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5-儿科醒-第9页

。宜七福饮。或养心 汤。或六气煎。加枣仁主之。
<目录>辨惊风之误论第九<篇名>太阳病变痉属性:仲景先生云。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
背反 张者。痉病也。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刚痉。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柔痉。又曰。太 阳病。发汗过多。因致痉。小儿肌肤嫩薄。腠理不密。血液未充。易于感冒。往往初传太阳 一 经。便觉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是即变痉症也。良由热甚伤阴。汗多伤液。血气 内虚。筋失所养。以致此耳。主治之法。若初病便痉。表邪未解。阴虚无汗身热者。宜人参 羌活散。或三柴胡饮。或四柴胡饮之类主之。若因汗出太多。或过事表散。阳气虚甚者。宜 参附汤。参归汤。人参建中汤之类主之。若汗出兼火。脉见洪滑。证见烦躁。或 痰热甚者。用丹溪人参竹沥之法主之。若身微热。脉不紧数。此表邪已随汗解。不必再用发 散。只宜专顾正气为要。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大虚而脉见沉细阴胜者。宜大营煎。大补元 煎。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其次。有以误下伤阴。或泄泻过度。或湿症误汗。或疮家误汗。
或亡血过多。或妇人产后。或伤暑。或中风之类。种种不一。皆能致痉。奈何世 医不明此理。以小儿太阳初病变痉。而谬名之曰急惊风。以汗下过度。神气微弱。口开眼张 。而名之曰慢惊风。以妇人产后。血虚发痉。而名之曰产后惊风。以损伤亡血过多变痉。
而名之曰破伤风。以暑伤正气。汗多厥逆。而名之曰暑惊风。以及体虚非风之类。不知皆属 极虚之症。动以惊风为名。辄投开关镇坠之品。致使真气益虚。邪反内陷。死亡相继。何生 民之不幸。若此其甚也。业幼科者。毋得以头摇口噤。反张搐搦。便妄作惊风施治。以致误 人不救也。
<目录>辨惊风之误论第九<篇名>天钓内钓属性:天钓之状。发时头目仰视。惊悸壮热。两目反张。泪出不流。手足搐掣。不时悲笑。如 鬼祟 所附。甚者爪甲皆青。由乳母浓味积热。贻儿为患。或外感风邪所致。宜内服钓藤饮。外用 双金散吹鼻。至于内钓。其状则腹痛多喘。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尾赤色。或五内抽 掣。作痛狂叫。或泄泻缩脚。亦由乳母起居不慎。或为寒气所乘而致。宜钓藤饮。五味异功 散。
加干姜木香。甚者宜加肉桂。进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郁怒伤肝。宜兼治其母。宜用逍遥散 加熟地。或加味归脾汤。俱加漏芦。子母同服。
<目录>辨惊风之误论第九<篇名>痫症属性:小儿痫症。多因禀受先天不足。或因妊母七情所伤。传儿为患。发之之状。其候则神气 怫郁 。眼瞪面目牵引。口噤涎流。肚腹膨胀。手足搐掣。或项背反张。或腰脊强直。或仆地作声 。醒时吐沫。但当以四体柔弱。发而时醒者。是即痫症也。第五脏不同。治法各异。阴阳 有别。难易殊途。宜详言之。假如面赤目瞪。吐舌啮唇。心烦气短。其声如羊者。此心痫也 。宜养心汤。妙香散主之。假如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折。其声如犬者。此肝痫也 。宜地黄丸主之。若搐而有力。宜柴胡清肝散主之。假如面黑目振。口吐涎沫。形体如尸。
其声如猪者。此肾痫也。宜地黄丸大剂煎汤主之。假如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 头吐沫。其声如鸡者。此肺痫也。宜补肺散主之。若面色萎黄。土不生金也。宜异功散主之 。若面赤色。阴火上冲于肺也。宜地黄丸主之。假如面色萎黄。目直腹满。四肢不收。其声 如牛者。此脾痫也。宜异功散主之。若面青泻利。饮食少思。木来乘土也。宜六君子加木香 柴胡主之。以上五脏所属。主治之大法也。至若阴阳难易。则以发热。抽掣仰卧。面色光泽 。脉浮者为阳。易治。若身冷。不搐。覆卧。面色黯黑。脉沉者为阴。难治。要皆元气不足 之症也。通宜用紫河车研膏。加人参当归末。糯米粥糊丸。多服取愈。若妄用祛风化痰克 伐之剂。或初发时。误作惊风施治者。必死。大凡小儿平日。宜察其耳后高骨间。若有青脉 纹者。宜即抓破出血可免斯患。此外又有因汗出当风。或脱换衣服。风邪乘虚暗袭。致见目 青面红。迷闷搐掣。涎潮屈指。如计数者。名曰风痫。宜先用消风丸少少与之。继即用补中 益气汤。兼六味地黄丸。或八珍汤之类主之。兼宜服紫河车丸。又有因伤食过甚。以致嗳吐 气。发搐。大便 臭者。名曰食痫。即俗所谓食厥者是也。宜详伤食发搐条。兹不再 。上凡十条。其候虽各有不同。而其搐搦之状。似与世之所谓惊风者相仿佛。其实病各不同 。主治亦互异。真不啻有霄壤之别。冰炭之分焉。究其相沿。概谓惊风之说。由于不细心 探 讨前人之书。但概谓之惊风。则其法为较通俗而易耳。殊不知此门一开。遂令天下业幼科者 。只抱数方。便为神术。或更独标其名曰惊科。大可叹也。吾今而立是说。非发前人所未发 。实启后来之大觉耳。吾于操缦者有浓望焉。
<目录>辨惊风之误论第九<篇名>附方属性:独参汤 治诸气虚气脱。及反胃呕吐喘促。粥汤入胃即吐。凡诸虚症垂危者。
人参(二两如无力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