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56-要药分剂-第48页

又 竟不可用也。不然。仲景白通四逆真武等汤。何为用之哉。丹溪法重滋阴。故每偏诋阳药。
非平允之说也。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草乌头内容:叶辛。性热。有毒。远志为使。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恶藜芦。忌豉 汁。畏饴糖、黑豆。 冷水能解草乌毒。
【主治】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破积聚寒热。(本经) 消胸上痰冷。食 不 下。
【归经】入脾经。为搜风胜湿。去痰攻毒之品。
【前论】吴机曰。草乌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自抵病所。 时珍 曰。
草 鳌按、草乌头开顽痰。逐顽风。治顽疮。以毒攻毒。大胜川乌。然至毒无制。苟非当病。
切勿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白附子内容:味辛。性温。有毒。感阳气而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别录) 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 瘢 疵。

风痰 【归经】入胃经。为祛风燥湿豁痰之品。(能引药势上行)
【前论】时珍曰。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绉纹有节。炮用。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 相似 【禁忌】经疏曰。似中风症。虽痰壅。忌用。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天南星内容:味苦辛。性温。有毒。感金火之气而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蜀漆为使。畏附子 、干姜、生姜。恶莽草。
【主治】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利胸膈。攻坚积。消痈肿。散血。堕胎。(开宝) 治 惊 〔牛胆星〕治惊风有奇功。除痰。杀虫。(苏颂)
【归经】入肺经。为祛风湿豁顽痰之品。(兼宣剂 兼行肝脾 性更烈于半夏)
【前论】士瀛曰。诸风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参、石菖蒲主之。 时珍曰。味辛而麻。
故 【禁忌】经疏曰。阴虚燥痰忌用。 半夏治湿痰多。南星治风痰多。
【炮制】备要曰。凡使。以矾汤或皂角水浸三日夜。曝用。或酒浸一宿蒸。竹刀切开。
至不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半夏内容:味辛。性平。有毒。得土金之气。兼感天之燥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柴胡为使。
【主治】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 经)
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堕胎。(别录) 消痰。下肺气。(甄权)
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 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除胸寒。
燥脾家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元素) 治眉棱骨痛。(丹溪) 除腹胀目不得瞑。(纲 目) 救暴卒。(无己)
【归经】入脾胃胆三经。兼入心肺大肠三经。为除湿化痰。开郁发表之品。(兼宣剂 和 胃 【前论】葛生曰。凡遇五绝之病。缢溺压魇产死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盖取其能 作嚏 性燥 咽痛 湿热 星。
【禁忌】经疏曰。一切血症。及阴虚血少。津液不足之病。均忌。
以上燥剂草部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桂内容:味辛甘。性大热。有小毒。禀天地之阳气。兼得土金之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得人 参、甘草、麦冬良。忌生葱、石脂。色紫肉浓者良。即此桂。但去粗皮用。为肉桂。 即此 桂。去里外皮。单用当中心。为桂心。 其枝上嫩皮。为桂枝。 桂枝之细者为柳桂。
【主治】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腰痛。出汗。止烦。止唾。
咳嗽 沉寒 素) 补命门不足。能益火消阴。(好古) 木得桂而枯。又能抑肝风而扶脾土。脾虚恶食。
湿盛泄泻 【归经】入肾肝命门三经。为下行温补之品。(兼补剂 肝肾血分药 补命门相火不足)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桂心内容:味苦辛。性热。无毒。
【主治】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 癖症 瘕。
忍。咳 (甄 【归经】入心心包二经。为补阳活血之品。(兼补剂 手少阴血分药)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桂枝内容:味辛甘。性温。无毒。
【主治】主利肝肺气。头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 。理疏不足。表虚自汗。
风痹 邪从汗 【归经】入肺膀胱二经。为上行发表之品。(兼轻剂 能行肺气 散血分寒 横行肩臂)
<目录>卷十
燥剂<篇名>柳桂内容:味辛甘。性温。无毒。
【主治】主善行上焦。补阳气。散风邪。(医鉴)
【归经】入肺经。为表散之品。(兼轻剂 专入上焦 亦能横行于肩臂)
【前论】海藏曰。桂枝入足太阳。桂心入手少阴血分。肉桂入足少阴厥阴血分。细薄者 为嫩 头 其 霍乱转筋。腰痛。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宣导百药无所畏者。肉桂之所治。以其病 皆得之命门真火不足。阳虚寒动于中。及一切里虚阴寒寒邪客里也。
鳌按、本草有菌筒桂、牡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