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7-本草求真-第66页

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湿内容:(寓木)除膀胱血分湿热 猪苓(专入膀胱肾)。甘淡微苦。性平无毒。得枫根之余气以成。形如猪屎。故以猪名。
凡四 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仲景用茯苓泽泻白术与桂。名五苓散。为治水之总剂。方中用以 肉桂。盖以膀胱津液。赖气以化。则能以出。用肉桂辛热。所以化其气也。除桂名四苓散。
李东垣曰。无恶寒症。不可用桂。周扬俊曰。五苓为渴而小便不利者设。若不渴则茯苓甘 草足矣。若但渴。则四苓足矣。)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 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 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 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茯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 利水消肿。治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借此以为宣导之需。(疟多由暑。暑必 成疟。)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快。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 耳。(故六味丸有泽泻。无猪苓。)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凡服利水药 而明目者。因除浊气湿热而成明也。用利水药而失明者。因其走泄真气也。)白而实者良。
去皮用。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湿内容:(菽豆)利小肠湿热 赤小豆(专入小肠。)甘酸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阴。通小肠而利有形之病。故 与桑白 皮同为利水除湿之剂。(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是以水气内停。而见 溺闭腹肿。手足挛痹。痈肿疮疽。非此莫治。(朱氏集验方云。宋仁宗在东宫时患 腮。命 道 士赞宁治之。取小豆七七粒为末。敷之而愈。中贵人任承亮后患恶疮近死。尚书郎傅永授以 药。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予苦胁疽。既至五脏。医以药治之。甚验。承亮曰。得非赤 小豆耶。医谢曰。某用此活三十口。愿勿复言。有僧发背如烂瓜。邻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
但其性最粘。敷毒。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且能止湿解酒。通胎下乳 。(陈自明。予妇食素。产后七日乳脉不行。服药无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当夜 遂 行。)至十剂取此为燥。亦以水行而燥自生之意。并非因其药性本燥而言也。故书又戒多服 。则令人津液枯槁而燥。取紧小而赤黯色者良。(若半黑半红为相思子。非赤小豆也。)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湿内容:(石)降上中下湿热 滑石(专入膀胱)。何以滑名。因其性滑而名之也。滑石味甘气寒。色白。服则能以清 热降火 。通窍利便。生津止渴。为足太阳膀胱经药。故凡中暑积热。呕吐烦渴。黄胆水肿。香港脚淋 闭。水热泻利。吐血衄血诸症。肿毒乳汁不通。胎产难下。服此皆能荡热除湿。通汁滑胎。
(同甘草。为六一散。)然其开窍利湿。不独尽由小便而下。盖能上开腠理而发表。(腠理为 肺所生。)是除上中之湿热。下利便溺而行。是除中下之湿热。热去则三焦宁而表里安。湿 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矣!河间益元散。(六一散或加辰砂。)用此通治上下表里诸病。其意在 此。滑石既属渗利。如何又言止渴。因其湿热既渗。则脾胃中和。而渴自止耳。故书又载能 理脾胃。义亦由此。白而润者良。石苇为使。宜甘草。(汪昂云。凡走泄之剂。宜用甘草以 佐。)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湿内容:(石)
而小与坚 不同。功 专利窍除湿解热。故凡目翳不开。热淋不利。妇人难产等症。治当用此。无有不效。(必审 诸病。果因湿热而成。方用。)但书所云难产令妇两手各执一枚。其胎即下。合之于理。似 属诳妄。未可尽信。磨汁服。(书言因雷雨自石穴中出。随雨飞堕者非。)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湿内容:(兽)祛肠胃湿热血瘀 刺 皮(专入肠胃)。其皮如刺。因以刺名。其兽属胃而入胃。因以 号。(宗 曰。
皮治 胃逆。开胃气有功。)何书载治五痔阴蚀。以其湿热下注。得此味辛入肠。金属大肠。故能 以破其血耳!何书又载能治噎膈反胃。(普济治反胃。用 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 炙食。)以 属兽。兼味辛苦。故能散邪泄热。使其胃气调和而不上逆故耳。但食肉切宜除 骨。若误食则令人瘦劣。节节渐小也。似鼠而圆。火褐色。攒毛。外刺如栗房。 黑存性用 。
<目录>上编\卷四泻剂<篇名>泻水内容:泻水者。因其水势急迫。有非甘淡所可渗。苦寒所可泻。正如洪水横逆。迅利莫御。必 得极 辛极苦极咸极寒极阴之品。以为决渎。则水始平。此泻水之说所由起也。然水在人脏腑。本 自有分。即人用药以治水势之急。亦自有别。如大戟芫花甘遂同为治水之药矣!然大戟则泻 脏腑水湿。芫花则通里外水道。荛花则泻里外水湿。甘遂则泻经隧水湿也。葶苈白前同为入 肺治水剂矣。然葶苈则合肺中水气以为治。白前则搜肺中风水以为治也。商陆入脾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