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浸一宿),大附子(生,去皮脐)一两 半,
熟地黄四两,用大麦米二升,以一半藉底,以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药、
麦,各焙为末。以浸药酒,添清酒煮麦粉为糊和,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食前用温酒或米汤送下,日三服。一方只用麋角(镑屑,酥炒黄色)五两,熟附子(末)半 两,酒糊丸服。
麋角霜丸∶补元脏,驻颜色。用麋角一副(水浸七日,刮去皱皮,镑为屑,盛在一银瓶 内,以牛乳汁浸一日,常令乳高二寸,如乳耗更添,直候不耗,用油单数重密封瓶口,别用 大麦一斗,安在甑内,约浓三寸,上安麋角瓶,更用大麦周遭填实,露瓶口,不住火蒸一复 时,如锅内水耗,即旋添热汤,须频看角屑粉烂如面,即住火取出,用细筛子漉去乳,焙干,
每料八两),附子(炮裂去皮)、干山药各三两,上为末,蒸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 五丸至二十丸,空心用温盐酒送下。炼蜜丸亦可。(《总录》)
麋角丸∶彭祖云∶使人丁壮不老,房室不劳损,气力颜色不衰者,莫过麋角。其法∶刮 为末十两,用生附子一枚合之,雀卵和丸,日服二十丸,温酒下,二十日大效。亦可单熬为 末酒服,亦令人不老,但性缓不及附子者。(《彭祖服食经》)
\x骨\x 【主治】虚劳,至良。煮汁酿酒饮,令人肥白,美颜色(禹锡)。
\x皮\x 【主治】作靴、袜,除香港脚(孟诜)。
<目录>兽部第五十一卷\兽之二<篇名>双头鹿内容:(《拾遗》)
【释名】荼苜机。
时珍曰∶荼苜机,音蔡茂机,番言也,出《博物志》。旧本讹作蔡苴机,又作余义,亦 荼苜之讹也。
【集解】藏器曰∶按张华《博物志》云∶荼苜机出永昌郡,是两头鹿名也,似鹿两头。
其胎中屎,以四月取之。范晔《后汉书》云∶云南县有神鹿,两头,能食毒草。《华阳国志》
云∶此鹿出云南郡熊仓山。即余义也。
时珍曰∶按盛弘之《荆州记》云∶武陵郡西有阳山,产两头兽,似鹿,前后有头,一头 食,一头行,山人时或见之。段成式《杂俎》云∶双头鹿胎矢名耶希。夷人 为希。按∶《唐韵》屎字又音希,即此义也。
\x胎中屎\x 【主治】敷恶疮,蛇虺毒(藏器)。
<目录>兽部第五十一卷\兽之二<篇名>麂内容:(宋《开宝》附)
【释名】KT (即古麂字)。
时珍曰∶麂味甘旨,故从旨。又《字说》云∶山中有虎,麂必鸣以告,其声几几然,故 曰麂。大者曰 。
【集解】马志曰∶麂生东南山谷。
颂曰∶今有山林处皆有之,而均、房、湘、汉间尤多,乃獐类也。按∶《尔雅》云∶麂,
大,旄毛狗足。谓毛长也。南人往往食其肉,然坚 又有一种类麂而大者名 ,不堪药用。《山海经》云∶女几之山多 麂。即此。
宗 曰∶麂,獐属而小于獐。其口两边有长牙,好斗。其皮为第一,无出其右者,但皮 多牙伤痕。其声如击破钹。四方皆有,山深处颇多。
时珍曰∶麂居大山中,似獐而小,牡者有短角,黧色豹脚,脚矮而力劲,善跳越。其行 草莽,但循一径。皮极细腻,靴、袜珍之。或云亦好食蛇。宋书《符瑞志》有银麂,白色;
今施州山中出一种红麂,红色 \x肉\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五痔病。炸熟,以姜、醋进之,大有效(藏器)。
\x头骨\x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烧灰饮服,治飞尸(藏器)。
\x皮\x 【主治】作靴、袜,除湿气脚痹(时珍)。
<目录>兽部第五十一卷\兽之二<篇名>獐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 (音君,亦作KT )。
时珍曰∶猎人舞采,则獐、麋注视。獐喜文章,故字从章。陆氏曰∶獐性惊 ,
故谓之獐。又善聚散,故又名 。 ,圆仓也。《尔雅》云∶ ,牡曰 (音语),牝曰 (音 栗),其子曰 (音助)。大者曰 (音 【集解】颂曰∶獐,今陂泽浅草中多有之。其类甚多, 乃总名也。有有牙者,有无牙 者,其牙不能噬啮。
时珍曰∶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泽。似鹿而小,无角,黄黑色,大者不过二三十斤。雄 者有牙退场门外,俗称牙獐。其皮细软,胜于鹿皮,夏月毛 而皮浓,冬月毛多而皮薄也。宋·《符 瑞志》有银獐白色,云王者刑罚中理则出。春秋《运斗 【正误】诜曰∶獐中往往得香,如栗子大,不能全香,亦治恶病。
时珍曰∶獐无香,有香者麝也,俗称土麝呼为香獐是矣。今正之。
\x肉\x 【气味】甘,温,无毒。
诜曰∶八月至十一月食之,胜羊;十二月至七月食之,动气。多食,令人消渴。
者,食之发痼疾。不可合鹄肉食,成症痼。又不可合梅、李、虾食,病患。
【主治】补益五脏(《别录》)。
【发明】弘景曰∶俗云白肉是獐。其胆白,易惊怖也。
诜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