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767页

,风 ,
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时珍)
【发明】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震亨曰∶巴豆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勿用。
元素曰∶世以巴豆热药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肠胃郁结也。但郁结虽开,而亡血液 ,损其真阴。
从正曰∶伤寒风湿,小儿疮痘,妇人产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 畏巴豆,以其性热而剂小耳。岂知以蜡匮之,犹能下后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耗却天真,
留毒不去,他病转生。故下药宜以为禁。
藏器曰∶巴豆主症癖 气,痞满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取青黑大者,
每日空腹服一枚,去壳勿令白膜破,乃作两片(并四边不得有损缺)吞之,以饮压令下。少 顷 腹内热如火,利出恶物。虽利而不虚,若久服亦不利。白膜破者不用。
好古曰∶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
炒去烟令紫黑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张仲景治百病客忤备急丸用之。
时珍曰∶巴豆峻用则有戡乱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抚缓调中之妙。譬之萧、曹、绛、灌,
乃勇猛武夫,而用之为相,亦能辅治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 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 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 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 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 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正误】弘景曰∶道家亦有炼饵法,服之云可神仙。人吞一枚便死,而鼠食之三年重三 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
时珍曰∶汉时方士言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名医别录》采入本草。张华《博物志 》言鼠食巴豆重三十斤。一谬一诬,陶氏信为实语,误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过情,
今并正之。
【附方】旧十三,新二十六。
一切积滞∶巴豆一两,蛤粉二两,黄柏三两,为末,水丸绿豆大。每水下五丸。(《医 学切问》)
寒 宿食久饮不消,大便闭塞∶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熟,合酒微火 煎令可,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二丸。(《千金方》)。
水蛊大腹,动摇水声,皮肤色黑∶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黄)。杏仁六十枚(去皮、
尖,熬黄),捣丸小豆大。水下一丸,以利为度。勿饮酒。(张文仲《备急方》)。
飞尸鬼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走马汤∶用巴豆二枚(去皮、心,熬黄),杏仁 二枚,以绵包椎碎,热汤一合,捻取白汁服之,当下而愈。量老小用之。(
食疟积疟∶巴豆(去皮、心)二钱,皂荚(去皮、子)六钱,捣丸绿豆大。一服一丸,
冷汤下。(《肘后方》)。
积滞泄痢,腹痛里急∶杏仁(去皮、尖)、巴豆(去皮、心)各四十九个,同烧存性,
研泥,
熔蜡和,丸绿豆大。每服二、三丸,煎大黄汤下,间日一服。一加百草霜三钱。(刘守真《宣 明方》)。
气痢赤白∶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以熟猪肝丸绿豆大。空心米饮下三、四丸,量 人用。此乃郑獬侍御所传方也。(《经验方》)。
泻血不止∶巴豆一个。去皮,以鸡子开一孔纳入,纸封煨熟,去豆食之,其病即止。虚 人分作二服,决效。(《普济方》)。
小儿下痢赤白∶用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 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 夏月水泻不止∶巴豆一粒,针头烧存性,化蜡和作一丸。倒流水下。(危氏《得效方》)。
小儿吐泻∶巴豆一个(针穿灯上烧过),黄蜡一豆大(灯上烧,滴入水中)。同杵丸黍米 大。每用五、七丸,莲子、灯心汤下。(同上)。
伏暑霍乱伤冷,吐利烦渴∶水浸丹∶用巴豆二十五个(去皮、心及油),黄丹(炒,研)
一两二钱半,化黄蜡和,丸绿 干霍乱病∶心腹胀痛,不吐不利,欲死。巴豆一枚(去皮、心),热水研服,得吐、利 即定也。二便不通∶巴豆(连油)、黄连各半两,捣作饼子。先滴葱、盐汁在脐内,安饼于 上,灸二七壮,取利为度。(《杨氏家藏 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
呷服。天台李翰林用此治莫秀才,到口便止,神方也。(张杲《医说》)。
风湿痰病∶人坐密室中,左用滚水一盆,右用炭火一盆,前置一桌,书一册。先将无油 新巴豆四十九粒研如泥,纸压去油,分作三饼。如病在左,令病患将右手仰置书上,安药于 掌心,以碗安药上,倾热水入碗内。水凉即换,良久汗出,立见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