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白。
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三月开浅红花,亦淡黄色,不着子。陶隐居谓出高丽者,此近之。
又有一种草 茹,色白。古方两用之。故姚僧坦治痈疽生恶肉,有白 茹散,敷之看肉尽便 停止,但敷诸膏药。若不生肉,又敷黄 散。恶肉仍不尽者,可以漆头赤皮 和白闾茹散三钱合敷之。观此,则赤白皆可用也。
时珍曰∶《范子计然》云∶ 茹出武都,黄色者善。草 茹出建康,白色。今亦处处有 之,生山原中。春初生苗,高二、三尺。根长大如萝卜、蔓荆状,或有歧出者,皮黄赤,肉 白色,破之有黄浆汁。茎叶如大戟,而叶长微阔,不甚尖,折之有白汁。抱茎有短叶相对,
团而出尖。叶中出茎,茎中分二三小枝。二、三月开细紫花,结实如豆大,一颗三粒相合,
生青熟黑,中有白仁如续随子之状。今人往往皆呼其根为野狼毒,误矣。野狼毒叶似商陆、大黄 辈,根无浆汁。
\x根\x 【气味】辛,寒,有小毒。《别录》曰∶酸。普曰∶神农∶辛;岐伯∶酸、咸,有毒;
李当之∶大寒。
之才曰∶甘草为之使,恶麦门冬。
【主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本经》)。去 热痹,破症瘕,除 【发明】宗 曰∶治马疥尤善,服食方用至少。
时珍曰∶《素问》∶治妇人血枯痛,用乌 骨、 茹二物丸服,方见乌 鱼下。王冰言∶ 茹取其散恶血。又《齐书》云∶郡王子隆年二十,身体过充。徐嗣伯合 茹丸服之自消。
则茹亦可服食,但要斟酌尔。《孟诜必效方》∶治甲疽生于脚趾边肿烂。用 二两,苦酒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合煎,取膏三合。日三涂之,即消。又《圣惠方》∶治头风 旋眩,鸱头丸中亦用之。
【附方】旧二,新二。
缓疽肿痛∶ 茹一两,为散。温水服二钱匕。(《圣惠方》)
伤寒咽痛,毒攻作肿∶真 茹爪甲大,纳口中,嚼汁咽之,当微觉为佳。(张文仲《备 急方 中焦热痞,善忘不禁∶ 茹三分,甘草(炙)二两,硝石。为末。每服一钱,鸡鸣时温 酒下,以知为度。(《圣惠方》)
疥疮瘙痒∶ 茹末,入轻粉,香油调敷之。(《多能鄙事》)
<目录>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篇名>大戟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 巨(《尔雅》)、下马仙(《纲目》)。
时珍曰∶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今俚人呼为下马仙,言利人甚速也。郭璞注《尔 雅》云∶荞, 巨,即大戟也。
【集解】《别录》曰∶大戟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
保升曰∶苗似甘遂而高硕,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五月采苗,
二月、八月采根用。
颂曰∶近道多有之。春生红芽,渐长作丛,高一尺以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 月开 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秋冬采根阴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
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
时珍曰∶大戟生平泽甚多。直茎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浆。叶长狭如柳叶而不团,
其梢叶密攒而上。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绵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韧如绵,
甚峻利,能伤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
\x根\x 【修治】 曰∶凡使勿用附生者,误服令人泄气不禁,即煎荠 汤解之。采得后,于槐 砧上细锉,与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 时珍曰∶凡采得以浆水煮软,去骨,晒干用。海芋叶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气味】苦,寒,有小毒。《别录》曰∶甘,大寒。权曰∶苦、辛,有大毒。
元素曰∶苦、甘、辛,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
时珍曰∶得枣即不损脾。
之才曰∶反甘草,用菖蒲解之。
恭曰∶畏菖蒲、芦苇、鼠屎。
大明曰∶赤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本经》)。
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便(《别录》)。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大 明)。
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 热淋,取愈(苏颂)。
【发明】成无己曰∶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肾所主也。
好古曰∶大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也。
时珍曰∶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 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
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陈无择《三因方》,并 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 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 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又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而复云痘疮变黑归肾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