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入肝、胃二经。
清热,凉血。阴虚发热,血虚昏厥,产后烦乱,冲任须协。低烧难退,断续不绝。丹皮、
地 骨、青蒿、竹叶。分别配伍、随症而设。用之得宜,收效尚捷。
白薇凉降,能清血热。既为女科药,又为温热证邪入血分之药,更为种种低烧如喉蛾、
久咳 、浮肿、腰酸、溲浑等之有效药,配伍得宜,颇有良效。因与白前易混淆,故处方多书“软 白薇”、以之与“硬白前”相对比也。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二)清热凉血、退骨蒸内容:味咸,性寒,有毒。入心、肾二经。恶沙参、蜚蠊。去肋,酥炙。
补肾退骨蒸,养心增智慧。固大肠而止泻痢,除崩漏而截 疟。小儿囟门不合, 疮腐 臭难 闻。治软弱之四肢,愈赤白之带下。
龟禀北方之气,故有补阴之功,若入丸散须研极细,恐着人肠胃,变为瘕也。(煎成胶 良)龟 鹿皆永年,龟首藏向腹,能通任脉,取下甲以补肾补血,皆阴也。鹿鼻反向尾,能通督脉,
取上角以补火补气,皆阳也。
\x肾虚而无热者不用。\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二)清热凉血、退骨蒸内容:味咸,性寒,无毒。入肝经。恶矾。酒浸一宿,炙黄。
解骨间蒸热,消心腹症瘕。妇人漏下五色,小儿胁下坚疼。
鳖色青,主治皆肝证。龟色黑,主治皆肾证。同归补阴,实有分别。龟甲以自败者为佳。
鳖 甲以不经汤煮者为佳。肝无热者忌之。鳖肉凉血补阴,亦治疟痢,唯冷而难消,脾虚者,大 忌。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三)清热泻火内容:味辛、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恶莽草、巴豆。畏铁。
营卫伤于风寒,青龙收佐使之勋。相付囚于火热,白虎定为君之剂。头疼齿痛肌肤热,
入胃 而搜逐。消渴阳狂逆气起,入肺以驱除。口干舌焦,可得效也。中暑自汗、又何患焉。
气味俱薄,体重而沉,少壮火热之人,功如反掌;老弱虚寒之人,祸不旋踵。极能寒胃、
使 人肠滑不能食,非有大热者,切勿轻投。
熟石膏∶ 熟,研极细末。外用可生皮,治疮口不敛。与少量赤石脂为伍,酌加冰片,
掺之 有良效。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三)清热泻火内容:味辛、咸,性寒。入胃、肾二经。
降火,清热。治天行火症,止躁狂出血,口干齿衄,丹投紫雪。
此药与石膏相仿,但能入肾,故降火之力更着,能直达下焦。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三)清热泻火内容:味咸,性寒,入脾、胃二经。
清热定惊,平喘通络。火症高烧,神昏抽搐。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风阳上扰、蒙蔽头 目。
此物易霉易蛀,若已霉蛀者,万不可再用。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四)清热燥湿内容: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龙骨、连翘为使。恶菊花、玄参、芫花、白藓皮、白僵蚕。
畏 款冬、牛膝。解巴豆、附子毒。忌猪肉。姜汁炒。
体阴质燥,清热除湿。泻心除痞满,明目理疮疡。痢疾腹疼,心痛惊烦。杀虫安蛔,利 水浓肠。
禀清寒之气,直泻丙丁,痞满、目疾、疮疡、惊痛,南方亢上之象。泄痢、蛔虫,湿热 之愆 固宜痊也。韩 曰∶“黄连与官桂同行,能使心肾交于顷刻。”
时珍曰∶“香连丸用黄连、木香。木火散用黄连、干姜。左金丸用黄连、吴茱萸。姜黄 散用 黄连、生姜。口疮方用黄连、细辛。皆一冷一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阴阳相济,最得制 方之妙”。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四)清热燥湿内容:味苦,性寒,无毒。入肾经。恶干漆。盐酒炒。肥浓鲜黄者佳。
泻龙火而救水,利膀胱以燥湿。佐以苍术,理足膝之痹痛。渍以蜜水,漱口舌之生疮。
黄柏泻阴火,除湿热,故治疗如上。昔人谓其补阴者,非其性补益,热去则阴不受伤,
虽谓 之补亦宜。按苦寒之性利于实热,不利于虚热,凡脾虚食少,或泻或呕,或好热,或恶冷,
或肾虚五更泄泻,小便不禁,少腹冷痛,阳虚发热,瘀血停止,产后血虚发热,金疮发热,
痈疽溃后发热,伤寒发热,阴虚小水不利,痘后脾虚小水不利,血虚烦躁不眠等症,法咸忌 之。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四)清热燥湿内容:味苦,性寒,无毒。入肾经。玄参为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泔浸一宿,蒸 过曝 干。
除热祛湿,利水固齿。痈肿疮疡,肠 下血。风疠疥癣,在所亟需。
味苦性寒,纯阴之品,故理湿热有功。疮毒肠 。皆湿蒸热阏之愆,宜其咸主。齿乃骨 之余 ,清肾骨自固耳。
\x苦参,大苦大寒,不惟损胃,兼且寒精,向非大热,恶敢轻投。\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篇名>(五)清热解毒内容:味苦、酸、咸,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