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786页

七斗,分取四斗,浸曲一斗,
以三斗拌饭,如常酿酒法,待熟任饮。(《千金方》)。
男妇香港脚∶骨节皮肤肿湿疼痛,服此进饮食,健气力,不忘事,名五加皮丸。五加皮四 两(酒浸),远志(去心)四两(酒浸,并春秋三日,夏二日,冬四日),晒干为末,以浸酒 为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下。药酒坏,别用酒为糊。(萨谦斋《瑞竹堂 方》)。
小儿行迟∶三岁不能行者,用此便走。五加皮五钱,牛膝、木瓜二钱半,为末。每服五 分,米饮入酒二、三点调服。(《全幼心鉴》)。
妇人血劳∶憔悴困倦,喘满虚烦,吸吸少气,发热多汗,口干舌涩,不思饮食,名血风 劳。
油煎散∶用五加皮、牡丹皮、赤芍药、当归各一两,为末。每用一钱,水一盏,用青钱 一文,蘸油入药,煎七分,温服。常服能肥妇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五劳七伤∶五月五日采五加茎,七月七日采叶,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筛。每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久服去风劳。(《千金》)。
目中息肉∶五加皮(不闻水声者,捣末)一升,和酒二升,浸七日。一日服二次,禁醋。
二七日,遍身生疮,是毒出。不出,以生熟汤浴之,取疮愈。(《千金方》)。
服石毒发或热不禁,多向冷地卧∶五加皮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半,发时便服。(《外 台秘要》)。
火灶丹毒从两脚起,赤如火烧∶五加根、叶烧灰五两,取 铁家槽中水和,涂之。(杨 氏《产乳》)。
<目录>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篇名>枸杞地骨皮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枸 (《尔雅》。音计。《本经》作枸忌)、枸棘(《衍义》)、苦杞(《诗疏》)、
红菜头(《图经》)、天精(《抱朴》)、地骨(《本经》)、地辅(《本经》)、地仙(《日华》)、
却暑(《别 时珍曰∶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道书言∶千载枸杞,
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审然否?颂曰∶仙人杖有三种∶一是枸杞;一是菜类,叶似苦苣;
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集解】《别录》曰∶枸杞生常山平泽,及诸丘陵阪岸。
颂曰∶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红菜头。其茎干高三、五 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诗·小雅》
云∶集于苞杞。陆机《诗疏》云∶一名苦杞。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其子秋熟,正 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今人相传谓枸杞与枸棘二种相类。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
真枸杞也。圆而有刺者,枸棘也,不堪入药。马志注溲疏条云∶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 为别。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当亦相类,用之宜辨。或云∶溲疏以高硕者为 别,是不然也。今枸杞极有高硕者,入药尤神良。宗 曰∶枸杞、枸棘,徒劳分别。凡杞未 有无刺者。虽大至于成架,尚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刺多,大则刺少,正如酸枣与棘,其实一 物也。
而又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浓根粗。河西及 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曝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
沈存中《笔谈》亦言∶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浓朴。则 入药大抵以河西者为上也。《种树书》言∶收子及掘根种于肥壤中,待苗生,剪为蔬食,甚 佳。
【气味】枸杞∶苦,寒,无毒。
《别录》曰∶根∶大寒。子∶微寒,无毒。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 权曰∶枸杞∶甘,平。子、叶同。
宗 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子当用红实。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今人 多用其子为补肾药,是未曾考竟经意,当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时珍曰∶今考《本经》只云枸杞,不指是根、茎、叶、子。《别录》乃增根大寒、子微 寒字,似以枸杞为苗。而甄氏《药性论》乃云枸杞甘、平,子、叶皆同,似以枸杞为根;寇 氏《衍义》又以枸杞为梗皮,皆是臆说。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实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 枸杞法,根、茎、叶、花、实俱采用。则《本经》所列气味主治,盖通根、苗、花、实而言,
初无分别也。后世以枸杞子为滋补药,地骨皮为退热药,始歧而二之。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 而气凉,根味甘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者也。
【主治】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本经》)。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别录》)。补精气 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 【发明】时珍曰∶此乃通指枸杞根、苗、花、实并用之功也。其单 \x苗\x 【气味】苦,寒。权曰∶甘,平。
时珍曰∶甘,凉。伏砒、砂。
【主治】除烦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