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风露所为也。
心脉满大,肝脉小急,并为痫、螈 之疾。凡寸脉但浮,直上直下,督脉连腰脊强不得俯仰。三部脉紧急,
其痫可治。吐 ,浮者可治。弦急者气痛,中恶微者可治。弦紧牢强为症癖病,脉随其左右上见。三部脉沉为 食乳不消化,缓亦同上。少阴脉数为疳淋,虚濡者,惊风邪气。脉如雀啄,若紧者风痫。伤寒脉洪者易理,微 者难理。脉来浮大者,宜发汗。一投一止病,假令六投一止,六曰病也。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 沉。四季脉缓,各推其王相表里。若浮而见病,在表,属皮肤,在腑而为顺;阳脉沉,见病在里,属脏、骨髓,
逆行阴之理也。脉在上,病在上,死生见焉。
又论死脉∶伤寒身大热,体黄,脉沉细者死。中恶、脉紧细者死。黄胆、脉沉细,腹满者死。
《惠眼观证》诊候诀∶凡疾患既重,次看脉息如何,当以一指在鱼际或太冲看。若是伤寒、急惊、疹痘之 候,此为腑病,得浮洪即易安,沉细即难安。且与回阳两日至第三日再诊之,如得阳脉方许调理。然阳脉取之 在轻手如捻葱管乃有,满部重按即无是也。若中慢惊、吐泻、疟痢之候,此为脏病,得沉细即易安,浮洪即难 安。盖阴病脉行于内,不可行于外。凡一切病觉脉来三点大又三点细,此亦难治。大都小儿脉只看阳脉大,阴 脉细,余不可验也。学人宜审详之。
《保生论》∶小儿三岁以后或五百七十六日外,皆可诊两手脉,一指定三关。
歌曰∶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其息,浮洪风盛数因惊,虚冷沉迟实有积。
浮为风。(秋得浮曰平和。)浮者,轻手来大,重手来细弱如按葱叶之状故曰浮。主小儿中风,伤风咳嗽,嚏喷,烦 躁壮热,鼻流清涕,一身头面虚浮,下泄多,小便如粉,可与解表,甚者与出汗即愈。
洪为热。(夏得洪曰平和。)洪者,轻手脉来大,重手脉来亦大,故曰洪。主小儿痫,发热,身生痈疖及瘰 ,喉 闭囟肿,风热面赤,气喘,心脏有热,小便淋沥,频患赤痢。
数因惊。(春得数曰平和。)数者,脉来小急,过数速疾故曰数。主小儿梦中咬齿惊掷,见人恐怖,夜多盗汗,白 日多困,气粗不语,忽泻青粪。若得数脉乃生惊候,此乃惊气传膀胱,主小儿有疝偏坠。
沉迟为虚冷。沉迟者,轻手按全不见,重手按至骨,脉来沉弱细小,故曰沉迟。主小儿脾胃虚冷,泄泻无 时,呕逆不食。
实有积。(冬得实曰平和。)实者,轻手脉不见,重手脉来大,故曰实。主小儿脏腑有积腹胀,面黄发立,小便如 油,面仆地卧,频频吐食,腹内鸣响。又积不治,即成疳痨、丁奚、哺露候。若孩儿肥实者,宜与稍凉药取积,
后补。若孩儿羸瘦,脏腑虚薄,可与性温药取积后补。
凡小儿脉春数、夏洪、秋浮、冬实、脉来八至止者,皆平和之脉也。若脉来急如弓弦,脉来两动而止不见 者,皆必死之脉也。
《孔氏家传》王叔和经∶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诊小儿脉多雀斗,要以三部脉为主。
若紧为风痫,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沉而数者骨间有热。
《宝童方》中指脉法∶(孩儿五、七岁方诊中指脉。)孩儿五、七岁,五脏脉方现,中指两畔内,于中仔细看。
左男右女专心记,左主脾肝心肾肺,右主热生惊气疳,女子背看各从类,欲察病源谁得知,脉洪大急来归 内,此是伤寒病因热,洪大却慢伤脾气,迟细脾虚因取极,脉小急来肾虚致,疾在小肠凭药力,到此医人须用 意。诊脉若来三两通,此为死候命须终,吸人指面如弓急,慢脾死候命将毕。
翰林待诏杨大邺中指脉看死候法∶中指中间为动脉,医家莫便怀疑恻,此时风满四肢头,万卷千书医不得。
别一本五指歌曰∶五指指节冷,惊来不可安。忽然中指热,决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疹痘有多般。女右 男逢左,八片锦中看。
《庄氏集》脉法歌∶小儿脉数多风热,沉伏原因乳食结,弦长必动肝肠风,弦数惊蛔四肢掣,洪浮胸中,似火 烧,若兼肠痛好添愁,息数和平八九至,此个分明不必忧。
<目录><篇名>卷第三属性:(病源形色) 凡一十门 <目录>卷第三<篇名>五脏所主病第一属性:钱乙论五脏所主∶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 切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 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更当别虚实证。假 如肺病又见肝证,切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项急顿闷者难治。盖肺久病则 虚冷,肝强实而反胜肺也。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钱乙论五脏病∶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急喘。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