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流。群而不党。矜而不争。乐而不忿。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中天下而立者。君子之所以定天下之民也。中道而立者。君子之所以教天下之民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性道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之所以修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君子之道。至诚不息也。
问、子常言明明德为大道。何也。
答、明明德即是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明明德於身家。为圣为贤。明明德於天下。即是平天下。问、平天下即大同与。
答、平天下之不平。拨乱反正也。既正矣。而后和之教之。辅之翼之。使天下之人。其生也荣。其死也衰。则世界文明矣。文明进化。而后为大同也。
问、然则世界文明。天下一家耶。
答、曰然。
问、大同世界之民。有何乐耶。
答、相安无事也。
问、何以能相安无事。
答、欲安也。必先和之。欲和也。必先均之。欲均也。必先公之。欲公也。必先平之。故曰平天下为大同世界之着手也。
问、天下何以平耶。
答、胜残去杀。
问、胜残去杀。非为邦百年不能也。答、此善人之道也。孔子不云乎。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问、孔子之道。何以若此其速也。
答、平者、人人之所乐也。残杀人者。人之所恶也。君子以天下人之心为心。以天下人之行为行。以天下人之乐为乐。故归之者。若云从龙。风从虎。水之就下。胜残去杀何难。故有如是之速。
问、闻子之言。非贤者不能也。然则为国之道。在求贤耶。
答、然、但求贤者。德位兼隆者之事也。
问、朝野势殊。何以知其贤而求之与。
答、访之举之。果求贤也。人其舍诸。
问、贤者、怀才抱德。不求闻达於世。求之也难。人其舍诸者。是知其为贤也。知贤必近贤。贤者、亦与人为伍。同流合污耶。
答、贤者、素位而行也。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不过和而不流。群而不党。矜而不争。中立而不倚也。
问、认贤有何方法耶。
答、贤者、公道之代表也。存心公者为士。言公言。行公行者。为善士。又能使人言公言。行公行者。为有道之士。有道之士即贤也。
问、如子之言。贤者诚可尊也。
答、尊小贤。莫若尊大贤。
问、何也。
答、尊小贤。抑亦可以治其国。尊大贤。则可以平天下。
问、孔子云、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平。何云尊小贤抑亦可以治其国耶。
答、先治其国而后平天下者。正本之时也。先平天下而后治其国者。治标之时也。孟子曰、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独乐莫若与众乐。众皆不乐。而己未有能独乐者。天下果不平也。则波翻全局。洪水同灾。有国者安乎。心将不安。遑保其治。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问、先平天下而后治其国者。事有终始也。今之时为然也。敢问何以谓之大贤耶。
答、大贤者。大道之代表也。以天下为一家。以万国为一人。能道天下以德。使天下之人皆据於德。能齐天下以礼。使天下之人皆循於礼。据德循礼者。明明德之渐也。
问、由是言之。明明德真大道也。
答、大道不可须臾离也。
问、大道何以不可须臾离也。
答、按大道不可须臾离。其说甚繁。其义至真。兹谨分述如下。
大道不可须臾离
(一)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何况大道。盖道者宇宙之充也。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两仪之谓也。两仪判太极。太极生于无极。无极者。玄穷不可言。空空不可测度也。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无以名之。强名之曰道。
(二)无极动曰太初。太初动曰太微。太微动曰太一。太一动曰太空。太空动曰太极。太极生 阴阳。阴阳分天地。天地生人物。人物在其中。道察天地中。天地列乎外。道包天地外。 天者道之体也。地者道之复也。人者道之用也。大道在人。人生天地。故君子之道费而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故曰大道不可须臾离。大道者。分而三。曰天道。曰性道。曰人道。合而一。曰大道。孔子者、道之大成也。万教中之至圣。吾儒之师也。
(三)颜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礼勿动。克己复礼。三月不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拳拳服膺。如有所立卓尔。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愿学孔子也。颜子者、好学孔子也。由是观之。孔子之道。不仅伦常而已也。子贡曰、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得其门者或寡矣。
(四)天道者、道家之分定也。性道者、释家之分定也。人道者、儒家之分定也。人道本乎性。中庸曰、率性之谓道。性道本乎天。性命之原出於天。天道包人性两道。故道德一经。简及天下国家。而不纯於治术。死生善恶。而不纯於因果。
(五)性道通阴阳。阴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