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呕吐呃逆者,橘皮枳 实生姜汤主之。二方治一证,非古之道也。栝蒌实条,既辨明之,今不赘于兹也。
品 考 杏仁 和、汉无异品也。制之之法,去皮不去尖。
<目录>卷下<篇名>大枣内容:主治挛引强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烦躁、身疼、胁痛、腹中痛。
考 证 十枣汤证曰∶引胁下痛。又曰∶咳烦、胸中痛。
葶苈大枣汤证曰∶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又曰∶不得息。
以上二方,以大枣为君药,一则十枚,一则十二枚。
苓桂甘枣汤证曰∶欲作奔豚。
越婢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生姜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大枣皆十五枚。
甘麦大枣汤证曰∶脏躁、喜悲伤。
以上一方,大枣十枚。
小柴胡汤证曰∶颈项强。又云∶胁痛。
小建中汤证曰∶急痛。
大青龙汤证曰∶身疼痛、汗不出而烦躁。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
葛根汤证曰∶项背强。
黄芩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桂枝加黄 汤证曰∶身疼重、烦躁。
吴茱萸汤证曰∶烦躁。
以上八方,大枣皆十二枚。
上历试此诸方。皆其所举诸证,而有挛引强急之状者,用大枣则治矣,不则无效也。且 也十枣汤,大枣为君药,而有引痛证,斯可以为征已。
互 考 甘麦大枣汤条,有喜悲伤证,此毒之逼迫也,故用大枣以治挛引强急,用甘草、小麦以 缓迫急也。
苓桂甘枣汤条,有奔豚证,此其毒动而上冲,有挛引强急之状者,故用大枣也;生姜甘 草汤证曰∶咳唾涎沫不止。为则按∶若之人患,胸中有挛引强急之状,故用大枣居多也。
为则按∶仲景氏用大枣、甘草、芍药,其证候大同而小异,要在自得焉耳。
辨 误 大枣养脾胃之说,非古也,不取焉。古人云∶攻病以毒药,养精以谷肉果菜。夫攻之与 养,所主不同,一物而二义。如曾晰之于羊枣,好而食之是养也。如十枣汤,用大枣,恶而 不避,是攻也。无他嗜好之品,而充食用,则为养也。而充药物,则为攻也。十枣汤,大枣 为君,而治挛引强急,岂以为养哉?
品 考 大枣 汉种者为良。其品核小而肉浓也,不去核而锉用之。
<目录>卷下<篇名>橘皮内容: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
考 证 橘皮竹茹汤证曰∶哕逆。(哕者呃之谓也)
以上一方,橘皮二斤。
橘皮枳实生姜汤证曰∶胸痹。(说在杏仁部中)
以上一方,橘皮一斤。
橘皮汤证曰∶哕。
以上一方,橘皮四两。
茯苓饮证曰∶心胸中有停痰。
以上一方,橘皮二两半。
上历观此诸方,主治呃逆也明。胸痹者,停痰者,其有呃逆之证,则橘皮所能治也。
品 考 橘皮 近世间以柑子代橘皮,非也,可选用焉。真橘树者,余观之于和州春日祠前,于 远州见附驿也。
<目录>卷下<篇名>吴茱萸内容:主治呕而胸满也。
考 证 吴茱萸汤证曰∶呕而胸满。
以上一方,吴茱萸一斤。
品 考 吴茱萸 无赝物。
<目录>卷下<篇名>瓜蒂内容: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考 证 瓜蒂散证曰∶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又曰∶心中满而烦、饥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以上一方,瓜蒂一分。
品 考 瓜蒂 宗 、时珍,以为甜瓜蒂。试之,无寸效也。又有一种,名柿瓜。其种殊少,而 其形如柿。又有一种,如柿瓜而皮上有毛者,其始皆太苦,而不可食也。及熟,则尤甜美,
其蒂甚苦,有效可用。三才图会,所谓青瓜也,本邦越前之产,是为良也。
<目录>卷下<篇名>桂枝内容: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考 证 桂枝加桂汤证曰∶气自少腹上冲心。
以上一方,桂枝五两。
桂枝甘草汤证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苓桂甘枣汤证曰∶欲作奔豚。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桂枝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五方,桂枝皆四两。
桂枝汤证曰∶上冲。又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苓桂术甘汤证曰∶气上冲胸。
以上二方,桂枝皆三两。
上历观此诸方,桂枝主治冲逆也明矣。头痛发热之辈,其所旁治也。仲景之治疾,用桂 枝者,居十之七八,今不枚举焉。
互 考 桂枝甘草汤证曰∶其人叉手自冒心。为则按∶叉手冒心者,以悸而上冲故也;桂枝甘草 附子汤条,无上冲证。为则按∶此方桂枝甘草汤,而加附子者也。桂枝甘草汤条,有上冲证。
然 桂枝附子汤,用桂枝多于桂枝加附子汤,而无上冲证,盖阙文也。桂枝加附子汤条,犹 有桂枝之证,况于此汤,而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