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起居舍人、侍御史。
左、右司谏转起居郎、起居舍人,带待制已上职转吏部员外郎。
殿中侍御史转侍御史。
中行员外郎转前行员外郎。
起居郎,起居舍人转兵部员外郎,带待制已上职转礼部郎中。
侍御史转同封员外郎。
前行员外郎转后行郎中。
后行郎中转中行郎中。
中行郎中转前行郎中。
右常调转员外郎者转右曹。内有出身自屯田,无出身自虞部,赃罪叙复人自水部转。水部司门库部虞部比部驾部屯田都官职方
任发运、转运使副,三司、天封府判官,侍读,侍讲,天章阁侍讲,崇政殿说书、开封府推官、府界提点,三司子司主判官,大理少卿,提点刑狱,提点铸钱监,诸王府翊善、侍读、记室,中书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转左曹。内有出身自祠部,无出身自主客,堂后官自膳部转。
膳部仓部考功主客金部司勋祠部度支司封
任发运、转运使副,三司、开封府判官,左曹转左名曹。内无出身只转祠部、度支、司封,有出身合转右名曹,准此。任三司副使,知杂,修撰,修起居注,直舍人院,转左名曹。工部刑部兵部
带待制已上职,左右曹、右名曹转左名曹,仍隔一资超转。中行郎中转左、右司郎中。
户部转左司,刑部、度支、金部、仓部、都官、比部、司门转右司。礼部户部吏部
前行郎中有出身转太常少卿,无出身转司农少卿,内见任左曹卫尉少卿,带待制已上职转右谏议大夫。
左、右司郎中带待制已上职转谏议大夫。左司转左谏议,右司转左谏议,带翰林学十者,转中书舍人。
卫尉、司农少卿转光禄少卿,带馆职转光禄卿。
光禄少卿
转司家卿,带馆职转光禄卿。
太常少卿转光禄卿,任三司副使、修撰,取旨。
司家卿转少府监,带馆职转光禄卿。
少府监转卫尉卿,带馆职转光禄卿。
卫尉转光禄卿。
光禄卿转秘书监。
秘书监转太子宾客。
中书舍人转礼部侍郎。
谏议大夫转给事中。
给事中转工部侍郎,带翰林学士己上职转礼部侍郎。
太子宾客转工部侍郎。
工部侍郎转刑部侍郎,两府转户部侍郎,宰相转兵部侍郎。
礼部侍郎转户部侍郎,宰相转吏部侍郎。
刑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两府转吏部侍郎,宰相转礼部尚书。
户部侍郎转吏部侍郎,宰相转礼部尚书。
兵部侍郎转右丞,两府转左丞,宰相转礼部尚书。
吏部侍郎转左丞,宰相转礼部尚书。
左、右丞转工部尚书,两府转礼部尚书。
工部尚尚书转礼部尚书,两府转刑部尚书。
礼部尚书转刑部尚书,两府转户部尚书。
刑部尚书转户部尚书,两府转兵部尚书。
户部尚书转兵部尚书,两府转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转吏部尚书,两府转太子少保,宰相转右仆射。
吏部尚书转太子少保,宰相转左仆射。
太子少保转太子少傅。
右仆射转左仆射。
太子少傅转太子少师。
左仆射转司空。
司空转司徒。
太子少师转太子太保
司徒转太保。
太子太保转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转太子太师。
太子太师转傅太保。
太保转太傅。
太傅转太尉。
太尉转太师。
太师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凡除授,则自司徒迁太保,自太傅迁太尉,检校亦如之。
治平三年,翰林学士贾黯奏:「近者皇子封拜,并除检校太傅。臣按官仪,自后魏以来,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国朝因之。《六典》曰:'三师,训导之官也。'盖天子之所师法。今皇太子以师傅名官,于义弗安,莫甚于此,盖前世因循,失于厘正。臣愚以谓自今皇子及宗室卑者除官,并不可带师傅之名,随其叙迁改授三公之官。」诏候将来因加改正。自此,皇子及宗室卑行,遂不除三师官。
宋初,台、省、寺、监官犹多莅本司,亦各有员额资考之制,各以曹署闲剧著为月限,考满则迁,庆恩止转阶、勋、爵、邑。建隆二年,始以右监门卫将军魏仁涤为右神武将军,水部员外郎朱洞为都官员外郎,监察御史李铸为殿中侍御史,以仁涤等掌麹蘖、领关征外有羡也。自是,废岁满叙迁之典。是后,多掌事于外,诸司互以他官领之,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时议以近职为贵,中外又以差遣别轻重焉。
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三班借职以下,亦有磨勘转官法,缘未受真命,今不具录。
三班借职转三班奉职。
三班奉职转右班殿直。
右班殿直转左班殿直。
左班殿直转右侍禁
右侍禁转右侍禁。
左侍禁转西头供奉官。
西头供奉官转东头供奉官。
东头供奉官转内殿崇班。
内殿崇班转内殿承制。
内殿承制制转供备库使,有战功转礼宾副使,特旨东西染院、西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