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6-史藏 -15-志存记录

214-图民录-清-袁守定-第6页

理官府。简牍盈目前。乃知公不懈案牍。固勤民者赋诗乃余力耳。然亦由才分之优。乃可及此。不然。切勿为也。
○勿湎酒
刘元明有吏能。政为天下第一。傅翙问之。曰、我有奇术。惟日食一升米饭而不饮酒。此可法者也。于定国为廷尉。冬月治请谳。饮酒益精明。此不可法者也。凡湎酒必废事。谓之酒荒。其贻民害也多矣。
○风流罪过
宋楼璹醉翁?穴丬杲?语。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斥为风流罪过。凡紏僚佐马上看红叶。集渔师放鸬鹚打水围。集盆菊作菊花屏。借人名园作燕会。皆罪过也。罪过而有风流之名。更可愧矣。
●图民录卷二
丰城袁守定易斋着
祥刑
  得祥刑意
  治狱主仁恕
  非至明不敢折狱
  非佞折狱
  慎用三木
  不用刑求
  不躬坐狱讼
  刑官不易为
  一成而不可变
  一刑误则天怒
  收纸先后
  呈状无不准无滥准
  为民分忧
  论势
  劝民息讼
  乡民和事是古义
  息讼之法
  传审之法
  词讼速结则诸弊不作
  三公勤于理讼
  听讼之术有三
  听讼须虚中
  无以喜怒加人
  色听词听
  诸经中言讼必曰听
  单辞难听
  无证之词有思理
  心入其中必有所见
  谳讼祇凭大可据处
  审讼为之劝释
  契劵多买者授稿
  详细则民不冤
  证佐不敢言实情
  判讼如解结
  勿行访
  不得其情勿遽断
  讼不决最累民
  判讼误当改正
  审后上控误多在官
  服罪者当宥
  往乡听讼
  骨肉兴讼当有以感动之
  扶持伦纪
  勿令妇女上堂
  南北民风不同
  鬬殴伤重当急救
  辨伪伤
  撞木钟
  谨关防
  所行皆是吏自畏服
  约吏当严
  驭书役之道
  远弊之道
  待胥役必公溥
  禁用铁索
  书差诈赃藉大案
  包庄
  备车备马之弊
  民得自言其情则不畏吏
  胥吏不可轻革
○祥刑
吕刑曰、告尔祥刑又曰监于兹祥刑。刑、凶器也。谓之祥者。有慈良恻怛之意焉。用刑者须识此意。
○得祥刑意
盛吉为廷尉。每至冬节。罪囚当断。妻夜执烛。吉持丹笔。夫妻相对垂涕决罪。隽不疑为青州刺史每行县录四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不疑多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夏原吉尝夜阅爰书。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奏也。此皆慈祥恻怛。得祥刑之意者。
○治狱主仁恕
汉书载于定国父于公为狱吏。决狱平。闾门坏。父老共治之。公曰、少高大门闾。令容驷马高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后汉书载虞诩祖父经为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每冬月上其状。泣涕随之。尝曰、于公高为里门。其子卒至丞相。吾决狱六十年。虽不及于公。其庶几乎。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邪。故字诩曰升卿。后诩为尚书令。夫狱吏之微。但能平恕。遂克当天心若此。唐崔仁师曰、治狱主仁恕。盖仁恕者。天地之心也能以天地之心为心天必福之矣
○非至明不敢折狱
人必至明。方可折狱。苟明不能极其至。不敢以狱为试也。易旅之义。火在山上火至明而又在山上明无不烛故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贲之义。火在山下火虽明而在山下明不能及远故曰、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非佞折狱
吕刑曰、非佞折狱。惟良折狱。言非口才便给之人。可以折狱。惟温良忠厚之长者。乃能折狱也。或者恣其才辩。以口给御人。以致愚民应对失措。遂以为能穷其说。塞其口。矜听断之能。为余人所莫及是直谓之佞耳非真能折狱者也。
○慎用三木
凡鞫狱。慎用三木。路温舒曰、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盖民不胜其痛。多自诬服也。况取供于刑求之下。其解上也每多翻异。可不慎哉。
○不用刑求
凡鞫狱。凶人多用刑求。吉人不用也。无才者多用刑求。有才者不用也。初入官者多用刑求。厯练久者不用也。
○不躬坐狱讼
周礼、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谓遣人问之。不使到案。所以养其廉耻。亦贵贵之道也。若遇有官犯。跪之堂下。泰然鞫之。非周官之义矣。
○刑官不易为
刑官最不易为。苟无术。切勿处此。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