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16-幼幼新书-第136页

寒,
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
是以多害于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有夭横也。小儿惊啼,眠中四肢掣动,变蒸未解,慎不 可针灸爪之,动其百脉,仍因惊成痫也。惟阴痫噤痉,可针灸爪之。凡灸痫当先下儿使虚,乃乘虚灸之。未下 有实而灸者,气逼前后不通,杀人。痫发平旦者,在足少阳;晨朝发者,在足厥阴;日中发者,在足太阳;黄 昏发者,在足太阴;人定发者,在足阳明;夜半发者,在足少阴。
上痫发时,病所在是。视其发早晚灸其所也。
又痫有五脏之痫,六畜之痫。或在四肢,或在腹内,审其候,随病所在灸之。虽少必瘥。若失其要,则为 害也。
《千金》五脏痫灸法∶肝脏痫,灸足少阳、厥阴各三壮。心痫,灸心下第一肋端宛宛中,此为巨阙。又灸手 心主及少阴各三壮。脾痫,灸胃管三壮,侠胃管旁灸二壮,足阳明、太阴各二壮。肺痫,灸肺俞三壮。又灸手 阳明、太阳各二壮。肾痫,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壮。又灸肘中动脉各二壮。又灸足太阳、少阴各二壮。膈痫,灸 风府。又灸顶上、鼻人中、下唇承浆,皆随年壮。肠痫,灸两承山。又灸足心、两手、劳宫。又灸两耳后 完骨,各随年壮。又灸脐中三十壮。
上灸五脏之痫。
《千金》六畜痫灸法∶马痫,灸项风府、脐中三壮,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圣惠》灸仆参各三壮,在足 跟骨下白肉际陷中,拱足取之。)牛痫,灸鸠尾骨及大椎各三壮。(《婴孺方》云∶一土烧牛蹄末服之。《圣惠》只灸鸠尾 一穴三壮。)羊痫,灸大椎上三壮。(《圣惠》炙第九椎下节间三壮。)猪痫,灸耳后完骨两旁各一寸七壮。(《圣惠》灸巨 阙三壮,在鸠尾下一寸陷中。)犬痫,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肋户一壮。(《婴孺方》云∶犬痫,灸手心一壮,
灸足阳明各一壮,肋户一壮,灸脚头两室各一壮。)鸡痫,灸足诸阳各三壮。(《圣惠》灸手少阴三壮,在掌后去腕半寸 阴穴陷者中。)
上灸六畜之痫。
《千金》暴痫灸法∶小儿暴痫,灸两乳头,女儿灸乳下二分。治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
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又灸当腹度取背,以绳绕头下至脐中竭,便转绳向背顺脊下行尽绳头,
灸两旁各一寸五壮。若面白,啼声色不变,灸足阳明、太阴。
上灸暴痫。
《千金》头部灸痫法∶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取之法∶横度口尽两吻际,又横度鼻下亦尽两边,折去鼻 度半,都合口为度;从额上发际上行度之。灸度头一处,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随手动者是,此最要处也。次灸当额上入 发际二分许,直望鼻为正。(《婴孺方》云∶次灸额上发际五壮,不言入发二分。)次灸其两边,当目瞳子直上入发际二 分许。(《婴孺方》同止言直上入发际,不言二分。)次灸顶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两眉后际动脉是。(《婴孺方》
云∶客主人在眉后发际动脉是。)次灸两耳门,当耳开口则骨解开张陷是也。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
一法∶大人当耳上横三指,小儿各自取其指也。次灸两耳后完骨上青脉,亦可以针刺令血出。(《婴孺方》云∶至此又有 次灸鼻人中口上,灸当令近鼻。又云∶次灸承浆。次灸玉枕,玉枕在项上高骨是也。)次灸玉枕。次灸两风池,在项后 两辕动筋外发际陷中是也。次灸风府,当项中央发际,亦可与风池三处高下相等。次灸头两角,两角当回毛两边起骨是 也。(《婴孺方》至此又有太极者,可灸两眉头也。)
上头部凡十九处,(《婴孺方》云∶二十三处。儿生十日可灸三壮,三十日可灸五壮,五十日可灸七壮。病重者,
具灸之;轻者,惟灸囟中、风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着 肉,徒灸多炷,故无益也。(《婴孺方》云∶去头部凡二十三处,此亦不可一时下灸,待诸处无效即续次灸之。轻者,囟 中、额中、发际、鼻人中、耳门、风池、玉枕可也。凡灸头风,大人多者不过三十壮。此则沉者,不可顿灸,可日日灸 之也。又灸口吻各二七壮。)
《千金》腹部灸痫法∶若腹满短气转鸣,灸肺募,在两乳上第二肋间宛宛中,悬绳取之,当瞳子是。次灸膻 中;次灸胸堂;次灸脐中;(《婴孺方》于脐中字下独有百壮字。)次灸薜息,薜息在两乳下第一肋间宛宛中是也;次灸 巨阙,大人去鸠尾下一寸,小儿去脐作六分分之,去鸠尾下一寸是也,并灸两边;(《婴孺方》又于此注云∶鸠尾在臆前 蔽骨下五分是也。)次灸胃管;次灸金门,金门在谷道前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十二处,(《婴孺方》云∶腹部十四处。)胸堂、巨阙、胃管,十日儿可灸三壮,儿一月以上可五壮,阴下缝 中可三壮。或云随年壮。
《千金》背部灸痫法∶若脊强反张,灸大椎,并灸诸脏俞及督脊上当中,从大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