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集 (金)王庭筠 撰 (近人)金毓黻 辑录
叙目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附录
●黄华集叙目
金源一代文学之彦以黄华山主王子端先生为巨擘诗文书画并称卓绝同时作家如党承旨怀英赵滏水秉文赵黄山沨李屏山纯甫冯内翰璧皆不之及也滏水幼年诗与书皆法先生且以诗称之曰郑虔三绝画诗书其倾倒可谓至矣其后用先生荐入翰林遽上书指斥时相道陵召问不能置对攀及先生坐与同贬时人皆不直滏水而先生不以介意其后滏水则谓子端才固高然太为名所使每出一联一篇止是尖新葢滏水幼年其名不显故藉先生以自重洎其名重位高不必假借先生遂抑扬其辞而欲与之争名不知其才其学皆非滏水所能及也当金之季世王滹南若虚读先生诗有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之句谓小乐天实甚作四绝句讥之滏水所谓不免物议者也然同时李屏山则盛推先生尝曰东坡变而山谷山谷变而黄华人难及也而冯内翰挽先生诗则云诗名摩诘画绝世人品右军书入神持此衡彼则滹南之论不得谓为允矣元遗山为金源一代学者后劲尝称先生之门阀人品器识文艺一时名卿材士无出其右者元之王秋涧倪元镇明之宋潜溪吴匏庵亦皆以先生之文采蕴藉为一时之冠冕公论所在久而弥明惟董思白画禅室随笔称黄华学米画得其一支半节此亦如滏水之故为抑扬不得视为定论也金史文艺传载先生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遗山则谓别有摹刻雪溪堂帖十卷今俱不传又先生曾撰扈从秋山应制诗三十余首当入文集明初存十四首宋潜溪见之为撰题记今亦不可复得矣余喜搜集乡邦文献以先生籍隶熊岳搜之尤勤乃仿四库馆臣辑拙轩集之例取其所作及诸家之记载纂为一编然犹以为未尽并属同学友人安君仲智广为搜检又得若干事厘为八卷题曰黄华集卷一为文卷二为诗卷三为词皆先生所自作也卷四为家集则其父兄子侄之作也卷五为纪事汇集王氏一家之纪事也卷六为题识则集录诸家之所题咏卷七为杂记则随笔所纪如干则悉以入焉余又别撰年谱列为卷八大抵前三卷为正集第四卷为闰集后四卷为附录兹则不复别白统以一名此仿刘氏归潜志以诸贤投赠诗文列为第十四卷之例也以余所知先生所书石刻见存颇多其一在涿州城外汉昭烈皇帝庙题曰涿州重修蜀先主庙碑先生撰文并书载于本集卷一者是也其二在东昌府学题曰博州重修庙学记王去非撰又有碑阴记先生之父遵古撰文皆先生书载于本集卷四者是也其三在林县黄华山中即世所称黄华老人诗刻又摹刻于汾州右玉城武大理其四在密县为过超化寺及题舍利塔二诗皆载于本集卷二者是也余曾求得涿州博州两碑拓本皆作米体行书而博州碑尤具飞动之势其诸诗刻虽未即得尚可续求金史谓先生善山水墨竹余见某氏藏其墨竹一帧殆为赝品其它则无所见余之所知大略如是金源一代作者众矣著录于元氏中州集刘氏归潜志及全金诗者奚啻三百余人其中不乏专集流传多于金末毁于兵火今可见者九家而已滏水滹南庄靖遗山四家之外皆由搜集得来无从窥其全豹昔欧阳永叔致叹于文章之显晦有幸不幸之分今辑先生遗文于千载之下灰烬之余得十一于千百是亦拙轩明秀二妙天籁诸集之比不可谓非幸也何可以其少而忽之哉读是集者不惟知先生为金源一代文人之冠冕即吾辽东文学之彦亦当以先生为巨擘生乎其前者固莫之与京生乎其后者亦无人可与肩行今世之人若仍存赵滏水王滹南董思白诸公之见而横肆其讥讪此所谓不乐成人之美以自形其浅陋者亦非余搜辑此书之旨也
●黄华集卷第一
辽阳金毓黻辑录
文
涿州重修蜀先主庙碑
五松亭记
香林馆记
李山风雪松杉图诗跋
西京留守厅题名记说
跋米海岳书
○涿州重修蜀先主庙碑
仁者未必成功成功者未必仁仁者之心以仁仁天下不仁者之心以仁济其私故善论人者论其心之何如而成败不与以仁济其私者发于其言见于其事亦仁也盖窃仁以欺天下夫窃仁者是有大不仁根着于心然窃仁易穷也而根着于心者卒不可掩天下之人莫不腹詈臆唾虽一时成功旋与草木同腐矣仁者之心不以其身其家而以天下故天下之人亦相与讴歌戴仰愿以为君虽生无成功天下之人莫不叹息至后世犹喜称道精爽在天能推其仁心用之不已施之不竭呼吸而雨云咄嗟而风霆咫尺万里朝夕千载此理之自然无足怪者先主仁人也当阳之役不以身而以民永安之命不以家而以贤虽不能如其言要之其心如是而已有厚爱天下之心必飨天下之报至今天下之人犹叹息其无成而喜称道之涿之人又祀而奉之宜哉涿先主之故家也庙距州西南十里而远庭有石乃刺史娄君乃重修记唐干宁四年也则血食于此旧矣岁久屋老纔庇风雨承安二年夏四月里民始议增葺于是富者以资巧者以艺少者走以服其劳老者坐以董其功稍完治中堂新作门屏又作两庑配祀元臣诸葛孔明关云长法孝直在东庞士元张益德简宪和在西既成具兴废岁月乞文于庭筠将以刻诸石庭筠曰五季兵火之余室庐焚荡殆尽而庙貌岿然独存悍夫暴客过堂下敛兵肃跽不敢犯则其仁之入民也深矣大哉仁乎蕴之于心充于天地被于万物盖有不与死而俱亡者幽而为神其遗泽残烈匄及天下后世以达其生平未厌之心必矣岂独私乎一乡哉祠而奉之者特其乡人之情耳庭筠既书其事复作歌遗之使迎送神佐其鼓舞以乐之云先主建安二十六年即皇帝位没谥曰昭烈若夫虚名末饰非其心也唐石题曰蜀主庙今仍之其辞曰
舜禹不可作兮古猷日溃盗取盗守兮恬不为怪仁人起兮力砭其废志天下兮岂独为汉计大统未一兮时已逝奄为神明兮陟配上帝何纾我忧兮仁及异世彼操丕兮死为妖彗握长铗兮载芟载刿燕山之陲兮范水之裔平畴如砥兮惟神之丰沛郁童童兮羽葆盖怅篱树兮今安在记儿时之旧事兮想亦为之一忾神之去来兮苍虬翠驮粲华裾兮锵鸣玉佩緪瑟而吹钥兮纷羣音之繁会牲肥酒香兮神其饫醉来云度帟兮回风满斾将而送兮百拜民不忘兮遗爱驱螟蝗兮疫疠时雨旸兮屡岁俾富康兮耆艾民德神兮事之无替 【涿州石刻拓本及日下旧闻考又金文最引涿州志】
按碑前题曰儒林郎前郑州防御判官提举学校常平仓事武骑尉赐绯鱼袋王庭筠撰书篆碑末题曰承安四年四月望登仕郎范阳县主簿兼管句常平仓事刘大有忠武校尉范阳县令兼管勾常平仓事武骑尉张绎昭武大将军行涿州刺史兼知军事提点山陵提举常平仓事上轻车都尉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七百户蒲察克温立石【此碑在涿州城西南十里楼桑庙中】
郝经书黄华涿郡先主庙碑阴诗云称道孔明独有杜少陵论著昭烈复见王黄华君臣一体始无媿蜀相祠望楼桑家昨因应诏过燕南青林一簇啼鸢鸦箫皷寂寞村社散廊庑惨淡昏龙蛇西南一碑刻苍玉每读辄止惊咨嗟磊落一片恢复心始终于仁无少差当阳之言永安命三代圣王何以加仲谋雄畧祇僭伪阿瞒诡谲空奸邪论议到此真不欺文采绚缛森芳葩书法二王作真行得意韵胜如时花歌谣慷慨燕赵义士风但恨不能完汉军败崩三巴百匝细读立复坐不觉午日倾檐牙彷徨欲去不忍去饥马更系枯荆楂东夷何以得此人日出之图王气韬朝霞灭辽服宋帝诸夏礼乐制度无疵瑕家世章庙布衣臣贵冑鼎族来幽遐 春深径渡鸭绿江太行山巅高挂浮海槎风流儒雅冠当代碧云玉树峨乌纱汉魏以来无此作作诗为向诸生夸 【郝文忠公陵川集九】
又涿郡汉昭烈皇帝庙碑文曰庙又有碑金翰林应奉王庭筠词推明昭烈之志论义文采近世所无然犹题为先主名号有未正焉按春秋左氏传称先主者大夫称其先大夫之辞生则称主没则称先主非帝王之号也魏晋私计以昭烈父子为僭伪故称蜀不称汉以昭烈为先主安乐为后主至陈寿作国志即以汉统与魏使昭烈父子与刘璋共为蜀志其后著书者皆以魏为正统惟宋司马光更蜀为汉初曰汉中王即位曰汉主崩则曰汉主殂追称则曰汉昭烈帝而亦不以正统归之至建安朱熹始夺黄初之统以章武继汉汉亡始为魏夫高帝以宽仁得人心开汉统光武以谨厚得人心复汉统昭烈以信义得人心存汉统故魏篡汉之始昭烈以为天下不可遂无汉传序在己故即汉中王位及魏遂代汉废汉帝而幽之乃即皇帝位于武担之南正名定分声罪致讨及崩而畀之孔明使复汉卒事其中兴功烈虽不逮光武其出师诛雠纂承高帝之业志揭示汉家神灵震竦奸伪若天假之年必拓定中原如建武之际矣且与光武皆汉子孙岂容神器之他归而独不与其统称大夫之称乎或者又以为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此又从而为之辞者也后世之致疑未若孔明之传信初昭烈见孔明即曰今汉室颓倾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即以复汉自任孔明即曰将军既帝室之冑使兴汉室当是之时莫不以昭烈为汉帝曹氏为汉贼岂至于后世而欲以一己之私反之哉故推本汉氏家法心传统体所在正其名号曰汉昭烈皇帝牓其殿而碑诸庙 【同上三十三】
王世贞跋王庭筠先主庙碑云涿州有昭烈庙王庭筠撰记及书篆庭筠在金与党赵辈俱负能书名行笔绝类南宫父子正书稍存廉隅虽筋骨不乏而姿态远逊矣当阳之役不以身而以民永安之命不以家而以贤自是名语 【弇州山人续稿一百六十七】
又云涿郡为昭烈桑梓地故金人亦知立庙以祀而王庭筠为之记且书之王庭筠作行草得海岳三昧此书乃楷笔杂有张从申柳诚悬风骨而小以米意运之遒逸疏朗亦可贵也 【同上】
钱大昕跋重修蜀先主庙碑云右涿州重修蜀先主庙碑王庭筠撰字体遒劲郝陵川所云书法二王作真行得意颇胜如时花者也朱锡鬯日下旧闻载此碑全文但改题中蜀先主为汉昭烈帝又脱落三十余字舛误者亦数字皆当据石本正之张桓侯字益德见于蜀志本传惟世俗所传三国演义讹益为翼钱遵王谓内府板演义犹未讹此碑本作益德而日下旧闻亦讹为翼盖锡鬯得之传钞未尝亲至碑所也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十八】
○五松亭记
林虑西山横绝百里隐然犹卧龙谼峪为首天平为脊黄华为胁鲁班门为尾迤逦而北去退而望之半天壁峙疑若无路盖穷探其肺腑益深而益奇黄华之佛祠天平之道宫今为墟矣惟谼峪宝岩寺为独完寺创于高齐天保初至本朝大定中宝公革为禅居钟鼓清新林泉改色始为天下闻寺李辅之丞此邑也初入寺爱之不能归久之叹曰寺固美矣然树林蒙密屋宇蔽亏而游目骋怀者有所未尽必尝得其全遂绝溪而南陟南山而东下临断壑有平地数寻若坛址然乔松五章挺立其侧山僧曰此地名五松亭旧矣而实未尝有亭焉岂前人欲有为而未遑者欤其或者有所待欤辅之笑曰此留以遗我也于是经之营之未几断手檐桷翼然出于苍髯之间亭则维新名则仍旧戊申之春庭筠尝一到其亭上其东则山门呀如川阜逶迤乍明又晦灭没无际其北则巍堂修庑隆楼杰阁骈列层见涧竹岩花诸山缭然窈然崭然崒然旁立向背俯仰吞吐连绵络绎呈巧献怪大略皆退之南山诗中所谓或如云云者而诗尚未尽也乃知辅之之善发其秘此亭之得全而有功于此山也吾历山多矣求其奇秀与此比者纔一二数即山中求之其华隐妙巧与人意会者亦无如此亭焉加我数年婚嫁事毕归作亭之主人看夕月之龙蛇听夜风之琴筑便当不减陶隐居溪水在此吾不食言辅之乞文于吾以为记吾于是山已结是缘虽不吾乞尚为之辅之燕人名弼辅之其字也清慎有礼敏于政事 【河南通志又金文雅引】
刘祁游林虑西山记云宝岩寺南厓五松亭亭亡止余一松王子端碑阴刻刘冶中涛诗亦闻人
潘耒游林虑山记云老僧导历五松亭故址王庭筠称亭中见西山诸山呈巧献怪略如退之南山诗中所云良然
河朔访古新录云五松亭在西南冈 【谼谷山】 今已废金王庭筠撰五松亭记碑阴贞佑丁巳刘涛所作五松亭诗 【正书】 己委诸蔓草字已磨泐
林县志云五松亭在县西南谼谷山五松并生挺然可爱金大定三年县丞李弼建 【今废为观音堂】
按五松亭记谓戊申之春尝到其亭上戊申为大定二十八年时李弼尚丞此邑若大定三年作亭又后二十五年而遇先生先生又后数年而为之作记恐李弼官此无如是之久志文无征断不可从
○香林馆记
承安四年春二月上以右宣徽使张公出守沂州明年公以书抵庭筠曰吾下车奉宣诏条夕惕不敢暇逸逮今州民始孚僚属一日谓吾曰民则安矣公亦勤矣盍谋所以燕息者于是筑香林馆馆在思贤堂之东南环阶植青梅缃梅腊梅数十株开时花气宜人故以名焉旁有坏垣崇 【祟:崇】 卑不齐乃磩石络以蔓草苍然如幽山斫竹开径回缭蔽翳地纔数亩行者跬步相失疑其无穷也南亭曰双清东庵曰香界夫为是者非徒燕息而已盖将以致思于其中人之思出于心心为俗物所败则乱故治心者先去其败之之物然后安既安而思则思之精吾退食自公隐几孤坐每阅书至酉耳目之所接及者乃林风竹月耳无一物相败吾心甚安乃益思所以事君与夫治身治家治民凡有为者庶几乎无愧焉僚属初悯吾勤而不知重吾勤也尔当以此意为之记庭筠复书谢曰公之治沂也驭民宽驭吏严桥梁修学校举野无废田庭无留讼其为政播于人者如此政隙游戏翰墨诗句高远似唐人书画图美似晋人岂特似之真得其意焉其游艺散落于人者如此乃日坐香林思而得之者欤则其事君与夫治身治家治民之道可触类而知异时端委庙堂以绍父兄发为勋业者亦必思之审矣贱子其拭目观之庭筠既以此谢且以为记公名汝方 【按原作芳误】 字仲贤太师南阳郡王之子平章政事莘国公之弟高才绝识言议英发风标玉映气压一世云 【同上引沂州志】
○李山风雪松杉图诗跋 【诗附】
绕院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杉松地炉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此参寥诗非本色住山人不能作也黄华真逸书书后客至曰此贾岛诗也未知孰是 【金文最引墨缘汇观】
王世贞题李山风雪松杉图云右金秘书监李山画风雪松杉图而黄华老人王庭筠题参寥诗于后二君皆宋名家子为完颜氏禁近有声余偶得三绝句题其后云云今二君而在不免泚颡然李用笔潇洒清绝有致出蹊径外庭筠翩翩遂入海岳庵三昧皆可宝也此君仅四十有七而没然时时自称黄华老人极可笑跋后所谓万庆者庭筠子仕至行省右司郎中金史误作曼庆当以此为正 【弇州山人稿一百三十七】
按王万庆曾跋此图别录于后王氏所谓跋后之万庆即指此也
○西京留守厅题名记说
赵武灵王既破林胡始城云中秦绍汉袭其名不改元魏之兴也为京师焉西际大河东连上谷南阨中山北控五原广袤千余里规以为甸服逮辽德于晋晋割山前代北十有六州以赂之辽即魏之故基考位为宫阙是曰西京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九十七即玉堂嘉话五此当为节录非全文也】
○跋米海岳书
鸟迹雀形字意极古变态万状笔底有神 【玉虹鉴真帖】
黄华集卷第一
●黄华集卷第二
辽阳金毓黻辑
诗
杨秘监下槽马图
书西斋壁
八月十五日过泥河见鴈
示赵彦和
大安寺试院中寒食
狱中赋萱
狱中见燕
偕乐亭
野堂
韩陵道中
绝句
孙氏午沟桥亭
送士选山东外台判官
张礼部溪山真乐图
内乡浙江张浮休洼尊为二兄赋
超化寺
舍利塔
夏日
中秋
被责南归至中山
送子贞兄归辽阳
采莲曲
秋郊
忆漍川
夏日
河阴道中
李辅之得邺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
登林虑南楼
赠益公和尚还超山
题南山友云亭
游黄华山诗
黄华亭
栖霞观
曲水园
清华台
道村
题马光尘画
佚句
丛台绝句
法具
残菊
○杨秘监下槽马图
龙眠悔画马政恐堕马趣我今破是说试下第一句道人三昧手游戏万象具万象初莫逃毕竟无所住譬如大圆镜照物随其遇少焉物四散影果在何处杨侯具此眼透脱向上路万马落人间盖证龙眠误
○书西斋壁
世事云千变浮生梦一场偶然携柱杖来此据胡床有雨夜更静无风花自香出门多道路何处觅亡羊
○八月十五日过泥河见鴈
家在孤云落照间行人已上鴈门关凭君为报平安信才是云中第一山
○示赵彦和
四柳危亭坐晚阴殷勤鸡黍故人心儿孙满眼田园乐花木成阴年岁深十亩苍烟秋放鹤一帘凉月夜横琴家山活计良如此归兴秋风已不禁
○大安寺试院中寒食
东风日日涨黄沙供佛床头始见花寒食清明好时节年年憔悴独离家
○狱中赋萱
沙麓百战场舄卤不敏树况复幽圄中万古结愁雾寸根不择地于此生意具婆娑绿云杪金凤掣未去晚雨沾濡之向我泫如诉忘忧定漫说相对清泪雨 【柳州戏题阶前芍药东坡长春如稚女及赋王伯扬所藏赵昌画梅花黄葵芙蓉山茶四时党承旨世杰西湖芙蓉晚菊王内翰子端狱中赋萱凡九首予请闲闲公共作一轴写因题其后云柳州怨之愈深其辞愈缓得古诗之正其清新婉丽六朝辞人少有及者东坡爱而学之极形似之工其怨则不能自揜也党承旨出于二家辞不足而意有余王内翰无意追配古人而偶与之合遂为集中第一大都柳出于雅坡以下皆有骚人之余韵所谓生不并世俱名家者也】
○狱中见燕
笑我迂疏触祸机嗟君底事入圜扉落花吹湿东风雨何处茅檐不可飞
○偕乐亭
日暮西风吹竹枝天寒杖屦 【屦:履】 独来时门前流水清如镜照我星星两鬓丝
○野堂 【二首】
绿李黄梅绕屋疏秋眠不着鸟相呼雨声偏向竹间好山色渐从烟际无
云自知归鸟自还一堂足了一生闲门前剥啄定佳客檐外孱颜皆好山
○韩陵道中
石头荦确两坡间不记秋来几往还日暮蹇驴鞭不动天教子细数前山
○绝句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孙氏午沟桥亭
闲来桥北行偶过桥南去寂寞独归时沙鸥晚无数
○送士选山东外台判官
秋天寥廓使星明光动山东七十城玉署文章厌闲冷绣衣风采试澄清人随白鴈霜前到诗绕青山马上成才力如君君未老只愁无地避功名
○张礼部溪山真乐图
悠悠春天云想见平时闲朝游溪桥畔暮宿山堂间澹然不知愁亦复忘所欢出山初无心既出还思山人间待霖雨欲归良独难山堂怅何许萧萧松桂寒
○内乡浙江张浮休洼尊为二兄赋
岩花覆我酒酒面照幽妍风如惜花影不肯生微涟空山悄无人花枝自留连怀人成独醉日暮山苍然
○超化寺
隔竹微闻钟磬音墙头修绿冷阴阴山迎初日花枝靓寺里清潭塔影深吾道萧条三已仕此行衰病独登临简书催得匆匆去暗记风烟拟梦寻
○舍利塔
苍山亭亭如覆盎佛塔东西屹相向林头朝日射重檐黄金丹砂晔生光中华此塔第十五图记所传知不妄智惠熏成舍利罗夜半奇芒时一放想见当时阿育王麾叱神工鞭鬼匠云车瘴海挽炎沙沙底黄肠三万丈石排方面蔑石段铁锢瘦中腰鼓样功夫精密业长久位置尊严气高张地皮浮水肤寸许旱溢与之俱下上崧山归山夏秋雨雨潦从衡岁相荡天龙围护夜叉守终劫不敢生波浪塔前树秀老不死树下水流多益壮再拜初尝一勺甘洗我三生烦恼障
○夏日
西窗近事查如梦北客穷愁日抵年花影未斜猫睡外槐枝犹颤鹊飞边
○中秋
虚空流玉洗世界纳冰壶明月几时有清光何处无人心但秋物天下近庭梧好在黄华寺山空夜鹤孤
○被责南归至中山 【丙申春】
短辕长路兀呻吟行李迟迟日益南亲老家贫官职重恩多责薄泪痕深向人柳色浑相识着雨花枝半不禁回首觚棱云气隔六年侍从小臣心 【案丙申应作丙辰说详见年谱】
○送子贞兄归辽阳
青峭江边玉数峯烟梳雨沐为谁容到时为向山灵道归意如君一倍浓
○采莲曲
南北湖亭竞采莲吴娃娇小得人怜临行折得新荷叶却障斜阳入画舡
○秋郊
瘦马踏晴沙微风度陇斜西风八九月疏树两三家寒草留归犊夕阳送去鸦邻村有新酒篱畔看黄花
○忆漍川
极目江湖雨连阴甲子秋青灯十年梦白发一扁舟
○夏日
檀栾倒影砚波清注了黄庭谱鹤铭且喜过门无褦襶却怜涴壁有宁馨 【刘宾客诗宁字平声呼】
○河阴道中 【二首】
梨叶成阴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怜生林深不见人家住道上唯闻打麦声
微行入麦去斜斜才过深林又几家一色生红三十里际山多少石榴花 【以上俱中州集三】
○李辅之得邺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
邺城城南青雀来五楼突兀肩三台胡桃万瓦净如水春阴不敢生莓苔檐雨阑干三百尺多年雨啮空阶石繁华已逐水东流断甓时从耕者得可怜此君落君手爱之不博连城璧锡花如雪错菱花小字兴和犹可识晴窗拂拭支桐君上下一般蛇蚹纹哀蝉遽止不成弄千古雨声愁杀人 【全金诗十六又续河南通志七十二】
彰德志邺中记曰北齐起邺南城屋瓦皆以胡桃油油之光明不藓筒瓦用在覆故油其背版瓦用在仰故油其面筒瓦长二尺阔一尺版瓦之长如之而其阔倍今得其真者当油处必有细纹俗曰琴纹有白花曰锡花传言当时以黄丹铅锡和泥积岁久而锡花乃见古砖大者方四尺上有盘花鸟兽纹千秋万岁字其纪年非天保则兴和盖东魏北齐也又有砖筒者花纹年号如砖内圆外方用承檐溜亦可为砚邺人有言曰铜雀瓦砚体质细润而坚如石不费笔而发墨此古所重者而今绝无盖魏去今千有余年若此物者毁碎无存矣齐砖至今未及千年村夫剖土求之聚众踰年不得邺民乃伪造以绐远方王荆公诗曰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虚名动世人宋刺史李琮尝言元丰初于丹阳邵不疑家得唐丙申岁元次山家藏邺城古砖砚背有花纹及万岁字与邺中记合又曰大魏兴和二年造则唐贤所珍已出于南城矣金袁辅之 【袁一作郭】 得邺南城注两瓦筒以之支琴王庭筠为之赋诗云云 【全金诗十六】
案续河南通志载此诗题云李辅之得邺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而全金诗据彰德志录入而无李辅之之名此所以作袁辅之又云袁一作郭也先生作五松亭记云李辅之丞此邑又云辅之燕人名弼辅之其字也据此则此诗与五松亭记皆为先生山居时作而全金诗之作袁作郭皆非矣遗山集有王黄华墨竹为郭辅之赋此又别为一人不得据此改李为郭明矣
○登林虑南楼 【二首】
殿合偏宜落照间倚天无数玉潺湲黄华墨灶知名寺荆浩关仝得意山游子也如红树老残僧偶与白鸥 【一作云】 还人生见说功名好不博南楼半日闲
户牖凭高可散愁石田碁布青林稠西山万古碍新月南风六月生凉秋见说官闲百无事不妨客至一登楼扬州骑鹤亦何有诚哉不负三年留 【全金诗十六前一首又见续河南通志七十四】
○赠益公和尚还超山
平沙漠漠雁翩翩风弄菰蒲水拍天短艇得鱼撑月去一声渔笛破寒烟 【汾州府志三十三艺文】
○题南山友云亭
朝游南山南暮游北山北所以两山云尽与师相识师自出山去云亦出山飞两人渺何许矫首送云归云归人未归小亭无恙否向来有奇姿无庸变苍狗云兮淡而贞载与寻宿盟论交须耐久持赠近无情清风动亭侧明月生空碧嘉时为招呼相与成三益 【同上】
○游黄华山诗 【四首】
王母祠东古佛堂人传栋宇自隋唐年深寺废无僧住满谷西风栗叶黄
手拄一条青竹杖兴来日挂百钱游夕阳欲下山更好深谷无人不可留
帝遣名山护此邦千家落落岭西牕山人乞与山前地鹤托先开二十双
挂镜亭西挂玉龙半山飞雪舞天风寒云欲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金石萃编百五十九题云黄华老人诗刻】
河朔访古新录云林县西北三十里黄华山为林虑最着名胜以秋深黄华满谷故名石刻仅存黄华老人山居诗四方又引元乃贤河朔访古记云黄花谷多秋菊故名金翰林学士熊岳王公庭筠子端隐居谷中号黄花山主所居曰读书岩文章书法高出流辈字学米元章墨竹类文湖州金章宗所谓昔之君子者也 【按章宗称其父遵古曰昔人君子此记语误】
潘耒游林虑山记云黄华山寺古慈明院也金诗人王庭筠尝读书于此诗碣尚存 【河朔访古新录引】
李元阳黄华老人诗刻跋云右诗金翰林修撰王庭筠书庭筠字子端河东人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章宗明昌元年召试馆职中选寻罢归路出隆虑游黄华山寺爱其幽绝因置田终焉自号黄华老人作诗十余首镌之山石世传其四书法追米元章与赵沨赵秉文俱名家大明嘉靖壬子分巡金沧道提刑佥事郎中崔公官选石重镌以示南中人士余摹得之谓人品与笔韵并胜不可无识 【续云南通志稿一七二引旧志 按志谓石刻在大理崇圣寺明郡人李中溪得其遗笔诗刻于石上又谓原碑在山西汾州明李元阳摹刻于大理崇圣寺末刻元阳跋滇黔纪游以为仙人之笔殊误】
王昶曰此碑刻黄华老人七绝四首不署题及年月云南通志杂记卷载黄华老人诗金翰林王庭筠四绝句原在黄华山嘉靖间佥事崔官携帖至榆李元阳重摹之今碑在大理双塔寺所载诗正与此四诗大同惟字句稍异者碑云兴来日挂百钱游志作自挂深谷无人不可留志作深林千家落落岭西窗志作千家瑟瑟嵌西窗鹤托先开二十双志作招客先开四十双挂镜亭西挂玉龙志作台西寒云欲上三千尺志作直上又帝遣名山一首碑作第三志作第四挂镜亭西一首碑作第四志作第三此恐志别有所本也金史王庭筠传字子端河东人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调恩州军事判官累调馆陶主簿明昌元年四月召庭筠试馆职中选御史台言其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乃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自以号中州集不载此四诗其小传云子端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字画学米元章其得意处颇能似之平生爱天平黄华山水居相下十年自号黄华山主河南通志黄华山在彰德府林县西二十里林虑山内山有三峯名仙人楼玉女台鲁般门其顶突出云表名摩云峯连峙若屏名连屏峯羣峯磊落如人名聚仙峯下有黄华谷志并载王庭筠诗三绝句一帝遣名山一王母祠东一挂镜台西而次首手拄一条云云志所不载其次序与碑异者王母祠东一首碑作第一志作第二帝遣名山一首碑作第三志作第一挂镜亭西一首碑作第四志作第三其字之异则河南志与云南志同大抵崔官所携之帖诗与黄华山旧本同而河南志删其一首也庭筠隐黄华在明昌元年以后而其作此诗不知在何年黄华山寺与双塔寺两处之刻诗亦皆无年月可系今姑附金末 【金石萃编一百五十九】
按徐霞客滇南游记云大理郡城西北二里有三塔寺当点苍山之麓正殿后罗列诸碑而中溪所勒黄华老人书四碑在焉又云李中溪曾修大理府志其墓去寺不远特往拜之按中溪即李元阳之别号王兰泉叙崔官携帖至榆可与游记互参大理一名榆城此云三塔寺即云南通志之双塔寺二者必有一误又续云南通志稿所称大理崇圣寺即双塔寺之正名也
又按先生于大定二十年至二十九年隐居黄华山王氏谓在明昌元年以后殊误详见年谱
○黄华亭 【六首】
帝遣名山护此邦千家瑟瑟嵌西窗山僧乞与山前地招客先开四十双 【全金诗十六又续河南通志七十五】
陶宗仪曰尝读金黄华老人诗有招客先开四十双之句殊不可晓近读云南杂志曰夷有田皆种稻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以二乏为己二己为角四角为双约有中原四亩地则老人之诗意见矣 【辍耕录】
手拄一条青竹杖真成日挂百钱游夕阳欲下山更好深 【一作空】 林无人不可留 【同上】
王母祠东古佛堂人传栋宇自隋唐年深寺废无人住满谷西风栗叶黄 【同上】
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山飞雪舞天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同上】
谢榛诗说云金王庭筠黄华山绝句云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山飞雪舞天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边华泉谓诗及行草皆入化矣 【全金诗十六引】
道人邂逅一开颜为借筇枝策我孱幽鸟留人还小住晚风吹破水中山 【全金诗十六又续河南通志七十五】
一派湍流漱石崖九峯高倚翠屏开笔头滴下烟岚句知是栖霞观里来 【全金诗不载此诗见续河南通志七十五及河朔访古新录】
河朔金石目云黄华老人山居诗刻共四方三方在林县西北二十里黄华上寺 【即慈明院】 一方在黄华下寺 【即觉仁寺】 县文庙有嘉靖年复刻本有二石文与上下寺者不同
河朔访古新录云林县城内东南隅修文坊文庙有复刻金黄华老人王庭筠山居诗 【草书】 四方亦列于应门之内也按此诗系明嘉靖间复刻县志艺文载七绝五首较复本多道人邂逅亦 【按当作一】 开颜为借筇枝策我孱幽鸟留人还小住晚风吹破水中山一首与黄华山上下寺所存原刻较三四两绝文字相同一二两绝又为县志及复刻所无又府志所载五首一二三三首相同第四首与县志所载多同第五首一派湍流漱石崖九峰高倚翠屏开笔头滴下烟岚句知是栖霞观里来是黄华老人山居已有七绝八首今石刻仅存六首知散佚者多矣
按王氏金石萃编载黄华老人诗刻七绝四首云南通志亦作四绝句河南通志祇载三首字句次第又复不同全金诗则多道人邂逅一首续河南通志作黄华亭五首余四首字句次第又与萃编所载颇多出入碑刻王母祠东第一手拄一条第二帝遣名山第三挂镜台西第四全金诗帝遣名山第一手拄一条第二王母祠东第三挂镜台西第四道人邂逅第五千山瑟瑟嵌西窗碑作千家落落岭西窗山僧乞与山前地碑作山人乞与山前地招客先开四十双碑作鹤托先开二十双真成日挂百钱游碑作兴来日挂百钱游空林无人不可留碑作深谷无人不可留年深寺废无人住碑作无僧住挂镜台西挂玉龙碑作挂镜亭西寒云直上三千尺碑作寒云欲上大抵与王氏所见云南通志著录之字句略同续河南通志又多一派湍流一首共为六首以帝遣名山一首题作林虑其余五首题作黄华河朔访古新录所见与续河南通志同兹以各有所本故并存之
又案黄华山诗石刻前后凡五其一在黄华山中之慈明觉仁二寺即先生读书之所在亦即最初之石刻也其二在林县文庙其三在山西汾州府学其四在山西朔州右玉县白衣寺其四在山东城武县学其五在云南大理双塔寺后四者皆摹刻也
○栖霞观
偶寻溪水到仙宫身世浑疑是梦中风动霓旌高缥缈烟笼瑶树郁青葱会闻白鹤归华表试为丹砂问葛洪明日维舟重相访桃花满路失西东 【河南通志五十寺观又全金诗十六】
○曲水园
山阴禊事记兰亭珠玉琳琅照眼明曲水至今无好客一觞还自契幽情 【河南通志五十一古迹又全金诗十六】
○清华台
埉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终南晴夜月彷佛似登台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十七墨刻又全金诗十六】
○道村
楼阁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同上】
○题马光尘画
珠璧佳城下丹青败藁间残年两行泪绝笔数重山 【续夷坚志二五又全金诗十六】
○佚句
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 【滹南集四十五】
○丛台绝句
猛拍阑干问兴废野花啼鸟不譍人 【同上四十诗话】
○法具
半生客里无穷恨告诉梅花说到明 【同上】
○残菊
幽花寂寞无多子瓣与黄蜂实密脾 【续夷坚志四】
黄华集卷第二
●黄华集卷第三
辽阳金毓黻辑录
词
大江东去
谒金门
凤栖梧
菩萨蛮回文
清平乐
乌夜啼
诉衷情
清平乐
水调歌头
谒金门
桃花水
○大江东去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山堂晚色满疏篱寒雀烟横高树小雪轻盈如解舞故故穿帘入户扫地烧香团栾一笑不道因风絮冰凘生砚问谁先得佳句 有梦不到长安此心安稳只有归耕去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修竹林边寒梅树底准拟全家住柴门新月小桥谁扫归路
○谒金门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凤栖梧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栏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鴈飞不断天连水
○菩萨蛮回文 【三首】
断肠人恨余香换尘暗锁窗春小花檐月晓屏掩半山青客愁枫叶秋江隔行远望高城故人新恨苦斜日晚啼鸦白云孤映遥山碧楼倚一天秋断肠随鴈断来鴈与书回
○清平乐 【赋杏花】
今年春早到处花开了只有此枝春恰到月底轻颦浅笑 风流全似梅花承当疏影横斜梦想双溪南北竹篱茅舍人家
○乌夜啼
淡烟疏雨新秋不禁愁记得青帘江上酒家楼 人不住花无语水空流只有一双樯燕肯相留
○诉衷情
夜凉清露滴梧桐庭树又西风熏笼旧香犹在晓帐暖芙蓉 云淡薄月朦胧小帘栊江湖残梦半在南楼画角声中
○清平乐 【应制】
琼枝瑶月帘卷黄金阙宫鬓蛾儿双翠叶点缀离南闹雪 东风扇影伭还红云不隔天颜夜夜华灯万树年年碧海三山
○水调歌头
秋风秃林叶却与鬓生华十年长短亭里落日冷边笳飞鴈白云千里况是登山临水无赖客思家独鹤归何晚已后满林鸦 望蓬山云海阔浩无涯安期王舄何处袖枣如瓜一笑那知许事且看尊前故态耳热眼生花肝肺出芒角漱墨作枯楂
○谒金门 【赋玉簪】
秋萧索灯火新凉帘幕翠被不禁临晓薄南楼闻画角 想见玉壶冰蕚一夜西风开却梦觉乌啼残月落幽香无处着 【以上俱中州乐府】
○桃花水
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 汀草外浦花旁静鸣榔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全金诗引静斋至正遗编】
黄华集卷第三
●黄华集卷第四
辽阳金毓黻辑录
家集
王遵古
王庭坚
王万庆
王明伯
王遵古(补文一首)
○王遵古 【文一首诗一首】
博州庙学碑阴记
过太原赠高天益
·博州庙学碑阴记
博州庙学厥惟旧哉宋元丰间徐公爽以己俸置房廊施于学以赡学者厥后值宋季兵火庙学被爇学之故基因扰攘间保聚为县署所占今聊城县廨是也圣朝天眷间学正祈彪始谋指射旧都监廨基以议兴建学录尚戢辅之适赵公悫来为教授公与正录戮力规画以赡学之资郡人之施建版堂三间两庑十六间仪门三间门楼一间又塑宣圣颜孟三像既成郎中甄公格宅有旧十哲像施于学又绘七十二贤像于两庑亦可谓之苟完矣后十余年防判赵绍祖与学正成奉世创盖讲堂三间至大定甲午岁防判冯子翼为释奠行礼之隘以作新大殿请于州方委正录搢绅路应辰以赡学钱市材木筑基址会太守完颜国公允节来守是邦知诸生当此重任力不能胜乃假以力功未及成移守于清此数君子有权舆庠序者有分禄养贤者有富贵而好礼者宜专其美为不朽之传而广道诸儒归功于仆盖欲使后来者用心益勤将有大于是者遵古惟堕成是惧故孜孜然卒其事安敢有其功哉若夫教化流行风俗移易人识廉隅国兴仁让然后语其成功不负数君子之志仆亦以此仰望于后来者焉 【末署曰熊岳王遵古记大定辛丑季夏晦男庭筠书门人李谷篆额额曰庙学碑阴之记 拓本又金石萃编百五十五】
王去非博州重修庙学记云夫有国家者欲成长久之业建不拔之基莫大乎厚风俗厚风俗之道莫大乎兴学校盖学校者教化所从出也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皆所以明人伦也此之谓矣昔孔子欲行是道而不得其时乃修六经以诒后人孔子既没之后虽复杨墨于战国火于秦佛老于晋宋齐梁然其道揭日月卒使天下尊之以为先圣自京师至郡县咸立庙学春秋释奠与社稷通祀之至今不能易者何耶盖自暴秦之后二千有余岁其间愿治之君有能尊夫子而行其道者效着于当年泽流于后裔故也略以近古治化最隆者明之汉唐之兴莫不敦尚经术开设学校为先务而继体承流者复能守而不失间得人如文翁常衮由是汉唐之风忠信廉耻庶几三代及其季也先吏治而后德教政令因而失叙水旱缘以为灾是时虽有外陵内侮之虞而国祚犹能绵绵不绝至于三四百年之久者岂非人被先王之泽情止乎礼义之效与即是以观则崇学校以定教化有国者不可缓也本朝兴太学于京师设祭酒司业博士之员以作新人材又兴天下府学州县许以公府泉修治文宣王庙旧有赡学田产经兵火没县官者亦复给于学此国家崇儒重道之意也州县能体是意而奉行之不无其人而能如王公所居必兴学见诸生以为政先出于中心之诚者几何人哉公由太子司经来倅博州兼提举庙学事既下车谒宣圣庙斯时惟大成殿始新而未完余屋皆敝塑像置平地土中公因诸生侍坐而问其故有对者曰始徐大夫兴崇庙学置赡学之资逮兵火庙学为灰烬天眷间赵大夫为学官以此地创建几于苟完今弊若此适太守完颜国公欲修崇之既□新大成殿俄去郡厥功是用弗集公闻而叹曰今不嗣续其功殆非体上意而昭吾道也于是确乎以兴作为己任必欲凡所谓庙学者无一不具焉乃请于州赖太守金吾刘公贤明乐善欣从其请于是正其地而垣之广袤伍亩有奇鸠材募工自大成殿始涂塈润色役不踰时而制作粲然宣圣之貌则取乎阙里之像颜孟之容则法乎秘阁之本皆作藻井华盖以尊严之升堂之像自衮而下绘壁之像自鷩而下皆循其礼制而饰之其赞则有唐名臣之文讲堂虽仍旧增檩以广其制使宽而有容仪门复改作增土以高其基使翼然其正从祀画像之庑经籍祭器之库肄业之馆庖厨之室高下相对凡四十楹皆创建而一新之壮丽宏敞合礼应图以至阶序之布列垣墉之环绕水窦之浚治花木之栽植一一如式计其费无虑五百万皆赡学之赢也原公之意以为苟不如是徒有修学之名耳自非知教化之原唯在于学者其谁能之昔汉之文翁为蜀郡守乃选明敏有才者亲自饰厉每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饰行者与俱吏民荣之由是大化蜀地学比齐鲁于时人材有至郡守刺史者唐之常衮由宰相出福建观察使治临于粤至为设乡校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与为客主钧礼观游燕飨与焉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于时欧阳詹独秀出学既成举进士登第与韩退之辈同中选谓之龙虎榜今王公东汉彦方之苗裔家声赫奕文采风流则与文翁常衮不相上下若乃劝学则加于二人一等矣若二人止能待士以礼王公又能课诸生以文奖其勤以厉其游尚其能而勉其未至其肯承口讲指画为文者皆有法度可观推此则过于二人为不妄博关号为上州从来服儒冠道先王语登科者举不乏人今又化王公之德将见豪杰之士应时所选比肩继踵而出岂如蜀粤止称文常所得人材而已哉去非耄矣无能为也郡庠诸君属之作记去非既嘉王公之兴学又感诸君之知待不敢以鄙拙辞去非曰自徐公之守是邦当宋元丰戊午距圣朝大定辛丑盖百有余年矣历官者不为不多能推至诚兴崇庙学者不可一二数是知汉唐之治数百年史称文翁常衮兴学校移风俗其美为二人所专为不妄噫王公方宣天子崇儒重道之德意学者方向王公之化风俗将益厚矣博人何其幸哉公名遵古字符仲好学守道天下目为辽东夫子其为政也缘以儒雅故所□称治云 【拓本及金石萃编一百五十按此碑在东昌府学行书额题新修庙学之记末云石硖王去非记庭筠书东平党怀英篆额学正晋绅信武将军□□州司候骑都尉高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耿得中金吾卫上将军充博州防御使上护军彭城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实封壹伯户刘义立石】
元遗山博州重修学记云博之庙学当泰和 【按当作大定】
中州倅王遵古元仲之所建元仲有文行道陵谓之昔人君子者也 【遗山集三十二博州重修学记】
彭大翼云东昌府学有三绝碑金大定间重修文庙王去非撰记党怀英篆额王庭筠书丹时号三绝 【山堂肆考】
赵崡题博州重修庙学记云王庭筠在金与赵秉文党怀英辈同负书名而庭筠酷似南宫此书是也考是时庭筠父遵古实成庙学事王去非记之而令庭筠书之故尤为得意篆额者怀英也 【石墨镌华六】
又题庙学碑阴云此亦王庭筠书其父记字差大结构风骨似不及前碑 【同上】
盛时泰题博州重修庙学记云右黄华行书全学南宫史言老人仪观秀伟善谈吐胸次不在元章下观之信可见矣元白收法书极富长夏坐鹅羣阁临摹不辍余每借阅之故为题此 【元牍记】
又题博州庙学碑阴记云黄华老人此书骎骎遂凌米颠直欲与之分庭抗礼虎儿在阶下便当缩项尔嘉靖甲寅六月十八日睡起书 【同上】
右博州庙学记东昌人谓之三绝碑三绝者王去非文王庭筠书党怀英篆额也三人俱有传庭筠之父遵古时为博州倅以兴学自任庭筠此书结束殊有力真可与米颠芜湖县学记抗衡而去非作记时年八十有一耄而能文亦可称也遵古字符仲好学守道当时称辽东夫子官至翰林直学士而庭筠传中祇一见其名未免失之略矣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十八】
庙学碑阴记遵古撰亦庭筠书而笔势尤纵逸以古文篆题其额者遵古之门人李谷亦不减党承旨笔法也记末自题熊岳王遵古熊岳县属东京路之盖州故有辽东夫子之称金史庭筠传以为河东人误 【同上 按金史王政传政辰州熊岳人子遵古庭筠为遵古之子金史亦有明文则河东之误不问可知遵古之名又见章宗本纪非仅见庭筠传钱氏此语稍失之疏】
青浦王昶曰此碑正面王去非撰文稽之东昌府志已载入学校卷中碑阴王遵古撰记府志不载东昌府宋金时皆谓之博州聊城县倚郭当时祇有一学州县合之故元丰间徐爽所建庙学其后沦为聊城县廨至金天眷间祁彪即旧都监廨重建今府学是也碑云徐大夫兴崇庙学即谓徐爽不详其里居永乐旧府志称其元丰中知博州捐资修学校有惠政碑又称赵大夫为学官赵大夫者名悫时为教授碑又称太守完颜国公者名允节又太守金吾刘公者名义即碑末列衔者也碑阴王遵古撰记遵古字符仲其子庭筠两面碑文皆庭筠所书庭筠时为恩州判官金史文艺传云庭筠字子端河东人中州集称庭筠为熊岳人碑遵古自署亦作熊岳文亦称遵古天下目为辽东夫子或者金时之所谓河东与唐宋以晋阳为河东者自别欤庭筠卒后章宗以御制诗赐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又以才选直禁林是王氏父子受知于章宗如此撰文之王去非无考篆额者党怀英传称其为冯翊人而此碑自署东平未详 【金石萃编一百五十五】
·过太原赠高天益 【天益能作大字】
辽海渺千里风尘今二毛心能如笔正官不称才高筦库非君事山林必我曹相期老乡国拂石弄云璈 【中州集八】
○王庭坚 【诗一首】
野菊
·野菊
鬬鸡台下秋风里白白黄黄无数花日暮城南城北道半随榛棘上樵车 【同上】
案中州集 【八】 王内翰遵古录诗二首其野菊一首下系子贞二字按小传庭坚字子贞盖附于其父之后而不复别出也
○王万庆 【文三首】
李山风雪松杉图跋
双溪小稿跋
与夹谷行省书
○李山风雪松杉图跋
此老在泰和间犹入直于秘书监予始识之时年几八十矣而精力不少衰每于屋壁间喜作大树石退而睨之乃自叹曰今老矣始解作画非真积力久工夫至到其融浑成就处断未易省识今观此风雪松杉图其精致如此至暮年自负其能亦未为过而世俗岂能真有知之者故先人翰林书前人诗以品题之盖将置此老于古人之地也览之使人增感云癸卯六月廿有二日万庆谨书 【金文最引墨绿汇观】
○双溪小稿跋
尝观双溪诗气体高远清新绝俗道前人之所不道到前之人所不到情思飘如驭风骑气真仙语也彼骚奴诗偷安识所谓神者每以不多得为恨今年秋八月承寄仅百篇于赵虎岩光祖不敢珍藏秘惜乃复刊行之以新世欲见而不得者此可与夺标掣鲸手道难为余子言也王万庆跋 【双溪醉饮集又金文最引】
○与夹谷行省书
即日槐夏清暑伏惟天人扶掖锡候起居禔福近违颜范不胜瞻咏之至计轩从届朝即蒙恩穴?龙 【穴?龙:宠】 矣今者天城张子玮实与万户刘公同时旧人从军岁久积有劳矣其□已能代其职屯于关中由是子玮获居乡井初为天城酒使今改充本处管军家口千户是某侄女之壻屡来燕京本人有家道人力愿隶麾下相公亦曾知识辄敢率易奉闻伏望钧照比遂参觐伏冀奉时善保卫钧严为国为民以益寿重区区奉状不宣 【金文最引中州启札】
○王明伯 【诗一首】
失题
·失题
钓鳌公子铁心胸兴在三山碧海东千尺云帆己高揭不知何日得秋风 【中州集三黄华王先生庭筠小传附载】
○王遵古 【补文一首】
昌宁公庙记
·昌宁公庙记
古金天氏之子曰昧为玄冥师台骀玄冥之少子也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潭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唐贞元九年始庙于近郊昌宁之封自石晋始宣济庙额宋复加焉今累诏有司祭名山川为民祈福牧民者得不钦若天旨奉扬仁风洽神人导和气哉大定十三年春夏旱暵汾镇葛侯有事近郊而膏泽遂沛卜日虔谢而益以霢霂咸庆有秋爰因民请俾遵古实其事云公汾神也山川之神水旱厉疫则祷之礼也交以德不以渎侯感之诚神应之速天子之德百姓之福此聪明正直之验也铭曰
莫润非汾莫灵非神玄冥之子少皞之孙世长水官有功于民祷不崇朝膏雨既零禾麻菽麦既庭且硕丰年穰穰民扬厥德愿侯康强神恒血食报之以文勒之以石非直为报后世是则 【汾阳县志】
黄华集卷第四
●黄华集卷第五
辽阳金毓黻辑录
纪事
王政 王遵古 王庭玉 王庭坚 王庭筠 王庭掞 王万庆 王明伯 王显卿
○王政 王遵古 王庭玉 王庭坚 王庭筠 王庭掞 王万庆 王明伯 王显卿
王政辰州熊岳人也其先仕渤海及辽皆有显者政当辽季乱浮沈州里高永昌据辽东知政才略欲用之政度其无成辞谢不就永昌败渤海人争缚永昌以为功政独逡巡引退吴王阇母闻而异之言于太祖授卢州渤海军谋克从破白霫下燕云及金兵伐宋滑州降留政为安抚使前此数州既降复杀守将反为宋守及是人以为政忧政曰苟利国家虽死何避宋王宗望壮之曰身没王事利及子孙汝言是也政从数骑入州是时民多以饥为盗坐系政皆释之发仓廪以振贫乏于是州民皆悦不复叛傍郡闻之亦多降者宋王召政至辕门抚其背曰吾以汝为死矣乃复成功耶慰谕者久之天会四年为燕京都曲院同监未几除同知金胜军节度使事改权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掌军资是时军族始定筦库纪纲未立掌吏皆因缘为奸政独明会计严扃鐍金帛山积而出纳无锱铢之失吴王阇母戏之曰汝为官久矣而贫不加富何也对曰政以杨震四知自守安得不贫吴王笑曰前言戏之耳以黄金百两银五百两及所乘马遗之六年授左监门将军历安州刺史檀州军州事户吏房主事天眷元年迁保静军节度使致仕卒年六十六政本名南撒里尝使高丽因改名政子遵仁遵义遵古遵古有传 【金史循吏传】
按高丽史 【十六】 仁宗十三年二月辛丑金报哀使检校右散骑常侍王政来又案金史熙宗本纪天会十三年正月己巳太宗崩庚午即皇帝位癸酉遣使告哀于高丽及报即位 【又同书交聘表所纪亦同】 金天会十三年即高丽仁宗十三年也遣使以正月至以二月两书所纪正合惟金史未书使臣姓名耳政本传云尝使高丽即指此也
又按本传不载检校右散骑常侍之官盖为摄官故史从略
又按施国祁金史详校云遵古有传有上当加子庭筠三字遵古无传附见子庭筠传
王庭筠字子端河东人生未期视书识十七字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稍长涿郡王翛一见期以国士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调恩州军事判官临政即有声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千余人而邹四窜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轲 【轲:翰】 治其狱庭筠以计获邹四分别诖误坐预谋者十二人而已再调馆陶主簿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谕旨学士院曰王庭筠所试文句太长朕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谓平章张汝霖曰王庭筠文艺颇佳然语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难改也四月召庭筠试馆职中选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乃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是年十二月上因语及学士叹其乏材参政守贞曰王庭筠其人也三年诏为应奉翰林文字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名画遂分入品者第五百五十卷五年八月上顾谓宰执曰应奉王庭筠朕欲以诏诰委之其人才亦岂易得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闻文士多妬庭筠者不论其文顾以行止为訾大抵读书人多口颊或相党昔东汉之士与宦官分朋固无足怪如唐牛僧孺李德裕宋司马光王安石均为儒者而互相排毁何耶遂迁庭筠为翰林修撰承安元年正月坐赵秉文上书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职语在秉文传二年降授郑州防御判官四年超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复为翰林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三十余首上甚嘉之明年卒年四十有七上素知其贫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又以御制诗赐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又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庭筠仪观秀伟善谈笑外若简贵人初不敢与接既见和气溢于颜间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不恨也从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张进卿李公度其荐引者如赵秉文冯璧李纯甫皆一时名士世以知人许之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书法学米元章与赵沨赵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墨竹云子曼庆亦能诗并书仕至行省右司郎中自号澹游云 【金史文艺传】
按元氏墓碑及中州集俱作熊岳人金史于其祖亦曰辰州熊岳人独于本传曰河东人此宜订正者也先生父遵古曾官汾州观察判官又先生尝随父任而往然不可因此遽谓为河东人且先生尝留居相下十年何以不谓为彰德人以此例彼可以知其误矣施氏金史详校云河当作辽 【又金石萃编谓金之河东与唐宋异非也】 其说虽当究不若作熊岳人之为一致也
泰和壬戌冬内翰王公卒于京师道陵雅知公家无余财将无以为葬也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未几以御制诗赐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其家以遗文来上寻绎之久良用怆然而其诗有天材超迈无惭琬琰之句盖公门阀人品器识文艺一时名卿材大夫少有出其右者上意亦恨其得之晚而用之者百未一试也故殷重嗟惜之如此公讳庭筠字子端姓王氏家牒载其三十二代祖烈太原祁人避汉末之乱徙居辽东曹公特征不应隐居终身其后辽东亦乱子孙散处东夷十七代孙文林仕高丽为西部将殁于王事又八世曰乐德居渤海以孝闻辽太祖平渤海封其子为东丹王都辽阳乐德之曾孙继远仕为翰林学士因迁家辽阳继远孙中作使咸饬避大延琳 【原作林延误】 之难迁渔阳咸饬孙六宅使恩州刺史叔宁迁白霫六宅生永寿居韩州辽天庆中迁盖州之熊岳县占籍焉永寿之长子政事金朝官至金吾卫上将军建州保静军节度使保静之中子遵古字符仲正隆五年进士仕为中大夫翰林直学士文行兼备潜心伊洛之学言论皆可纪述明昌应诏有昔人君子之目子孙以昔人名所居之山而君子名其泉所为志也中大夫四子庭玉庭坚次即公太师南阳郡王张公浩之外孙生未朞视书识十七字六岁闻父兄诵书能通大义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涿郡王公翛然风岸孤峻少所许可一见公以国士许之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释褐承事郎恩州军事判官临政即有能官之誉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千余人而邹四者窜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翰与公治其狱公以计获邹四分别诖误坐预谋者十二人而已再调馆陶主簿公蚤有重名天下士夫想望风采谓当一日九迁乃今碌碌常选限于贤愚同滞之域簿书期会随俗俯仰殊不自聊秩甫满单车径去卜居隆虑周览山川以谓西山横截千里隐然如卧龙起硔硲天平黄华主鲁般门龙之首脊肋尾皆具而黄华蔚然涵浓秀之气山有慈明觉仁二寺上下相去不半里所西抵镜台直鸡翅洪之悬流幽林穹谷万景坌集一水一石皆昆阆间物顾视尘世殆不可一日居也乃置家相下买田隆虑借二寺为栖息之地时往啸咏若将终身焉晋人庾衮隐居义阳仅见于传记黄华虽胜绝而近代无所知名至于高贤题咏亦罕及之自公来居以黄华山主自号兹山因之杰出太行之上人境俱胜于公见之山居前后十年得悉力经史务为无所不窥旁及释老家尤所精诣学益博志节益高而名益重明昌初用荐者以书画局都监召俄授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迁翰林修撰坐为言事者所累出为郑州防御判官承安初继丁内外艰哀毁骨立几至不起四年起复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复翰林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至三十余首宠眷优异盖将大用朞年罹此不幸春秋五十有二实二年十月之十日也官止承务郎绯衣银鱼夫人张氏亦太师女孙子男三人万安万孙万吉皆早卒女三人长曰从净幼为女官公殁后以能诗召见特加敬异次曰琳秀入侍掖庭季女幼在室公既无子以弟庭掞之次子万庆为之后以荫补官至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文章字画能世其家孙某曾孙某尚幼公仪观秀伟善谈笑俯仰可观外视若简贵人初不敢与之接一见之后和气津津溢于颜间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之亦不恨也从之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张晋卿李公度所引见者如闲闲赵公内翰冯公屏山李公皆为文章巨公下者犹不失为名士世以知人许之为文能道所欲言如文殊院斲琴飞来积雪赋及汉昭烈庙碑文等辞理兼备居然有台阁体裁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方之少作如出两手可为知者道也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传于世世之书法皆师二王鲁直元章号为得法元章得其气而鲁直得其韵气之胜者失之奋迅韵之胜者流为柔媚而公则得于气韵之间百年以来公与黄山闲闲两赵公人俱以名家许之画鉴既高又尝被旨与舅氏宣徽公汝霖品第秘府书画因集所见及士大夫家藏前贤墨迹古法帖所无者摹刻之号雪溪堂帖一十卷至于笔墨游戏则山水有入品之妙墨竹殆天机所到文湖州以下不论也每作一幅必以千文为号不肯轻以予人闲闲有上公诗云李白一杯人影月郑虔三绝画诗书冯内翰挽章云诗名摩诘画绝世人品右军书入神人以为实录云癸丑夏六月某客燕中万庆为言先公之殁四十余年矣南北丧乱初无归顾之望衰年乃得洒扫坟墓丘木已老而旌纪寂寥某死不得瞑目矣今属笔于子幸有以惠顾之某不敏自初学语先夫人教诵公五言志学以来知慕公名德盖尝梦寐见之虽不迨指授至于不腆之文亦从公沾丐得之已尝不自揆度为先正寿国文贞张公闲闲赵公内相文献杨公碑矣有如我公乃不得着金石传永久顾安所逃责乎乃勉为论次之而系以铭铭曰山立兮扬休元精兮当中冠名士兮中朝何隐隐兮隆隆明昌天开文治昭融婉娈龙姿孰云之从望公修门剑佩从容行人会盟常伯秩宗燕闲论思衮职弥缝顾曷任弗胜而铅椠是供生材实难间气所锺有物妒之随以祸攻白驹忽其过隙乃欲历九关而上通诗至夔州而仙文以潮阳而雄假公岁千宁阨以穷研摩于韩杜之后宜愈困而愈工养吾栋而先代果奚贵乎楠松谓公不遇耶独简在乎渊衷谓公为遇耶方积累之为功畀镃基而夺之而无庸计夫乖逢马鬣兮蒿蓬摧熊岳兮天之东望倒影兮不及抱明月兮长终泽畔行唫俯水伯之幽宫裴回故都而不认诀写孤愤于回风谪傅长沙蟊贼内讧邈前席之不再俄占书之告凶贵大患若身兮羌今昔之攸同我作铭诗并以慰公使不幸而为屈贾其何以释玄壤之遗恫 【遗山集十六王黄华墓碑】
王内翰讳遵古字符仲父政金吾卫上将军三子遵仁遵义元仲其季也元仲四子庭玉字子温内乡令终于同知辽州军州事庭坚字子贞有时名庭筠字子端庭掞字子文 【中州集八】
按金史章宗本纪承安二年六月戊申以澄州刺史王遵古为翰林直学士仍敕无与撰述入直则奏闻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尝侍讲读也又同书孙铎传铎性敏好学辽阳王遵古一见器之期以公辅此皆遵古逸事之可考者
庭筠字子端熊岳人父遵古字符仲正隆五年进士仕为翰林直学士才行兼备道陵所谓昔人君子者也子端早有重名大定十六年甲科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历州县用荐者供奉翰林承安中为言事者所累谪郑州幕官未几复应奉稍迁修撰卒官年四十七子端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字画学米元章其得意处颇能似之墨竹殆天机所到文湖州已下不论也平生爱天平黄华山水居相下十年自号黄华山主有集传于世其殁也道陵有诗悼之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中无复斯人矣其家以遗文来上寻绎之久良用怆然诗不录屏山故人外传云子端出 【全金诗作大】 家子风流蕴 【全金诗作酰】 藉冠冕一时为人眉目如画善谈笑俯仰可观外视若简贵人初不敢与接一见之后和气津津溢于衡字间又其折节下士如恐不及苟有可取极口称道之故人人恨相见之晚也子万庆字禧伯诗笔字画俱有父风仕为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犹子明伯幼岁学书书家即称赏之倜傥无机膂力绝人曾有诗云钓鳌公子铁心胸兴在三山碧海东千尺云帆已高揭不知何日得秋风死于邓州年未四十也 【同上三题曰黄华王先生庭筠】
案麻革有赠王明伯诗见卷六
王万庆字禧伯史作曼庆自号澹游黄华老人庭筠子也仕至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诗笔字画皆有父风时论金人字画以黄华父子为最方之二米云 【全金诗五十一】
金史完颜赛不传天兴二年七月遣郎中王曼庆会徐宿灵璧兵取源州金元帅郭恩统之又中州集王贤佐 【名浍一字玄佐】 小传宣宗遣王曼卿授贤佐辽东宣抚使不拜曼卿当即万庆此皆万庆逸事之可考者
王显卿熊岳人黄华侄孙 【王恽秋涧大全集八十即中堂事纪上显卿为典吏四人之一】
案全金诗五十一引彰德府志金进士题名五十一人内有王万钧王万石岂先生之犹子禧伯之昆弟行欤附着于此以竢博考
黄华集卷第五
●黄华集卷第六
辽阳金毓黻辑录
题识
王黄华庭筠
王元仲遵古
右王澹游万庆
王明伯
○王黄华庭筠
寄王学士子端
跋黄华墨竹
晓云次子端韵
利涉道中寄子端
王子端挽辞
挽黄华诗
子端山水同裕之赋
哭黄华
黄华画古柏
王子端云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其小乐天甚矣予亦尝和为四绝
题黄华江皋烟树
题子端雪溪小隐图
题黄华幽居图
游黄华山
王学士熊岳图
王黄华墨竹
王子端内翰山水同屏山赋二诗
黄华峪十绝句
墨竹扇头
跋国朝名公书
和黄华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
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
跋黄华墨迹
题黄华与李彦明太守一十三帖彦明系公同年友也
跋黄华题郭寿卿双溪图
跋黄华烟江归艇图
跋黄华老人二诗后
跋黄华书法
黄华墨竹
题黄华帖
题王黄华墨竹
题王黄华诗稿
题王庭筠秋山应制诗藁
金王庭筠书服胡麻赋
书蒙翁所藏黄华老人真迹后
金王庭筠行书太原重修学记
游黄华山和王庭筠韵
·寄王学士子端
赵秉文
寄语雪溪王处士年来多病复何如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李白一杯人影月郑虔三绝画诗书情知不得文章力乞与黄华作隐居 【中州集三又滏水集七】
按此诗亦见归潜志谓赵闲闲少尝寄黄华诗其诗至今为人传诵且赵以此诗初得名云详见卷七
·跋黄华墨竹 【二首】
前人
老可能为竹写真东坡解与竹传神墨君有语君知否须信黄华是可人淡墨闲临谢女真萧然林下自风神世间亦有丹青手只解寻常写市人 【滏水集九】
·晓云次子端韵
党怀英
滦溪经雨浪生花晓碧翻光漾晓霞川上风烟无定态尽供新意与诗家 【中州集三】
·利涉道中寄子端
周昂
行武昌望利涉高青烟低白雪冈陵弥漫沟浍灭氤氲冷日从东来照我清影忽作溪水卧明月凌兢羸马猬毛缩诘曲微行蛇腹裂遗鞭脱镫初不知指僵欲堕骨欲折毡裘毛袜良可念我自无备谁从辍人家土榻借微暖坐久清冰落须颊黄华臞仙怯风驭久向笙歌窟中蛰径须持此远相饷一洗夜堂花酒热 【同上四】
·王子端挽辞
路铎
才名如此不偿穷再入承明一病翁白发光阴文字里黄华林麓画图中谪仙犹想屋梁月荆产空怀松下风聊应世绿缘故在会看归鹤语辽东 【同上】
·挽黄华诗 【佚句】
冯璧
诗名摩诘画绝世人品右军书入神 【遗山集王黄华墓碑】
·子端山水同裕之赋
李纯甫
辽鹤归来万事空人间无地着诗翁只留海岳楼中景长在经营惨淡中 【中州集四】
·哭黄华
前人
士价五羊皮人生黍一炊盖棺那可忍挂剑不胜悲向上谁曾到面今渠得知侍臣伤立本老姥怒羲之作病无如酒穷愁正坐诗中郎犹有女少傅竟无儿散落真行帖飘零骚雅辞儒林顿憔悴未敢哭吾私 【同上】
·黄华画古柏
密璹
黄华老人画古柏铁简将军挽大弨意足不求颜色似荔支风味配江瑶 【中州集五】
·王子端云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其小乐天甚矣予亦尝和为四绝
王若虚
功夫费尽漫穷年病入膏肓不可镌寄语雪溪王处士恐君犹是管窥天
东涂西抹鬬新妍时世梳妆亦可怜人物世衰如鼠尾后生未可议前贤
妙理宜人入肺肝麻姑搔痒岂胜鞭世间笔墨成何事此老胸中具一天
百斛明珠一一圆丝毫无恨彻中边从渠屡受羣儿谤不害三光万古悬 【滹南集四十五又中州集六惟无后一首】
案中州集无百斛明珠一首且第三首第二句搔痒中州集作搔背第四句此老胸中具一天中州集作自有天又题予亦尝和为四绝七字作漫赋三诗为白傅解嘲又按归潜志载赵闲闲之语曰王子端才固高然太为名所使每出一联一篇必要时人皆称之故止是尖新其曰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不免物议也所谓物议盖即指此
·题黄华江皋烟树 【二首】
雷渊
疏柳静茅亭亭下长江路不见亭中人萧萧烟景暮
江山万里眼一亭略约之黄华未死在看取画中诗 【中州集六】
·题子端雪溪小隐图
张行简
出处皆天岂自由仙标终合冠鳌头不妨貌取黄华景时向铃斋作卧游 【中州集九】
·题黄华幽居图
李献甫
层层佛屋贴山腰山下幽居胜午桥物外人家无税役闲中生理足渔樵雁踰远障凌虚迥人与高秋共寂寥何处人间景如此便应归隐不须招 【中州集十】
·游黄华山
元好问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昨朝一游亦偶耳更觉摹写难为功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水赤立无春容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蔕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轻月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 【遗山集三】
·王学士熊岳图
前人
洗参池水甜于蜜玉堂仙翁发如漆膝前文度更风流尽卷风流入诗笔长松手种欲摩天海岳楼空落照边古来说有辽东鹤仙语星星谁为传五百年间异人出却将锦绣裹山川 【同上四】
·王黄华墨竹 【为郭辅之赋】
前人
古来画竹尊右丞东坡敛袂不敢评开元石本出摹写燕市骏骨留空名亦有文湖州画意不画形一为坡所赏四海知有篔筜亭深衣幅巾老明经老死不敢言纵横岂知辽江一派最后出运斤成风刃发硎雪溪仙人诗骨清画笔尚余诗典刑月中看竹写秋影清镜平明白发生娟娟略似萱草咏落落不减丛台行千枝万叶何许来但见醉帖字攲倾君不见忠恕大篆草书法赵生怒虎噀墨成至人技进不名技游戏亦复通真灵百年文章公主盟屏山见之跽且擎声光旧塞天壤破议论今着儿曹轻有物于此鸣不平悲耶啸谁汝令只恐破窗风雨夜怒随雷电上青冥 【同上五】
·王子端内翰山水同屏山赋二诗
前人
郑虔三绝旧知名付与时人分重轻辽海东南天一柱胸中谁比玉峥嵘
万里承平一梦间风流人物与江山眼明今日题诗处却见明昌玉笋班 【同上十一】
·黄华峪十绝句
前人
岱崧王屋旧经过自倚胸中胜概多独欠太行高绝处青天白日看山河
树经冻雨半青黄山入高秋老更苍且就同游尽佳客不妨五日未重阳
红叶黄花风露清比来春色不多争秋山却也堪人恨白与高欢作锦城
绝壁孤云仔细看云间龙穴想高寒碧澜寸寸横秋色空对山灵说到难 【唐人到难篇有碧澜之下寸寸秋色之句见文粹】
玉立千峰画不如天公自有范宽图闾山要着黄华老千尺珠帘得似无 【前辈闾山诗有向使早逢周处士子端应不号黄华之句处士指周先生德卿】
团团石瓮琢青瑶仰面看云觉动摇谁着天瓢洒飞雨半空翻转玉龙腰
万古飞流泻不供枉教喷薄困鱼龙谪仙剩有银河句不道香炉更一峰
大汉何因有蚌胎无穷冰雹落悬厓只愁驼背模餬锦翻倒龙宫复此来
落峡飞流散不收湍声汹汹动高秋也应嫌被红尘浣才近山门便洑流
乞得三泉住不成风沙鞍马负平生故山定已移文了又被黄华识姓名 【同上十三】
·墨竹扇头
前人
嫩香新粉玉交加小笔风流自一家只欠雪溪王处士醉来肝肺出枯槎 【同上】
·跋国朝名公书
前人
黄华书如东晋名流往往以风流自命如封胡羯末犹有蕴藉可观 【同上四十】
·和黄华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
【元】 耶律楚材
雪溪词翰辉星斗纸蠹尘蒙诗一首湛然挥墨试续貂嗫嚅使人难出口丁年彭泽解官去遨游三径真三友悠然把菊见南山畅饮东篱醉重九献陵吴氏治荒园成趣为名良可取养高不肯事王侯闲卧林泉了衰朽今年扈从过秦川可怜尚有萧条柳归计甘输吴子先丽词已后黄华手知音谁听断弦琴临风痛想纱巾酒嗟乎世路声利人不知曾忆渊明否 【湛然居士集一】
·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 【十首】
前人
黄华和同年九日诗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韵予爱而继之前叙思归之心后述参玄之志所谓倒食甘蔗者也
秋香真可人不为无人改自惭寒昔盟东篱子空待我独摇酒巵不得寒英采临风望故园参商二十载
西风残日秋有客嗟幽独偶尔得香醪凄然忆霜菊世态屡迁变人生多反复十年一梦中犹未黄粱熟
无花复无蝶不似今秋穷黄花岁岁别九日年年同我居北海南子在西山东公余会何日一醉闲愁空
当年别吾山曾与黄华期富贵非予志卜筑临东篱今也违初心知我者其谁挂冠犹未遂寄此相思诗
无意恋三公有心辞驷马洛阳失金谷闾山有别野芳酒泻盈樽秋香折盈把沈醉卧西风不让梨花下
汨没红尘中辜负黄华秋林泉与朝市试问孰为优胡然久沈首令我心悠悠酷思山水乐梦寐空神游
岁月不我与弹指及衰年平生谙万事抵死参重玄因缘不可滞慎毋法自然两边都不立别有壶中天
无知岂真知无见非真见遮照玄纵横机关千万变虎口几横身临敌经百战三折为良医一交学一便
五流分洞下一派起湖南春水无心碧秋山着意岚林济真颠汉曹山放酒酣许多闲伎俩子细好生参
水外犹逢水山前更有山元知非内外更不在中间测海纔盈掬窥天见一斑枢机漫竭世一笔请君删 【同上九】
·跋黄华墨迹
【元】 王恽
予观公书多矣曰黄华山主者盖公中年笔也其格调步趋要本二王气韵萧散得元章之胜劲厉初不逮之然如王谢子弟以生长见闻犹足以超人羣也殷溪云 【秋涧大全集七十一】
·题黄华与李彦明太守一十三帖彦明系公同年友也
前人
此数帖盖公官翰林时书也至有饥寒之厄近在旦夕又云收拾扈从秋山贫家至甚不易令人披读可胜叹惋当明昌向文之世公以文彩风流照映一时其窘迫乃尔岂官散禄薄未为道陵所知不然贫乃士之常事造物者庸玉汝于成耶至于文翰之妙如荆金和璞自有定价不待称而后重也 【同上】
·跋黄华题郭寿卿双溪图
前人
双溪余家山物也今观公此作所谓诗中有画画未必能得真矣 【同上】
·跋黄华烟江归艇图
前人
先生当明昌间以文彩风流照映玉堂今观此画所谓金镳野鹿志在长林丰草也 【同上七十二】
·跋黄华老人二诗后
前人
观公手迹多矣此幅恐是早年所作然涧松出土已有凌云之气识者自当知之 【同上】
·跋黄华书法
前人
昔黄华老仙方书翰得名求之者众日不暇给张丹华家僮善于刻鹄公时命代书至真赝莫辨此又张奴之重胎者也 【同上】
·黄华墨竹
【元】 姚燧
湖州再变到黄华两竹离披自一家万斛颠风掣旗脚军民吹屈最高牙 【牧庵集三十四】
·题黄华帖
【元】 袁桷
米襄阳学段季展得其刷掠奋迅故作大字悉祖之考诸右军笔阵实未有是体萧斋丈二盖其鼻祖季展之变由是始沈传师实为云仍米良有所本矣黄华老人百一帖评品悉祖宝章故其大字超轶抗衡桷旧阅金帝实录老人为修撰时坐擅议朝政受杖噫使在庆历元佑宁有是耶至治三年二月史官袁桷书 【清容居士集四十六】
·题王黄华墨竹
【元】 袁桷
黄华老人祖襄阳笔墨至于平世不遇卒至穷困流离时使之然使生元佑盛时实不在米老下文丹渊用墨意在笔前观此卷岂在彭城下耶德常评古精诣遂取其评以书 【同上四十七】
·题王黄华诗稿
【明】 宋濂
予在江乘偶见黄华山主王庭筠子端诗藁三首一首绝句次彦高问疾韵二首七言律次许子靖题光华堂韵彦高当是翰林待制吴激乃王履道外孙米元章之壻也笔法遒劲得于妇翁为多子靖名安仁大定七年进士历礼部员外郎出守高平后以汾阳节度使致仕此二公皆当时知名之士子靖登第盖先子端九年而彦高与子端之父遵古游尤号前辈今观其劳问酬答所以敦忘年之契甚至此在二公固为盛德而子端文采蕴藉为一时之所景尚者于斯亦可概见矣子端熊岳人官止翰林修撰字法初仿元章谪郑州后气象横放自成一家予甚爱之故识其后持归金华山中以示子孙之嗜书者或曰彦高与子端相去颇远恐或别是一人余亦未能深知之也 【宋学士全集十二又全金诗十六】
·题王庭筠秋山应制诗藁
前人
金源之制每岁以正月如春水九月幸秋山五日之间羣臣一进起居表其严慎如此之至者志非在于田游将欲修兵政而纾民赋也道陵如蓟门至秋山河东王庭筠以翰林修撰扈从左右应制赋诗三十余篇甚被奖眷盖自大定以来累洽重熙文物声名可拟汉唐故其一时君臣遇合天施地受雨露无际缘物引兴浃于太和此乃金极盛之时奈何盛极忘治诒谋匪远仅一再传翠华遥遥南狩而秋山者则已委于沙尘烽火之区武元文烈诸孙虽欲求一乳兔而射之尚何可得耶观庭筠之诗而感慨系之矣自当时言之孰不效上林羽猎以侈大荣观而庭筠乃能以秋山不合围为风则庭筠者亦良士也哉此卷庭筠所具之稿惟十四首而逸其大半诗序中所谓九日正泰和元年九日丙辰然道陵以是月七日甲寅发京师二十九日丙子至自秋山道途所历凡二十有三日其幸香林平顶山温泉等什皆可以次而推至若牡丹酴釄松影三诗则不知作于何时按庭筠以明昌三年供奉翰林五年八月迁修撰未几谪郑州防御判官承安四年复起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改元又转修撰明年遂亡寿甫四十七尔诗既题曰奉旨而作虽不能必于何年其决在禁林之日矣按春水秋山初无定处洪皓续松漠纪闻谓去国数百里逐水草而居处也 【同上】
·金王庭筠书服胡麻赋
【明】 胡翰
右服胡麻赋苏文忠公所作黄华山主王子端之所书也子端在金源事章宗为翰林修撰是时金有国已久士大夫舍干戈从事翰墨之间如党竹溪赵黄山诸人各擅所长以名家子端行草则取法黄山能变而之古者也余往在燕都尝于市上购得子端过蟠桃山和二兄诗二首词翰皆非近人可比遭值戊戌兵燹之变散逸不存意犹惜之及来太末复于民家见此卷楮墨零落幸而存耳意欲售人而人不知其可贵独余寓目之顷如覩旧物然亦不复求之今乃归于吾乡人任氏卷后有元遗山题识以渊珠膏火之喻为不可晓盖金人传写误以珠在渊作在渊珠也独未审膏火所喻昔朱子尝取文忠此赋以续骚余不复尚论子端书法气韵似米南宫妙处不减晋人自明昌距今垂二百年当土宇分合之后寥寥不可多得矣虽有拱璧宁能过之 【佩文斋书画谱七十八引胡仲子集】
·书蒙翁所藏黄华老人真迹后
【明】 李东阳
右黄华老人书三十三字吾外舅蒙翁先生所藏翁及天全翁徐公所题皆在焉老人本金人姓王氏名庭筠字子端号黄华举进士官至翰林修撰书学宋米元章论者谓其胸次不在米下此诗已断裂不能读而字画遒逸可玩蒙翁题五字笔意浑成天全并称为得意信然而天全此书亦奇伟绝俗虽称三绝可也某将南归时蒙翁指此书谓曰子至姑苏必见此翁某未至数日而翁已卒归见蒙翁已卧病不能语呜呼异代不足论二翁虽异尚殊见皆盖世人豪而亦不可作矣可胜慨哉可胜慨哉 【怀麓堂集二十一】
·金王庭筠行书太原重修学记
【明】 盛时泰
老人此书笔势在博州二碑之下吾乡严子寅性嗜米书兼蓄学米得名者盖亦从流溯源之意今乃都归元白元白其勿厌观也哉洗砚矶边夏水正涨日临百过足矣 【元牍记又有二则已见前】
案盛时泰字仲交上元人撰元牍记于嘉靖丙辰元应作玄清代避讳改玄作元姚元白名淛严子寅名宾俱精赏鉴亦最嗜米书者又佩文斋书画谱引作苍润碑跋
又案山西通志三十五太原府儒学金天会九年耶律资让镇太原重建正隆初太原尹完颜宗宪修大定丙午亚尹张子衍漕贰杨柏元立建贤堂于两庑间明昌二年张大节知太原增治殿宇讲堂斋室翰林赵沨为记又寰宇访碑录太原府学碑明昌二年赵沨撰正书在山西阳曲按黄华所书碑当在大定丙午至明昌二年之碑以赵黄山沨为一代作家兼书家撰书必为一人故不以属之黄华也此碑是否尚在可征访之
·游黄华山和王庭筠韵
【清】 李森先
寂寞寒峰一古堂任人传说总荒唐王君何事偏投老为爱秋山叶叶黄
何处飞泉不作龙台高玉女自清风忽然天际生奇想定有真人出上宫 【河南通志七十四艺文】
右王黄华庭筠
○王元仲遵古
王元仲海岳楼同诸公赋
同知王公赞
·王元仲海岳楼同诸公赋
王珦汝玉
十二朱栏倚半空元龙高卧定谁雄檐楹翠湿蓬山雨枕簟凉生弱水风物色横陈诗卷里云涛飞动酒杯中谪仙会有骑鲸便八极神游路可通 【中州集八附王汾州璹诗后】
·同知王公赞 【元仲】
失名
显允王公此邦贤倅治饰儒术政施宽爱学校修完士民感戴东堂绘真永获瞻拜 【金文最载东昌府麒麟碣】 张金吾曰麒麟碣赞凡三十首东昌府志载十四首末二人曰金吾刘公真同知王公真真者像也刘公则金金吾上卫博州防御使刘义王公则金太子司经同知博州王遵古不斥其名则知赞为金人所作矣
右王元仲遵古
○右王澹游万庆
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郎中赋
答王澹游冬日二色桃花诗
春日怀王澹游禧伯
跋澹游王先生诗后
王澹游墨竹
题王澹游岁寒三友图卷
·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郎中赋 【六首】
张本
花上清光花下阴素娥惜此万黄金一杯寒露三更后谁信幽人更苦心
九月余香伴月明一觞亦足畅幽情青楼夜半琵琶语不说人间有此清
子山牢落去江南赋主悲哀尚一堪只恐秋天闻亦苦并催红雨下霜岩 【庚信哀江南赋唯以悲哀为主】
病魂招得未浑全瞑倚秋屏岂是禅一梦忽成霜蝶去草深三径若为眠
鬼化斯文念贾生精神琱琢坐寒更一书草就浑衣卧恨煞东方不肯明
龙山戏马赏秋光多少新诗入锦囊磨灭英雄岂胜数千年依旧一花香 【中州集七】
按郭元釪金诗纪事考定此诗为入元后作详见卷七
·答王澹游冬日二色桃花诗
【元】 耶律铸
冻得梅花开不得笑他和雪倚阑干漫山漫岭知多少尚对东风怯暮寒 【双溪醉隐集】
·春日怀王澹游禧伯
前人
长记寻春信马蹏画桥流水乱莺啼别来往事浑如梦明月满庭芳草齐 【同上】
·跋澹游王先生诗后
【元】 王恽
黄华先生以海岳精英之气发而为文章翰墨当明昌间照映一时惟其早世识者至今惜之余向客京师好事家屏围帧轴无非澹游诗翰乃知老成虽远典刑尽见于是此幅公之老笔尤潇洒可爱岂神完守固气自清明虽耄而不衰者耶戊子冬阳生后一日秋涧恽谨题 【秋涧大全集七十一】
·王澹游墨竹
【元】 袁桷
阴阴密叶铁钩锁淡淡疏柯水玉簪客向流离浑老尽临风题笔望江南 【清容居士集十五】
·题王澹游岁寒三友图卷
【元】 欧阳玄
黄华山中夜气清月明风定闻吹笙梅花开向竹松里雪香零乱墨光生
京城好古之家多见澹游所作自是高古无俗气皆未若此卷天真烂熳尽从书法中来绝去笔墨畦径乃妙品也仲常其宝藏之庐陵欧阳玄题 【式古堂画考十五】
前题
【元】 倪瓒
羲献才情似水清暑窗葵扇与桃笙中州父老黄华老信是前贤畏后生
中州人物独黄华父子画诗书逸出毡裘之表为可尚也观澹游此卷笔意萧然有蔡天启风流盖高尚书之所祖述而能冰寒于水者欤卷后有欧阳承旨所赋诗不揆因次第其韵至正丙午六月晦日倪瓒 【倪云林诗集六又式古堂画考十五】
前题
【元】 王蒙
房山仙人清似水醉倚长松吹玉笙梅花如雪孤凤冷明月丹霄天籁生
澹游举笔便自天然绝无一点尘俗态梅花虽不逼真要之北客不见江南繁花乱蕊稍生涩耳王蒙 【式古堂昼 【昼:画】 考十五】
前题
【明】 吴宽
修竹风回玉佩清松声相和紫鸾笙北人不识梅兄面难免王蒙说手生
金人书画兼美者以王黄华为最澹游为之子实肖之可方宋之二米也此图世所谓岁寒三友者盖尝流入江南故倪元镇王叔明皆次欧阳文公韵题其后足为橘庄中佳玩也吴宽书 【下镌双井道人四字印记匏翁家藏集又式古堂画考十五】
案全金诗以欧阳玄所题之诗为澹游之作此实大误式古堂画考曾载此诗及跋皆以为玄作可证也况吴宽跋明谓倪元镇王叔明皆次欧阳文公韵郭氏辑此书时盖未之深考耳兹经考定倪王吴三氏皆次欧阳氏韵并为正其误焉又案明人汪砢玉珊瑚网著录金王澹游岁寒三友图
右王澹游万庆
○王明伯
赠王明伯
·赠王明伯
【金】 麻革
辽海遗珠在黄华秀未空百年书法里万事酒杯中耿耿此心在悠悠吾道穷好贤明达事独喜与君同 【河汾诸老诗集一又全金诗五十四】
右王明伯
黄华集卷第六
●黄华集卷第七
辽阳金毓黻辑录
杂记
诸石刻
异文考订
○杂记
赵学士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少擢第作诗及字画有名王庭筠子端荐入翰林公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 【归潜志一】
李澥公渡相州人王黄华门生也自号六峯居士工诗及字画皆得法于黄华 【同上三】
章宗时王状元泽在翰林会宋使进枇杷子上索诗泽奏小臣不识枇杷子惟王庭筠诗成上喜之 【归潜志七】
赵闲闲少尝寄黄华诗黄华称之曰姓王氏 【句似有误】 非有千首其工夫不至是也其诗至今为人传诵且赵以此诗初得名 【按此下即录寄语雪溪王处士诗一首已见前不重录 同上八】
屏山又谈赵闲闲初上言诸公坐诗讥讽得罪事云章宗诚好文奖用士大夫晚年为人谗间颇厌怒如刘左司昂宗御史端修先以大中事皆坐谤议朝政谪外官其后路侍御铎周户部昂王修撰庭筠复以赵闲闲事谪绌每曰措大辈止好议论人故泰和三年御试上自出题曰日合天统以困诸进士止取二十七人皆积渐之所致也初赵秉文由外官为王庭筠所荐入翰林既受职遽上言云愿陛下进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宫使内侍问当今君子小人为谁秉文对君子故相完颜守贞小人今参政胥持国也上复使诘问汝何以知此二人为君子小人秉文遑迫不能对但言臣新自外来闻朝廷士大夫议论如此时上厌守贞直言由宰相出留守东京向持国謟谀骤为执政闻之大怒因穷治其事收王庭筠等俱下吏且搜索所作讥讽文字复无所得翌日有旨庭筠坐举秉文杖七十左贬外官秉文狂愚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补故人为之语有不攀栏槛只攀人之句其后赵公以文章翰墨著名位三品主文盟然此少时事终不能掩大安中出刺宁夏屏山以诗送之有云明昌党事起实夫子为根黄华文章伯抱恨入九原盘盘周大夫不得早调元株逮及见黜公独拥朱轓盖讦其旧事也 【同上十】
赵闲闲于前辈中文则推党世杰怀英蔡正甫珪诗则最称赵文孺沨尹无忌妬尝云王子端才固高然太为名所使每出一联一篇必要时人皆称之故止是尖新其曰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不免物议也 【此下有注载王若虚讥王子端诗已见前不重录】 李屏山于前辈中止推王子端庭筠尝曰东坡变而山谷山谷变而黄华人难及也或谓赵不假借子端葢与王争名而李推黄华葢将以轧赵也 【同上】
游林虑西山记云黄华古禅剎石柱刻宋人题名及张相天觉赋高欢避暑宫诗因忆王翰林子端游黄华诗葢此寺废已久王诗云王母祠东古佛堂人传栋宇自隋唐年深寺废无人住满谷西风栗叶黄 【同上十三附载】
记又云宝岩寺南厓号五松亭亭亡止余一松王子端碑阴刻刘治中涛诗涛亦闻人 【同上按五松亭记尚存已见前】
记又云岩下旧有亭号知胜王子端作记今无余迹 【同上】
宣徽舜卿使河湟夏人多问公及子端内翰起居状朝廷因以公报聘其为四方所重如此 【中州集三】
高宪字仲常辽东人黄华之甥幼学于外家故诗笔字画俱有舅氏之风 【同上五】
李澥字公渡相人少从王内翰子端学诗能行书工画山水就所长论之诗为长 【同上七】
张汝霖字仲泽辽阳人父浩字浩然封南阳郡王父子兄弟各有诗传于世王子端内翰太师之外孙其渊源有自云 【同上九】
诗人之语诡谲寄意固无不可然至于太过亦其病也山谷题惠崇画图云欲放扁舟归去主人云是丹青使主人不告当遂不知王子端丛台绝句云猛拍阑干问兴废野花啼鸟不譍人若譍人可是怪事竹庄诗话载法具一联云半生客里无穷恨告诉梅花说到明不知何消得如此昨日酒间偶谈及之客皆绝倒也 【滹南集四十滹南诗话】 闲闲老人闾山悬岩寺观宇文公吴东山题名诗曰山僧睨壁笑问吾他山还有此客无黄花老人醉骑驴向天亦藐悬岩图 【滏水集二】 本朝百余年间以文章见称者皇统间宇文公大定间无可蔡公明昌间则党公于时赵黄山王黄华俱以诗翰名世至论得古人之正脉者尤以公为称首 【滏水集十一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
盖自宋以后百年辽以来三百年若党承旨世杰王内翰子端周三司德卿杨礼部之美王延州从之李右司之纯雷御史希颜不可不谓之豪杰之士若夫不汨于利禄不溺于流俗慨然以仁义道德性命祸福之学自任沈潜乎六经从容乎百家幼而壮壮而老怡然涣然之死而后己者惟我闲闲公一人 【遣山集十七闲闲公墓铭】
今宣徽舜卿使河隍夏人多问公及王子端起居状朝廷因以公报聘已而辍不行其为当时所重如此 【同上】
眼医许太丞彦清示其从祖汾阳君山水图诗语意高妙而其字画与明昌词人龙岩黄华黄山诸公各自名家世尤宝惜之 【同上四十题许汾阳诗后】
马光尘画 马资深之子十许岁画山水有远意甫成童而卒王子端内翰题其画云珠璧佳城下丹青败稿间残年两行泪绝笔数重山人谓童弁而以画称且为名流所惜古亦不多见也 【续夷坚志二】
海岛妇 王内翰元仲集录近年海边猎人航海求鹘至一岛其人穴居野处与诸夷特异言语绝不相通射之中则扪血而笑猎者见男子则杀之载妇人还将及岸悉自沈于水他日再往船人人执一妇始得至其家妇至此不复食有逾旬日者皆自经于东冈大树上元仲黄华老人也 【同上四 按中州集王内翰遵古字符仲乃黄华之父此曰元仲黄华老人也疑老人下脱之父二字】
王内翰诗谶 王子端内翰泰和中赋残菊云幽花寂寞无多子办与黄蜂实蜜脾葢绝笔也王勉道作挽诗故有幽花绝笔更伤神之句 【同上】
赵秉文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等鞫之秉文初不肯言诘其仆历数交游者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尝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议庭筠等皆下狱决罚有差有司论秉文上书狂妄法当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当时为之语曰古有朱云今有秉文朱云攀槛秉文攀人士大夫莫不耻之坐是久废 【金史一百十赵秉文传】
朝使至自河湟者多言夏人问秉文及王庭筠起居状其为四方所重如此 【同上】
王黄华翰墨名于金源时人比之东坡得之者颇珍重其价至至元戊寅夏在溧上时予见之伶人来自中原得一词云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汀草外浦花旁静鸣榔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按此词应题曰桃花水】 字体瘦劲不过北方遗气初无书法至正己亥秋又见浙东帅府令史李某者北方人家有黄华纸上所书大字字体颇类小米之飘逸者与向之所观山谷笺所写不同未知孰是 【全金诗十六引静斋至正遗编】
王庭筠字子端号黄华老人辽东人大定中进士官至翰林修撰善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论者谓胸次不在米元章下尤善草书子曼庆 【图绘宝鉴四】
王曼庆字禧伯号澹游善墨竹树石绝佳亦能山水然不迨墨竹官行省左右司郎中 【同上】
按图绘宝鉴谓张汝霖画墨竹师黄华又谓谢宜休妻遗其姓氏小字阿环竹学黄华亦可观
王庭筠字子端号黄华老人辽东葢州人 【史作河东】 举进士第官至翰林修撰仪观秀伟善谈吐书法宋米芾论者谓其胸次不在芾下 【书史会要八】
王曼庆字禧伯号澹游庭筠子官至行省右司郎中亦能书并诗 【同上】
按佩文斋书画谱三十六引解缙书学传授云庭筠南宫之甥其书法传子澹游及张天锡又全金诗五十一引春雨杂述文与此同惟无及张天锡四字南宫谓米元章黄华乃张浩之外孙张汝霖之甥此谓南宫之甥殊误
庭筠善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论者谓胸次不在芾下 【画史会要三】 澹游善墨竹树石绝佳亦能山水然不迨墨竹 【同上】
任询字君谟号南麓易州人山水在王子端下 【同上】
黄华老人刻雪溪堂法帖有李赞皇真迹 【六研斋笔记三】
王庭筠号黄华老人善写梅书法沈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巙子山诸人不及也余见其行草一卷大如当三钱书杜子五言律四首乃宛马蟋蟀萤火林猿诗既雄奥笔亦奇纵老目瞒昏为之开涤 【六研斋三笔二】
金中岳庙碑书者名郝史史不立传亦无书名观其结构王庭筠辈似不及也 【石墨镌华六】
学米画者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画禅室随笔一论用笔】
湖阴曲温飞卿书似平原书而遒媚有态米元章从此入门昔年殷司马之孙持至长安留予案上两月余以温庭筠温字颇漫疑是王黄华书黄华亦名庭筠字迹近米家父子故耳川中黄昭素乃谓此必曾入梁内府梁讳温字遂磨去意或有之 【同上一题温飞卿书】
黄华山在彰德府林县西二十里隆虑山内山有三峯名仙人楼玉女台鲁般门其顶突出云表名摩云峯连峙若屏名连屏峯羣峯磊落如仙人聚集名聚仙峯下有黄华峪北岩出瀑布又有抱犊冈马鞍山栖霞谷景颇幽胜金王庭筠有诗云云今石刻俱存葢庭筠尝饮于此也 【全金诗十六引名山记】
金王庭筠字子端号黄华老人辽东葢州人 【史作河东】 举进士第官至翰林修撰仪观修伟善谈吐书法宋米芾论者谓其胸次不在米下山水古木竹石上逼古人 【平等阁印蜀先主庙碑拓本跋】
按此本为明代唐荆川所藏后有此一则不题姓名葢出自书史会要画史会要二书也
震泽王氏家藏王庭筠飞泉出峡图小幅妙甚未及见之庭筠字子端大定中进士官至翰林修撰 【式古堂画考十五引书画舫】
金人王庭筠字子端画枯木竹石山水往往见之独京口石民瞻家幽竹枯槎图武陵刘进甫家山林秋晚图上逼古人胸次不在元章下也 【同上引画鉴】
金人书画时论以黄华父子为最方之宋之二米然禧伯行事不多见中州集复不详其所终惟遗山集云癸丑夏客燕中万庆属笔作黄华墓碑癸丑为蒙古宪宗三年距金之亡已二十年矣则禧伯后亦入燕可知又张本敏之有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郎中赋绝句六首内一首云子山牢落去江南赋主悲哀尚一堪只恐秋天闻亦苦并催红雨下霜岩其余语亦多凄绝敏之本金之翰林学士从曹主讹可出质客居燕之长春宫以黄冠终者故其词云尔题中所称郎中尚是禧伯在金时旧官与遗山集所云官至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者合则禧伯入燕后亦未尝仕元者也 【全金诗五十一引金诗纪事】
按金诗纪事清郭元釪撰翁覃溪凌次仲二氏所撰元遗山年谱皆引之而诸家未见著录全金诗即成于元釪书前有元釪进书奏又题曰臣郭元釪补辑其中亦屡引金诗纪事盖元釪自引其所著之书也此书葢为稿本未及付刊当日为翁凌二氏所见故能征引及之
庭筠负书名此碑风骨磊落有襄阳之劲秀而无其倾欹金石不多见者庭筠以名家子仕于完颜年未四十自称黄华老人其意良可悲矣 【庚子销夏记七王庭筠书博州庙学碑】
比从乔仲山秘书见黄华横幅一枝数叶倚石苍苍甚欲取以为法而无自得之或云黄华虽宗文湖州每灯下照竹枝模影写真宜异乎常人之为者 【施国祁元遗山诗注引李衎竹谱】
黄华亭 【汾州府汾阳县】 县学二门外泮池西贮黄华老人行书诗石金翰林修撰王庭筠尝读书黄华山寺因号焉父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省亲至此书诗石二史称书法米元章而端雅过之 【山西通志五十八古迹】
昌宁公庙在东南三里土人名台骀神庙唐贞元九年建金大定十三年祷雨有应王遵古记 【同上一百六十五祠庙】
昌宁公碑铭大定十三年王遵古撰今在汾州府案遵古熊岳人金史有传时为汾州观察判官 【别本山西通志金石记七一名山右金石记】
按寰宇访碑录十山西汾阳昌宁公庙记王遵古撰大定十三年惟通志府志及山右石刻汇编皆不录其记文无由考见
又按山西通志载张守愚明昌五年汾州昌宁公冡庙碑旧郡守贾公祷雨获应诗可证验此或指遵古所撰之记葢郡守贾公祷雨有应而遵古记之也
主事麻秉彝墓碑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乡县按黄华老人以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其年冬卒据碑所署衔则即末年笔也 【别本山西通志金石记七】
按河汾诸老诗集补传麻革字信之临晋人祖秉彝皇统九年进士官兵部主事此即先生为撰墓碑之麻秉彝也全金诗录秉彝诗一首谓为革父于革传又云秉彝孙不知何故
黄华老人诗刻草书今在汾州府学按朔平府志黄华老人石刻在府城内白衣寺未知亦即此四诗否滇行纪略谓以槟榔壳蘸墨书相传为仙笔者则边土传闻之误也 【同上金石记九】
山西朔平府右玉县城内白衣寺中黄华老人石刻金翰林修撰王庭筠书法 【山西通志五十八】
黄华亭在汾州儒学池畔西贮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书诗石庭筠父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省亲至此州学改为汾阳县学旧石漫灭不存今府学及县学各有石四皆重摹刻者矣亭亦久废金史称庭筠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书法学米元章与赵沨赵秉文俱以名家
【汾州府志二十三古迹】
台骀庙在府城东南三里唐贞元九年建有碑令狐楚撰文五代晋封昌宁公宋称宣济庙又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观察判官王遵古碑铭 【同上二十四祠庙】
百福寺在平遥县东南四十里超山北魏熙平中建旧名郭村寺北齐凈慜禅师住此宋嘉佑八年敕赐百福寺额有牒文碑金时释益公名志益初剃渡 【渡:度】 于柏山后得法蒙山云和尚参颂曰跛礔 【礔:??辟】 痿羸钝复痴口如鼻孔眼如眉自从一吸西江尽天上人间更不疑学士王庭筠子端闲居与云和尚友因见益公益公归晋遇庭筠庭筠赠以诗承安元年栖此贞佑二年坐化年七十有五 【同上二十四】
读书岩在林县西黄华山金王庭筠读书处今慈明院有其遗像 【河南通志五十一古迹】
黄华老人诗刻 在城武县学宫金学士王庭筠草书四幅庭筠米元章甥 【按庭筠为张浩外孙非米氏之甥 山东通志九古迹】
香林馆 县治内金太守张汝芳 【按应作方】 筑学士王庭筠有记后废嘉靖间知川 【川:州】 何格重建有记 【沂州府志七 兰山县古迹】
又王庭筠香林馆记见沂州府志三十一艺文已录入卷一
昌宁宫在县东南三里俗名台骀神庙金王遵古记略曰云云 【汾阳县志 记文已录入卷四之末】
麻秉彝字仲常唐金吾卫中郎将麻嗣宗之裔嗣宗佐玄宗平韦氏之乱嗣宗之子藏珍藏珍子长吉封齐国公谥文穆长吉子德修为礼部侍郎德修子温夫为承议郎厉州团练副使温夫子继祯为承奉郎濠州司户参军慕王官山水乃卜居焉麻氏古家青州至是遂为虞乡人继祯之子岐岐子振振子有成宋末登进士有成子元余元余子思诚登天会六年进士历蒲磁二州倅吉乡宗城汾西三县令二子长秉公次即秉彝登皇统九年进士天德二年调河中府市丞正隆改元调西京都市令痛革旧弊豪强折气留守徒单公重之延置幕下有疑必谘焉大定初除大兴府推官承正隆昏虐之后盗贼旁午系者累如秉彝悉平决之以狱空闻世宗嘉叹赐钱六十万推官品第七乃陟为第六自秉彝始时缮修宫室火禁严甚有百夫长祸一役投火镰铁石以入考送府狱其□石里 【里:裹】 以奇帛秉彝曰贫人安得此乃遗 【遗:遣】 人物色之百夫长之子所衣之帛正同一问而得其情全活者数十人大定十一年调平阳府岳阳县令时洪洞赵城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部檄委秉彝前此司水者十余人赃贿狼籍秉彝尽寘于法自是无讼二县之民刊石以纪其事十四年召入拜右三部司正令史董润隔垣投瓦砾中亲军伤额大兴罪以故上刑部秉彝以为非耳目所及卒以过失论山东有杀人者法司当以鬬秉彝曰阅其牍其人将死时犹有和同之语非鬬也卒以戏杀论十六年冬借尚书兵部郎中馆伴夏国使夏人例以赐马买物秉彝以失大体禁不许十七年改兵部主事明年正月遘疾卒年四十九阶朝请大夫勋骑都尉爵上谷县男食邑三百户赐服金紫秉彝为政主仁济以强明故所莅人畏且爱有贻溪集二十卷 【蒲州府志十二人物】
按同书卷三金麻主事墓在县 【临晋县】 南六十里东吴阎村临晋志云名秉彝有王庭筠碑存其孙革墓附于侧又虞乡县志卷一金麻主事秉彝墓在县东七里吴阎村翰林修撰知制诰王庭筠撰碑孙贻溪先生革祔又按临晋县志所载与府志同惟皆不录黄华先生所撰碑文府志及临晋县志所辑秉彝传必采自先生撰文今得此传即当墓碑文读无不可也
金黄华老人王庭筠自书高欢避暑宫诗四绝句诗字皆奇伟今石刻在汾州府及城武县学君实 【李日华字】 云曾见所书老杜宛马蟋蟀萤火林猿等四诗沈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并行南北非元初巙巙子山辈所及按东昌府学三绝碑庭筠书王去非撰党怀英篆 【居易录二】
○诸石刻 【附一】
昌宁公庙记 【王遵古撰正书 大定十三年 山西汾阳 寰宇访碑录】
按续通志金石略亦载此碑
博州重修庙学记 【王去非撰 王庭筠行书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 山东聊城 同上】
庙学碑阴记 【王遵古撰 王庭筠行书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 山东聊城同上】
按续通志金石略亦载此碑
超化寺题舍利塔诗 【王庭筠撰行书 大定二十二年 山东长清 同上】 过超化寺诗 【王庭筠撰行书 承安二年 河南密县 同上】
过超化寺诗 【王庭筠撰并书 行书 承安二年密县 续通志金石略】 题超化寺舍利塔诗 【王庭筠撰并书 承安二年 密县 同上】
原按超化寺二诗刻于一石
按访碑录于密县祇著录一诗者殆因二诗刻于一石未及细检之故至大定二十二年长清之诗刻似为别有所作不能混为一事
重修蜀先主庙碑 【王庭筠行书 承安四年四月 直隶涿州 寰宇访碑录】
重修昭烈帝庙碑 【王庭筠撰 畿辅通志一百四十引 吉金贞石志】
昭烈帝庙碑在楼桑村金承安初年黄华老人撰 【日下旧闻考】
王庭筠行书承安四年四月在楼桑村庙中 【畿辅通志一百四十引金石分域编】
黄华山王庭筠诗刻 【草书无年月 寰宇访碑录】
主事麻秉彝墓碑 【泰和元年 王庭筠撰 山西虞乡县 山西通志金石记】 五峰山重修洞真观碑 【元好问撰王万庆正书 定宗三年十一月 山东长清 寰宇访碑录】
五松亭记 【王庭筠撰并书 行书 年月泐 河南林县】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谼谷寺前西南冈上未著录 【河朔金石目三】
黄华老人山居诗 【王庭筠撰别号黄华老人 河南林县】
右共四方三方在县西北二十里黄华上寺 【即慈明院】 一方在黄华下寺 【即觉仁寺】
县文庙有嘉靖年复刻本有二石文与上下寺者不同
○异文考订 【附二】
五松亭记 【本书用金文雅本兹以彰德府志林县志校之】
惟谼峪宝岩寺 【彰德志 宝作实】 至本朝大定中 【大诣本皆作泰】 必尝得其全 【彰德志作必小却当得其全 林县志作必却当得其全】 戊申之春 【彰德志作戊寅春】 尝一到其亭上 【彰德林县两志皆无其字】 涧竹岩花 【两志于此下有十九字曰上下为容正如关同范宽辈图画得意处其西北】 窈然崭然崒然 【两志皆作缭然窈然崭然崒然】 华隐妙巧 【两志皆作华妙隐巧】 归作亭之主人 【两志皆作归为亭之主人】 琴筑 【两志筑作韵】 尚为之 【彰德志作且愿为之林县志作而为之】
香林馆记 【本书用金文雅本兹以沂州府志校之】
逮今州民 【沂州志无逮字】 僚属一日语吾曰 【志无一日二字】 则思之精 【志作思乃精】 耳目之所接及者 【志无及字】 书画图美似晋人 【志图作圆】 真得其意焉 【志无真字】
超化寺 【密县志作游超化寺诗 本书用中州集本兹以密县志校之下一首同】
隔竹微 【惟】 闻钟磬音墙头修 【修】 绿冷阴阴山迎朝 【初】 日花枝靓 【静】 寺裹清潭 【溪】 塔影深吾道萧条三已仕此行衰病独登 【悲】
舍利塔 【密县志作超化塔诗】
苍山亭亭如覆盎佛塔东西屹相向 【向】 林头朝 【初】 日射重檐黄金丹砂晔生光中华此塔第十五图记所传知 【应】 不妄智惠 【慧】 熏成舍利罗 【雾】 夜半奇芒时一放想见当时阿育王麾 【魔】 叱神工鞭鬼匠云车瘴海挽 【挽】 炎沙沙底黄肠三万丈石排 【拟】 方面蔑石 【席】 段铁锢 【王?固】 瘦中腰 【要】 鼓样功夫精 【巧】 密业长久位置尊 【雄】 严 【尊】 气高张地皮浮水肤寸许旱溢与之俱下上崧山归山夏秋雨雨潦从 【横】 衡 【从】 岁相荡天龙围护夜叉守 【此七字作帖然并寺向东去】 终劫不敢生波浪 【此下尚有十四字作天龙围护夜叉守山寺平安塔无恙】 塔前树秀老不死树下水流多益壮 【旺】 再拜初尝一勺甘洗我三生 【千】 烦恼障 【问 【问:同】 上】
李辅之得邺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 【本书用全金诗及续河南通志兹以彰德府志校之】
可怜此君落君手 【君字作瓦】 晴窗拂拭支桐君 【窗字作空】
登林虑南楼二首
按俱见彰德府志二十九次第颠倒
游黄华山诗 【林县志题作黄华水帘】
按共录五首一帝遣名山二王母祠东三挂镜台西四手拄一条五道人邂逅
黄华集卷第七
●黄华集卷第八
辽阳金毓黻辑录
年谱
○年谱
金海陵王天德三年辛未先生生
按先生卒于章宗泰和二年元氏墓碑与金史本传皆同惟墓碑作卒年五十有二中州集金史本传皆作年四十七兹从墓碑则先生之生应在是年
四年壬申二岁
元氏墓碑生未朞视书识十七字 【金史本传同】
贞元元年癸酉三岁
二年甲戌四岁
三年乙亥五岁
正隆元年丙子六岁
元氏墓碑六岁同父兄诵书能通大义
二年丁丑七岁
元氏墓碑七岁学诗 【金史本传同】
按据元遗山内翰冯公神道碑铭冯璧生于是年璧先生友也
三年戊寅八岁
四年己卯九岁
案据元氏闲闲公墓志赵秉文生于是年
五年庚辰十岁
中州集父遵古正隆五年进士 【元氏墓碑同】
世宗大定元年辛巳十一岁
元氏墓碑十一岁赋全题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涿郡王公翛然风岸孤峻少所许可一见公以国士许之金史本传稍长涿郡王翛一见期以国士
二年壬午十二岁
三年癸未十三岁
元氏墓碑公太师南阳郡王张公浩之外孙也
中州集张汝霖小传王子端内翰太师之外孙
按金史张浩传张公卒于是年
四年甲申十四岁
五年乙酉十五岁
六年丙戌十六岁
七年丁亥十七岁
八年戊子十八岁
九年己丑十九岁
十年庚寅二十岁
十一年辛卯二十一岁
十二年壬辰二十二岁
十三年癸巳二十三岁
寰宇访碑录昌宁公庙记王遵古撰正书大定十三年山西汾阳汾州府志台骀庙在府城东南三里有金大定十三年汾州观察判官王遵古碑铭
同上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庭筠省亲至此有行书诗石四片
同上黄华亭在汾州儒学池畔西贮金翰林修撰王庭筠行书诗庭筠父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省亲至此
中州乐府大江东去注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按先生父遵古撰昌宁公庙记于大定十三年癸巳则正为官于汾州之时先生是年二十三岁或随父任而往或自家来省亲故有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之作至黄华山诗之作尚在其后不容于此时预书盖其后州人求得先生之墨迹而刻之耳
十四年甲午二十四岁
按据元遗山内翰王公墓表王若虚生于是年若虚曾作诗讥公小视白乐天者也
十五年乙未二十五岁
十六年丙申二十六岁
元氐墓碑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释褐承事郎恩州军事判官中州集大定十六年甲科文采风流照映一时
金史本传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调恩州军事判官
按三书皆谓先生于大定十六年登科当无舛误惟元氏墓碑中有弱冠二字则与年二十六岁不合此葢遗山推算未密而为约略之辞不得因此而致疑也
十七年丁酉二十七岁
元氏墓碑临政即有能官之誉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千余人而邹四者窜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翰与公治其狱公以计获邹四分别诖误坐预谋者十二人而已 【金史本传略同】
按此先生在恩州军事判官任内事也依元氐墓碑及金史所叙次第系于是年
十八年戊戌二十八岁
元氏墓碑再调馆陶主簿 【金史本传同】
按先生之调馆陶主薄 【薄:簿】 未详何年兹依墓碑及金史叙述次第系于是年
十九年己亥二十九岁
二十年庚子三十岁
元氏墓碑公蚤有重名天下士夫想望风采谓当一日九迁乃今碌碌常选殊不自聊秩甫满单车径去卜居隆虑
按金史本传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此先生去职之由也元碑谓秩甫满单车径去为贤者讳例应如是
又按元碑谓先生前后山居十年明昌元年再出据此推算则先生之去官入山当在是年
又按卜居隆虑指山而言金史地理志彰德府属县林虑即隆虑山之所在也
二十一年辛丑三十一岁
博州庙学碑阴记末署曰熊岳王遵古记大定辛丑季夏晦男庭筠书
博州重修庙学记王公由太子司经来猝 【猝:倅】 兼提举庙学公名遵古字符仲好学守道天下目为辽东夫子末署曰庭筠书
按东昌府麒麟碣有同知王公赞 【已贝 【贝:见】 卷六】 盖先生之父时官同知博州防御使事故以州猝 【猝:倅】 称之先生或于是年夏至州省亲承父命而书此碑金石萃编谓先生时为恩州判官殊误
元氏墓碑乃置家相下买田隆虑借二寺 【按即慈明觉仁二寺】 为栖息之地自公来居以黄华山主自号
中州集平生爱天平黄华山水居相下十年自号黄华山主
金史本传先生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
按金史以先生卜居彰德事系于明昌元年召试馆职之后此或被罢之后仍返故山非于是年始卜居于此也元碑及中州集叙述甚明兹从之
元乃贤河朔访古记金熊岳王公庭筠隐居黄华谷中所居曰读书岩
按读书岩在山中慈明寺一称黄华上寺
又按先生撰游黄华山诗应近于此时惟不能详其为何年耳
二十二年壬寅三十二岁
寰宇访碑录超化寺题舍利塔诗大定二十二年王庭筠撰行书山东长清
按山东通志历城府志皆不载此诗刻惟续通志金石略载之注云承安二年密县岂访碑录有误记耶诗已见中州集题曰舍利塔是也
二十三年癸卯三十三岁
二十四年甲辰三十四岁
二十五年乙巳三十五岁
二十六年丙午三十六岁
元牍记金王庭筠行书太原重修儒学记笔势在博州二碑之下山西通志太原府儒学金正隆初太原尹完颜宗宪修大定丙午亚尹张子衍漕贰杨柏元立建贤堂于两庑间
按太原学记当书于先生山居之时故录于大定丙午年
二十七年丁未三十七岁
二十八年戊申三十八岁
五松亭记戊申之春庭筠尝一到其亭上
二十九年己酉三十九岁
刘祁游林虑西山记宝岩寺南厓号五松亭亭亡止余一松王子端碑阴刻刘治中涛诗
同上岩下旧有亭号知胜王子端作记今无余迹
五松亭记李辅之丞此邑也初入寺爱之辅之燕人名弼辅之其字也
续河南通志李辅之得邺南城注雨瓦筒以之支琴诗
按李辅之名弼时官县丞五松亭记及瓦筒诗皆先生居隆虑时作知胜亭记亦当作于山居之日故皆系于是年
元氏墓碑山居前后十年得悉力经史务为无所不窥旁及释老家尤所精诣
元氏墓碑从之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张晋卿李公度
中州集李澥字公度相人少从王内翰子端学诗能行书工画山水
归潜志李澥公度相州人王黄华门生也号六峰居士诗及字画皆得法于黄华
解缙书史会要王庭筠书法传子澹游及张天锡
按李澥相州人少从先生学诗必在山居之日韩温甫名玉见中州集路张二氏无考张晋卿或即张天锡其何时从先生游则不可考矣
章宗明昌元年庚戌四十岁
金史本传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谕旨学士院曰王庭筠所试文句太长朕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谓平章张汝霖曰王庭筠文艺颇佳然语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难改也四月召庭筠试馆职中选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
同上是年十二月上因语及学士叹其乏才参政守贞曰王庭筠其人也
元氏墓碑明昌初用荐者以书画局都监召
按据元遗山年谱遗山先生生于是年
二年辛亥四十一岁
三年壬子四十二岁
金史本传三年诏为应奉翰林文字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法书名画遂分入品者为五百五十卷
元氏墓碑俄授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
同上画誉既高尝被旨与舅氏宣徽公汝霖品第秘府书画因集所见及士大夫家藏前贤墨迹古法帖所无者摹刻之号雪溪堂帖一十卷
中州集用荐者供奉翰林
六研斋笔记黄华老人刻雪溪堂法帖有李赞皇真迹
按汝霖汝方皆张浩之子先生之舅氏也先生撰香林馆记称汝方以右宣徽使出守沂州元碑之汝霖盖为汝方之误至汝霖于大定中为相卒于明昌元年此时不得有汝霖也
四年癸丑四十三岁
五年甲寅四十四岁
金史本传五年八月上顾谓宰执曰应奉王庭筠朕欲以诏诰委之其人才亦岂易得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闻文士多妬庭筠者不论其文顾以行止为訾遂迁庭筠为翰林修撰
元氏墓碑迁翰林修撰
六年乙卯四十五岁
金史赵秉文传明昌六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
归潜志赵学士秉文少擢第诗及字画有名王庭筠子端荐入翰林
承安元年丙辰四十六岁
金史本传承安元年正月坐赵秉文上书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职同上赵秉文传秉文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等鞫之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尝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议庭筠等皆下狱决罚有差
归潜志初赵秉文由外官为王庭筠所荐入翰林既受职遽上言云愿陛下进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宫使内侍问今君子小人为谁秉文对君子故相完颜守贞小人今参政胥持国也上复诘问汝何以知此二人为君子小人秉文遑迫不能对但言臣新自外来闻朝廷士大夫议论如此上闻之大怒因穷治其事故王庭筠等俱下吏翌日有旨庭筠坐举秉文杖七十左贬外秉文狂愚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补
元氏墓碑出为言事者所累
中州集承安中为言事者所累
按元氏墓碑谓先生之于人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之不恨
【金史本传略同】
即暗指秉文相攀事
又案中州集载先生狱中赋萱狱中见燕二诗当作于是时
同上被责南归至中山诗注云丙申春
按大定十六年丙申是年先生甫登第未闻有被责之事此当为承安元年丙辰先生正于是春被责盖误以辰作申耳且诗云六年侍从小臣心先生以明昌元年膺荐至是正为六年
汾州府志百福寺在平遥县东南四十里金时释益公名志益得法蒙山云和尚学士王庭筠子端闲居与云和尚友因见益公益公归晋过庭筠庭筠赠以诗承安元年栖此
按汾州府志载先生赠益公和尚还超山诗一首即作于是时亦即先生被责南归时也
又按汾州府志载先生题南山友云亭诗一首亦当作于是时又案先生父遵古时官澄州刺史澄州者今之海城县也
二年丁巳四十七岁
金史本传二年降授郑州防御判官
中州集谪郑州幕官
元氏墓碑出为郑州防御判官
续通志金石畧过超化寺诗王庭筠撰并书行书承安二年密县 【寰宇访碑录同】
同上题超化寺舍利塔诗王庭筠撰并书行书承安二年密县
按超化寺及舍利塔二诗在密县者刻于一石又皆著录中州集惟舍利塔诗又刻于山东长清题曰大定二十二年岂长清亦有超化寺而先生别有题咏耶
又按河南通志及开封府志密县超化寺在县南十五里隋开皇二年建宋元游赏名区完碑尚有存者葢先生谪官郑州时过此题诗
金史章宗本纪承安二年六月戊申以澄州刺史王遵古为翰林直学士仍敕无与撰述入直则奏闻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尝侍讲读也
按先生父遵古年已笃老故有是命遵古曾官太子司经故曰尝侍讲读
元氏墓碑承安初继丁内外艰哀毁骨立
按先生父遵古入京未久当即下世母张氏则太师南阳郡王浩之女也
又按先生应于是年春或翌年春丁艰去职
三年戊午四十八岁
四年己未四十九岁
涿州重修蜀先生庙碑承安二年夏四月里民始议增葺既成具兴废岁月乞文于庭筠将以刻诸石
同上碑前题云前郑州防御判官王庭筠撰书篆末题曰承安四年四月
按此碑书于承安四年四月时先生丁艰家居故称前郑州防御判官
元氏墓碑四年起复应奉翰林文字
金史本传四年起为应奉翰林文字
中州集未几复应奉
按是年先生服未阕故称起复又其奉职应在是年四月之后
五年庚申五十岁
香林馆记承安四年春二月上以右宣徽使张公出守沂州明年公以书抵庭筠公名汝方字仲贤太师南阳郡王之子平章政事莘国公之弟
按金史章宗本纪承安三年四月庚子右宣徽使张汝方以漏泄廷议削官两阶据是记则又于四年二月出守沂州先生尝与汝方品第秘府法书名画兹复承命而撰是记
泰和元年辛酉五十一岁
元氏墓碑泰和元年复翰林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至三十余首
中州集稍迁修撰
金史本传泰和元年复为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三十余首上甚嘉之
宋濂题王庭筠秋山应制诗稿诗序中所谓九日正泰和元年九日丙辰然道陵以是月七日甲寅发京师二十九日丙子至自秋山道途所历凡二十三日其幸香林平顶山温泉等什皆可以次而推
按金史章宗本纪泰和元年九月甲寅如秋山丙子至自秋山
山西通志金石志主事麻秉彝碑泰和元年王庭筠撰今在虞乡县
按秉彝为诗人麻革之祖父
二年壬戌五十二岁
元氏墓碑朞年罹此不幸春秋五十有二实二年十月之十日也官止承务郎绯衣银鱼
中州集卒官年四十七
金史本传明年卒年四十有七
按中州集及墓碑同为元氏一人之作而于先生卒年彼此不同何也中州集撰成于宋理宗淳佑九年己酉张德辉后序所谓己酉秋始锓木以传是也先生墓碑则撰于理宗宝佑元年癸丑 【即元宪宗三年】 碑中所谓癸丑夏六月某客燕中是也中州集盖据所闻书之故谓年四十有七墓碑则据其子万庆面请书之故谓春秋五十有二一则有撰述先后之分一则有传闻面询之异自以得于其子及撰述在后者为得实此又不待言也中州集锓版在先元氏不及追改撰金史者未及考其撰述之先后遽从中州集而书之故以其卒年为四十有七不可从也或谓墓碑有弱冠擢大定十六年甲科之语若先生卒年为四十七则大定十六年年二十有一正与弱冠语合以此致疑则又不然墓碑称先生季女幼在室又谓万庆为言先公之殁四十余年矣考先生卒于泰和二年壬戌下距癸丑撰碑之岁适为五十二年其季女年将六十安得谓幼四十余年之语亦有未审盖先生于撰文时推算未密而为此约略之辞或据其家行状叙入未及改订弱冠二字亦同斯例惟其卒年所系棊大不容舛误此又可推而知之者也余于先生卒年从墓碑而不用中州集及金史者以此
元氏墓碑泰和壬戌冬内翰王公卒于京帅 【帅:师】 道陵雅知公家无余财将无以为葬也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未几以御制诗赐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其家以遗文来上寻绎之久良用怆然而其诗有天材超迈无愧琬琰之句 【中州集及金史本传略同】
按王去非博州重修庙学记王公由太子司经来倅是记作于大定二十一年则先生父遵古之官太子司经必在大定二十年前是时章宗之父显宗允恭尚未卒而遵古方为其东宫詹事院官属也金史章宗本纪大定十八年以司经徐孝美等侍读是时章宗以世宗之冡孙居于东宫司经为之授读必有遵古在内且章宗本纪又有遵古常侍讲读之语并因其年老而为之内调相视至厚尤为确证故曰王遵古朕之故人也
中州集路铎王子端挽辞一首
同上李纯甫哭黄华诗一首
元氏墓碑冯内翰挽章云诗名摩诘画绝世人品右军书入神人以为实录云
续夷坚志王勉道挽诗有幽花绝笔更伤神之句
元氏墓碑夫人张氏亦太师女孙子男三人万安万孙万吉皆早卒女三人长曰从净幼为女官公殁后以能诗召见特加敬异次曰琳秀入侍掖庭季女幼在室公既无子以弟庭掞之次子万庆为之后以荫补官至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文章字画能世其家孙某曾孙某尚幼
中州集子万庆字禧伯诗笔字画俱有父风仕为行尚书省左右司郎中犹子明伯幼岁学诗膂力绝人死于郑州年未四十也
金史本传子曼庆亦能诗并书仕至行省左右司郎中自号澹游云
按先生夫人及三子之卒及以万庆为嗣皆在何年为诸书所不详姑系于此以殿篇末
世系 【附】
熊岳王氏
望出太原辽天庆中占藉 【藉:籍】 熊岳
远祖烈 【即三十二代祖】 十九代祖文林 十二代祖乐德 九代祖继远
七代祖咸饬 高祖 【五代】 叔宁 曾祖永寿 祖政
伯父遵仁 兄 庭玉 明伯 显卿
仲父遵义 次兄 庭坚
父遵古
母张氏 黄华山主庭筠妻张氏 万安
万孙
万吉
从净 【女】
琳秀 【女】
季女
弟 庭掞 万庆
金毓黻曰往余辑黄华先生遗事误从金史以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之语置于章宗明昌元年不知此时先生山居已十年矣设使元年山居三年应召入京将何以雠于十年之语耶中州集载丙申春被责南归至中山诗先生于大定十六年丙申登第旋授官外任未闻是年春有被责之事迨经详考始知为承安元年丙辰之误被责之语指赵秉文相攀一事言也又如汾州府学有先生游黄华山诗石刻修志者因谓先生省亲至汾时所书不知王元仲官汾阳时先生年止二十三且在居山之前八年其身未历黄华何从而书此诗凡此皆非取先生毕生事迹分年胪举不易得其端绪此年谱之所由作也此谱之作颇病疏略穷搜冥讨所得仅此异日读书稍多补阙拾遗有进于是固所愿也
黄华集卷第八
●附录
黄华山主王庭筠传
书目
○黄华山主王庭筠传
辽阳金毓黻撰
王庭筠字子端熊岳人黄华山主其自号也家牒称为汉太原王烈之后烈于汉末徙居辽东子孙遂居于是其十七代孙文林仕高丽为西部将殁于王事又传八世曰乐德入于渤海以孝闻辽太祖平渤海封其子图欲为东丹王都辽阳乐德之曾孙继远仕为翰林学士因迁家于辽阳东丹王甘露五年修辽阳城名曰南京命继远撰大东丹国新建南京碑铭立于宫门之南继远孙咸饬仕辽官中作使圣宗太平九年避渤海人大延琳之难自辽阳挈家迁渔阳其孙叔宁历官六宅使恩州刺史迁居中京大定府一称白霫是也叔宁子永寿迁家韩州又于天祚帝天庆中迁居辰州之熊岳遂奠居焉永寿子政当辽季世浮沈乡里高永昌据辽东知政才略欲用之政度其无成辞谢不就永昌败渤海人争缚永昌以为功政独逡巡引退金吴王阇母闻而异之言于太祖授卢州渤海军谋克从破白霫下燕云及金兵伐宋滑州降留政为安抚使前此数州既降复杀守将反为宋守及是人以为政忧政曰苟利国家虽死何避宋王宗望壮之曰身殁王事利及子孙汝言是也政从数骑入州是时民多以饥为盗坐系政皆释之发仓廪以振贫乏于是州民皆悦不复叛傍郡闻之亦多降者宋王召政至辕门抚背曰吾以汝为死矣乃复成功耶慰谕者久之天会四年为燕京都曲院同监未几除同知金胜军节度使事改权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掌军资是时军旅始定筦库纪纲未立掌吏皆因缘为奸政独明会计严扃鐍金帛山积而出纳无锱铢之失吴王戏之曰汝为官久矣而贫不加富何也对曰政以扬 【扬:杨】 震四知自守安得不贫吴王笑曰前言戏之耳以黄金百两银五百两及所乘马遗之六年授左监门将军历安州刺史檀州军州事户吏房主事十三年正月太宗崩政以检校右散骑常侍为高丽报哀使天眷元年迁保静军节度使致仕卒年六十六政既仕金尝遵其俗易名曰南撒里生子三遵仁遵义遵古遵古字符仲登金正隆五年进士第大定十三年官汾州观察判官入为太子司经复出为同知博州防御使事澄州刺史文行兼备潜心伊洛之学其言行皆可纪述章宗随其父居东宫日遵古以司经侍讲读迨章宗践祚遵古应诏有昔人君子之目子孙因以昔人名所居之山君子名其泉其居汾州尝因祈雨有应为昌宁公庙撰记及居博州兼提举庙学学宫之工未竟商于州守葺而完之撰庙学碑阴记以纪其事其为政能缘饬 【饬:饰】 以儒雅北方称为辽东夫子历亭孙铎性敏好学遵古一见器之期以公辅后果如所言承安二年六月授翰林直学士秩中大夫未几卒娶太师南阳郡王张浩女生子四庭筠则其第三子也庭筠之长兄庭玉字子温官内乡令累同知辽州军州事卒次兄庭坚字子贞有时名能诗尝咏野菊庭筠亦有诗送其归辽阳弟庭掞字子文庭筠生未朞视书识十七字六岁闻父兄诵书能通大义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涿郡王翛风岸孤峻少所许可一见庭筠许以国士少曾随父任居于汾州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释褐承事郎授恩州军事判官临政有声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千余人中朝遣大理司直王仲翰治其狱而四独窜匿不能得庭筠以计获四分别诖误坐预谋者仅十二人人称其平恕再调馆陶主簿庭筠蚤有重名士夫想望风采谓当一日九迁乃限于常选簿书期会随俗俯仰殊不自聊已而以罣误去职遂卜居彰德周览山川以谓西山横截千里隐然如卧龙起硔硲天平黄华至鲁般门龙之首脊肋尾皆具而黄华蔚然涵浓秀之气山有慈明觉仁二寺上下相去不半里所西抵镜台直鸡翅洪之悬流幽林穹谷万景坌集一水一石皆昆阆间物顾视尘世殆不可一日居也乃置家相下买田隆虑借二寺为栖息之地时往啸咏若将终身因以黄华山主自号山居前后十年悉力经史无所不窥旁及释老所诣益博而名益重明昌元年有荐庭筠可用者三月章宗谕学士院曰王庭筠所撰文句太长朕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谓平章张汝霖曰庭筠文艺颇佳然语句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难改也四月召庭筠试馆职中选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获咎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是年十二月章宗与宰执语及学士叹其乏材参政完颜守贞曰王庭筠其人也三年召为书画局都监命与秘书郎张汝方品第内府法书名画为五百五十卷又集士大夫家藏前贤墨迹古法帖摹刻之号雪溪堂帖十卷汝方者太师浩之子平章事汝霖之弟庭筠之舅氏也俄授翰林应奉文字五年八月章宗顾谓宰执曰应奉王庭筠朕欲以诏诰委之其人才亦岂易得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闻文士多妬庭筠不论其文顾以行止为訾大抵读书人多口颊或相党昔东汉之士与宦官分朋固无足怪如唐牛僧孺李德裕宋司马光王安石均为儒者而互相排毁何耶遂迁庭筠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六年庭筠荐赵秉文应奉翰林同知制诰是冬秉文上书论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完颜???等鞫之秉文乃曰初欲上书尝与王庭筠等私议乃下庭筠狱承安元年坐荐秉文削秩出为郑州防御判官时人颇不直秉文为之语曰古有朱云今有秉文朱云攀槛秉文攀人二年庭筠继丁内外艰哀毁骨立几不起四年起复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复翰林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三十余首章宗嘉之二年十月二日卒年五十有二章宗素知其贫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又以御制诗赐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无复斯人矣庭筠以名家子仪观秀伟风流蕴藉冠冕一时善谈笑俯仰可观外视若简贵人初不敢与之接一见之后和气津津溢于颜间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之不恨也从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张进卿李公度其荐引者如赵秉文冯璧李纯甫皆一时名士世以知人许之为文能道所欲言如文殊院斲琴飞来积雪赋及蜀先主庙碑记等辞理兼备为人传诵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方之少作如出两手朝使至河湟者多言夏人问庭筠及赵秉文起居状其为四方所重如此着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书法学黄鲁直米元章论者谓元章得其气而鲁直得其韵气之胜者失之奋迅韵之胜者流为柔媚而庭筠则得于气韵之间世以为然与赵沨赵秉文俱以书名家尝草书游黄华山诗人争摹刻见之者疑为神仙之笔焉画品甚高山水有入品之妙墨竹殆天机所到每作一幅必以千文为号不肯轻以予人妻张氐亦浩女孙生三子万安万孙万吉皆蚤卒女三人长曰从净幼为女官于父殁后以能诗见召次曰琳秀入侍掖庭季女名不详诸子既丧乃以弟庭掞之次子万庆为之后万庆一名曼庆字禧伯以荫补官宣宗时咸平王浍年六十有贤名宣宗闻之遣万庆往授辽东宣抚使浍不拜天兴二年七月右丞相枢密使完颜赛不行尚书省事于徐州万庆官行省左右司郎中赛不以州乏粮遣万庆会徐宿灵壁兵取源州令元帅郭恩统之未几败还金亡不仕居于燕张本有九日月中对菊同禧伯赋六绝句亦在燕都作也万庆诗笔字画能世其家晚号澹游时论金人字画以其父子为最方于宋之二米元人王恽尝称京师好事屏围帧轴无非澹游诗翰乃知老成虽远典型尽见于是又云公之老笔尤潇洒可爱岂神完守固气自清明虽耄而不衰者耶庭筠又有犹子明伯盖以字行失其名幼岁学书以工见称倜傥无机膂力过人亦能诗死于郑州年未四十又有侄孙显卿元初官中书省典史余无所见
论曰金代大定明昌之世辽阳张浩一门最为贵显父子先后执政昆弟子姓咸膺金紫而庭筠之父遵古以浩壻入侍东宫洊升翰林直学士庭筠亦以外家之故数入翰林骎骎大用则其地势使然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虽然庭筠之远祖继远早以文学显于东丹历辽及金簪缨不绝而其祖政又以循良着闻于金初若乃遵古之表以文行庭筠之誉擅三绝万庆之工于诗翰父子祖孙三世济美求之今昔实所罕觏重以辽东世族遗泽孔长是非仰炳前徽卓然自树不克致此谓曰悉由凭借夫岂其然抑又闻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欲自致于不朽惟文章为无穷若彼张氏父子得君甚专位极人臣可谓盛矣而其流风遗韵可为法于后世者固无得而称焉王氏之门文采风流照映一世后人得其一鳞一爪犹为之珍重宝惜俛仰低徊其足以致不朽而垂无穷者岂止寿考荣乐之比哉熊岳多佳山水庭筠曾为之图用示不忘故邱元遗山作诗咏之人才之孕育由于山川之效灵观于此而益信矣余以金史本传次庭筠事及其家世不若元氏墓碑之审爰采诸书重撰此传宁详勿略题曰黄华山主王庭筠传而不及其祖父兄弟子侄者名从主人故也世之览者或有取焉
○黄华集引书目
金史 【元修】 中州集 【金元好问】
中州乐府 【金元好问】 归潜志 【金刘祁】
滹南集 【金王若虚】 滏水集 【金赵秉文】
遗山集 【金元好问】 湛然居士集 【元耶律楚材】
河汾诸老诗集 【元房祺】 陵川集 【元郝经】
秋涧大全集 【元王恽】 中堂记事 【元王恽 在秋涧大全集内下同】
玉堂嘉话 【元王恽】 牧庵集 【元姚燧】
双溪醉隐集 【元耶律铸】 清容居士集 【元袁桷】
倪云林诗集 【元倪瓒】 宋学士全集 【明宋濂】
匏翁家藏集 【明吴宽】 怀麓堂集 【明李东阳】
弇州山人续稿 【明王世贞】 续夷坚志 【金元好问】
图绘宝鉴 【元夏文彦】 南村辍耕录 【元陶宗仪】
书史会要 【元陶宗仪】 画史会要 【明朱谋垩】
六研斋笔记 【又三笔 明李日华】 元牍记 【明盛时泰】
山堂肆考 【明彭太翼】 石墨镌华 【明赵崡】
画禅室随笔 【明董其昌】 徐霞客游记 【朋徐宏祖】
居易录 【清王士祯】 日下旧闻考 【清朱彝尊】
庚子销夏记 【清孙承泽】 金史详校 【清施国祁】
元遗山诗笺注 【清施国祁】 佩文斋书画谱 【清代官修】
式古堂书画汇考 【清卞永誉】 河朔访古新录 【顾燮光】
河朔金石待访目 【顾燮光】 全金诗 【清郭元釪】
金文雅 【清庄仲方】 金文最 【清张金吾】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清钱大昕】 金石萃编 【清王昶】
寰宇访碑录 【清孙星衎】 高丽史 【朝鲜郑麟趾】
续通志金石略 光绪畿辅通志
乾隆山东通志 山左金石志
山东通志金石记 【一名山左金石记】 雍正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金石记 【一名山右金石记】 道光河南通志
乾隆续河南通志 光绪续云南通志稿
乾隆彰德府志 乾隆林县志
道光济南府志 乾隆沂州府志
康熙开封府志 嘉庆密县志
乾隆汾州府志 康熙汾阳县志
乾隆蒲州府志 乾隆临晋县志
光绪虞乡县志 三希堂法帖
玉虹□真帖
引目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