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32-本草经解-第24页

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乌药气温。禀天春暖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 经。
气味俱升。阳也。肺者手太阴经。主气合皮毛而为外固者也。肺气不虚。则外邪无从而入。
正气不伤。则外邪不能为害。心腹太阴经行之地。中恶而心腹痛。太阴正气不能祛邪也。乌 药味辛而温。温能行。辛能散。所以主之。辛温为阳。阳能破阴。故主蛊毒疰忤鬼气也。饮 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能散。全赖辛温之阳以行之也。乌药辛温助肝。所以消食。疫瘴之 邪。皆因湿热酿成。辛温条达。可消湿热抑塞之气。所以主之。膀胱肾间冷气。寒水之气也 。攻冲背膂。从阴位来而犯阳也。乌药辛温助阳。阳之所至。阴寒自退。且背膂太阴肺所主 也。气温入肝。肝藏血。味辛入肺。肺主气。辛温走泄。所以主妇人血气凝滞也。小儿腹中 诸虫。皆湿热所化。辛温则具上达下泄之性。所以能去诸虫也。
制 方: 乌药同人参、沉香、槟榔。各磨汁名四磨汤。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息。同沉香、人参、
甘草 末。名乌沉散。治一切气。一切冷。一切痛。及中恶吐泻转筋。疰忤鬼气疫瘴。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降真香】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
降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 经。
气味俱升。阳也。烧之能降天真气。所以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也。小儿带之能辟恶气者。
气温味辛。辛温为阳。阳能辟恶也。色红味甜者佳。
制 方: 降香同白芍、甘草、北味、丹皮、白茯、生地。治怒气伤肝吐血。多烧能祛狐媚。为末。
治 刀伤血出不止。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苏方木】
内容:气平。味甘咸。无毒。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水煮五两。取浓汁服。
苏木气平。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咸无毒。得地中北土水之味。入足太 阴脾 经、足少阴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味甘入脾。脾统血。味咸走血。所以破血也。产后 血胀闷。煮汁五两服。破血之功也。
制 方: 苏木同泽兰、生地、人参、小便、益母、牛膝、黑豆。治产后血晕。同人参名参苏饮。
治产 后气喘。面黑欲死。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蔓荆子】
内容:气微寒。味苦。无毒。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
久服轻身耐老。
蔓荆子气微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 南方 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太阳寒水。主筋所生之病。而骨者肾之合也。蔓 荆寒可清热。苦可燥湿。湿热攘。则寒热退而拘挛愈矣。气寒壮水。味苦清火。火清则目明 。水壮则齿坚。齿乃肾之余也。九窍者。耳目鼻各二。口大小便各一也。苦味清火。所以九 窍皆利也。白虫湿热所化。苦寒入膀胱以泻湿热。所以去白虫也。久服轻身者祛湿之功。耐 老者壮水之力也。
制 方: 蔓荆子同甘菊、荆芥、黄芩、乌梅、芽茶、白蒺藜、川芎、黑豆、土茯苓。治偏正头风。
目 将损者。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桑皮】
内容:气寒。味甘。无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绝脉。补虚益气。(焙)
桑皮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 经。
气降味和。阴也。中者中州脾也。脾为阴气之原。热则中伤。桑皮甘寒。故主伤中。五劳者 。五脏劳伤真气也。六极者。六腑之气虚极也。脏腑俱虚。所以肌肉削而羸瘦也。其主之者 。桑皮甘以固脾气而补不足。寒以清内热而退火邪。邪气退而脾阴充。脾主肌肉。自然肌肉 丰而劳极愈矣。崩中者血脱也。脉者血之腑。血脱故脉绝不来也。脾统血而为阴气之原。甘 能益脾。所以主崩中绝脉也。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寒清火。味甘益气。气充火退。虚得 补而气受益矣。
制 方: 桑皮同白芍、苡仁、木瓜、白茯、陈皮、赤小豆。治水肿如神。同白芍、沙参、杞子、
黄 、甘草、北味。治虚劳。同糯米末。米饮下。治吐血咳嗽。桑皮一味。治皮水。
<目录>卷三\木部<篇名>【桑叶】
内容:气寒。味苦甘。有小毒。主除寒热。出汗。
桑叶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
而 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 身之外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除 寒热。汗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制 方: 桑叶同黄 、归身。治血虚身热无汗。同附子、黄 。治里气虚寒。表邪末尽。同脂麻 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