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8-集藏 -03-诗话

156-诗学渊源--丁仪-第16页

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年。
五言律诗正调尽此。总之,三、五字仄声可单,而平声不可单。
律诗借声
唐人借声,专论一三五字,非出韵也。今人不知,辄曰一三字勿论,不亦误甚!或即以为体者,亦谬。体以古句入律调,而借声则于一句之内、两句之间,或间一句,或隔两联,于一三五字,宜平者仄,宜仄者平,互易其声而已。
△《新年赠友》 许棠
一(此字平,则下句不借。)月月(宜乎反仄)相似,一年年(必平。宜仄反平。此两可互易也。)不同。清晨窥古镜,旅貌近衰翁。处世闲难得,关身事半空。浮生能几许,莫惜醉春风。
△《送从兄归隐兰溪》 许浑
名(平可仄)高犹(宜仄反平)素衣,穷巷掩(此句此字非借韵,不可平。)荆扉。渐(此字可平)老故(宜平反仄,无下句作偶,必不可仄。)人少,久(此字可平)贫豪(宜仄反平)客稀。塞(仄)云横剑望,山(平)月抱琴归。几日兰溪醉,藤花拂钓矶。
△《白鹭鸶》 李白
鹭莺下(平反仄)秋水,孤飞如(仄反平)坠霜。心闲且(平反仄)未去,独立沙(仄反平)洲傍。
五言拗体即半格诗
拗在一、三、五字者,犹近体律句也。拗在二、四、六字者,则以古句入律调矣。但五言拗体,一、三、四字可互易,而第二字必与上句相粘。第五字落韵,仍须平、仄相间,与律诗落韵同。或以其似律也,则平、仄错出;似古也,而调不相入。乃名之曰“半格诗”。竟有疑为古诗齐梁体者,不知古诗上下每句皆不粘,而“齐梁”有粘,有不粘。独五言半格诗,虽参一二古句,而通篇无不粘者。惟句中平仄,一、三、四、五字亦必互易如借声中之一、三字,无单拗者也。
△《蕃马》 杜甫
致此(此二字平,下当接仄仄仄平平。)自僻(宜平反仄)远,又非珠(宜仄反平)玉装。如何出奇怪,(四子体句)每夜吐(必仄)光芒。虎气必(宜平反仄)腾上,龙身密(宜仄反平)久藏。风尘苦(宜平反仄,亦可。)未息,待汝奉明王。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五言起句用全仄者,下句第三字必平,但第四字仄声不可轻易。)驱车登(必平)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长安早春怀江南》 许浑
云月有归处,故山清洛南。如何一花发,春梦江南。
律诗不可单借一字、单拗一句。如言律诗正体,不借最好。古人每有佳句,为声调所东,故互相借谐,非炫奇也。
七言律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仄起可平,平起不可仄。)上高(可仄,但接字必平。)楼接(可仄)大荒,海(可平)天愁(必平,但第一字平可仄。)思正(此句此字非拗体,决不可平。)茫茫。惊(必平)风乱(可平)台芙(必平)蓉水,密(可平)雨斜(必平)侵薜荔墙。岭(可平树)重(可仄)遮千里(二字平仄互易即四子句)目,江(必平)流曲(可平)似九回肠。共(与下句互借,可仄。)来百粤(文必平)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正调与五言同。句中第一字可借,如所注。其第三、第五字切忌单借一句。一字至少须借一句,不拘首尾,或八句全借亦可。律调声调尽此。
双声借韵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必仄)汀洲。海(仄)云初(平)起日(仄)沉(平)阁,(仄)山(平)雨(仄)欲(仄)来(平)风(平)满(仄)楼。(平)鸟下绿(仄)芜秦苑夕,蝉鸣黄(平)叶汉(必仄)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渭水寒声昼夜流。
△《别张秀才》 许浑
不知何计写离忧,万里山川半旧游。风卷暮沙和雪起,日融春水带冰流。凌晨客泪分东郭,竟夕乡心共北楼。青桂一枝少年事,莫因鲈涉穷秋。
双声借谐,惟许浑最工、最严。其借处一字不苟,读之如谱宫商,而声不害词,词不害意。随园亦极言其佳,但以此谓即是拗体,误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间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言拗体
△《卜居》 杜甫
浣花(平)流水(仄)水西(平可仄,此字下句有关。)头,主人(平)为卜(仄)林(必平)塘(平)幽。(两句平仄复,所谓折腰句也,故下不可折。)已知(此字可仄,但下句须平,而每句粘。)出郭(可平)少(必仄)尘事,更有(上句知字仄,则此句宜平。)澄江销(必平,以谐拗。)客(必仄,不然五字皆入古矣。)愁。无数(必粘)蜻蜒齐上(第四平字必仄)下,一双(必粘)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此两句必谐律,可借谐而不可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可仄)已乘(必平)黄鹤去,此地空余(必平。乘字复句。)黄鹤楼。黄鹤一去(可平)不(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