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697页

无瘟疫。
【修治】 曰∶凡使去叶梗,每十两以盐二两投东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之,自然 无涎,晒干入丸散用之。若用醋煮者,每十两用醋一镒,煮三十沸后,入茱萸熬干用。
宗 曰∶凡用吴茱萸,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七次,始可焙用。
【气味】辛,温,有小毒。权曰∶辛、苦,大热,有毒。
好古曰∶辛、苦,热。气味俱浓,阳中阴也。半浮半沉,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 经气分。
思邈曰∶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
时珍曰∶辛热,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之才曰∶蓼实为之使。恶丹参、硝石、白垩,畏紫石英。
【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咳逆寒热(《本经》)。利五脏,
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绞痛,中恶,心腹痛(《别录》)。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 痛,产后心痛,治遍身 痹刺痛,腰脚软弱,利大肠壅气,肠风痔疾,杀三虫(甄权)。杀 恶 虫毒,牙齿虫 ,鬼魅疰气(藏器)。下产后余血,治肾气、香港脚水肿,通关节,起阳健脾 (大明)。主痢,止泻,浓肠胃,肥健人(孟诜)。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好古)。
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 【发明】颂曰∶段成式言椒气好下,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故多食 冲眼又脱发也。
宗 曰∶此物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
元素曰∶气味俱浓,浮而降,阳中阴也。其用有三∶去胸中逆气满塞,止心腹感寒,
痛,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使也。
杲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咽膈不通,食则令人口开目瞪,阴寒隔塞,气不得上下。
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宜以吴茱萸之苦热,泄其逆气,用之如神,诸药不可 代也。不宜多用,恐损元气。
好古曰∶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宜此主之。震、坤合见,其色绿。故仲景吴茱萸汤、当 归四逆汤方,治厥阴病及温脾胃,皆用此也。
时珍曰∶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 湿解郁之功而已。案∶《朱氏集验方》云∶中丞常子正苦痰饮,每食饱或阴晴节变率同,十 日一发,头疼背寒,呕吐酸汁,即数日伏枕不食,服药罔效。宣和初为顺昌司禄,于太守蔡 达道席上,得吴仙丹方服之,遂不再作。每遇饮食过多腹满,服五、七十丸便已。少顷小便 作茱萸气,酒饮皆随小水而去。前后痰药甚众,无及此者。用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等 分,
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梅杨卿方∶只用茱萸酒浸三宿,以茯苓末拌之,
晒干。每吞百粒,温酒下。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 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 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
【附方】旧二十四,新二十二。
风 痒痹∶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温洗之,立止。(孟诜《食疗》)贼风口偏,
不能语者∶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升,和煎五沸,待冷服半升,一日三服,得少汗即 瘥。(同上)
冬月感寒∶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之,取汗。
头风作痛∶茱萸煎浓汤,以绵染,频拭发根良。(《千金翼方》)
呕涎头痛∶吴茱萸汤∶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大两,人参一两,以水五升,煎 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仲景方)
呕而胸满∶方同上。
香港脚冲心∶吴茱萸、生姜擂汁饮,甚良。(孟诜方)
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出,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 息。此由寒伤胃脘,肾虚气逆,上乘于胃,与气相并。《难经》谓之哕。《素问》云∶病深者,
其声哕。宜服此方。如不止,灸期门、关元、肾俞穴。用吴茱萸(醋炒热)、橘皮、附子(去 皮)各一两,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孙氏《仁存方》)
阴毒伤寒,四肢逆冷∶用茱萸一升,酒拌湿,绢袋二个,包蒸极热,更互熨足心。候气 透,
中恶心痛∶吴茱萸五合。酒三升,煮沸,分三服。(
心腹冷痛∶方同上。(《千金》)
冷气腹痛∶吴茱萸二钱擂烂,以酒一钟调之。用香油一杯,入锅煎热,倾茱萸酒入锅,
煎一滚,取服立止。(唐瑶《经验方》)
脾元气痛,发歇不可忍∶用茱萸一两,桃仁一两。和炒茱萸焦,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
研细,葱白三茎,煨熟,酒浸温服。(《经验 寒疝往来∶吴茱萸一两,生姜半两,清酒一升,煎温分服。(《肘后方 小肠疝气∶夺命丹∶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掣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 肿硬,日渐滋长,及阴间湿痒成疮。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分∶四两酒浸,四两醋 浸,
四两汤浸,四两童子小便浸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