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6-幼科折衷-第24页

道不利,小便淋沥,故谓之淋。其状小便出少而数,其小腹急痛引脐是也。
膏淋者,小便时有肥脂似膏,而浮于小便之上,此肾虚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者,必先战栗而后小便,此亦肾虚而下焦受冷,冷气入胞,与正气交争,故小便涩而战栗也。
热淋者,是下焦有热,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其溺黄多而涩,间有鲜血也。
血淋者,热之极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经络内行脏腑,热盛失其常道,心与小肠为表里,故下流而入于胞,则为血 淋。
石淋者,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肾为热所乘,遇小便则茎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则砂石从小便出。甚则塞 痛,令人昏闷,遍身有汗而后醒,此痛之使然也,并以局方五淋散及香芎丸、木通散、五苓散、导赤散选而用之。如肾 虚者,六味地黄丸加鹿茸、川牛膝,名补肾地黄丸。
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小便痛,治当行滞清热疏利小便,不可用补气药,气得补则愈 胀,血得补则愈涩,热得补则愈盛。此两段正巢氏所谓诸淋皆肾虚所致也。
〔附方〕 \x五淋散\x 赤芍 赤茯苓 山栀 当归 甘草 \x香芎丸\x 香附 川芎 海金砂 赤茯苓 滑石 枳壳 泽泻 石韦 槟榔 \x木通散\x 木通 滑石 黑丑 \x五苓散\x 见惊风症内。
\x导赤散\x 生地 木通 黄芩 赤茯 甘草 \x补肾地黄丸\x 即六味地黄丸加鹿茸、川牛膝。
<目录>下卷\五淋<篇名>附∶便浊属性:小便白如米泔者,内乳哺失节,有伤于脾,致令清白不分而色白也,久则成疳,此亦心膈伏热兼而得之,茯苓散主 之可也。
又云小便白如米泔者,乃脾胃受寒而得,脾属阴,脾遇寒则饮食愈积滞而不化,胃气愈乖戾而不和,致使传送失常,
水火不济,故色白也。
〔附方〕 \x茯苓散\x 三棱 莪术 砂仁 赤茯苓 青皮 陈皮 滑石 甘草 <目录>下卷<篇名>虫症属性:总括 虫虽湿热感而生,亦因伤积借成形;九种虫名宜认晓,追安二字可详行。
脉法 虫脉当沉细而弦,今反洪大即知蛔虫甚也,脉沉实者生,虚大者死。
《内经》曰∶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包。又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夫饮食不能谨节,则早损暮伤,自伤 成积,积久成热,湿热相生,而诸般奇形之虫,各从五行之气而化生矣,若腐草为萤是也。其虫或脏腑虚弱而动,或食 肥甘而动,或胃冷而动,或胃热而动。动则往来上下,腹痛攻心,绞痛叫哭,仰身挥手,心神闷乱,吐涎味沫,或吐清 水,腹上青筋是其候也。
巢氏曰∶蛔虫,九虫之一也,生生不息,多则贯心,便能杀人,以追虫丸、安虫散主之。
九虫形症∶一曰伏虫,长四寸许,为诸虫之主;二曰蛔虫;三曰白虫,长四五寸许,母子相生,其形转大而长,亦能杀 人;四曰内虫,状如烂杏,生之令人心烦;五曰肺虫,其状如蚕,令人咳嗽;六曰 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咳逆;七 曰弱虫,又名膈虫,状如瓜瓣,令人多睡;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令人肠鸣;九曰蛲虫,状如菜虫,形至微细,居广肠,
多则为痔,剧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又如鼷鼠、应声虫之类,未易悉举。(批∶上唇有疮曰惑,虫食其脏;下唇有疮曰 狐,虫食其肛。)
〔附方〕 \x追虫丸\x 槟榔 芜荑 雷丸 定粉 鹤虱 使君子肉 \x安虫丸\x 鹤虱 槟榔 胡粉 白矾 川楝根 半生半熟,食前米饮调服。
<目录>下卷<篇名>目症属性:总括 生下经旬目见红,盖因胎受热兼风;凉肝心药斯为妙,疝气痘疮宜别攻。
脉法 左手脉洪数,心火炎上也;关弦而洪,肝火盛也。
《内经》曰∶睹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常主也。
又曰∶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故黑睛属肝,白睛属肺,瞳仁属肾,
上下胞属脾,两 属心,而内 又属膀胱。五脏五色各有所司,若因邪气所并,则五脏之精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 矣。
钱氏曰∶目内赤者,乃心家积热上攻,宜导赤散加赤茯苓主之;淡黄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 丸主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夫纯阳之子,始生旬月,忽两目俱红,炷烂涩痒成翳,此因在胎,为母感受风热,
传于心肝而得也,以导赤散加当归、防风、薄荷、荆芥、大黄。目无睛光,及白睛多、黑睛少者,肝肾俱不足也,用地 黄丸加鹿茸。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者,因禀阳气衰弱,遇夜阴盛,则阳愈衰,故不能视也,用冲和养胃汤。
有热极夹风,则目赤肿痛,昼夜不开,惊啼不已,先用九仙散水姜葱煎服,外以黄连膏点之。若痘疮之后,眼生翳 障,昏涩流泪,或浮肿不开,此痘疮余毒攻肝也,用泻肝散或四物汤加防风、蔓荆、荆芥、柴胡、白芷之类。
若天行时症,暴赤肿痛,昼夜苦甚,久则昏朦,治法先以九仙散解表,次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大黄、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