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01-本草

16-本草品汇精要-第94页

渤海芦苇泽中咸卤地自然有此菌尔亦非鹳屎所化生也其色白轻虚表里 相 似与众菌不同然秋雨以时即有天旱及霖即稀也(食疗云)又菌子有数种槐树上生者良野田中 生 者恐有毒生食之杀人【地】(图经曰)生东海池泽及渤海武章沧州皆有之【时】(生)无时(采)
八月取【收】阴干【用】头茎【质】类蕈而大小不一【色】白【味】咸甘【性】平微温【气】
气浓味薄阳中之阴【臭】朽【助】得酒良【反】畏鸡子【制】杵末用【治】(疗)(药性论云)
除腹内冷痛及治白秃疮【合治】以清汁萑芦一两合羊肉 日食一次疗蛔虫攻心如刺○为末合 猪肉作 食之疗蛔虫【禁】仰卷紫色及大耳青色仰生者皆不可食发五脏风壅经络多食动痔病 昏多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篇名>草之草内容:\x无毒 植生\x 白芨(出神农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音肥)缓不收(以 上朱 字神农本经)除白癣疥虫(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甘根 连及草【苗】(图经曰)春生苗 高 一尺许似 榈及藜芦茎端生一台叶似杜若两指大而青四月开紫花七月结实熟时黄黑色至冬叶 凋根似菱米有三角角端生芽古方虽稀用今人亦作糊用之【地】(图经曰)生北山川谷冤句越 山 及江淮河陕汉黔诸州近道皆有之(道地)兴州申州【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九月 取根 【收】曝干【用】根【质】类菱而大小不一【色】黄褐【味】苦辛【性】平寒泄【气】气薄 味浓阴中之阳【臭】香【主】痈疽疮肿生肌止痛【助】紫石英为之使【反】乌头畏李核杏仁 恶理石【制】去芦须锉碎用【治】(疗)(唐本注云)手足皲(音军)折取嚼涂之有效(药性 论云)
治结热不消及阴下痿并面上 令人肌滑(日华子云)止惊邪血邪痫疾赤眼症结发背瘰 肠 风 痔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篇名>草之草内容:\x有小毒 丛生\x 大戟(出神农本经)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颈 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邛钜【苗】(图经曰)春生红芽渐长作 丛 高尺许叶似初生杨柳而小团三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 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此品乃泽漆根也【地】(图 经曰)生常山及淮甸江南皆有之(道地)滁州河中府信州并州【时】(生)春生苗(采)二 月八月 十二月取根【收】阴干【用】根【质】类苦参而粗大【色】皮黄肉白【味】苦甘【性】大寒 泄【气】气薄味浓阴中微阳【臭】焦【主】利水道去积聚【助】小豆为之使【反】甘草畏菖 蒲芦草鼠屎恶山药【制】(雷公云)凡采得于槐砧上细锉与细锉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 晒 干用【治】(疗)(图经曰)治瘾疹风及风毒脚肿并煮水热淋之日再三便愈(药性论云)破新 陈恶 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日华子云)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合治】合当归橘皮各 一 两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治水肿无问年月深浅虽脉恶亦宜服之服后利水二三升不愈再服便瘥须 禁食毒物一年【禁】妊娠不可服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篇名>草之草内容:\x无毒 丛生\x 泽漆(出神农本经)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以上朱字神农本经)
利 大小肠明目轻身(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漆茎【苗】(图经曰)泽漆大戟苗也春生红芽渐 长 作丛高尺许叶似初生杨柳而小团三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生时摘叶有白汁出亦能 啮人肉故以为名【地】(图经曰)生泰山川泽及冀州鼎州明州皆有之【时】(生)春生苗(采)
三 月三日七月七日取【收】阴干【用】茎叶【质】类新柳茎叶而团聚【色】青【味】苦辛【性】
微寒 (疗)(药性论云)利小便(日华子云)止疟疾消痰去热【合治】以三斤用东流水五斗煮取 一斗五 升然后用半夏半升紫参生姜白前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心各三两八物 咀入泽漆汁中煎取 五升每服五合日三服治肺咳上气脉沉者愈○夏间取茎嫩叶十斤入水一斗研汁约二斗于银锅内 慢火熬如稀饧用瓷器收贮每日空心以一茶匙合温酒调服治十种水气以愈为度 <目录>卷之十三\草部下品之上<篇名>草之草内容:\x有毒 植生\x 茵芋(出神农本经)主五脏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以上朱 字 神农本经)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莞草 卑共【苗】(图经曰)春 生 苗高三四尺茎赤叶似石榴叶而短浓又似石南叶四月开细白花五月结实【地】(图经曰)生泰 山 川谷及雍州华州杭州皆有之(道地)绛州彭城【时】(生)春生苗(采)三月三日四月七月 取【收】
阴干【用】茎叶【质】类石榴叶而短浓【色】青【味】苦【性】温泄【气】气浓味薄阳中之 阴【臭】朽【主】祛风除湿【制】锉碎炙用【治】(疗)(药性论云)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并 温 疟发作有时(日华子云)治一切冷风筋骨怯弱羸颤【合治】合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