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 甘草 \x大承气汤\x 大黄 浓朴 枳实 芒硝 \x调胃承气汤\x 芒硝 大黄 甘草 \x河间芍药汤\x 木香 芍药 黄芩 黄连 大黄 槟榔 桂枝 归尾 甘草 \x天水散\x 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为末)
\x芍药黄连汤\x 黄连 当归 芍药 甘草 \x四物汤\x 熟地 当归 芍药 川芎 \x黄连阿胶丸\x 黄连 阿胶 茯苓 \x桃仁承气汤\x 大黄 桂枝 芒硝 桃仁 甘草 \x阿胶梅连丸\x 阿胶 赤茯苓 乌梅 白芍 黄柏 黄连 干姜 当归 \x人参败毒汤\x 柴胡 桔梗 人参 羌活 独活 川芎 茯苓 枳壳 前胡 甘草 \x理中汤\x 见惊风症,加附子。
\x又方\x 赤芍(三钱) 山楂肉(三钱) 甘草(一钱半) 木香(七分) 槟榔(一钱)
\x人参白术散\x 人参 白术 茯苓 桔梗 黄连 藿香 苡仁 砂仁 山药 扁豆 甘草 一说治腹痛,老姜、细茶各三钱煎服。
\x奇方\x 红菱四支连壳打碎,老姜三钱,加酒一钟炖熟,和红糖服即止。
治痢久不愈者用白萝卜取汁一钟,蜜一钟共煎滚,调匀服立止。
\x又奇方\x 落帚叶煎汤,连叶服,即愈。
又旱莲汁和酒饮,立愈。
又王瓜藤灰酒下,即愈。
又服八灰散,即止。
\x八灰散\x 棕灰 发灰 莲蓬 艾 当归头 松皮 侧柏 椿根皮 \x又奇方\x 王瓜藤(连茎叶经霜者),晒干作灰,出火毒,以香油调,纳脐中即愈。
\x又金华散\x 专治红白痢,久不愈者,服之神效。椿根白皮二两,用臭者去粗皮,向东南取松花三钱、地榆二钱、
干荷叶二钱,贴水阴干,用其中段,为细末,每服三分。红痢蜜调,白痢黑糖调,红白蜜糖调,后加温汤少许,空心服。
忌面食荤腥油腻物。
<目录>上卷\痢疾<篇名>附∶脱肛属性:(总括 肛门露出久难收,再感风伤事可忧;况是先传脾胃弱,更详冷热易为瘳。)
夫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肛者,大肠之魄门是也。
巢氏曰∶实热则为大便闭结,虚寒则肛门脱出。有因痢久,里急后重,努力肛开,为外风所吹。或伏暑作泻,肠滑 不禁。或禀赋怯弱,易于感冷,亦令大肠虚脱。凡小儿所患泻病,皆因暑湿风热,乘脾胃虚而得。盖风属木,肝木胜则 制土,土主脾胃,虚而受制。又湿喜伤脾,因虚受湿,不能分别清浊,水谷交杂则为洞泻。洞泻既久,大肠亦虚。大肠 乃手阳明燥金,土虚不能生金,金气既虚则传送之道亦虚。或又为风冷所袭,致肛门脱而不收。法当补脾温胃,宜补中 益气汤倍加木香、白芍、粟壳、砂仁、地榆之类,外用伏龙肝敷之及蓖麻膏贴囟门使引上,令其自收,如收尽仍以水洗 去其膏。及有湿热积滞于大肠,未经疏荡亦成此疾,宜芍药汤少加大黄以泻其积滞之气,痢止而肛不复脱矣,外宜蟠龙 散敷之。大凡手足指热者属热,指寒者属虚,亦是一看法。
久痢不止,将核桃壳烧灰存性为末,看大小,酒服之。或用山楂为末,红者白糖拌,白者红糖拌亦妙。
大抵治痢疾,一二日元气未虚,治宜疏通积滞,此通因通用之法。三四日后不可疏通,恐元气虚也,当清热解毒、
调养脾胃为主。
〔附方〕 \x补中益气汤\x 白术 当归 人参 陈皮 柴胡 升麻 黄 甘草 \x伏龙肝\x(治阴症) 伏龙肝(一两) 鳖头骨(一钱半) 百药煎(二钱)
共焙为末,用一钱至三钱,煎紫苏汤待温洗,
和清油调敷患处,先用荆芥、生葱、五倍子末,煎水候温浴之,轻与擦干,然后敷药。
\x芍药汤\x 白芍 泽泻 薄桂 甘草 \x蟠龙散\x 干地龙(蟠如钱样者佳,一两) 风化朴硝(二钱)
\x净方\x 香附 荆芥 皂角 煎水净。
\x又方\x 五倍末 朴硝 大腹皮 煎水净,以赤石脂末之掺芭蕉叶,托上亦好。
<目录>上卷<篇名>咳嗽属性:(附∶龟胸龟背)
总括 咳嗽虽然分冷热,连声因肺感风寒;眼浮痰盛喉中响,戏水多因汗未干。
脉法 关上脉微为咳,浮缓为伤风,脉紧为寒嗽,浮直者生,浮软者死。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盖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听从其合也。五脏之咳久乃 移于六腑。
又《病机要》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咳嗽谓有声有痰,因伤 肺气动于脾湿,故咳而嗽也。
《经》又云∶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而肃,今反动之则气上冲而为咳嗽,甚则动于脾湿而为痰也。
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诸气,属金而畏火者也。清虚高洁覆盖五脏,干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开合,护卫一身,如 天之覆物体之至轻清者也。或外因六淫之邪相侵,内因七情之气相忤,则肺金受伤,而清纯之气扰乱妄动为火为痰,咳 嗽之病从兹作矣。
小儿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