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汤调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聚宝蛇头丸 治小儿急慢惊风,目睛上视,啮齿弄舌,面青口噤,背强啼叫,咽膈涎声,神昏不语,及内 诸痫,腹内泄泻,夜卧时惊,潮热气喘,并宜服之。
蜈蚣(姜汁炙干) 花蛇头(酒浸一宿,焙干,碎。各二十枚) 全蝎(一十两,净) 天南星(十个,姜汁煮一宿,焙) 铅白霜(拣净,四十两) 铁粉(三十两) 蛇黄石(八十两,醋煮七次,飞研) 腻粉(二两,研) 脑子(细研) 真珠(末,水飞。各五两) 麝香(研) 百草霜(研。各三两) 朱砂(研,飞) 血竭(细研) 芦荟(研。各一两) 白附子(五十两,炮裂) 雄黄(一两半,醋煮,水飞,焙干。)上一十七味为末,三家粽子为丸如鸡头大。初生婴孩可服半丸,周 以上可服一粒,不以时候,并用薄荷汤化下。
班防御治小儿急慢惊风,天 ,搐搦,痫病,应系风证,悉皆疗之。
用鸱鹗一只,不去皮毛,于肚下小割破,取尽肠胃,却以白矾一斤许填于腹内,以满为度,却以麻线缝合,盐泥浑固济了,用炭火一秤烧通赤,烟尽拨去火,候冷,取去泥,细研成末。凡有前件证候,以温酒调下二钱,儿小量多少服。
长沙医者易忠信传治小儿急慢惊痫,手足掣搐,上视,昏睡不省,角弓,偏 ,手足拘挛,潮搐,不时语涩,行步不能,一切风证。
夺命丹乳香(研) 琥珀(研) 天南星 防风 白僵蚕(洗,炒) 麝香肉(别研) 茯神(各一分) 酸枣仁(去皮,炒,秤) 远志(去心,秤。各一两) 芸薹子(炒,半钱) 蝉壳(洗净,四钱) 全蝎(炒,半两) 天麻(酒浸,八钱) 白附子(三钱) 天浆子(二十一个) 蜈蚣(二条,炙) 木鳖子肉(二钱,研)上件为细末,水煮,白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量大小加减一两丸,金银薄荷汤磨化下。如急惊盛,加龙脑少许同磨;如慢惊,即加附子少许同磨化下。
《王氏手集》灸小儿急慢惊风,于两足大指甲肉间灸三、五壮,须是立灸,即效。
卷第九
急惊风第二《巢氏病源》:小儿惊者,由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者掣缩变成痫。又小儿变蒸,亦微惊,所以然者,亦由热气所为。但须微发惊,以长血脉,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十日以灸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耳。
《圣惠》论: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内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也。心者,神之所舍,主于血脉。若热盛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搏,故惊而不安也。其候:遍身壮热,痰涎壅滞,四肢拘急,筋脉抽掣,项背强直,牙关紧急是也。
茅先生论:小儿生下周岁以上至十岁已来,有中急惊风,客忤,卒死。些三种俱一般调理。各有初受起因:急惊风形候者,涎响双搐,双目直视,面口青黑,不记人事。此候因初生下儿浑阳,或将养剩有,衣被盖覆失理;或因放送儿子大小便被鸡犬触惊;或因人家闹唤,大声小叫惊着遂积,渐次第惊,成积在心,家被风邪虚,乃至此候。
钱乙论:因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无阴也。当下,利惊丸主之。(方见本门中。)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故利惊丸主之。以除其痰热,不可与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搐,虚热不消也。小儿客忤,痰热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若热极,虽不因闻声及惊,亦自发搐。
张涣论:小儿心神多不定,胞络多积痰涎,遂生邪热。若热盛,干于心神,兼外伤风邪客搏,使遍身壮热,痰涎壅滞,四肢抽掣,牙关紧急,名曰急惊风病。
《婴童宝鉴》论:小儿急惊风为惊痰灌于心,而眼上、手足螈 ,身热,牙关硬,口噤不开者也。
《秘要指迷》论:凡小儿急惊风安痊,又经数日再发又安。如经三、四次,如此后发沉重,此乃惺惺形候,不足凭也。
《玉诀》论:小儿急惊风,因风热干心,先遭惊怖,前后惊涎并入于经络之间,其状发搐,眼吊唇黑,口噤难开,手足搐搦。此病但以吐泻镇心调治方愈。若使冷热药相逼,恐损命也。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才发急惊风候歌:才发惊风看握拳,指内指外细须言。(《凤髓经》注云:大拇指也。) 阴内阳外为顺候,(是方始手足搐搦候,掌内红润握手指,男儿大指在外,女儿在内即顺。)男左女右搐宜先。(一云:搐令痊。)用药开关双眼下,(《献髓经》云:将药搐鼻。)又将形候再重看。(《凤髓经》云:如嚏喷者不妨。)大忌闷涎潮入肺,结向心中不解痊。(若男子搐右,女搐左,此为逆候,不治。颁涎如眼粘续续不断也,常利膈去涎。目若开,涎若散,则更当服去惊调气药,即止;若目不开,涎不断者,必死矣。)远与凉心为治疗,解惊下药始求安。(《凤髓经》此一句云:解经调气用汤丸。)脉逆阴阳须意(《凤髓经》此一句云:定搐疾时根据用意。)用,定知无命别人间。(男左女右搐搦顺也。《凤髓经》急风自发歌注云:先将睹月散搐鼻,方见搐搦门中,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