血妙,委中 在足膝腕内约纹中动脉便是。
〔附方〕 \x益元散\x(即天水散加朱砂)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朱砂 \x桂苓甘露饮\x 即五苓散加滑石 甘草 寒水石 白汤调服。
\x桂苓白术散\x 即甘露饮加滑石。
\x玉露散\x 治口渴身热大小便不利。
寒水石(二两) 石膏(二两) 甘草(三钱)
为细末飞过,麦冬汤下。
\x香薷饮\x 见诸吐症内。
\x丹溪方\x 苍术 浓朴 陈皮 干姜(各一钱半) 滑石(三钱) 白术(二钱) 木通(一钱) 炙甘草 姜 煎服。
<目录>上卷<篇名>疟疾属性:(疟母详细当与积聚参看)
总括 面黄发竖疟之因,外感风寒暑湿成;内郁七情饥饿后,故令寒热往来生。
脉法 疟脉因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又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丹溪曰∶ 疟皆生于风。此前人论疟之大概 也。殊不知风寒暑湿邪自外来,饮食居处邪由内作,岂特夏伤于暑,秋必发疟哉!盖伤之浅者近而暴,伤之深者远而为 , 者久疟也。要知疟之寒热,乃阴阳之二气互相胜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