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2-儿科

4-儿科要略-第61页

烦渴。
茯苓 猪苓 泽泻 陈皮(各等分)
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此方从五苓散中化出,去肉桂之温,以陈皮易白术,有利气之功,而无实中 之弊,治湿热霍乱之良方也。
(十二)雷公救疫散 外用。治霍乱脐腹绞痛,四肢挛急。
桂心 丁香 硫黄 吴茱萸 加当门子(少许)
共为细末纳脐中,用老姜一大片盖于脐上,再用蕲艾放在姜片上烧灸,轻者一次,重者二三次,然后除 去姜片,粘贴暖脐膏,使药气不致外泄。
(十三)异功散 见第三章第六节。
(十四)六君子汤 见第五章第三节。
(十五)钱氏白术散 治吐泻已久,虚热而渴。
白术 人参 白茯苓 藿香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干葛(一钱)
共为细末,清水煎服。
(十六)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胸中痞满,噫呕腹逆,喘咳消渴,大便不实及 久泻,痈疽溃后不思食者。
人参 白茯苓 于术 山药 石莲肉(去心,炒) 白扁豆(去皮,
姜汁浸炒) 桔梗 砂仁 薏苡仁(炒) 甘草(炙)
(十七)八仙糕 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易吐易泻。
人参 茯苓 山药 芡实 莲子肉(各六两)
研为细末,加糯米粉三升,粳米粉七升,和匀,以白蜜一斤,白糖二斤八两,用水熬化,拌药粉中,
置笼上蒸熟,切成条糕,火上烘干,瓷器收贮。
(十八)十滴水 治暑令上吐下泻,霍乱腹痛。
大黄酒 樟脑油 薄荷油 生姜酒 混和,每服三滴至五滴。此方为吐泻初起之配剂。
生姜酒 辣椒酒 樟脑油 薄荷油、肉桂油 另加大黄酒 鸦片酒少许,混和,每服三滴至五滴。此方为吐泻过多之配剂。
(十九)揩擦法 外用。治霍乱四肢厥冷。
生附子捣烂,揩擦四肢及手足心,或用烧酒、白兰地酒亦可。
<目录>第八章·疟痢论治<篇名>第一节·疟痢概说属性:寒热交作,起迄有时谓之疟。赤白利下,里急后重谓之痢。疟疾有似乎寒热,然寒热之止作无定,内伤 外感,并皆有之,与疟疾之由寒而热,一日一作,二日一作,或三日一作者迥不相同也。痢疾有似乎泄泻,然 泄之或多或少,或清或稀,皆有臭秽污水杂出其间,与痢疾之粘液似冻,类脓非脓,类血非血,赤白相 间,欲下不下,里急后重者,迥不相同也。此二证者,虽四季皆有,而独盛于夏秋,则以夏秋之天时,转变 靡常,时令之偏胜,酿 时邪亦最盛,而人当此期,正精神疲惫,肠胃薄弱之际,卫气最易失守,故时邪得 而乘之也。二证之起因,虽皆由时邪,然因所感之不同,及受处之各异,证状遂为悬殊,疟疾所感为风气 之邪,受处为营卫之间,故其病为阴阳交并,寒热交争;痢疾所感为湿气之邪,受处为肠腑之间,故其病为 传化失职,郁蒸滞下。不仅此也,同一疟证,因身体不同居处不同感受之深浅不同,而疟遂有多端,病浅者发 于三阳,病深者发于三阴,久疟则成疟母而不时发作;同一痢证,因身体不同、居处不同、感受之深 浅不同,而痢遂有多端,病浅者赤白滞下,病深者发热不休,久痢则成休息而不时发作。凡疟、痢之经久,
邪动则病,邪伏则已,正气不能伸张,病邪留舍不去,于是疟、痢两证,遂为四季皆有之病矣。又疟之为病,
可藉饮食物及蚊虫为传染,痢之为病,可藉饮食物及粪便为传染,甚者则感其气息而亦病,沿门阖境,谓 之疫疟、疫痢焉。其病成人患之,已觉亏乏,小儿感染,倍觉困顿。兹因其证虽不同,而其起伏之处,颇 有似之者,故同类而共论之。
<目录>第八章·疟痢论治<篇名>第二节·疟疾述要属性:甲、概况 疟疾一证,通常皆寒热交作,起迄有时。亦有名之为 疟者,则夜发曰 ,昼发曰疟也。其病有寒多热 少者,有热多寒少者,有但寒而热甚微者,有但热而寒甚微者,其间虽有寒热多少之不同,隐显之各异,然 为寒热交作而起迄有时则一也,故均属于疟。疟之一日一作者为轻,间日一作者为重,三日而作一次者 是为最深,多由久疟失治所致。又疟疾之寒热多少不平者亦为较重,疟之热势不清者亦为较重,疟之由重而渐 轻,大率为寒热由不平而渐平均,由期长而渐缩短,反之则为病方增也。疟疾之起源,虽由时令之偏,然感之 而足以致病者,必其身体有预伏之因,交相为疟以成功,或预伏暑邪,成为暑疟,或预伏湿邪,成为湿疟,或 预伏风邪,成为风疟,或预伏寒邪,成为寒疟;而积痰积食,亦多能致疟。伏邪重者疟亦重,伏邪轻者疟亦 轻,故秋深之疟,恒较夏日为重,以伏邪重,故一发则缠绵而不易愈也。又疟疾之轻重,更须视脾胃之强弱,
脾胃强则卫气振作而能鼓邪以外出,脾胃弱则卫气不振而使病邪得久留,故疟疾之易愈与否,又常视脾胃之 强弱与否以为断也。此病当发作之时,为病邪乘机以外出,故治疟得当者,当使其每发一次,则病邪减退一 次,庶几渐发渐轻而易愈,否则截疟过早,则有闭塞邪气之患,截疟过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