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3-本草择要纲目-第22页

>桂心内容:(用紫色浓桂。去其内外之皮。取中间味辛者用之是也。)
【气味】
苦辛无毒。阳中之阳浮也。入手少阴经血分。
【主治】
一切风气。补五痨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治风痹骨节挛缩。
续筋骨。生肌肉。消瘀血。破 癖症瘕。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目录>热性药品<篇名>米酒内容:【气味】
苦甘辛大热有毒。
【主治】
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养脾扶肝。止腰膝疼痛。但其 味辛者能散。苦者能下。甘者能居中而缓。用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而能达极高之分。淡 者则利小便而速下。然少饮则能和血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北人嗜饮 生痰动火。醉卧当风。则成癜风。醉浴冷水。则成痛痹。服丹砂饮酒。则引药气入四肢。滞 血化为痈疽。酒后食芥。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 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得者难治。酒浆照人无影不可饮。祭酒自耗不可饮。酒得咸 而解者。以水制火。酒性上而咸润下也。得葛花绿豆粉而解者寒胜湿也。
<目录>热性药品<篇名>烧酒内容:【气味】
辛甘大热有大毒。
【主治】
辛甘则能升扬发散。其气燥烈。胜湿祛寒。则能开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 饮。治泄疟而止腹痛。辛先入肺。则能调水道而通小便。热能生火铄金。大肠受刑。则令大 肠燥结。暑月饮之。则膈快而胸畅。赤目洗之。则泪出而肿消赤散。此皆从治之法。盖所以 劫之之剂也。但性甚燥烈若过饮不节。则败胃伤胆焚心。嗜饮之人甚多。近之市沽。又加以 砒石草乌辣灰。升阳热燥助而引之。是在善于摄生者谨而节之也。
<目录>温性药品<篇名>谷精草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浮而升。上行阳明。
【主治】
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功在菊花上。
<目录>温性药品<篇名>白芥子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胸膈痰冷上气。醋研敷射工毒。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 痛消肿辟恶之功。凡痰在胁下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执此义也。
<目录>温性药品<篇名>木香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沉而降。阴中阳也。乃三焦气分之药。(凡入理气药。只宜生用。不可 见火。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
【主治】
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积年冷气。温疟蛊毒。女人血气刺心。和胃泄 肺。行肝经气。但其性辛劣。最能上升。如气郁不达者宜之。若阴火冲上者。则反助火邪。
不宜用也。凡诸气 郁。皆属于肺。上焦气滞用之者。乃金郁则泄之也。中气不运。皆属于 脾。中焦气滞用之者。脾胃喜其芳香也。大肠气滞而后重。膀胱气不化而癃淋。肝气郁则为 痛。下焦气滞而用之者。乃塞者通之也。
<目录>温性药品<篇名>半夏内容:【气味】
辛平有毒。沉而降。阴中阳也。入手阳明太阴少阴三经。(凡采得以白芥子为末二 两。酽醋三两。搅浊投半夏于内。浸洗去涎。涎若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又造曲法云 。以半夏为主。入姜汁白矾。加以干面和搅作面。入楮叶包置篮中。候生黄衣。日干。久贮 听用。极为良品。)
【主治】
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嗽。脾胃湿。益脾胃之气。消肿散结。渴则忌之。但今人 惟知半夏去痰不能益脾。孰知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半夏之性辛而能润。可使 脾无留湿。湿去而土自燥。痰乃不生。其功之益脾何如也。又丹溪以二陈汤治一身之痰。庸 医执之。概以有痰者。即以此方为对症之剂。岂知二陈汤唯风寒湿食之痰用之。乃宜至于劳 痰失血用之。反能燥血。其所当禁用又何如也。又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岂知 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唯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 。妇人乳痈等症。此则宜以贝母为之向导。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爆。皆能生脾胃湿热 。令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使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自非半夏何以行湿利窍。
通大便而泄小便。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各得滑泽自安也。又俗言半夏入方药中 。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岂知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
入脾为痰。入肺为涕。半夏能流湿润燥。无形之咳。有形之痰。悉能荡涤必清。其泄肾非泄 痰之本乎。又俗言半夏之辛。只能入肺散气。岂知止呕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之剂。如 柴胡汤中用之。虽为止呕。亦能助柴胡黄芩之清凉。主寒热之往来。是又非足少阳阳明之对 剂乎。然热痰佐以黄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诸血证及口渴者则禁用。是又在驱使者之得宜也。
<目录>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