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1-本草征要-第12页

常用多用。\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气血兼理药与理气药<篇名>(二)理气内容:味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胃、肝四经。
生津止渴,开胃消痰。通舒经络、流畅肺肝。陈郁之气、久积能散。
辛平能散结滞、芳香能除秽恶。又能润肌肤、悦颜色。产闽中者,力胜江浙诸种。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一)温化寒痰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广中者最佳,福建者力薄,浙产便又逊矣。陈久愈 佳。
去蒂及浮膜,晒干。
止嗽定呕,颇有中和之妙。清痰理气,却无峻烈之嫌。留白者,补胃偏宜,去白者,疏 通端 掌。
苦能泄气,又能燥湿,辛能散气,温能和气,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
同降 药则降。夫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独入二经;气虽中和,然单服久服,亦损真元 。橘皮下气消痰,橘肉生痰聚气,一物也、而相反如此。
橘红∶性热。除寒下气、消痰散结。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一)温化寒痰内容:味辛,性温,有毒。入心、脾、胃三经。柴胡为使。恶皂荚。畏雄黄、姜、鳖甲及乌头。
忌 羊血、海藻、饴糖。水浸五日,每日换水,去涎,姜矾同煮,汁干为度。
消痰燥湿,开胃健脾。咳逆呕吐,头眩昏迷。痰厥头痛,心下满坚。消痈可也,堕胎有 焉。
汪机曰∶脾胃湿热,涎化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 生痰 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治痰,为其体滑辛温也。俗以半夏为燥,不知湿去则土燥,痰涎 不生,非其性燥也,但恐非湿热之邪而用之,是重竭其津液,诚非所宜。按半夏主治最多,
莫非脾湿之证,苟无湿者,均在禁例。古人谓半夏有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若无脾 湿,且有肺燥,误服半夏,悔不可追,责在司命,谨诸戒诸。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一)温化寒痰内容:味苦,辛,性温,有毒。入肝、脾二经。畏附子、干姜、生姜。冬月研末,入牛胆中,
悬风处。
风痰阻络之麻痹以及上扰之眩晕,均堪医治。痰浊凝聚之坚积,破伤风、湿之噤强。亦可酌 施。伍木香利痰行气,
和龙脑急救揩齿。配荆芥治风痰头痛,调姜汁治风痛痰迷。
南星入肝去风痰,性烈而燥,得牛胆则燥气减;得火炮则烈性缓;得防风则不麻。和猪 胆能治小儿痫后之喑。
\x南星治风痰,半夏治湿痰,功用虽类,而实殊也。非西北人真中风及怀孕之人勿\x \x服。\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一)温化寒痰内容:味辛,性温,有毒。入胃经。炮,去皮脐。
消痰去湿,止痉除麻。中风失音,口眼 斜。
白附子,引药上行,与黑附子非一类也。
\x白附子,燥药也。似中风证,虽有痰亦禁用,小儿慢惊勿用。\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一)温化寒痰内容:味辛,性热,无毒。入肺经。
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冷滞冰消,辟邪而祟魔远遁。酒服而反胃宜痊,醋涂而痈 毒可 散。伍苏莱为三子养亲,同术枣治胸胁痰饮。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煎汤不可太过,便减力量。
\x肺经有热,阴虚火亢者勿服。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者俱忌。\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二)清化热痰内容:味甘、微苦、酸,性寒,无毒。入心、脾二经。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 乌头 。
燥得以润,痰可以清。排脓散肿,利膈清心。止渴退烦热,通乳生唾津。消瘀血,催月 经。
消痰解热,是其职专,通经者,非若桃仁姜黄之直行血分,热清则血不瘀耳。旧称补虚,
亦以热退为补,不可不察。耳聋未久者,可用酿酒,饮之有益。
\x天花粉禀清寒之气,脾胃虚寒及泄泻者忌用。\x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二)清化热痰内容: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胃二经。姜汁为使。
痰在皮里膜外者,直达以宣通。痰在经络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失音不语偏宜,肢体挛 蜷决 用。
竹沥滑肠,脾虚泄泻者勿用。惟痰在皮里膜外,经络肢节者相宜。若寒痰、湿痰与食积 痰勿 用。
<目录>第一卷·通治部分\治痰药<篇名>(二)清化热痰内容:味甘,性平。入心、肺、肝诸经。
除风热,开经络。行血气,导痰涎。去胸中烦闷,治头风眩晕。大人中风失音,小儿心 热惊 痫。
牡荆,俗名黄荆。截取尺余架砖上,中间火炙,两头以器承取,即得。
李时珍云∶“荆沥∶化痰去风为妙药。”千金翼方云∶“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 沥 、姜汁合计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朱 震亨云∶“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