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去节) 连翘(连翘根是也) 甘草(炙。各一两) 赤小豆(半升) 生梓白皮(切,二两半)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头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术附汤白术(二两) 附子(一个半) 甘草(一两,炙)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五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也,即是附子与术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当加桂一两。其大便坚,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活人书》仲景甘草附子汤甘草 白术(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桂枝(二两,身肿者加防风二两;悸气、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即解。
《活人书》仲景五苓散,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麻黄加术汤麻黄(一两半)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炙) 苍术(各半两) 杏仁(三十五枚,去皮尖)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卷第十五
伤寒余热不退第十六《巢氏病源》小儿伤寒余热往来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使头痛体疼而壮热也。其余热往来者,是邪气与正气交争,正气胜则邪气却散,故寒热俱歇。若邪气未尽者,时干于正气,正气为邪气所干,则壅否还热,故余热往来不已。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已得下后,热不除者,余势未尽,故其状肉常温温赤热也。
《圣惠》:夫小儿伤寒,若四、五日后热即入里,即宜下之。下之得利后,热犹不除者,是余热未尽故也。
汉东王先生云:小儿发热,日中可,夜而热甚,天明后凉,谓之伤寒余热未解矣。
《圣惠》治小儿伤寒二、三日,已服药,得汗后余热未除,宜服逐毒瓦斯葳蕤散方葳蕤 川大黄(锉微,炒)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 大青(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汗利以后,余热不除,口干心烦,不欲乳食。
黄 散方黄 知母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各一分) 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得汗利后,余热不除,心神烦躁,夜卧不安。
黄连散方黄连(去须) 大青 川升麻 赤茯苓 人参(去芦头) 地骨皮 黄芩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犀角屑(半分) 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汗利以后,余热不解,身体疼痛,心神虚烦,不思乳食。
麦门冬散方麦门冬 川升麻 柴胡(去苗) 前胡(各半两,去芦头) 元参 犀角屑 子芩 葛根 赤芍药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后,余热不除,心神不安。宜服茯神丸方茯神 麦门冬(去心,焙) 铁粉 朱砂(并细研。各半两) 犀角屑 栀子仁 白藓皮 川升麻 元参 车前子(各一分)上件药捣罗为末,与铁粉、朱砂同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温水下五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后,余热不除,四肢不利。宜用此汤浴方川大黄 甘草 防风(去芦头) 丹参 白术(各半两) 雷丸(三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用一两,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半,去滓。看冷热,于密室中浴儿,后宜避风,隔日再用。(《婴孺方》先用猪脂和此药摩儿头至足,令遍身;又取三指撮,白水在内和三升,煮三沸,浴儿,谓之摩膏方。)太医局白虎汤 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胃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痢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生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石膏(洗,二十五斤) 知母(一百五十两) 甘草(烟,七十五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余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小儿量力少少与之。或加人参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春时及立秋后,并亡血、虚家并不可服。(治伤寒,本当取仲景白虎汤,方证牵引。缘此方叙出邪毒不解,热结在里,故再收之。)《婴孺》治伤寒。
除热粉散雷丸(三两) 牡蛎 桂心(各一两)上为粉,以粉儿身上。
张涣清凉汤方 解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