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2-本草经解-第32页

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味降多于升。阴也。丹毒烦热风疹。皆属心火。绿豆入肾。气寒足以清心火。味甘可以解 热毒。所以主之也。丹石之药性热。多服则热毒发动。其主之者。甘寒能解热毒也。奔豚者 心病也。心受火邪而藏之于肝。肝受之而藏之于肾。肾气上突。如豚奔冲也。其主之者。寒 可清火。甘可缓突也。热胜则肿。气寒清热。所以消肿。火性炎上。气热则炎上。气寒清热 。所以下气。气寒所以压热。味甘所以解石毒也。皮性寒。故用之不可去皮。去皮令人小壅 者。甘故也。
制 方∶ 绿豆同赤豆、黑豆。醋调敷痘痈。同大黄、薄荷。涂丹毒。
<目录>卷四\谷菜部<篇名>【扁豆】
内容:气微温。味甘。无毒。主和中下气。
扁豆气微温。禀天春初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 之土 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中者。脾胃也。扁豆气温入胆。胆气生发。则脾胃之 气宣通。所以曰和中也。味甘入脾。脾健则气下行。所以下气也。
制 方∶ 扁豆同人参、白术、白茯、甘草、山药、苡仁、莲肉、桔梗、砂仁末。名参苓白术散。
治脾 湿泄泻。及小儿脾虚症。同麦冬、五味、川连、干葛。解酒毒。
<目录>卷四\谷菜部<篇名>【脂麻仁】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 不老。黑色者良。(酒蒸晒)
脂麻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八谷之仁。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阴血伤也。
肺为津液化源。脾统血。心主血。脂麻入脾肺心。甘平益血。所以主伤中也。脾主肌肉。脾 燥则虚瘦。味甘润脾。故主虚羸。内为阴。外为阳。五内。五脏之内。藏阴之所也。脂麻滋 润。故补五内。阴虚则馁。五脏既补。气力自充。脾主肌肉。味甘润脾。肌肉自长。髓与脑 。皆阴气所化也。甘平益阴。阴长髓脑自填。久服味甘益脾。脾血润。故不老。气平益肺。
肺气充。故身轻也。
制 方∶ 麻仁同甘菊、天冬、黄柏、生地、首乌、柏仁、桑皮、牛膝、杞子、麦冬丸。治半身不 遂。
同茅术丸。治脾湿。
<目录>卷四\谷菜部<篇名>【谷芽】
内容:气温。味苦。无毒。主寒中下气。除热。
谷芽气温。禀天春生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 经。
气味升多于降。阳也。中者脾胃也。谷食入土。温能散寒。故主寒中。味苦下泄。所以下气 除热也。
制 方∶ 谷芽同炙草、砂仁、白术丸。名谷神丸。启脾进食。同山药、白茯、白芍、白术、陈皮。
治 脾虚不食。
<目录>卷四\谷菜部<篇名>【豆豉】
内容:气寒。味苦。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
豆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 地南 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气味俱降。阴也。伤寒有五。风寒湿热温。
当其初伤太阳也。太阳经行于头。而本寒标热。故必头痛寒热。豆豉气寒能清。味苦能泄。
所以主之也。瘴气恶毒。致烦躁满闷。热毒郁于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故用豆豉苦寒。所 以涌之也。虚劳喘吸。火乘肺也。两脚疼冷。火上而不降也。豆豉苦寒足以清火。清上则火 自降。所以皆主之也。
制 方∶ 豆豉同葱白。治伤寒初起。同薤白。治血利。
<目录>卷四\谷菜部<篇名>【红曲】
内容:气温。味甘。无毒。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
红曲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味俱升。阳也。主消食者。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散之。然后脾消之。红曲入脾肝。气温 达肝。肝疏畅。则脾亦健运也。肝藏血。脾统血。血温则活也。人之水谷入胃。中焦湿热熏 蒸。游溢精气。日化为经。是为营血。红曲以白饭蒸罨成红色。与营血有同气相求之理。能 生血而健脾。脾健则为胃行其津液而胃燥矣。治赤白痢者。以有活血消食之功也。下水谷者 。气温达肝。味甘益脾之力也。
制 方∶ 红曲同白术、甘草。治吐逆。同滑石、甘草末。治暑痢。
<目录>卷四\谷菜部<篇名>【神曲】
内容:气温。味辛甘。无毒。主化水谷宿食。症结积聚。健脾暖胃。(炒黄)
神曲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毒。得地中西土金之味。入足阳 明燥 金胃土。气味俱升。阳也。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水谷宿积矣。积之既久。则 有形可征者结于内。神曲气温散肝。肝气疏散。则宿者销而积者化也。肝气既疏畅。则脾土 自健。阳者胃脘之阳。辛温益阳。所以又暖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