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中暑。及痈疽产后。初时概不敢用。而虚人之遇重病。一切可生之机。
悉置之不理矣。古今诸方。表汗用五积散参苏饮败毒散。和解
用小柴胡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方。都用人参。皆藉人参之力。领出在内之邪。不使久留。乃得速愈为快。奈
何世俗不察耶。独不见感入体虚之人。大热呻吟。数日间烁尽津液。身如枯柴。初非不汗之。汗之热不退。后
非不和之下之。和之下之。热亦不退。医者技穷。委身而去。不思内经所言。汗出。不为汗衰者死。三下而不
应者死。正谓病患元气已漓。而药不应手耳。夫人得感之初。元气未漓也。惟壮热不退。灼干津液。元气始
漓。愚哉愚哉。倘起先药中用人参三五七分。领药深入驱邪。即刻热退神清。何致汗下不应耶。况夫古今时势
不同。膏粱藜藿异体。李东垣治内伤兼外感者。用补中益气。加表药一二味。热服而散外邪。有功千古。姑置
不论。止论伤寒专科。从仲景以至于今。明贤方书充栋。无不用人参在内。何为今日医家。单单除去人参不用。
以阿谀求容。全失一脉相传宗旨。其治体虚病感之人。百无一活。俟阎君对簿日知之。悔无及矣。乃市并不知
医者。又交口劝病患不宜服参。目睹男女亲族死亡。曾不悟旁操鄙见害之也。谨剖心沥血相告。且誓之曰。今后
有以发表和中药内。不宜用人参之言误人者。死入犁耕地狱。盖不当用参而用之杀人者。皆是与黄 白术当归
干姜肉桂大附子等药。同行温补之误所致。不与羌独柴前芎桔芷芩膏半等药。同行汗和之法所致也。汗和药中
兼用人参。从古至今。不曾伤人性命。安得视为砒鸩刀刃。固执不思耶。最可恨者。千百种药中。独归罪人参君
主之药。世道人心。日趋于疾视长上。其酝酿皆始于此。昌安敢与乱同事。而不一亟辨之乎。
\x附人参败毒散注验\x 嘉靖己未。五六七月间。江南淮北。在处患时行瘟热病。沿门阖境。传染相似。用本
方倍人参。去前胡独活。服者尽效。全无过失。万历戊子己丑年。时疫盛行。凡服本方发表者。无不全活。又
云。饥馑兵荒之余。饮食不节。起居不常。致患时气者。宜同此法。昌按彼时用方之意。倍加人参
者。以瘟气易染之人。体必素虚也。其用柴胡即不用前胡。用羌活即不用独活者。以体虚之人不敢用复药表汗
也。饥馑兵荒之余。人已内虚久困。非得人参之力以驱邪。邪必不去。所以服此方者。无不全活。今崇祯辛巳
壬午。时疫盛行。道 相藉。各处医者。发汗和中药内。惟用人参者。多以活人。更有发 一证最毒。惟用人
参入消 药内。全活者多。此人人所共见共闻者。而庸愚之人。泥执不破。诚可哀也。又有富贵人。平素全赖
参术补助。及遇感发。尚不知而误用。譬之贼已至家。闭门攻之。反遭
凶祸者有之。此则误用人参为温补。不得借之为口实也。
胡卣臣先生曰。将伤寒所以用人参之理。反复辩论。即妇人孺子闻之。无不醒然。此立言之善法也。
<目录>
<篇名>详论赵三公郎令室伤寒危症始末并传诲门人
属性:赵景翕太史。闻昌来虞谭医。一旦先之以驷马。昌心仪其贤。欲敬事而效药笼之用久矣。孟冬末。三公
郎令室。患伤寒。医药无功。渐至危笃。先日进白虎汤。其热稍缓。次日进人参白虎汤。其势转重。皇皇求
医。因而召诊。昌闻其咳声窘迫。诊其脉数无力。壮热不退。肌肤枯涩。沉困不食。语景翕先生曰。此
病大难为。惟不肖尚可悉心图成。以报知己。疏方用仲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味。先生颇疑麻黄僭汗。因问
钱宗伯。公郎服西河柳犀角而疾瘳。今可用乎。昌曰。论太阳阳明两经合病。其症颇似。但彼病秋热。此病冬
寒。安得比而同治。况病中委曲多端。河柳犀角。原非正法。惟仲景麻杏甘石一汤。允为此病天造地设。有一
无二之良法。先生韪之。其房中女伴。以不省宜话。兼未悉昌之生平。争用本地经验名家。乃至服河柳而表终
不解。服犀角而里终不解。且引热邪直攻心脏。其颠悖无伦。较胃实谵语更增十倍。医者始辞心偏。不可救
药。吁嗟。人心位正中央。皇建有极。而何以忽偏耶。伤寒膀胱蓄血。有如狂一证。
其最剧者。间一发狂。旋复自定。即心脏最虚。元神飞越者。间有惊狂卧起不安一证。未闻有心偏之说也。而
病者何以得此乎。未几阳反独留。形如烟熏。发直头摇。竟成心绝之候。此段疑案。直若千古不决。孰知有
麻杏甘石为持危扶颠之大药也哉。门人请曰。麻杏甘石汤。不过一发表药耳。何以见其能起危困。万一用之罔
效。又何以起后学之信从耶。余曰。此渊源一脉。仲景创法于前。吾阐扬于后。如锥入木。如范 金。所以称
为天造地设。有一无二之法。用则必效。确无疑也。盖伤寒一证。虽云传足不传手。其实足经而兼手经者恒
多。医者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