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55-药鉴-第4页

,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犀角二 钱,煎至八分饮之,其毒即解。如解之迟,必然血从七孔中出,决死何待。若无生萝卜汁,
用子亦可。用生黄豆浸透,捣烂取汁一盅饮之,亦可。或用澄清泥浆水饮之,亦可。
服大黄后,泻利不止者,用乌梅二枚、炒粳米一撮、干姜二钱、土炒白术一钱、人参五 分、附子去皮钱半、甘草七分、升麻二分、灯心七根煎熟,入壁土一匙,调服即止。
服麻黄后,汗出不止者,将病患发披入水盆中,足露出外,再炒糯米半升、龙骨牡蛎 本防风各一两,研细末,周身扑之。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篇名>用药生熟法内容:芩连知柏,治病者头面及手梢皮肤,略用酒炒,借酒力以升上也。治咽之下胸之上者,
略用酒浸。治脐之下者生用。熟则升、生则降也。凡用上焦药,须酒浸晒干,黄柏知母,乃 治下部之药,久弱之人,必须酒浸晒干,恐寒伤胃也。大黄酒煨,生熟地黄酒洗,皆是此意。
用附子去皮脐,先将盐水姜汁各半碗,入砂锅内煮六七沸,再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童便煮六 七沸,良久捞起,以磁器盛之,伏地气一夜,晒干听用。用麻黄,须要去节,用滚醋略浸片 时晒干,恐大发汗,冬月及表实之人生用,用吴萸将盐水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篇名>药性阴阳论内容: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
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
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
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 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 阴。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 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
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 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 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苦茶乃 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
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 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 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 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 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 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寒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篇名>病症标本论内容:治病当知标本。先受病为本,后传流之病为标。如先感轻病而后滋生重病,亦先治轻病 而后治重病,于是邪气乃伏,盖治其本故也。若先治本,虽病有十余症皆去矣,不先治本,
而治其标,邪气益甚,病势益重,不可去矣。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
若中满复有闭结,亦无论标本,当先治闭结,后治中满,谓尤急也。除闭结中满之外,皆先 治本,不可不慎也。假如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故经曰,本而 标之,先治其本。入肝经药为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如肝受肾邪,是从 后来者为虚邪,当补其母水也。故经曰,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药为 君,是治虚邪之病也。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篇名>取方之法内容:凡用其味,必用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用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及脏腑寒热 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症而取方也。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 使,此随病之所宜,而赞成方以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去咽嗌 之病近。近者奇之。去肝肾之病远,远者偶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偶。补上治下制 以缓,缓则气味薄。补下治上制以急,急则气味浓。薄者则频而小服,浓者则暂而多服。
<目录>新刻药鉴卷之一<篇名>论各经补泻及专主泻火药内容:(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味辛补酸泻 气温补凉泻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味甘补苦泻 气温热补寒凉泻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 味苦补咸泻 气寒补热泻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 味咸补甘泻 气热补寒泻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 味酸补辛泻 气凉补温泻 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以所胜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