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故惊而不安也。其候∶遍身壮热,痰 涎壅滞,四肢拘急,筋脉抽掣,项背强直,牙关紧急是也。
茅先生论∶小儿生下周岁以上至十岁已来,有中急惊风,客忤,卒死。些三种俱一般调理。各有初受起因∶ 急惊风形候者,涎响双搐,双目直视,面口青黑,不记人事。此候因初生下儿浑阳,或将养剩有,衣被盖覆失 理;或因放送儿子大小便被鸡犬触惊;或因人家闹唤,大声小叫惊着遂积,渐次第惊,成积在心,家被风邪虚,
乃至此候。
钱乙论∶因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发过则如故,此无阴也。当下,利惊丸主之。(方见本门中。)小儿急惊者,本 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
故利惊丸主之。以除其痰热,不可与巴豆及温药大下之,恐搐,虚热不消也。小儿客忤,痰热于心胃,因闻声 非常,则动而惊搐矣。若热极,虽不因闻声及惊,亦自发搐。
张涣论∶小儿心神多不定,胞络多积痰涎,遂生邪热。若热盛,干于心神,兼外伤风邪客搏,使遍身壮热,
痰涎壅滞,四肢抽掣,牙关紧急,名曰急惊风病。
《婴童宝鉴》论∶小儿急惊风为惊痰灌于心,而眼上、手足螈 ,身热,牙关硬,口噤不开者也。
《秘要指迷》论∶凡小儿急惊风安痊,又经数日再发又安。如经三、四次,如此后发沉重,此乃惺惺形候,
不足凭也。
《玉诀》论∶小儿急惊风,因风热干心,先遭惊怖,前后惊涎并入于经络之间,其状发搐,眼吊唇黑,口噤 难开,手足搐搦。此病但以吐泻镇心调治方愈。若使冷热药相逼,恐损命也。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才发急惊风候歌∶ 才发惊风看握拳,指内指外细须言。(《凤髓经》注云∶大拇指也。) 阴内阳外为顺候,(是方始手足搐搦候,掌内 红润握手指,男儿大指在外,女儿在内即顺。)男左女右搐宜先。(一云∶搐令痊。)用药开关双眼下,(《献髓经》云∶ 将药搐鼻。)又将形候再重看。(《凤髓经》云∶如嚏喷者不妨。)大忌闷涎潮入肺,结向心中不解痊。(若男子搐右,女搐 左,此为逆候,不治。颁涎如眼粘续续不断也,常利膈去涎。目若开,涎若散,则更当服去惊调气药,即止;若目不开,
涎不断者,必死矣。)远与凉心为治疗,解惊下药始求安。(《凤髓经》此一句云∶解经调气用汤丸。)脉逆阴阳须意(《凤 髓经》此一句云∶定搐疾时根据用意。)用,定知无命别人间。(男左女右搐搦顺也。《凤髓经》急风自发歌注云∶先将睹 月散搐鼻,方见搐搦门中,次镇心丸,方见一切惊门中,次生银丸,方见急慢惊风门中。)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急惊风候歌∶ 七日归前被物惊,(在七日内,因惊作热,发惊也。若婴儿变蒸,亦主惊,慎勿冷药过多。)发直喉干泻又青。(发如 麻直不润,但婴儿频吃乳,孩儿多饮水,所谓喉干,其泻多则青色也。)但看上唇微有汗,次观印内(一云∶腹上)有青 筋,掌中有似桃花嫩,怕物多涎听有声。会者镇惊为妙手,莫将风热一般名。
此乃外证候也。若治,先当镇惊药,次定渴化涎,则其疾必痊。虽孩儿气实,亦当调胃气,方下惊药,慎 勿过冷也。(《凤髓经》弱风急歌,一同云∶宜服镇心丸,生银丸。方见同前。)
《惠眼观证》急风说云∶内有风积热涎,急潮口中,身背强直,双目闭,双手足搐,或目瞪而喉中涎响,不 记人事,急以睡惊膏(方见本门中。)用蜜、糖、薄荷熟水磨下,须臾吐三、两口涎,眼即转低,即睡。少时,相次即 泻三、四次青白粘涎,下调气药,次日多睡,只用醒脾散。(方见吐利门中。)如不思食,乃下安胃药。喉中余涎,乃 下化涎汤药。相夹调治,三日安。至第四、第五日再有潮热,即是中风伤寒也。即麦汤散(方末见。)平胃丸(方见哕 逆门中。)两日平复。
《小方脉论》说∶急风之候,皆起于心脏也。所是诸般惊疾,累积在心,及至发时,先壮热,次搐搦,体热 极,四肢烦闷,浑身壮热,面颊赤色,口干舌躁。皆因惊扑所致也,治之在心。
长沙医者李刚中说云∶古书无惊候,阴阳痫而已。故阳受之曰急惊,阴受之曰慢惊。故阳动而躁,阳疾而 速;阴静而缓,阴慢而迟。小儿急搐得之于热淫所胜,表里连运,久而不除,肝风心火,因热相合,二脏交争,
其气蕃灼,而一肾水不能制二脏者也。又肝上筋及目,热则筋缩急,而风乘之则发搐,手足不能有所制,风相 牵引而目上视也。其有左右搐者,各以其偏胜也。医便以乌蛇、蜈蚣等药,是治标而不治本也。故钱用泻青丸 主肝风(方见惊热门中),导赤散泻心火(方见实热门中)。此医用之上药也。
《圣惠》治小儿急惊风,四肢抽掣,拘急壮热,或则口噤。\x天麻丸方\x 天麻 雄黄 天竺黄 麝香(此三味各细研) 乌蛇肉 蝉壳 干蝎 桂心 天南星 白芷 白附子 腻粉 半夏 (汤洗七次,去滑。以上各一钱)
上件药并生用,捣、罗为末,都研令匀,煮枣肉和丸如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