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习成风。流祸无已。愚夫愚妇。溺于其说。至死不悟。为婴儿之大患 而惟扬属为尤甚。吁可恨也。至若书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此盖当时因事取譬之辞。非 教人 谓芽儿者。如草木之萌芽。其一点方生之气甚微。栽培护养。惟恐不及。而堪加之以剥削之 挠。施之以斧斤之利乎。此诚不可也。原夫易无妄九五爻辞云。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象曰 。无妄之药。不可试也。观此则知圣人或亦有以鉴夫瞑眩之非。故特示勿药有喜之戒。而我 夫子亦有未达不敢尝之语。又张仲景先生伤寒论内。亦有勿药为中工之训。又张子和着儒门 事亲书。其中有语友人陈敬之云。小儿有病。不如勿用庸医。但恐妻外家怪其不医。宜用汤浸 蒸饼令软。丸作白丸。给其妻外家。以为真药。服之以听天命。最为上药。后丙戌岁。群儿 病泄泻。用药者皆死。惟敬之守子和之戒。其儿虽病。得以无恙。以上所引。一为圣人之至 训。一为名医之精论。载在简册。昭于日月。人第习而不察耳。夫以伤寒剧病。抑且可以勿药 。而况小儿气血几何。岂可委之以庸医之手。试之以无妄之药乎。此子和之所以教敬之之 不服药为愈也。仆承师训。久悯于此。欲效忠告之良谋。用救方今之恶习。爰列若干门于 后。以贻夫世之贵小儿而好服药者。奉为金鉴云。
<目录><篇名>延医法论第二属性:凡诊小儿之法。诸书皆以面部及手纹为识病之资。其所援引。率皆渺昧难凭。烦琐无要 于诸大家所谓望闻问切四者之诊。置闻问切三者于不讲。可得谓之为良医乎。夫小儿言语不 通。病情难识。则尤当以望闻问切为延医之要。盖望其形色。则有以知其邪正之盛衰。审其 声音。则有以别其禀赋之强弱。询其向背。则有以识其性情之好恶。察其脉息。则有以明其 表里之寒热。苟能细心求之。则表里寒热虚实。皆得其真。用药自无不当。奈何近日幼科。
学术更浅。一遇小儿有病。不是从事于表。便是攻伐其里。迨至真阳外越。虚热日增。则清 凉并进。一味胡猜。不独望闻问切四者不知。抑且置虚寒二症于不问。嗟乎。曾不知迩来气 化日薄。今人禀赋更虚。加以婴儿气血未坚。脏腑柔绝。些小病痛。其元气已不能支。而堪 庸劣之徒。寒热不分。虚实莫辨。妄意揣摩。任情剥削者乎。兹则掀翻底蕴。直指精微。专 以望闻问切四者为纲。以揭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要。俾学人有所根据。庶几不致颠倒混 施。诛伐无过。或于婴儿有浓幸矣。至于用药之法。宁勿药。毋过剂。宁轻。毋重。毋偏寒 毋偏热。毋过散。毋过攻。须遵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训。时以保护元气为主。知乎此。
于婴儿延医之道。思过半矣。至于虚寒败症。则非峻用温补。不可挽回。毋得稍涉因循。致 令不救。此又不可不知也。
<目录><篇名>表论第三属性:小儿表症。谓外感风寒。其见证必先发热。然发热之证有三。最宜详辨。不可一概混同 也。其在冬月感于寒者。头痛。身痛。项背强。恶寒。壮热无汗。脉浮而紧。此太阳表证。
药得法。一汗即解。详见实论。其感于风者。头痛鼻塞。流涕。发热。或有汗恶风。或无汗 恶寒。或咳嗽干呕。脉浮而数。或紧。此四时之感冒是也。治法不可大发散。微表之即已 如易简参苏饮。惺惺散之类主之。大抵近日人情。爱护小儿者众。富贵之家。重衣浓褥。贫 贱之子亦皆衣絮。以致汗液不断。腠理疏泄。偶触微风。即成感冒。是以迩来小儿。冬月 感寒之症。百无一二。而伤风发热之症恒多也。至若内因于虚。发热之症极多。最为疑似。
人殊不知。更宜详辨。如阳虚生寒。阴虚发热。血虚发躁而热。气虚自汗不能食而热。气虚 注夏而热。暑湿合病而热。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阳气下入 阴中。昼安静。夜烦躁而热。重阳无阴。夜安静。昼烦躁而热。以上诸症。同一发热也。若 误表之必死。其次则又有变蒸之热。将发痘疹之热。亦同一发热也。而援守各异。每见庸 医。一遇发热。动皆表散。殊不知病有微甚。热有虚实。虽同一发热。而治法殊途。攻补迥 。业幼科者。于临症之际。务宜细心体认。必先问其病之新久。曾未服药。以及一切爱恶 状。然后再察其热之温壮。形之强弱。脉之虚实。色之夭泽。合四者以决之。庶无误人于夭 札也。盖外感为暴病。其发热也骤。必手背热。脉浮。身热无汗。仍须分别虚实以治之。详 见虚实门。若无手背热脉浮身热无汗等症。或发热已久。则非外感证矣。治者审焉。
<目录>表论第三<篇名>附方属性:易简参苏饮 感感冒发热头痛。与因痰饮凝积。发而为热。并宜服之。亦治中脘痞闷。
呕逆恶心。小儿室女。尤宜服之。
前胡 人参(如无以好党参代之) 紫苏 干葛 半夏 茯苓(各三分) 枳壳 陈皮 甘草 桔梗 木香(各二 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渣服。
惺惺散 治小儿伤寒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甘草 北细辛 川芎 桔梗(炒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薄荷五叶。水煎服(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