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9-本草纲目-第605页

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时珍)。
【发明】震亨曰∶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时珍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 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予曾用,果有殊绩。
【附方】旧三,新十三。
上气痰嗽,喘促唾脓血∶以莱菔子一合,研细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
肺痰咳嗽∶莱菔子半升淘净焙干,炒黄为末,以糖和,丸芡子大。绵裹含之,咽汁甚妙。
(《胜金方》)。
喘痰促,遇浓味即发者∶萝卜子淘净,蒸熟晒研,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以口津咽下,日三服。名清金丸。(《医学集成》)。
痰气喘息∶萝卜子(炒)、皂荚(烧存性)等分为末,姜汁和,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 七十丸,白汤下。(《简便单方》)。
久嗽痰喘∶萝卜子(炒)、杏仁(去皮尖炒)等分。蒸饼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时 时津咽。(《医学集成》)。
高年气喘∶萝卜子炒,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济生秘览》)。
宣吐风痰∶《胜金方》∶用萝卜子末,温水调服三钱。良久吐出涎沫。如是摊痪风者,以 此吐后用紧疏药,疏后服和气散取瘥。丹溪吐法∶用萝卜子半升擂细,浆水一碗滤取汁,入 香油及蜜些须,温服。后以桐油浸过晒干鹅翎探吐。
中风口禁∶萝卜子、牙皂荚各二钱,以水煎服,取吐。(丹溪方)。
小儿风寒∶萝卜子(生研末)一钱,温葱酒服之,取微汗大效。(《卫生易简方》)。
风秘气秘∶萝卜子(炒)一合擂水,和皂荚末二钱服,立通。(《寿域神方》)
气胀气蛊∶莱菔子研,以水滤汁,浸缩砂一两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为末。每 米饮服一钱,如神。(《朱氏集验方》)。
小儿盘肠气痛∶用萝卜子炒黄研末,乳香汤服半钱。(杨仁斋《直指方》)。
年久头风∶莱菔子、生姜等分,捣取汁,入麝香少许,搐入鼻中,立止。(《普济方》)。
牙齿疼痛∶萝卜子十四粒生研,以人乳和之。左疼点右鼻,右疼点左鼻。
疮疹不出∶萝卜子生研末,米饮服二钱,良。(《卫生易简方》)
\x花\x 【主治】用糟下酒藏,食之甚美,明目(士良)。
<目录>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篇名>生姜内容:(《别录》中品)
【校正】原附干姜下,今分出。今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时珍曰∶按∶许慎《说文》∶姜作KT ,云御湿之菜也。王安石《字说》云∶ 姜能强御百邪,故谓之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 谓之母姜也。
【集解】《别录》曰∶生姜,干姜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之。
颂曰∶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 。苗青根黄。无花实。秋时采根。
时珍曰∶姜宜原隰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 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 则老矣。性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则无姜。《吕氏春秋》云∶和之美者,有杨朴之姜。杨朴 地名,在西蜀。《春秋运斗枢》云∶璇星散而为姜。
【气味】辛,微温,无毒。
藏器曰∶生姜温,要热则去皮,要冷则留皮。
元素曰∶辛而甘温,气味俱浓,浮而升,阳也。
之才曰∶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弘景曰∶久服少志少智,伤心气。今人啖辛辣物,惟此最常。故《论语》云∶每食不撤 姜。言可常食,但不可多尔。有病者是所宜矣。
恭曰∶《本经》言姜久服通神明,主痰气,即可常啖。陶氏谬为此说,检无所据。
思邈曰∶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孕妇食之,令儿盈指。
杲曰∶古人言∶秋不食姜,令人泻气。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辛走气泻 肺,故秋月则禁之。《晦庵语录》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语。
时珍曰∶食姜久,积热患目,珍屡试有准。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 ,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相感志》云∶糟姜瓶内入蝉蜕,虽老姜无筋,亦物性 有所伏耶?
【主治】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本经》)。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 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别录》)。去水气满,疗咳嗽时疾。和半夏,主心下急痛。又汁 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捣汁和蜜服,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甄 权)。散烦闷,开胃气。汁作煎服,下一切结实,冲胸膈恶气,神验(孟诜)。破血调中,去 冷气。汁,解药毒(藏器)。除壮热,治痰喘胀满,冷痢腹痛,转筋心满,去胸中臭气、狐 臭,杀腹内长虫(张鼎)。益脾胃,散风寒(元素)。解菌蕈诸物毒(吴瑞)。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