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2-本草经解-第38页

土水之味。入足 太阴 脾经、足少阴肾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脾者统血之脏。肾者藏气之经。肝者生生之脏。
以生气血之经。甘咸益脾肾。气温畅肝气。所以主血气羸瘦也。妇人以血为主。劳伤五脏。
则损其真阴。阴虚血枯。血不华面。面 皮黑。河车味浓益阴。所以主之也。腹者阴也。腹 内诸病。阴分亏也。阴主质。所以形渐瘦也。阴虚补之以味。所以用五味和之也。勿令病患 知者。恐知之而恶其秽也。
制 方∶ 河车同人参、黄 、鹿茸、白胶、当归、补骨、五味、巴戟天。治真阳虚损。 同败龟 板、
黄柏、杜仲、牛膝、生地、砂仁、白茯、天冬、麦冬、人参、五味丸。名大造丸。治男女虚 劳骨蒸。
<目录><篇名>附余内容:凡生养补救之术。率肇端隆古。而历代圣哲以渐修明。如炎帝味百草。轩皇究息脉。流 传旧 矣。然无确据。今素问。子程子谓出周秦之际。盖非诬矣。尝草遇毒。本淮南子。王安道亦 尝着论非之。旧有本草经三卷。自弘景以下各增益。宋马志等合并。凡属最初。白字别之。
吾家升庵好奇。谓白字本草。乃神农之旧也。或谓上世未立文本。但师学相承。谓之本草。
汉季张机华佗辈。始附以新说。由是见于经录。此为近是。盖虽简古可喜。而多过其实。又 好言神仙不老。固汉魏人习气然也。历宋元明。编纂益众。嘉隆间。楚人濒湖李时珍。撰纲 目五十二卷。载药千八百七十一种。时称大备。愿读者难之。多约略撷采。各为小帙。然毛 肤略具而义蕴缺如。今姚先生学易草庐本。则更贵精而不贵多。于诸品。准时定位。分五行 以配脏腑。药与疾相应之。故源委莫不了焉。其阐义。若金在熔。其立言。如珠就贯。易 奇 而法。所由来矣。于斯道。信精义入神者。朝议。医必先明理。明理在于读书。殆是之谓矣 。其及门悦田王君。偶过吾六。尊闻行知。汤液所投。应如影响。远斋公子。与之游而善之 。谓是书虽便诵习。然传抄难免脱误。慨付开雕。公诸寓内。洵不朽盛事也。仆前者借观。
随考证数条。略及音训。今并附载。庶便初学。他日先生见之。当复一莞然。谓是犹剂之有 佐使也夫。古六城南种竹人杨友敬希洛氏题时午月望日也。
<目录>附余\考证<篇名>术内容:本经不分苍白。功用正同。宋元以来始分用。谓白术苦甘气和。补中焦。除脾胃湿。用 以止汗。苍术苦辛气烈。能上行。除上湿。发汗功大。白术歙产者胜。陈壁土炒。苍术茅山 者良。糯泔浸焙也。
<目录>附余\考证<篇名>山药内容:本经名薯蓣。其改称山药。避唐代宗宋英宗御名也。唐本草云。蜀道者良。今惟重怀 庆产。然六地此种实佳。有自河北来者。云在彼煮服。尚不逮六产也。里有窭人生儿乏乳。
困瘁已甚。或教糜山药饲之。始终此一物。竟得长成。且肥白无疾。胜他儿。则本草称补 虚羸。信有证矣。纲目云。入药宜野生者。今六圃产煮熟去皮。色白微碧而坚实。山中有自 生者更 胜。然但充果菜。若依法修治入药。应不在怀庆下耳。纲目列菜部。
<目录>附余\考证<篇名>葳蕤内容:本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 。好颜色。润泽。轻身 不老。解要主别录也。纲目云。治诸不足。用代参 。不寒不燥。大有殊功。解要内同漆叶 方。即华佗漆叶青粘散。青粘世无能识。或云黄精之正叶者。或云即葳蕤也。然吾乡有两老 儒。先后服此方皆致殒。或云漆叶乃五茄皮叶。本经名豺漆也。里有兵子臂痛不能挽弓。或 教用葳蕤一斤五加皮四两浸酒饮。尽一卣。健旺胜常。岂古方正尔。纲目殆误附漆树下耶。
漆本有毒。本经久服轻身。即抱朴子云通神长生。皆难信。纲目谓因货漆人杂桐油。故多毒 。亦非。有割漆人误覆漆。遍体疮至莫救。向在中山亲见。况服食乎。弘景云。生漆毒烈是 也。古无用叶者。故气味缺。纲目殆因古方。臆立主治耳。
<目录>附余\考证<篇名>芍药内容:本经不分赤白。东垣云。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俗云。白补赤泻。纲目 云。白芍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散邪。能行血中之滞。产后气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 用。非仅以其酸寒也。日华子谓主女人一切病。并及产后用宜酒炒。愚意不若勿用为稳。
<目录>附余\考证<篇名>石斛内容:名医别录称生六安山谷。苏颂谓广南者佳。纲目谓蜀中者胜。今真石斛干者色正黄。
形如蚱蜢髀。所谓金钗石斛也。其生者高不及寸。极似矮小瓦松。丛生连根。种之磁盘。亦 堪爱玩。然六境罕有。产英邑深山中。峭壁千寻。可望而不可即。采者自巅顶缒巨 而下及 山腰。用器极力搜剔。令纷纷坠落。始就涧谷检取。亦至危险矣。且每斤干才数两。故采者 绝少。今地志误为合肥方物。好事者间向征求。李虚舟大令云。境无崇山。何由得此。每用 为笑。近友人归自粤西。偶及三七。云彼地亦甚贵。以上官熬膏。需索无厌也。取之铢锱。
用之土苴。吾乡玉面金芽。尤物非幸。其不及此。犹喜未有读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