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 还于一也。非离阴以存阳。致其累于偏也。)观此味能散风毒。伤寒阴毒。伏暑毒。湿热毒。
辛毒。积热毒。使非召阴以归。化阴以行。安能咸宜若是哉。然则海藏何止以搜肝风为言。
曰。出地之风。乃元气之别使也。火之召金而布天气者。不能外于风木。金之从火而归地气 者。亦不外于风木。故曰一阴为独使也。(雄黄疗肝风。其自阳召阴。是能治风淫。其由阳 化阴。是能治风虚。但从其所主之剂何如耳。)如在下。水中之火有金。为一阴化原而使其 上。在上。火中之水有金。又为一阴化原而使其下。能上则火金合而气布也。能下则水金合 而血化也。是金之所媾。本不外木。木之所媾。本不离金。况庚之随辛者。还即召乙。如之 何不专言肝乎。(方治如中风呕吐。鼻衄头痛。香港脚。破伤风癫痫。种种皆系于肝。又如痰 饮喘症吐利。及胀满积聚胃脘之走气。 癖瘀血及虫。或由气以病液。或由血以壅癖。皆不 外于血脏之肝。)本经所主寒热鼠 。恶疮疽痔。固皆戾气之病于血者。遇正阳之气而自化。
即推之死肌鼻 。暨绝筋破骨。亦因正阳之气以归真阴。所谓非其种者。自锄而去之矣。更 若百虫蛇虺之必辟。固以气相制伏之理。至于能辟精物邪魅者。以精物邪魅。皆幽阴之气不 化。如五行中禀正阳之气。则亦以阳明之气伏之矣。(如谵妄之太一备急散。太一神精丹。
八毒赤丸。雄朱散。皆治尸疰等症。而用雄黄更专。可见此味果得阳气之正。能化幽阴邪气 也。)
〔辨治〕 形块如丹砂。明彻不夹石者真。有青黑色而坚者名熏黄。形色似真而气臭者 名臭黄。并不入服食。只可疗疮疥。其臭以醋洗之便去。最足乱真。宜辨。取透明色鲜红质 嫩者。研如飞尘。水飞数次。
<目录>卷五\石部<篇名>金牙石内容:阳石也。生蜀郡溪谷中。近雍州亦有之。如金色者良。在蜀汉江岸,间打出者。内即金 色。岸摧入水。年久者多黑色。味咸甘。气平。主鬼疰毒虫诸疰。治厉风。并一切冷风气。
筋骨挛急。腰脚不遂。烧浸酒服。暖腰膝。补水脏。平惊悸。及小儿惊痫。惟酒散及五疰丸 用之。(贞白) 肘后治风毒厥。有大小金牙酒。但浸其汁饮之。千金治风毒及鬼疰。南方 瘴气传尸等。各有大小金牙散。(颂) 风疰百病。虚劳湿冷。缓弱不仁。不能行步。用小 金牙酒。金牙石细辛莽草防风地肤子地黄附子茵芋续断蜀椒蒴 根各四两。独活一斤。金牙 捣末。别盛练囊。余皆薄切。同入一大囊。以清酒四斗渍之。密器泥口。四宿酒成。温服二 合。日二次。取效。
〔论〕 金牙为阳石。固受金气之精而凝结者。大约由气而兼血。以为周身之益。如金 牙酒于振颤。太一神精丹于谵妄。可以识气血精微之用。所谓暖腰膝补水脏者。是其具体。
而治一切冷风气。筋骨挛急。腰脚不遂。并愈惊悸者。致其用也。
<目录>卷五\石部<篇名>石膏内容: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丹溪云。石膏兼质与能而得名 。苟非有膏。岂能为固济丹炉之用。昔人以方解石当之误矣。膏味甘辛。本阳明经药。阳明 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
彼方解石止有体重质坚性寒而已。求其有膏而可为三经之主治者焉在哉。附石膏理石长石方 解石辨。石膏有软硬二种。软者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浓数寸。有红白 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纹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 如粉。其中明洁。又色带微青。而纹长细如白丝者。理石也。与软石膏一物二种。碎之则形 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 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墙壁光 明者。乃方解石也。烧之则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
自来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丹溪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 之惑始明。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 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耳。理石即石膏之类。长 石即方石之类。俱可代用。(濒湖)按软石膏与硬石膏之别。一生石中作层。一作块而生。
即此已得其概。至理石之别于软石膏。以其色微青。不如软石膏雪白。其文细而长。不如软 石膏短密耳。
味辛甘淡。气寒。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阴中之阳。可升可降。乃足阳明胃经大寒药。
并入手太阴少阳经气分。善除胃热。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 坚痛。(本经)治伤寒阳明经肌肉壮热。头痛目痛。鼻干不眠。口渴饮水。又温热病烦热而 渴。脉洪大且数而长者。又伤暑伏暑暑疟为要药。更疗阳毒发斑本经热头痛。及头风旋晕。
齿痛消渴。嘈杂腹胀。泻胃上痰热食积。清肺热烦逆暴气高喘。咽热。除三焦大热。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