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5-幼科心法要诀-第26页

黄 (炙) 熟地黄 茯苓 甘草(炙)
引用乌梅、姜、枣,水煎服。
【方歌】本事黄 虚热喘,五味芍药二门冬,参 熟地炙甘草,乌梅姜枣白茯苓。
<目录>卷四\喘证门<篇名>风寒喘急属性:风寒伤肺气喘急,表热无汗华盖方,肺虚被邪紫苏饮,无邪气逆降气汤。
【注】肺主皮毛,一受风寒,内闭肺气,则气逆不降,呼吸气急,故作喘也。发热无 汗,宜以华盖散汗而散之。若肺气本虚,外复被风寒所伤者,宜以紫苏饮子补而散之;若 肺虚外无风寒所伤,内无痰涎壅塞,惟气逆喘急者,以加减苏子降气汤降其逆气,其喘 自愈。治者宜详察之。
\x华盖散\x(方见风寒咳嗽)
\x紫苏饮子\x 苏叶 杏仁(炒去皮尖) 桑皮(炒) 陈皮 青皮(醋炒) 半夏(姜制) 人参 五味子 甘 草(生) 麻黄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气虚又被风寒伤,紫苏饮子最相当,苏叶杏桑陈青半,人参五味草麻黄。
\x苏子降气汤\x 苏子(炒) 当归 陈皮 前胡 半夏(姜制) 甘草(生) 浓朴(姜制) 桂心 沉香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气逆喘用降气汤,肺虚无邪服最良,苏子当归陈半草,前胡浓朴桂沉香。
<目录>卷四\喘证门<篇名>痰饮喘急属性:痰饮壅逆因作喘,痰饮苏葶滚痰从,停饮喘急不得卧,泻饮降逆用苏葶。
【注】小儿痰饮作喘者,因痰壅气逆也。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者,须急攻痰壅,苏 葶滚痰丸主之。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又当泻饮降逆苏葶丸主之。医者须分别施治,庶 几曲中病情矣。
\x苏葶滚痰丸\x(方见食积咳嗽)
\x苏葶丸\x 南苏子(炒) 苦葶苈子(微炒,各等分)
为细末,蒸枣肉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汤下。
<目录>卷四\喘证门<篇名>马脾风属性: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
【注】马脾风俗传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 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 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气开,其喘自止。如儿生百日内见此者,病多不救。
\x五虎汤\x 麻黄(蜜炒)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生) 白石膏(研为末) 细茶 引用生姜,水煎,临时用药冲石膏服。
【方歌】五虎汤治马脾风,麻黄蜜炒杏仁从,甘草石膏细茶叶,煎服之后喘自宁。
\x一捻金\x(方见不大便)
<目录>卷五\痰证门<篇名>痰证总括属性:痰因津液不四布,阴盛为饮阳盛痰,稠粘黄色为燥热,清稀色白乃湿寒。
【注】痰者,水谷所化之津液不能四布,留于胸中而成者也。多因饮食无节,或乳食 过食浓味,脾胃不能运化而生。若阴气素盛,则化而为饮;阳气素盛,则化而为痰。稠粘 黄色,涩滞难出,谓之燥痰;清稀色白,滑而易出,谓之湿痰。二者或宜清润,或宜通利,治各不同也。
<目录>卷五\痰证门<篇名>燥痰属性:燥痰肺燥涩难出,气逆喘咳卧不舒,面红口干小便赤,清气化痰滚痰孚。
【注】燥痰者,痰因火动也。火盛则痰多燥粘,气逆喘咳,夜卧不宁,面赤口干,小 便黄赤。轻者用清气化痰丸清之,重者用苏葶滚痰丸下之。
\x清气化痰丸\x 胆南星(九转) 半夏(姜制,各一两五钱) 橘红 枳实(麸炒) 杏仁(炒,去皮尖) 栝 蒌仁(去油) 黄芩(酒炒) 白茯苓(各一两)
为细末,姜汁为丸,淡姜汤下。
\x苏葶滚痰丸\x(方见食积咳嗽)
<目录>卷五\痰证门<篇名>湿痰属性:湿痰脾湿懒饮食,倦怠嗜卧面色黄,痰多枳桔二陈剂,饮多桂苓甘术汤。
【注】湿痰者,因小儿过食生冷、油腻之物,有伤脾胃,遂致脾土虚湿,不能运化而 成湿痰,滑而易出。脾虚不运,故懒食;脾主四肢,故倦怠嗜卧;脾属土,故面色多黄。
痰多者,宜用枳桔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除湿化痰;饮盛者,须用桂苓甘术汤,扶阳散 饮。调治合宜,而痰自化矣。
\x枳桔二陈汤\x(方见 乳)
\x桂苓术甘汤\x 茯苓 桂枝 甘草(生) 白术(土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桂苓甘术湿痰饮,除湿利饮更扶阳,茯苓桂枝生甘草,白术土炒引生姜。
<目录>卷五\疝证门<篇名>疝证总括属性:诸疝厥阴任脉病,外因风寒邪聚凝,内因湿热为寒郁,证皆牵睾引腹疼。胎疝多因禀赋 病,总审热纵寒痛疼,血左不移气右动,湿则坠重虚坠轻。
【注】厥阴环阴器,入少腹;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故诸病 疝莫不属之也。小儿病此,多因先天不足,本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寒邪凝 结而成者有之。或因湿热郁于中,复被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并于血队,流入厥阴,厥 阴属肝,其性急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