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20-本草崇原-第26页

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茹当作茹 ,即茜草也 。《本经》下品中有 茹。李时珍引《素问》乌贼骨 茹方注解云∶《素问》 茹,当作茹 而与 音同字异也。愚 谓∶乌贼骨方,当是茜草之茹 ,非下品之 茹也。恐后人 疑而未决,故表正之。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秦艽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秦艽出秦中,今泾州、 州、岐州、河陕诸郡皆有。其根土黄色,作罗纹交纠左右旋 转。李时珍曰∶以左纹者良,今市肆中或左或右,俱不辨矣。)
秦艽气味苦平,色如黄土,罗纹交纠,左右旋转,禀天地阴阳交感之气,盖天气左旋右 转,
地气右旋左转,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主治寒热邪气者,地气从内以出外,阴气外交于阳,
而寒热邪气自散矣。治寒湿风痹,肢节痛者,天气从外以入内,阳气内交于阴,则寒湿风三 邪,合而成痹,以致肢节痛者,可愈也。地气营运则水下,天气营运则小便利。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防己内容:气味辛平,无毒。主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防己《本经》名解离,以生汉中者为佳,故名汉防己。江南诸处皆有,总属一种,因 地土 同,致形有大小,而内之花纹皆如车辐。所谓木防己者,谓其茎梗如木,无论汉中他处皆名 木防己,即通草,名木通之义非。出汉中者,名汉防己,他处者,名木防己也。上古诸方,
皆云木防己汤,是木防己,乃其本名,生汉中佳,故后人又有汉防己之称,其茎蔓延如葛,
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俨如木通,其根外白内黄,破之黑纹四布,故名解离。)
防己气味辛平,色白纹黑,禀金水相生之气化。其茎如木,木能防土,己者土也,故有 防己 之名。主治风寒温疟热气者,风寒之邪,藏于肾脏,发为先热后寒之温疟。温疟者,热气有 余之疟也。《经》云∶温疟者,先热后寒,得之冬中于风寒,此病藏于肾。防己启在下之水 精而输转于外,故治风寒温疟热气也。诸痫除邪者,心包受邪,发为牛马猪羊鸡诸痫之证。
防己中空藤蔓,能通在内之经脉,而外达于络脉,故治诸痫除邪也。利大小便者,土得木而 达,木防其土,土气疏通,则二便自利矣。
愚按∶防己气味辛平,茎空藤蔓,根纹如车辐,能启在下之水精而上升,通在内之经脉 而外 达,故《金匮要略》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者,其脉沉紧,得之数 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又云∶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 之。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千金方》治遗 尿小便涩,三物木防己汤主之。而李东垣有云∶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药,病在上焦气分者,禁 用。试观《金匮》诸方所治之证,果在气分乎?血分乎?抑在上焦乎?下焦乎?盖防己乃行 气通 上之药,其性功与乌药、木通相类,而后人乃以防己为下部药,不知何据。东垣又云∶防己 大苦寒,能泻血中湿热,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幸灾乐祸,能为乱阶,然善用之,亦可 敌凶突险,此瞑眩之药也。故圣人存而不废噫。神农以中品之药为臣,主通调血气,祛邪治 病,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随病而用。如防己既列中品,且属无毒,以之治病,有行气清热 之功。险健为乱之说,竟不知从何处得来,使后人遵之如格言,畏之若毒药,非先圣之罪人 乎。东垣立言,多属臆说,盖其人富而贪名,又无格物实学。李时珍乃谓千古而下,唯东垣 一人,误矣。嗟嗟,安得伊芳耆再治世,更将经旨复重宣。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木通内容:气味辛平,无毒。主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
(木通《本经》名通草,茎中有细孔,吹之两头皆通,故名通草。除士良撰《食性本草》
改为木通,今药中复有所谓通草,乃是古之通脱木也,与此不同。始出石城山谷及山阳,今 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皆有,绕树藤生,伤之有白汁出,一枝五叶,茎色黄白,干有 小大,伤水则黑,黑者勿用。)
木通藤蔓空通,其色黄白,气味辛平,禀土金相生之气化,而通关利窍之药也。禀土气,
故 除脾胃之寒热。藤蔓空通,故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血脉通而关窍利,则令人不忘。禀金 气,故去恶虫。
防己、木通皆属空通蔓草。防己取用在下之根,则其性自下而上,从内而外。木通取用 在上 之茎,则其性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此根升梢降,一定不易之理。后人用之,主利小便,须 知小便不利,亦必上而后下,外而后内也。
<目录>卷中本经中品<篇名>葛根内容:气味甘辛平,无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葛处处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延引藤蔓,其根大如手臂,外色紫黑,内色洁白,
可作粉食,其花红紫,结实如黄豆荚,其仁如梅核,生嚼腥气。《本经》所谓葛谷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