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语曰。天保石移。瑞云来奇。龙爪花红。状元西东。
干道间。福清天保瑞云寺后。石崖横行。啮地成蹊。
永邑东乡石壁松上产龙爪花。其年萧公国果魁天下。
次举黄公定胪唱第一。盖瑞花生处。萧西黄东。各三十五里。
此状元东西之应也。见游宦纪闻。
农谚
古谚闲谭曾廷枚
最喜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卷一百集说
书某氏传
俚语曰谚。
东莱书传
乃逸﹑纵逸自恣也。乃谚也。纵逸则所习者下。
委巷谣谚﹑常诵于口也。
尚书大传
元祀代泰山。贡两伯之乐焉。阳伯之乐。舞株离。其歌声。
比余谣。名曰皙阳。仪伯之乐。舞鼚哉。其歌声比大谣。
名曰南阳。中祀大交霍山。贡两伯之乐焉。夏伯之乐。
舞谩彧。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初虑。羲伯之乐。舞将阳。
其歌声比大谣。名曰朱于。秋祀柳谷华山。贡两伯之乐焉。
秋伯之乐。舞蔡俶。其歌声比小谣。名曰苓落。和伯之乐。
舞玄鹤。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归来。幽都弘山祀。
贡两伯之乐焉。冬伯之乐。舞齐落。曰缦缦。并论八音四会。
诗毛氏传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诗毛氏传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诗郑氏笺
我心忧君之行如此。故歌谣以写我忧矣。
诗毛氏传
歌者﹑比于琴瑟也。徒歌曰谣。徒击鼓曰咢。
韩诗章句
有章句曰歌。无章曲曰谣。
朱子诗集传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
各言其情者也。
礼记
谚﹑俗语也。
左传
童龀之子。未有念虑之感。而会成嬉戏之言。似若有冯者。
其言或中或否。博览之士。能惧思人之人。兼而志之。
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
左传
谚﹑俗言也。
左传
童龀之子。未有念虑之感。不解自为文辞。而群聚集会。
成此嬉游遨戏之言。其言韵而有理。似若有神冯之者。
其言或中或否。不可常用。博览之士。及能惧思之人。
兼而志之。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
故书传时有采用之者。
左传
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
尔雅
徒歌谓之谣。
尔雅
谣﹑谓无丝之类﹑独歌之。
尔雅
谣﹑声消遥也。
广雅
谚﹑传也。
说文解字
谣﹑徒歌。从言﹑肉声。
说文解字
缶部。谣﹑从缶﹑肉声。然则此亦当曰肉声无疑。
肉声则在第三部。故繇即由字。音转入第二部。
故谣﹑谣﹑繇﹑傜皆读如遥。谣谣﹑古今字也。
谣行而谣废矣。凡经传多经改窜。仅有存者。
如汉五行志女童谣曰。【楌】弧萁服。篇韵皆曰。谣﹑与周切。
从也。此古音古义。
说文义证
徒歌也者。艺文类聚引作独歌谓之谣。一切经音义二十。
尔雅﹑徒歌为谣。说文﹑独歌也。又十五。说文﹑独歌也。
尔雅﹑徒歌为谣。徒﹑空也。馥谓独歌﹑谓一人空歌。
犹徒歌也。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注云。徒歌曰谣。
尚书大传。其歌声比余谣。注云。徒歌谓之谣。释乐。
徒歌谓之谣。孙炎曰。声消摇也。诗。园有桃。我歌且谣。
传云。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馥案。
传意合乐者﹑谓有五声八音也。徒歌者﹑空歌也。
徒﹑如尔雅暴虎徒搏﹑冯河徒涉之徒。大射仪。
仆人正徒相太师。注云。徒﹑空手也。襄二十五年左传。
齐师徒归。注云。徒﹑空也。正义引论语。不可徒行。
徒﹑犹空也。谓无车空行也。又案﹑晋语辨妖祥于谣。韦注。
行歌曰谣。丙之辰。【楌】弧箕服之类是也。汉书叙传。
考遘愍以行谣。宋书乐志。周衰。有秦青者善讴。
而薛谈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而辞归。青饯之于郊。
乃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薜谈遂留不去。
以卒其业。又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雝门。匮粮。
乃鬻歌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
故雝门之人善歌哭。效韩娥之遗声。卫人王豹。处淇川。
善讴。河西之民皆化之。齐人绵驹。居高唐。善歌。
齐之右地。亦传其业。前汉有虞公者善歌。能令梁上尘起。
若斯之类。并徒歌也。尔雅曰。徒歌曰谣。
馥案﹑此则以道路行歌为徒歌矣。徐锴曰。
案今说文本皆言徒也。当言徒歌。必脱误也。
馥案徐所谓徒也者。本是从也。戴侗曰。
徐本说文无谣字。谣﹑徒歌也。从言肉。唐本曰。谣﹑从也。
从言从肉。肉﹑亦声。谣﹑徒歌也。
馥据此知本书别有谣为徒歌。谣训从玉篇广韵并同本书。
繇﹑随从也。从言肉者﹑当为肉声。徐锴以声字为误。
非也。谣﹑古读若由。与肉声近。当有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