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8-集藏 -03-诗话

161-诗格-唐-王昌龄-第7页

  杰起一。鲍明远诗:“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直意二。刘公干诗:“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又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此高手也。谢玄晖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此绮手也。
  穿穴三。古诗:“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挽打四。曹子建《赠王粲》:“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出意五。刘公干诗:“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
  心意六。颜延年诗:“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
  ○诗有五用例
  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气。四曰用势。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诗:“秋草萋已绿”。郭景纯诗:“潜波涣鳞起”。“萋”、“涣”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诗:“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谢灵运诗:“石浅水潺,日落山照耀。”
  用气三。用形不如用气也。刘公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用势四。用气不如用势也。王仲宣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用神五。用势不如用神也。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卷下
  ○诗有六病例
  一曰龃龉病。二曰长撷腰病。三曰长解镫病。四曰丛杂病。五曰形迹病。六曰反语病。
  龃龉病一。一句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同上声及去、入声也。平声都不为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上尾;若犯去、入声,其病重于鹤膝。上官仪所谓“犯上声是斩形”也。
  长撷腰病二。每一句上下两字之腰无解镫相间。上官仪诗:“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
  长解镫病三。第一、第二字义相连,第三、第四字义相连。上官仪诗:“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
  丛杂病四。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次句有“风”,下句有“月”。沈休文诗:“寒瓜方卧垅,秋菰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瓜”、“菰”、“茄”、“芋”同是草类,是丛杂也。
  形迹病五。篇中胜句清词,其意涉忌讳者是也。
  反语病六。篇中正字是佳词,反语则深累。鲍明远诗:“伐鼓早通晨”。“伐鼓”则正字,反语则反字。
  ○句有三例
  一句见意,“股肱良哉”是也;两句见意,“关关瞧鸠,在河之洲”;四句见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诗有二格
  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古诗“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此高格也。沈休文诗:“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此下格也。
  ○犯病八格
  一曰支离病。二曰缺偶病。三曰落节病。四曰丛木病。五曰相反病。六曰相重病。七曰侧对病。八曰声对病。
  支离病一。五字之法,切须对也,不可偏枯。诗曰:“春人对春酒,芳树间新花。”
  缺偶病二。诗中上句引事,下句空言也。诗曰:“苏秦时刺股,勤学我便登。”
  落节病三。一篇之中,合春秋言是犯。《咏春诗》曰:“菊花好泛酒,榴花好插头。”
  丛木病四诗句中皆有木物也。诗曰:“庭梢桂林树,檐度苍梧云。”
  相反病五。诗中两句相反,失其理也。诗曰:“晴云开远野,积雾掩长洲。”
  相重病六。诗意并物色重叠也。诗曰:“驱马清渭滨,飞镳犯夕尘。川波张远盖,山日下遥轮。”
  侧对病七。凡诗字体全别,其义相背。诗曰:“桓山分羽翼,荆树折枝条。”
  声对病八。字义全别,借声类对。诗曰:“疏蝉高柳谷,桂茑隐松深。”
  ○诗有九格
  一曰重叠用事格。二曰上句立兴,下句是意格。三曰上句立兴,下句是比格。四曰上句体物,下句状成格。五曰上句体时,下句状成格。六曰上句体事,下句意成格。七曰句中比物成意格。八曰句中叠语格。九曰句中轻重错谬格。
  重叠用事格一。诗曰:“净宫连博望,香刹对承华”是也。
  上句立兴,下句是意格二。诗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是也。
  上句立兴,下句是比格三。诗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也。
  上句体物,下句状成格四。诗曰:“朔风吹飞雨,萧萧江上来”是也。
  上句体时,下句状成格五。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是也。
  上句体事,下句意成格六。诗曰:“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是也。
  句中比物成语意格七。诗曰:“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也。
  句中叠语格八。诗曰:“既为风所开,还为风所落”是也。
  句中轻重错谬格九。诗曰:“天子忧征伐,黎民常自怡”是也。
  ○诗有三得
  一曰得趣。二曰得理。三曰得势。
  得趣一。谓理得其趣,咏物如合砌,为之上也。诗曰:“五里徘徊鹤,三声断续猿。如何俱失路,相对泣离樽”是也。
  得理二。谓诗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