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20-幼幼集成清陈复正-第63页

其气,虫即潜伏矣;俟药熟,以鸡蛋与儿食,即服药,半日不可饮食,俟虫下后,方饮食之。服药后,儿似困顿,万万放心。虫下后精神如旧,仍当急为健脾,庶虫不复生,永无患矣。
卷四诸汗证治
  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小儿脏腑娇嫩,肤腠未密,或重衣浓被,致五内生热,热搏于心,故心液不能自藏而额汗出也。额为心之位,宜收敛心气,团参汤。
  大病后气血两虚,津液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蒸疳,宜黄固真汤。
  睡中汗出,醒来则止。此心虚盗汗,宜敛心气、养心血,用团参汤。
  睡中遍身有汗,觉来久不干者,此食积盗汗,脾冷所致。益黄散。
  脾虚泄泻,自汗后而遍身冷,有时遇泻则无汗,不泻则有汗。此为大虚之候,急当补脾,理中汤;待泻止,黄固真汤凡自汗上至胸,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胃,四君子汤加黄 。
  肺虚自汗,面白唇白,六脉无力。盖因久嗽脾虚,故令自汗。四君子汤加麦冬、五味。
  伤风自汗,宜实表,桂枝汤;伤寒汗出,自头至颈而止者,欲发黄也,茵陈汤。如有实热在内,烦躁汗出不止者,胃实也,宜集成沆瀣丹微下之。
  诸汗服药久不止者,用五倍子一个研细末,醋和作一小饼,贴肚脐,以带扎之,效。
卷四 诸汗证治入方
团参汤
  收敛心气,固心血,能止自汗。
  官拣参(切片,焙干) 当归身(切片,焙干,各二钱)上二味,分作二服,用 猪心一个,切作二片,用前药二钱,猪心一片,水一盅,煎汤,空心腹。
黄固真汤
  治气虚自汗。
  嫩黄 (一钱) 官拣参(五分) 漂白术(五分) 当归身(一钱) 炙甘草(五分) 天圆肉(三枚)水煎服。
益黄散
  治食积盗汗。
  正广皮(五钱) 杭青皮(四钱) 诃子肉(四钱) 粉甘草(四钱) 公丁香(二钱)共为末,大儿二钱,小者一钱。如感冒吐泻,加姜、枣同煎服。
理中汤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四君子汤
  方见卷三疟疾门。
桂枝汤
  方见卷二小儿伤寒门。
茵陈蒿汤
  治头汗至颈而还,将欲发黄。
  茵陈蒿(一钱五分) 川黄柏(一钱) 黑栀仁(一钱) 灯芯十茎水煎滚,热服。
卷四 诸汗证治汗证简便方
  凡男妇小儿,及产母一切虚证,偶然大汗,诸药莫能止者,盖由玄府大开,一时难闭,所以服药不能止。先将五倍子末,醋调作小饼子,纳入脐中,以布扎之,然后以旧蒲扇烧灰,多加糯米粉和匀,以夏布袋装之,自头至足,遍身轻扑之,使其粉入毛窍,玄府自闭,虚汗即止。神治也。
卷四疝气证治
  经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又曰:病在小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故疝气者,寒邪结聚而成也。内则脐腹绞痛,外则卵丸肿大,专属肝经,与肾无涉。盖肝主怒,小儿性急,多叫哭而得之者,此气动于内,谓之气疝。应行气开郁,初宜柴苓汤升散之,次宜加减二陈汤,或木香内消丸。
  如因久坐湿地得之者,此冷气入腹,谓之寒疝,宜温中散寒,加减当归散、茱萸内消丸。
  有肿而不痛,由中湿所致;卵虽肿而无热,复不痛,宜行湿消肿,加减守病丸。
  小儿素有疝气,或一年半年发者,发则有形,外连睾丸,内贯小腹,肿硬一条,如小杵,约长五六寸,大小便不通。宜当归木香汤。
  小儿木肾,肿大不痛,连年不消者,不早治便为终身痼疾。宜茱萸内消丸,加牵牛子半生半炒,取头末用,更灸脐旁章门穴,大效。取穴法:以本儿手掌第五指本节横纹,对脐中心,其中指头尽处是穴。
  小儿湿地上坐,或有蚯蚓吹其卵,肿大而垂者,以盐汤浸洗之,盖盐能杀蚯蚓毒也;或以苍术煎汤,加盐少许,洗之效。
  小儿阴囊生疮 烂者,谓之脱囊。用紫苏叶研末敷之,以荷叶包之,或用生荷叶火烘令软包之。虽囊丸露出,亦可治也。
  小儿外肾臊臭,时复湿痒,柴胡龙胆汤,痒甚不可止者,胡椒煎汤洗之。
卷四 疝气证治入方
柴苓汤
  治少阳胆经有邪而病疝。
  官拣参(一钱) 北柴胡(一钱五分) 枯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漂白术(一钱) 白云苓(一钱)结猪苓(一钱) 宣泽泻(一钱) 青化桂(五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 大枣(一枚)水煎,热服。
加味二陈汤
  治性急多哭,卵肿,痛连小腹,谓之气疝。
  正广皮 法半夏 白云苓 小茴香 正川芎(以上各一钱) 青化桂 炙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