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肺而疗痿,退热止泻,坚筋长肌,调和群品,普治百邪。解一切毒,和 一切 药。稍止茎中作痛,节医肿毒诸疮。
外赤内黄,备坤离之色,味甘气平,资戊己之功。益阴除热,有裨金宫,故咳嗽、咽痛、
肺 痿均治也。安中扶正,补益土脏,故泻痢、虚热、肌肉均赖也。诸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 之精,故百毒化。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理中汤用之,恐其僭上,承气汤用之 ,恐其速下。
黄宫绣谓“《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一百二十 方 ,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
\x甘能作胀,故中满者忌之。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二)补阳内容:味甘、咸,性温,无毒。入肾经。形如茄子,色如玛瑙,红玉者良。烙去毛、酥炙。
益气而强志,健骨而生齿,去肢体酸疼,除腰脊软痛。虚痨圣剂,崩漏神丹。
角(茸生两月,即成角矣。)补肾生精髓,强骨壮腰膝。止崩中与吐血,除腹痛而安胎。
肉(甘温)补中强五脏,通脉益气力。
鹿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其性极淫。一牡常御百牝,肾气有余,足于精者也。故主 用最 多。专以壮阳道、补精髓为功。
茸∶较佳于角。
肉∶有益于脾。
\x上焦有痰热,胃家有火,吐血属阴衰火盛者,俱忌。\x(生角,消肿毒,逐恶血,
不及胶之用宏也。)\x鹿,山兽属阳,夏至解角,阴生阳退之象也。麋泽兽属阴,冬至解\x \x角,阳生阴\x \x退之象也。主用相悬,不可不辨。\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二)补阳内容:味甘,性热,有毒。蛇床为使。恶牡丹、牡蒙。畏紫石英。忌羊血。反人参、白术。入 银器 、煮水,减即添煮,三日夜,色变黄白,换水再煮,色清不变,毒去尽矣。水飞过,再研半 日。
益精壮阳,下焦之虚弱堪珍。止嗽解渴,上部之虚寒宜宝。
其气剽悍,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昧者,得此肆淫,则精竭火炎,发为痈疽淋浊,岂 钟乳 之罪邪?大抵命门火衰者,相宜。不尔,便有害矣。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三)补阴内容: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肺经。恶防己,反藜芦。
补中益肺,养胃生津。整肃上热,疏痰利咳。定心内惊烦,退皮间邪热。
气轻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人参甘温体重,专益肺气,补阳而生阴。沙参甘寒体轻,
专 清肺热,补阴而制阳。
\x沙参性寒,脏腑无实热及寒留肺经而嗽者,勿服。\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三)补阴内容:又名孩儿参。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
益气健脾,生津养肺。气血不足,病后虚羸。倦怠乏力,自汗萎靡。食少心悸,口干液 亏,
用以调补,能使春回。
此药力薄,须持续服用,其效始着。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三)补阴内容:味苦、甘,性凉,无毒。入肺、胃二经。
滋补肺金称善,疗治虚火尤宜。能养胃以生津,除烦倦而不疲。
伤寒论之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改用西洋参。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三)补阴内容: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肝、脾、肾四经。恶贝母。
忌铜、铁、葱、蒜、萝卜、诸血。产怀庆,黑而实肥者佳。
凉血补阴,去瘀生新。养筋骨,益气力。理胎产,主劳伤,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 中热 痛,脾病而痿 贪眠。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三)补阴内容:性、味、畏、忌俱同生地黄。用砂锅、柳甑,衬以荷叶,将生地黄酒润,用缩砂仁粗末 拌蒸 ,盖复极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贮极干。如前又蒸九次,为度。令中心透熟,纯黑乃佳 。
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久病余,胫股酸痛。新产后,脐腹急疼。
地黄合地之坚凝,得土之正色,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禀仲冬之气,故凉血有功,阴 血赖 养。新者生则瘀者去,血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矣。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 其养,证因以痊,肾开窍于二阴,况血主濡之,二便所以利也。湿热盛则食不消,地黄去湿 热以安脾胃,宿滞乃化,掌中应心主,痿蹶乃脾热,奉君主而清其仓廪,两证可瘳矣。熟者 稍温,补阴补血,滋肾养肝,其功更溥。六味丸以之为首,天一所生之本也。四物汤以之为 主,乙癸同源之义也。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极需。
\x生地黄,性寒而润,胃虚食少,脾虚泻多,均在禁例。熟者性滞,若痰多气郁之\x \x人,能窒碍胸膈,当斟酌用之。姜酒拌炒,生者不妨胃,熟者不泥膈。\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补益药<篇名>(三)补阴内容: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
益气养阴,补脾润肺。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