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7-幼幼新书宋刘昉-第179页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葱白四寸,煮至七分,去煎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附子(半个,生用去皮) 干姜(半两) 葱白(二茎) 溺(二合半) 猪胆(汁,半合)上以水一盏,煮至五分,去滓,内猪胆汁和相得,分温再服。
《活人书》仲景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去皮,一个) 干姜(一两,炮)面赤者,加连须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未瘥,急更作一剂,其脉续续出者愈。
《活人书》仲景吴茱萸汤吴茱萸(一两二钱,汤洗三遍) 人参(三分,去芦头)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生姜五片,枣子一个,以水二盏半,煮取八分,去滓。分二服。
《庄氏家传》治小儿伤寒头痛,和气止逆,止渴。
人参散人参(去芦头) 白术 麻黄(去根节) 藿香叶 甘草(炙微赤,锉) 干葛(以上各一分) 石膏(透明者,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葱白一寸,豉三十粒,煎五分,去滓温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人参散 治小儿伤寒。调顺阴阳,和脾胃,定吐逆,止渴。
人参(一两) 木香 茯苓 藿香 甘草(炙。各一分) 干葛(二分)上为末。每服一钱,煎五分,温温服。
卷第十五
伤寒发渴第七《巢氏病源》小儿伤寒热渴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渴者,是热入脏,脏得热则津液竭燥,故令渴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渴者,何也?脉浮而渴属太阳,(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而渴者,小青龙去半夏加栝蒌汤。太阳病,服桂枝,大汗出后,大烦渴者,白虎加人参。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主之。太阳证,身体灼热而渴者,为风温,栝蒌根汤主之。)有汗而渴属阳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虚人、老人及春秋月,可与竹叶石膏汤。阳明病,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身必发黄,宜茵陈汤,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汤主之。)伤风寒热,或发热恶风而渴,属少阳,(少阳胁下硬,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汤。)自利而渴属少阴。(伤寒热于脏,流于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少阴下利,咳而呕渴,猪苓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白头翁汤主之。)切戒太阳证,无汗而渴者,不可与白虎汤。(仲景云: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脉浮,发热无汗,是表未解也,不可与白虎汤,意以小青龙、小柴胡汤也。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或渴,小青龙去半夏加栝蒌也。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也。)阳明证汗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意以竹叶汤与之。仲景云:阳明病发作有时,汗出多者,急须下之。)然太阳病渴,终不可与白虎耶?太阳证得汗后,脉洪大而渴者,方可与之也。阳明病渴,终不可与五苓耶?阳明证小便不利,汗少脉浮而渴者,方可与之,此皆仲景之妙法也。(仲景猪苓汤证亦云: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凡病非大渴不可与水。苦小渴、咽干者,小小呷滋润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烦躁甚,能饮一斗者,与五升饮之。若全不与则干燥,无由作汗,发汗而死。常人见因渴饮水得汗,小渴遂剧,饮之致停饮心下满结、喘死者甚众。当以五苓散或陷胸丸与之。(《金匮要略》云:得时气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为人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犹当根据证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凡人但见仲景云: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遂小渴者,乃强饮之,因或其祸,不可胜数。大抵伤寒水气,皆因饮水过多所致。水停心下,气上乘心,则为悸为喘。结于胸胁,则为水结胸。胃中虚胃冷,则为呕为哕。冷气相搏,则为噎。上逼于肺,则为咳。渍入肠中;则为痢。邪热所搏,蓄于下焦,则为小便不利,小腹满或里急。溢于皮肤,则为肿。)若阳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中暑伏热深,累取不瘥,其人发渴不已,酒蒸黄连丸主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头痛壮热,烦渴。
大青散方大青 知母 柴胡(去苗) 葛根(锉) 甘草(炙微赤,锉) 川升麻 黄芩 赤芍药 栀子仁(各半两) 石膏(一两) 川芒硝(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四肢烦热,心躁口干,多渴。
葛根散方葛根(锉) 麻黄(去根节)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甘草(炙微赤,锉) 桂心(各一分)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