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角虎集

 清 濟能纂輯

選刻角虎集小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邱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不待眾請。而自說阿彌陀經。乃至一心不亂。全經大要。在此四字。如維摩經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亦為此下註脚耳。迨至末後拈花。又道。我四十九年。未曾說着一字。時百萬人天叵測。惟金色頭陀。在旁破顏一笑。世尊乃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摩訶迦葉。引誘後代兒孫。分門立戶。宗禪者。則笑淨土為著相。修淨者。則譏禪宗為豁空。於是。馬鳴大士。愍諸羣執未達圓宗。因造大乘起信論。分析三細六麤。旨歸唯心淨土。自法流震旦。東林則有遠公。仰宗經論。默契大乘。結集高賢十八。同修念佛三昧。社中諸友。俱得往生。東南淨土法門。遠公始也。及初祖西來。又云。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立地成佛。時諸義學沙門。莫不反目側視。止得可祖一人。言下承當。始明教外別傳之旨。六代而至大鑑。南能北秀。頓漸分岐。賢首台慈。遞相各立。於是。永明智覺禪師。紹彌陀願海。闢普賢行門。糾集三宗。同歸一貫。極力主張唯心淨土。故有角虎之喻。世推永明。乃東土第一流宗師。一言一行。孰敢思議者哉。自炎宗而至昭代。如天衣懷。真歇了。楊無為。天如則。楚石琦。紫栢憨山。雪關天界。一一皆宗門鉅哲。又何曾有禪淨彼此之分者耶。是以。濟能禪師。窺諸後學信疑不決。遂蒐羅列代傑出宗師要語。則則旨歸淨土者。編集成書。號曰角虎。令宗禪者。不敢輕淨土。修淨者。無復貶禪宗。述而不作。利益殊深。且自得此秘寶。二十年來未曾釋手。實為八道之助。夫言不妙不名至言。理不圓不稱至理。今是編。言真理直。豈非昏衢慧炬。禪淨之指南也歟。本無法姪。一見此書。恨讀為晚。即捐衣鉢。鏤板流通。利益甚普。但此集。原本殘缺。未具全文。因見今之禪侶。欣簡厭繁者多。於是不揣蒙昧。刪去繁枝。留其節要。俾一言之下。性地開明。半卷之中。義天朗耀。頓見自心之佛不待花開。返照常寂之光原非別土。豈為小補。實屬大緣。所冀見聞咸皆信受。遞相勸讀。展轉傳持。同報佛恩。用資凡品。庶不負著述之本懷。捐刻之雅意。云爾。

  八十老朽心旦。盥手敬題於海幢之重來結集軒。

角虎集目次

卷上

  死心新禪師(臨濟宗)  慧海儀禪師  楚石琦禪師  商州張無盡居士  濟川馮居士  天界信禪師  天如則禪師  空谷隆禪師  天奇瑞禪師  古音琹禪師  天童悟禪師  徑山信禪師  鄧尉藏禪師  雲頂能禪師  真歇了禪師(曹洞宗)  宏智覺禪師  萬松秀禪師  萬安恩禪師  大方遷禪師  大方通禪師  達觀可禪師  憨山清禪師  壽昌經禪師  永覺賢禪師  湛然澄禪師

卷下

  博山來禪師  雪關誾禪師  覺浪盛禪師  石雨方禪師  西遁祈居士  本覺真禪師(雲門宗)  天衣懷禪師  圓照本禪師  明教嵩禪師  法雲秀禪師  法雲通禪師  慈受深禪師  楊傑無為居士  茫仲淹文公  永明壽禪師(以下法眼宗溈仰宗)  文喜無著禪師  白香山居易  文潞公彥博  王古侍郎  王龍舒日休  陳瓘侍制  錢象祖丞相  江公望司諫  廬山遠祖(以下古今尊宿)  慧思禪師  智者大師  慈照宗主  僊潭愚禪師  優曇宗主  楚峰善奇禪師  斷雲徹禪師  雲棲大師  荷葉道人  香光子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雲頂山一壑沙門 濟能 纂輯

    白雲峰溪隱門人 上喻 較閱

臨濟宗

  隆興府黃龍死心悟新禪師(嗣黃龍祖心禪師)

師。韶川王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黎。壯年出家。至黃龍謁晦堂。堂竪拳問曰。喚作拳頭則觸。不喚作拳頭則背。汝喚作甚麼。師罔措。經二年方領解。然尚于談辯。一日堂遽曰。住住。說食豈能飽人。師窘乃曰。某到此。弓折箭盡。望和尚慈悲。指箇安樂處。堂曰。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安樂處。政忌上座許多骨董。直須死却無量劫來偷心。乃可耳。師趨出。他日聞知事捶行者。而迅雷忽震。即大悟。趨見晦堂。忘納其履。即自譽曰。天下人。總是參得底禪。某是悟得底。堂笑曰。選佛得甲科。何可當也。因號死心叟。有乞末後句者。示偈曰。末後一句子。直須心路絕。六根門既空。萬法無生滅。於此徹其源。不須求解脫。平生愛罵人。只為長快活。師常作勸修淨土語。有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東京慧海儀禪師(嗣法雲杲禪師)

師上堂云。無相如來示現身。破魔兵眾絕纖塵。七星斜暎風生處。四海還歸舊主人。諸仁者。大迦葉靈山會上。見佛拈華。投機微笑。須菩提聞佛說法。深解義趣。涕淚悲泣。且道。笑者是。哭者是。不見道。萬派橫流總向東。超然八面自玲瓏。萬人膽破沙場上。一箭雙鵰落碧空。有學人問曰。願生淨土。未審實有淨土否。師曰。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為淨土。譬如生國王家。決定紹王基業。發心向佛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也。

海鹽州天寧楚石梵琦禪師(嗣徑山元叟端禪師)

師。四明人。俗姓朱氏。世居象山。母張氏。夢日墮懷而生。師在襁褓中。有神僧撫之曰。此兒佛日也。因小字曇曜。九歲依族祖晉翁洵師于湖之崇恩薙染。十六受具。閱楞嚴有省。參元叟於徑山。問如何是言發非聲。色前不物。叟遽曰。言發非聲。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師擬進語。叟振威一喝。師乃錯愕而退。已而應書大藏之選。至京師崇天門。一夕聞樵樓上皷聲。豁然大悟。述偈曰。崇天門外鼓騰騰。驀劄虗空就地崩。拾得紅爐一片雪。却是黃河六月冰。後出世海鹽報國等剎。遷郡之天寧。上堂。舉僧問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未審。路頭在甚麼處。峰以拄杖畫一畫云。在者裏。師曰。白雲萬里。僧舉前話問雲門。門曰。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築着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盆傾。師曰。白雲萬里。忽有人出來問。天寧與麼批判。還愜得二大老意麼。向他道白雲萬里。呵呵呵。囉囉哩。剎剎塵塵知幾幾。十字街頭石敢當。忽然吸竭溟滄水。你輩茄子瓠子。那裏知得。拍禪牀便起。師自幼。知有西方彌陀教法。清晨十念。求生淨土。未甞一日少懈。及住天寧。築室西偏。專志於淨業。因號西齋焉。室中置一小牀。日趺坐默觀。大蓮華出現。其華莖葉充滿法界。有一如來。相好端嚴坐其上。眉間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樓臺池沼。行樹欄楯。眾寶間錯。水鳥天樂。皆演苦空無我之法。見觀世音大勢至。在其左右。清淨海眾。前後圍遶。皆得不退轉地。從定而起。返觀觀者。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耳。洪武初三。被召說法。皇情大悅。未幾。於天界寺示寂。沐浴更衣。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書畢。謂其屬夢堂噩公曰。師兄我去矣。公曰。子去何之。曰。西方。公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師厲聲一喝。泊然而化。師平生著懷淨土百韻詩。七言律。併諸雜咏。行世。

  我佛真身不可量  大人陪後有輝光  食時竝是天肴饍  行處無非聖道場  庭下碧流微吐韻  殿前瑤草細吹香  十方一等莊嚴剎  終說西方出異方

  却聖金繩寶界遙  樓臺一一倚雲霄  黃鶯韻美春長在  玉樹枝榮歲不凋  流水有聲隨岸轉  好花無數逐風飄  野人自選歸來日  何待諸賢折簡招

  未歸極樂尚閻浮  漂泊風塵更幾秋  殘夢頻驚蕉葉雨  故鄉只在藕花洲  屈伸臂頃無多地  高占人羣最上頭  二大士心憐老病  何妨擕手入瓊樓

  遙指家鄉落日邊  一條歸路直如弦  空中韻奏般般樂  水上花開朵朵蓮  雜樹枝莖成百寶  羣居服食勝諸天  吾師有願當垂接  不枉翹勤五十年

  將參法會禮金仙  漸逐香風出寶蓮  紅肉髻光流不盡  紫金身相照無邊  重重樹網垂平地  一一花臺接遠天  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鏡現吾前

  本性彌陀一句子  金烏玉兔解提撕  須臾入海還飛上  頃刻昇天又落西  除却晝明并夜暗  更無聖悟與凡迷  勸君歸去不歸去  愁殺春山蜀鳥啼

  說著無常事事輕  饑餐渴飲懶經營  一心不退思安養  萬善同修憶永明  淨洗念珠重換線  堅持佛號不停聲  妄緣盡逐空花落  閒向風前月下行

  學佛先須學苦空  心期妄盡障消融  直居十二因緣外  橫截三千世界中  湛碧無痕開鏡面  純青絕點出蓮叢  男兒到此方奇特  快樂逍遙物我同

  金作層樓玉作臺  琉璃田地絕纖埃  惟心淨土無高下  自性彌陀不去來  紅日初非天外沒  白蓮只在意根栽  眾生障重須存想  想極情亡眼豁開

  莫將胎獄比花池  早向池中占一枝  却坐大花成佛子  何須慈母浴嬰兒  口餐法喜真餚饍  心得明門妙總持  般若臺前定回日  令人長憶雁門師

  多言極樂向西尋  究竟不離清淨心  空影入池皆碧玉  日光穿樹盡黃金  事如夢幻雖非實  理到圓常却甚深  八萬四千真相好  請君危坐扣靈襟

  衣不傷蠶食不畊  水邊林下好修行  身心快樂無諸苦  依正莊嚴在一生  念念佛光從口發  時時天樂遍空鳴  却嫌鞋襪霑泥滓  千葉蓮華向足擎

  娑婆苦海泛慈舟  此岸能超彼岸不  直指迷源須念佛  橫波徑度免隨流  千生萬劫常安泰  五趣三途盡罷休  縱使身沾下下品  也勝豪貴王閻浮

  勞生能有幾光陰  徤只須臾病又侵  常恐浮雲蔽西日  須營淨舍學東林  可憐世上愚癡輩  不及花間智慧禽  寶樹亦能談妙法  何妨坐聽罷參尋

  家在西頭白玉京  老來難遣故鄉情  每瞻雲際初三月  先注華間第一名  密密疎疎琪樹影  來來往往水禽聲  紅樓紫殿春長好  縱有丹青畵不成

  獨庵禪師贊曰

  默坐西齋觀佛境  緣師實證面無慚  聲香味觸常三昧  多少禪流只解談

  蘧菴宗大師贊曰

  念佛三昧。羣經所宣。諸佛共讚。諸大菩薩共修。實禪門往哲之所留意也。若永明之萬善同歸集。慈覺之葦江集。皆指淨業。為入道之至要。可不信乎。世之學佛者。乍聞即空之說。不能精究。而泥於一轍。則視修淨業者。為淺鄙而輒詆排之。是排諸佛羣經諸祖也。其無知亦甚矣。西齋和尚。禪門之上達也。觀其自童幼至於耆年。孜孜以淨業為務。精修密鍊。不舍晝夜。發為歌詩數千首。皆三昧心中之所流出。宗說兼暢。教禪混融。掃蕩建立。變化萬殊。未可以一轍觀也。夫以西齋材識之淵博。學者未易窺其涯涘。其留心淨土。有若此者。然則念佛三昧其可忽與。

  又雲栖老人贊曰

  本朝第一流宗師。無尚于楚石矣。築石室扁曰西齋。有西齋淨土詩三卷。今止錄十餘首。以見大意。彼自號禪人。而淺視淨土者。可以深長思也。

丞相張商英居士(嗣兜率悅禪師)

公。字天覺。號無盡。首謁東林總。總詰所見。與己符合。因印可。後謁兜率悅公。與悅語至更深。論及宗門事。悅曰。東林既印可運使。運使與佛祖言教。有少疑否。公曰。有。悅曰。疑何等語。公曰。疑香嚴獨脚頌。德山托鉢話。悅曰。既於此有疑。其餘安得無耶。祇如巖頭言末後句。是有耶是無耶。公曰。有。悅大笑。便歸方丈閉却門。公一夜睡不穩。至五更下牀。觸翻溺器。乃大徹。猛省前話。遂有頌曰。鼓寂鐘沉托鉢回。巖頭一拶語如雷。果然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記來。遂叩方丈門曰。某已捉得賊來了。悅曰。賊在甚處。公無語。悅曰。都運且去。來日相見。翌日公遂舉前頌。悅乃謂曰。參禪秪得命根不斷。依語生解。如是之說。公已深悟。然至極微細處。使人不覺不知。墮在區宇。乃作頌證之。公甞著發願文云。自歎。身居相位。意樂空門。思此世界。五濁亂心。眾惡雜性。無正觀力。無了因力。本性彌陀。惟心淨土。不能悟達謹遵釋迦世尊金口之教。耑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求彼世尊大願大力。加被攝受。待報滿時。往生極樂。猶如順水乘舟。不勞自力而到矣。

給事馮楫濟川居士(嗣龍門佛眼遠禪師)

公。自壯薉徧參。後依佛眼。一日同眼。經行法堂。偶童子趨庭吟曰。萬象之中獨露身。眼拊公背曰。好聻。公於是契入。後會大慧禪師。就明慶開堂。舉藥山參石頭馬祖得悟因緣。慧拈罷。公隨至方丈曰。適來和尚所舉底因緣。某理會得了。慧曰。你如何會。公曰。恁麼也不得。蘇嚕娑婆訶。不恁麼也不得。[口*悉]哩娑婆訶。恁麼不恁麼總不得。蘇嚧[口*悉]哩娑婆訶。慧印之以偈曰。梵語唐言。打成一塊。咄哉俗人。得此三昧。公後知卬州。所至宴晦無倦。自詠曰。公事之餘喜坐禪。少曾將脇到牀眠。雖然現出宰官相。長老之名四海傳。自此號不動居士。公少有俊聲。中太學魁選。作場屋文字。多用圓覺經語。明悟理性。欽伏士論。而又徧參禪林。深達五家宗派。晚年篤信彌陀教法。晝夜不寐。專意淨業。作西方禮三卷。彌陀懺一集。在鄉郡建淨土會。感香爐中舍利。應現毫光亘天。甞以俸資造大藏經。及四大部。各四十八。分施諸山。表佛本願。一日感懷。和淵明歸去來韻。譚淨土法門。辭曰。

  歸去來兮。蓮社已開胡不歸。念吾年日就衰邁。況世態之堪悲。想東林之遺蹟。有先賢之可追。趂餘生之尚在。悔六十之前非。如新沐之彈冠。類浴罷而振衣。滌塵垢以趨潔。造妙道之離微。顧瞻前路。歸心若奔。入慈悲室。登解脫門。萬境俱寂。一真獨存。爐香滿炷。淨水盈樽。望西方以修觀。祈速覩於慈顏。入念佛之三昧。覺身心之輕安。超九蓮之上品。閉六趣之幽關。會精神於正受。杜耳目之泛觀。俟此報之云盡。指極樂而徑還。循寶樹以經行。踐華園而盤桓。歸去來兮。唯淨土之可遊。念閻浮之濁惡。捨此土而何求。喜有壽之無量。曾何苦以貽憂。與上善人同會。友補處為朋儔。池具七寶。黃金為舟。地平布於瑠璃。無高下之坑丘。樂音起於風樹。佛聲發於水流。聞者咸念三寶。忻塵緣之自休。已矣乎人生如夢。能得幾時。胡為名利之縈留此。一報看盡兮將焉之。浮世皆幻境。樂土真佳期。布蓮種於池內。長念佛以培耔。冀臨終時而佛迎。垂敘別而留詩。從此地地增進。決證菩提何用疑。

  居士。悲智二嚴。法施靡倦。非乘願示現者。詎能如是耶。後以給事中。出師瀘南。率道俗作繫念會。及知卬州。令後廳設高座。望闕肅拜。著僧衣登座。謝官吏。橫柱杖按膝而化。

天界孚中懷信禪師(嗣法天童坦禪師)

師。明之奉化姜氏子。往五臺披剃。參竺西坦禪師。西知是法器。厲色待之。不與交一言。師疑益熾。一日西上堂。舉興化打克賓話問師。師曰。俊哉師子兒。西頷之。後隨侍天童。付師衣拂。遂主席焉。及遷住補陀天竺永祚等寺。元末。住大龍翔。會明太祖兵下金陵。寺僧散去。師獨趺坐。執兵者滿前。杖投而拜。帝甞幸其寺。師說法要。嘉師言行純懿。特改龍翔。為大天界。師平生密修淨土。值中秋有修淨業者。求師開示。師說二偈云。紫翠漸看搖落盡。月明尤復愛中秋。好求慈父還鄉去。雁呌長空動客愁 終日毋忘一百八。彌陀念得口頭滑。念得心頭是口頭。自然生死和根拔。一日沐浴更衣趺坐。書偈曰。平生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洩。今朝散手西行。萬里晴空片雪。書畢而逝。

蘇州獅子林天如惟則禪師(嗣法中峰國師〔客問曰。永明禪師云〕)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看他此等語言。主張淨土。無少寬容。無乃自屈其禪。而過讚淨土耶。此疑非小。師其為我辯之。

  師云。大哉問也。當知永明非過讚也。深有功於宗教者也。余甞涉躐淨土諸書。稍知其概。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難說難信之法。所以釋迦慈父現在世時。為諸弟子。說彌陀經。預知末法眾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及於經末。因諸佛所讚。乃復自言。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此皆苦口丁寧。勸人信向矣。且大悲世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獨於淨土之說。其間有疑者何哉。良由淨土教門。至廣至大。淨土修法。至簡至易。以其廣大而簡易故。聞者不能不疑焉。所謂廣大者。一切機根攝收都盡。上至等覺位中一生補處菩薩。亦生淨土。下至愚夫愚婦。與夫五逆十惡無知之徒。臨終但能念佛悔過。歸心淨土者。悉獲往生也。所謂簡易者。初無艱難勞苦之行。又無迷誤差別之緣。但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此得離娑婆。得生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也。其廣大既如彼。其簡易又如此。則知永明之讚。深有意焉。而非過也。

  問曰。佛祖出世。為度眾生。大事既明。當行佛教隨類化身。今悟達之士。求生淨土。則厭苦趣樂。不顧他人。此非吾所願也。

  師云。見卯而求時夜。何太早計耶。汝將謂一悟之後。習漏永除。便得不退轉耶。更無徧學佛法。修行證果等事耶。便可上齊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緣之所撓耶。審如是。則諸大菩薩。修六度萬行。動經恒河沙數劫者。反有愧於汝矣。古云。聲聞尚有出胎之昧。菩薩亦有隔陰之昏。況近時薄解淺悟。而自救不了者乎。縱有悟處深遠。見地高明。行解相應。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濁惡。化此剛強。此亦先聖之所未許。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濟多人於惡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故往生論云。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又先聖有云。未得不退轉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譬如嬰兒常不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今此國中四惡苦趣。因果牽纏。外道邪魔。是非扇亂。美色淫聲之相惑。惡緣穢觸之交侵。既無現佛可依。又被境緣所撓。初心悟達之人。尠有不遭其退敗者。所以世尊殷勤指歸極樂者。良有以也。蓋彼彌陀現在說法。樂土境緣。種種清淨。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證佛階。親蒙授記。然後出化眾生。去來無礙也。以是之故。雖上根利器。猶願托生。況汝中下之輩。初得發明者乎。豈不見觀佛三昧經中。文殊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當生淨土。世尊復記之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又不見。華嚴經中。普賢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又不見。入楞伽經中。授記龍樹偈曰。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又不見。起信論中。馬鳴菩薩。有求生之願。無量壽論。天親菩薩。有願往之心。又不見。大寶積經中。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十六觀經中。指示韋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覲彌陀。且淨飯韋提等。皆是現得無生法忍。西竺似此之流。不可得而勝數矣。東土。如廬山遠公。合社高人。天台賢首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淨土者。又可得而勝數耶。淨飯國王。佛之父也。七萬釋種。佛之親屬也。淨土之生。倘無利益。佛忍自誤其父與親屬乎。向謂得無生法忍者。可許混俗度生。今其父王親屬。既得此忍。而尚記往生。則如來護持保養之意。豈不深且遠乎。多見今之禪者。不究如來之了義。不知達磨之玄機。空腹高心。習為狂妄。見修淨土。則笑之曰。彼學愚夫愚婦之所為。何其鄙哉。余甞論其非。鄙愚夫愚婦也。乃鄙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也。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喪慧身。自亡佛種。且成謗法之業。又招鄙聖之殃。佛祖視為可哀憐者。於是永明和尚。深憐而痛哀之。剖出心肝。主張淨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臨終預知時至。乃有種種殊勝相現。舍利鱗砌於身。豈特永明為然。如死心新禪師。真歇了禪師。天衣懷禪師。圓照本禪師。慈受深禪師。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淨靄禪師。淨慈大通禪師。天台懷玉禪師。梁道珍禪師。唐道綽禪師。毗陵法真禪師。姑蘇守訥禪師。北磵簡禪師。天目禮禪師。諸大老等。皆是禪門宗匠。究其密修顯化。發揚淨土之旨。則不約而同。豈特諸大老為然。余甞聞一老宿言曰。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因問其故。乃曰。如百丈大智海禪師。是江西馬祖傳道之的子。天下叢林。依他建立。從古至今。無一人敢議其非。天下清規。依他舉行。從始至末。無一事敢違其法。看他為病僧念誦之規云。集眾同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回向伏願云。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大命難逃。徑歸安養。又津送亡僧。大眾念誦回向伏願云。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上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至於茶毗之際。別無所為。但令維那。引聲高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十唱。而大眾十和。總名之曰十念也。唱畢復回向云。上來稱揚十念。資助往生。此非淨土之指歸乎。自百丈以來。凡所以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則所謂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豈不然與。要知百丈祖師立法之意。亦豈無所據而然耶。汝既不會祖師之意。又自不發省覺之心。妄謂悟達之士不願往生。則天下禪者之執。莫汝若矣。

  問曰。同居淨土。其類甚多。今偏指極樂。而又偏讚其境勝緣勝。何耶。

  師曰。經云。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今以娑婆對而比之。此則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則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則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則寒暑不遷。無老苦也。此則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則化體香潔。無病苦也。此則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則壽命無量。無死苦也。此則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此則仇敵冤讐。有冤必會。彼則上善聚會。無冤憎會苦也。此則困苦饑寒。貪求不足。彼此衣食珍寶受用現成。此或醜穢形骸。根多缺漏。彼則端嚴相貌。體有光明。此則輪轉生死。彼則永證無生。此有四趣之苦。彼無三惡之名。此則丘陵坑坎。荊棘為林。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彼則黃金為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華敷四色。此則雙林已滅。龍華未來。彼則無量壽尊現在說法。此則觀音勢至。徒仰虗名。彼則與二上人。親為勝友。此則羣魔外道。惱亂正修。彼則佛化一統。魔外絕蹤。此則媚色妖媱。迷惑行者。彼則正報清淨。實無女人。此則惡獸魑魅。交扇邪聲。彼則水鳥樹林。咸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迥別。而樂邦之勝。其數無窮。未暇悉舉也。其境勝者。可以攝眾生取淨之情。其緣勝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雖同居淨類甚多。唯極樂修行緣具。故偏指也。

  問曰。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此彌陀願力。誠乎不可思議矣。然則我於生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可乎。

  師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謬之言也。砒霜酖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於砒霜酖酒者也。非特誤賺自己。又且誤賺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謂逆惡凡夫。臨終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方遇知識。方得念佛。此等僥倖。萬萬人中無一個半個。汝將謂人人臨終有此僥倖哉。豈不見羣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徧風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七者臨終惡友。壞彼信心。八者飽食過度。昏睡至死。九者軍陣闘戰。奄忽而亡。十者忽墜高巗。傷壞性命。如此等十種之事。皆是尋常耳聞眼見。不論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業所招。現業所感。忽爾眼前不容迴避。儞又不是神通聖人。有宿命通。能知臨終有業無業。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臨終好死惡死。如上十種惡緣。忽然遭著。一種便休了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知識活佛圍繞。救儞不得了也。便須隨業受報。向三塗八難中。受苦受罪。到那時要聞佛名。不聞了也。直饒儞無此惡緣。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如生龜脫殼。螃蠏落湯。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無病而死。又或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怖死。擾亂胸懷。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呌喚呻吟。問藥求醫。祈禱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困頓龍鐘。愁嘆憂惱。只向個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未老以前。政是少壯之日。政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饒儞清閑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忽遭些子境界現前。一個主人。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了也。儞看他老病之時。少壯清閑之日。稍有一事掛心。早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何況儞更道且做世間事業。儞真癡人。說此癡話。敢保儞錯用身心了也。且世間世業。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縱饒廣造伽藍。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結官豪。儞將謂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豈不見道。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鎻上添鎻。鑊湯下增柴炭。劒樹上助刀鎗。袈裟下失却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曾許儞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貶眼便過。趂此未老未病之時。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

杭州正傳院空谷景隆禪師(嗣白蓮安禪師)

師。蘇之洞庭陳氏子。為童時。不茹葷。趺坐若禪定。從弁山嬾雲受業。參禪湖海禪伯。如古拙輩。靡不參謁。往天目禮祖塔。忽有省。因造嬾雲剖露。雲印可之。師示眾云。向上一著者。悟徹之後。結角羅紋殺著一槌所謂末後一句也。言語說不到。只用活機手段調治。而至百丈再參馬祖。祖正用此機。臨濟再參黃檗。檗亦用此機。臨濟打洛浦。亦此機也。後於夾山棒下。方始瞥地。興化打克賓。亦此機也 示修淨土語云。優曇和尚。令提念佛的是誰。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平常念去。但令身心閑淡。默念不忘。靜閙閑忙。一而無二。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淨土不離此處。阿彌陀佛不越自心。

天奇本瑞禪師(嗣寶峰瑄禪師)

師。南昌江氏子。隨父為商。至荊門。聞無說能和尚道法。遂往師之。後即披剃。領看一歸何處話頭。參究數年。偶患痢疾甚重。有同參提大慧患背疽因緣。豁然大悟。往見寶峰。遂蒙印證。出世示眾云。汝等。從今發決定心。晝三夜三。舉定本參。看他是個甚麼道理。務要討個分曉。日久歲深。不煉昏沉。昏沉自退。不除散亂。散亂自絕。純一無雜。心念不生。忽然會得。如夢而醒。覆看從前。俱是虗幻。當體本來。現成萬象森羅。全機獨露。於這大明國裏。也不枉為人。向此法門。也不枉為僧。却來隨緣度日。豈不暢哉。豈不快哉。示修淨土者云。終日念佛。不知全是佛念。如不知。須看個念佛的是誰。眼就看定。心就舉定。務要討個下落。

建寧府斗峰古音淨琴禪師(嗣壽堂松禪師)

師。郡之建陽蔡氏子。年二十七。禮赤石山主出家。便問曰。人言明心見性。莫不是我心起處。便覺知者麼。石曰。此妄心。非真心也。若認此心。是認賊為子。師曰。恁麼則我乃無心耶。石曰。是汝知無所知。覺無所覺者。師聞直下頓脫身心。獨見自性。非知非不知。非覺非不覺。遇泉州靜晃禪師。教看萬法歸一公案。後入蜀。經南陽雞鳴河。中途大悟。參壽堂於巫山寺。遂承印可。有醍醐集行世。又作念佛警策文云。一句阿彌陀佛。宗門頭則公案。譬如騎馬拄杖。把穩生涯一段。不拘四眾人等。持之悉有應驗。行住坐臥之中。一句彌陀莫斷。須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當念認得念人。彌陀與我同現。便入念佛三昧。親證極樂內院。蓮臺標註姓名。極功之者自見。親見彌陀授記。便同菩薩作伴。直至無上菩提。永劫隨心散誕。依得此道歸來。決定成佛不欠。

天童密雲圓悟禪師(嗣龍池傳禪師)

師。常州宜興蔣氏子。甫離襁褓。氣度莊凝。不妄言動。八歲。興世相無常之感。恒誦佛號。長事耕穫。偶得六祖壇經。時釋鋤而觀之。始知宗門事。一日過山徑。忽見積薪。恍然有省。二十九歲。安置家室。遂依龍池祝髮。二六時中。看得心境兩亡。與古人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語。不能契合。因請益。池曰。汝若到者田地。便乃放身倒臥。師益昏惑。一日過銅棺山。豁然大悟。會池移錫燕都。師往省。池問。離老僧三載。還有新會處麼。師曰。一人有慶。萬民樂業。池曰。汝又作麼生。師曰。某甲特特來。省覲和尚。池曰。念子遠來。放汝三十棒。師珍重便出。於是南還。後池再住龍池。師往覲。池上堂舉拂問曰。諸方還有者個麼。師震威一喝。池曰。好一喝。師連喝兩喝歸位。池顧師曰。更喝一喝看。師即出法堂。池歸方丈。師隨入曰。適來觸忤和尚。池乃撾鼓上堂。授師衣拂。迨池示寂。師守龕三載。繼席開法。次住台之通玄。和之金粟。明之天童。有四會語錄行世。為濟宗中興云。示眾。蓮華蓮子。教中取喻。吾儕一念心花發明。悟徹本來面目。故云花開見佛悟無生。豈非花開為因。見佛為果。喻如蓮花一開。蓮子即露。豈如餘花收。而後結子耶。正如心花一開。面曰即顯矣。花開為因。面目為果。面目本具。豈待花開而後有耶。僧問。某甲欲念佛。得否。師曰。儞且參禪。待悟了道。正好念佛。古人所謂得訣歸來。好看書也。

徑山雪嶠圓信禪師(嗣龍池傳禪師)

師。自號青獅翁。浙之鄞人也。朱姓。九歲。聞誦彌陀經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念僧。自此發心。至二十九歲出家。便行脚。每日癡呆。惟有一個不明白的念頭。二年苦無入處。後訪秦望山妙禎山主。主舉他心僧因緣。一僧參心。曰那裏來。僧曰天竺來。心曰。我聞有三天竺。儞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其僧無語。師自是疑情頓發。次日。揑柱杖至石頭上。高提曰。那一竺來。速道速道。忽前後際斷。如空中迸出日輪。說偈曰。石貼背脊骨。翻身脇肋骨。仔細思量來。動也動不得。復喝一喝曰。張三殺人。李四償命。往天台尋人印證。抬頭見古雲門三字。乃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台雲更深。脚跟踏斷草鞋繩。比丘五百無踪影。見得他時打斷筋。謁雪棲蓮大師。呈偈曰。不解西方不學禪。(棲着語。低聲低聲)偶來塵世却隨緣。(解也。學也)三間茅屋傍溪住。(溪深路滑)兩扇竹窗關月眠(春色滿園關不住)碎盡衲衣那有結。(爭似寸絲不掛)養長頭髮欲成顛。(成顛亦不惡)自從會得吾師意。(胡餅裏詞汁)白雪飄飄六月天。(夏行冬令。寒暑不正)棲云。曾為浪子偏憐客。一片苦心具見之矣。見處則高徹。更加精進。再振雙髻之風。續祖慧命。師受教以頭陀行。住雙髻峰。繼參龍池幻有和尚。受具戒。一日。師著草鞋。直入方丈。池云。儞草鞋猶未脫也。師云。何處見我草鞋來。池微笑。師呈偈云。數載龍池三度登。重重話語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雙髻峰頭一個僧。池頷之。遂記莂。師住徑山開法。上堂云。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彈指頃。石虎咬殺青田雞。燈籠露柱。忍俊不禁[跳-兆+孛]跳上。鵬搏峰頂。揚聲大吼。且道。吼個什麼。功德池中添個月。滿林光彩可追隨 示王季和法語云。居士一向念佛。不信參禪。今何又信參禪。放過念佛。是何心行。如此修行。入憎愛法。非為生死求見佛性人也。古人云。禪外不談淨土。當會此意好。雲棲在念佛。雲棲不在便參禪。如此猶豫不決。安能了脫生死。只是儞當初錯會雲棲了也。不知念佛處句句皆禪。汝是不會。師有故鄉人名性海。從儒入釋。初剃染。造師求開示。師字以伴樵。因其志修淨土。說偈勗之云。(性海無波下一撓。千華覆頂伴漁樵。林間散誕成蓮社。石上提撕好掛瓢。昔日衣冠懸碧漢。今朝杖履渡溪橋。法門得入多生幸。拈出摩尼破寂寥)師後住廬山開先。嘉禾東塔。會稽雲門寺。一日辭眾法語云。小兒曹。生死路上須逍遙。皎月冰霜。曉吃盃茶。坐脫而去了。遂飄然長逝。

鄧尉山漢月法藏禪師(嗣天童悟禪師)

師。梁溪蘇氏子。年十五。依五牧山德慶庵披剃。受戒於雲棲。見高峰語錄。參萬法歸一話。會窗外有二僧。夾籬折大竹。聲若迅雷。頓得心空。作偈曰。一口棺材三隻釘。聲聲斧子送平生。自從薤露悲歌斷。贏得朝朝暮栢青。聞天童悟和尚。出世金粟。師策杖從之。命師為第一座。童上堂。舉僧問古德曰。朗月當空時如何。德曰。猶是堦下漢。僧曰。請師接上堦。德曰。月落後相見。童乃顧師曰。且道。月落後又如何相見。師便出法堂。童便下座。次日童上堂。師問。海眾雲從。慈霖天霔。現躍飛騰即不問。如何是驅雷掣電的句。童便喝。師曰。恁麼則金粟華開。寶林果熟去也。童又喝。師禮拜歸眾。後開法于杭之安隱。後住玄墓聖恩禪寺。

  師示眾云。求生淨土。法門最廣。八萬四千。無不該攝。不過仗求生兩字。願王所生。至於行門。則單取緊峭。無滲漏者為上。故持經次於持呪。持呪次於作觀。作觀次於持名。持六字。不如持四字。蓋於持名減省。易於成功故也。然持名之法。撥珠課誦。又涉泛漾。雖念而寬。不得成就。須是極力四字佛名。一句追一句。一聲頂一聲。若一日乃至七日。念至虗空粉碎。五蘊冰消。謂之一心不亂。此便是淨業已成。往生自在矣。凡欲入期念追頂佛者。先當受此戒圖。懺悔清淨。故空心識。極力念去。方得成功。

開示念佛齋戒偈

聞道信心肯念佛。善化成風同一轍。家家戶戶木魚聲。女女男男數珠撥。此是西方最勝因。金色彌陀是後身。莊嚴不在添珠玉。戒酒持齋做善人。念佛不戒酒。智慧何處有。心隨酒狂亂。北面向南走。若是修心真。先須淨其口。念佛不喫素。業在佛難度。佛是清淨王。如何染瑕污。念佛不作善。蓮華生石岸。水因八德感。切勿無滋灌。所以佛勸念佛人。十善堅行五戒真。布施兼修六度業。步步金沙不染塵。貪嗔癡。癡是根。酒能癡魅最明人。若是明人先斷酒。一滴不霑是好手。三十六失古來聞。努力勸君牢堅守。重重說。太饒舌。只要君家信得及。我一同門淨業人。君亦如來親骨血。殷勤書此結良緣。同願當來齊作佛。

追頂念佛法

大凡念佛。不可泛泛漾漾。今日也彌陀。明日也彌陀。夾雜穢心。寬磨歲月。不得成就。平日也道自寬自信。及至臨終不得力。致使噬臍之悔。反疑佛法無靈。謗大法輪。墮極惡道。此種。只為生前不曾親遇人指出要旨。自家錯解一心不亂四字所誤。夫一心不亂者。只以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卜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攬。三心斷絕。謂之前後際斷。此因追極念極。一聞一見。觸境遇緣。逗斷心路。直得虗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圓鏡中所現森羅萬象。了無一物可指擬。分別蕩然。身心如雲去來。此個光境。名為一心不亂。到此便無心可亂故也。見得此境之後。縱使五蘊三毒。時中出現。亦是浮雲水泡。故云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虗出沒。便是六度萬行體中圓境界。若不得到此境界。雖有暫時清淨。亦是小歇場。清淨時便有。動亂時便失。動亂時且失。何況臨終極痛極苦時哉。痛苦尚當不得。何況悶絕時耶。所以平生小小靜境。是心意識邊事。至悶絕時。則意識聰明主宰。都用不著耳。近來一輩。善講西方。善勤功課者。皆不曾做到悶絕工夫。到乎死來。便自失守。致手忙脚亂者多矣。吾人不可不知此弊也。若要脫得此弊。除是大勇猛人。照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可見。佛所親指極則功夫。不過執持四字佛名。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追賊相似。努力直前。無少憩息。如此工夫。不是窮年累月寬做得來的。亦不是做到老死方纔著緊成的。只在徤時。一日間一做。做斷心識。得前光境。便可放下休歇。或隨俗庸庸滾過日子。此點消息。自然打不開觸不散。每遇境緣逆順奇特處。自然參前倚衡。不勞用工。念佛抵敵。便是極快活人。現今目前。便是極樂世界。山光水聲無非佛法。所以臨命終時。便無痛苦。設有痛苦亦不礙心。到悶絕時。正與當初前後際斷時一樣。歸根貼體。如水歸水。似空合空。豈不自在。是知功夫。不在佛名功德上著脚。只在追頂極力四字上。成功耳。吾勸同門善友。依法念一日看。若一日不成。將養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消停。再念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或一月中猛念。一日七日者。我佛寬約程期也。若念處不緊。以致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則。若不得此決。不能一生便到淨土。只好種因。以待他世成功矣。一心不亂。正是己躬徵驗工夫。徹頭軌則也。此因淨土文多。無非接引之法。不爬著痒處。故忍俊不禁。不顧人微言輕。一為唱出經中的要。惟真修淨土者。幸勿以好名相誚。試念到一心不亂處。點頭自肯。方是蓮華骨肉也。

調將法

凡做追頂念佛工夫。不論僧尼道俗。皆可勇為。但須男女分壇。不得溷濫。入期之先。隔宿夫婦分單。小牀清臥。五更沐洗入壇。放空心識。關閉外緣。杜門絕事。作禮三拜之後。一總不須多禮。就於佛前。先受戒圖。或已受者。即羯磨清淨。眾中推一有智者為首領。調理大眾。提起阿彌陀佛四字。一追一頂。緊緊念去。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嘿努傷血。不可輕鬆養識。不可沉靜墮昏。坐半枝小香。立半枝小香。行半枝小香。復坐半枝小香。週而復始。均勻不斷。飲食入廁更衣等事。一例是佛。不得說話。早粥小食中齋夜粥。隨時腐菜小菜。勿得繁費生心。但只四字佛。如高山放水。[漓-禸]湧有力。遮攔不住。放捨不得。自然意地流注心識。無從棲泊。念至二更時分。若倦極。不妨各各就單睡。一覺起來。依舊從前再念。一日或兩日。若念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一日一夜。沉睡到醒。醒來。酸湯白飯。稀粥精蔬。但不可生心緣念。遽起塵勞。如覺精神抖擻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念念相應。心心不換。如直念到七日。或覺厭倦。不妨出期俟徤再起。蓋以做工夫法。不可受昏沉散亂打攪。若為怕昏。只管排遣。正與昏沉作對轉闘。轉多不如放身一睡。昏沉自滅。若怕掉舉打攪。只管排遣。正與掉舉作對。轉闘轉多。不如亦放身一睡。身心既安。掉舉便滅。極時一放。正是心境歇處。纔醒轉來。精神自旺。拈起話頭。十分精彩。目前雪淨。一聲一色。正是打斷心識處。妙不可言。此是山僧親證其益者。願生西方之士。不可不信。但不可藉此貪睡耳。須知做工夫到極處。若不放歇。生起陰魔。或生病苦。皆為太執。不會調將之過。主其事者。須細思之。

雲頂氷懷濟能禪師(嗣三峰梵伊致禪師)

師。山陰朱氏子。自幼知念佛。了生死為事。年十九出家。遂參湛然和尚于顯聖。稟金粟密和尚戒。領看乾矢橛話。後抵姑蘇北禪。參漢月老和尚。見堂中省發者。惕然生愧。即勇猛用功。一日方飯食。舉頭見窗扇。忽有省。漢下堂問曰。聞汝有個入處。儞作麼生入。師以足頓地。漢云。儞這一脚。與馬祖踏倒水潦和尚。是同是別。師曰。同與別。總沒交涉。漢竪竹篦云。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又作麼生。師曰。蒲團流入長江水。漢云。儞如今方可做工夫也。時三峰梵伊和尚。瑞光頂目和尚。為兩堂首座。師親遭煆煉。偶天氣晴和。師步溪濱。見桃花盛開。頓釋前疑。得入濟宗堂奧。即拈偈云。昔年落在葛藤裏。今日方纔出得伊。從茲坐破千峰月。換却時人眼與眉。遂遁跡廬山數載。復游歷諸方。歸隱姚江雲頂山。自號一壑子。

  師。晚年。以淨土一門深入。有示修淨業法語云。

  念佛者。單提一句彌陀。直趨向上事也。永明云。學道之法。別無奇特。只要洗滌六根門頭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斯言盡之矣。蓋人生于五欲場中。譬如好色。則有色之影子。落在六根門頭。深入八識田裏時。常起現見聞覺知之間。生情生愛。放捨不得。起種種惑。生種種著。造種種業。受種種苦。皆影子為之因。影子即種子也。又即習氣也。佛知習氣之難除。故教人執持一句彌陀。耑心念去。習氣漸融。心光漸露。本分漸證。念念不已。必至習氣全消。根種自斷。自然與諸佛。把臂共行。同一鼻孔出氣豈非一句了然超百億乎。色之一欲既爾。聲香味觸。例此可知。

  華嚴經云。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遠離妄想及諸趣。令人所向皆無礙。佛境界者。人人本有。個個現成。只緣塵情障蔽。變為業海。今欲翻業海為佛境界。先須淨其意。意淨。則常在佛境界中過日矣。意之所以不得其淨者。總係妄想及諸趣污之耳。欲遠離者。宜痛加鞭策。一心不亂執持佛名。莫論是非窮達。但信佛言。淨念相繼。句句分明。念之永久。必然化妄想為烏有。變諸趣成解脫矣。

  淨土法門。看之似易。持之實難。蓋由學習者少。疑惑者多。故此微妙法門。少能信向。所以彌陀經稱為難信之法。夫佛之深旨。令人借西方之彌陀。證本分之彌陀。借西方之淨土。證本分之淨土。證得本分淨土彌陀。則西方亦是本分佛土。不特西方是本分佛土。即東方穢土及一切眾生。亦是本分淨土。本分彌陀。乃至十方世界。無一微塵所非我本分佛土也。這般妙用。總在一句彌陀上。發其根。啟其源。是為一淨一切淨。一證一切證。此一法門。旨深意遠。非博學久造者。不能洞達耳。

  西方名極樂世界。乃稱性之樂也。衣食現成。樓臺備具。寶池隨意。天樂盈空。無炎暑之逼。人無凍寒之裂體。微風吹動。煩惱捐消。花雨繽紜。天香馥郁。有禽鳥說法故。迷者亦悟。有上善為儔故。邪者亦正。光明晝夜。幽惑頓除。清淨見聞智慧增長。河沙三昧。不求而證。無盡妙用。豈俟久修。且無退墮之虞。而有精進之喜。是以十方佛讚。誠大乘不思議之門庭。竟使三界橫超。直登八地。豈權乘二乘之可比乎。若也耑志西方。七日之內。得一心不亂。便臻不退之地。撒手過日。如孤月朗於中天。微塵不侵。似蓮華出於穢土。末後收場。立亡坐脫。逍遙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無異也。

  悟後。更能念佛。以生西方。便得盡數種邊際之妙。一生於此界。便無所不知不曉。能窮諸法之根源矣。是謂同佛得諸智慧之邊際也。一親近彌陀。凡心地上一切煩惱。現行及種子。悉皆斷盡。是謂同佛空諸煩惱之邊際也。一華嚴五地菩薩。猶徧學一切世間法。以便化導。生西方者。一切如塵若沙。障乎化導等惑。斷盡無餘。是謂同佛破諸塵沙之邊際也。一切所難斷者無明。釋迦老子。萬劫千生所修為此。今生淨土者。即得頓斷無明。速登等覺。是謂同佛斷諸無明之邊際也。一生西方者。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種種變化。無所不能。是謂同佛具諸神通之邊際也。一聞妙法音。洞徹性理淵底。了了無礙。稱性快樂。是謂同佛見諸性體之邊際也。一承佛神力。具解脫力。難行能行。難化能化。難伏能伏。菩提行願。無不能修。無不能滿。更有無量妙用。無量妙莊嚴。是謂同佛證諸妙行之邊際也。到此地位。名為生如來家。同佛受用。若明心見性之後。而便歇手。無志於西方淨土者。是住聲聞之化城。終不克入如來之寶所矣。

  凡人。一念不覺。迷此大事。打失金剛鼻孔。便變為雜染之妄念。此念。纔萌於內。現於六根門頭。無非雜染之事。由是。外所感者。皆為雜染穢土矣。一方世界既穢。十方世界亦成穢土。將無量妙義。百千法門。俱變為荊棘。目所見。耳所聞。頭頭法法。盡成煩惱之境。是以眾生被其纏縛。受無量苦。而不得解脫也。佛開微妙捷徑。令人信步而行。可以斷得此苦。轉得此心。直須百事丟開。單提一句彌陀。閒忙不輟。習之歲月。自然純一無雜。純之又純。便得一念純真。便是一念清淨。一念清淨故。六根亦清淨。內之身心。既得清淨。外感西土世界。亦得清淨。擴而充之。十方世界。亦皆清淨。洒洒然不落四句百非。俱為出格妙用。而在在清淨矣。果然如是。則為父清淨。而能行其慈。為子清淨。而能盡其孝。為君清淨。而能用其明。為臣清淨。而能效其良。為僧清淨。而能成其道。為俗清淨。而能素其位。順境中清淨。逆境中亦清淨。至若婆須密女之行貪亦清淨。無厭國王之作嗔亦清淨。勝熱婆羅門之肆痴亦清淨矣。一切煩惱無明。俱化為清淨。婬坊酒肆亦清淨。到此境界。方好魔宮虎穴。天上人間。拍手橫行。悲歌樂舞。作自在漢去也。然則念佛能生西方。破生死出三界。超纏縛脫火坑。顯本分露爪牙。其力大矣哉。有此捷徑。而不能由。甚至反相排貶。是真顛倒凡夫。愚迷種子。最可憐憫者哉。

  念佛一門。深入取如來無盡藏之法則也。此固人人本具。因被塵緣覆障。不能自見。須念佛以揭顯之。如貧乏者。知有寶藏所在。則必耑心致志。下死工夫。鍬之鋤之。浮坭既盡。寶藏自現。大富長者。由斯而稱。是知一句彌陀。行坐不離。苦樂無間。心心相續。口耳分明。進進不已。念之既切。塵障頓開。登堂入室。便好受用。此無盡藏也。雖末法時世。參禪之人。儘多入處。只是難得。不出其位。若能即念佛。而操履向上。可為守彌約而功彌深矣。如死心新。天如則。圓照本。慈受深。真歇了。永明壽諸大老。係五宗梁棟。俱向此一門。而取如來藏。所以深入於此。渣滓自然消融。無明自然淨盡。六根自然清淨。業海自然乾枯。生死自然寂滅。三昧自然現前。六通自然具足。彼岸自然超登。功德自然成辯。徹因徹果。自利利他。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古德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過七七日。便成三昧。三昧既成。悉皆解脫。任我取之無窮。用之不竭也。雲棲云。齊諸聖於片言。越三祗於一念。其惟念佛功德歟。如此直截痛快。不涉支離。頓超有漏之因。永證無為之果。殊勝法門。吾願與大地眾生。向這裏入。或問所為西方淨土。其義何居。

  師答云。淨土者。即是工夫操鍊到極處。渣滓化盡。不容一點垢穢。真到聖凡皆盡。真偽俱忘。始是真淨土。始是吾人安身立命處。言西方者。具有八義。

  以五色論之。西方為白色。無諸染污。此潔白之象也。修淨土者。以一句彌陀。滌身口意三業。此淨其因也。因淨則果亦淨。故念佛者。臨終生西方。正因果相符也。

  以四季論之。東方為生長之地。春象也。西方為生熟之地。秋象也。猶如凡夫發心於東方。從念佛中往生。乃成熟道果於西方耳。

  以五行論之。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遇斧斤刳削。轉頑木為棟梁。凡夫猶如頑木。肯一心繫念西方佛號。儼然受斧斤雕琢。自能轉凡成聖。而道德完備矣。

  以八卦論之。東方為震。震。動象也。動則生諸苦惱。故娑婆世界。謂之苦海。西方為兌。兌。豫悅之象也。故西方名安養世界。又名極樂土也。

  以二曜論之。日為陽。天象也。月為陰。地象也。此二者。皆昇於東沒於西。故人宜則之。勤修淨業。求歸西方。是即天地人三才一貫之道。

  東方人。與木相似。逢春則抽牙發幹。逢秋則葉落枝凋。此榮枯盛衰。猶如眾生則娑婆苦海中。受生死成敗得失之累。若西方則與金相似。金則歷萬劫而不壞。處垢穢而不變。入水火而不移。以故生西方者。稱為極樂。超生死脫三界也。

  東方有為之國也。若衣若食。若宮室。若器用等。皆須人力營辦。始得成就。又欲樂之鄉也。凡居此者。皆貪五欲之樂。迷失本來清淨面目。若西方無為之國也。思衣衣至。思食食來。種種天然受用。不煩力作。又性樂之鄉也。生淨土者。享稱性之樂。照見五蘊皆空。

  問。盡情放捨。古云。便可悟得。睡中主。何不用此直捷工夫。而乃教人煩苦念佛。向支離中求耶。

  答。盡情放捨。甚是容易。只是世人不能放捨。亦不會放捨。若擬心欲放。越多其事。擬心欲捨。愈多其累。只為凡夫在心意識邊作活計。欲用心意識。而放捨萬緣。如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焚。唯大徹大悟人。能善用之。餘俱不能也。所以莫若向念佛一門深入。不管他放與不放。捨與不捨。但只高聲念去念到。百尺竿頭懸崖撒手。情緣不斷而斷。氣質不化而化。便可橫身倒臥。來去自由。現在亦清泰故鄉矣。

  問。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亦可名淨土否。亦可名自性彌陀否。

  答。威音那畔父母未生前。固是真淨土。真自性彌陀。但著此閒名不得。若一著此閒名。便是穢土。而非淨土。便是凡夫。而非彌陀。娑婆世界眾生。只因這些名字。去不得忘不掉。故將本來清淨法界彌陀佛。變作五濁惡世凡夫也。若能胸中無此骨董。自然窮則變。變則通。通處見自性彌陀。即證唯心淨土時節也。

  問。禪師得大了。當向常寂光中過日可也。何必求生西方。然後謂有益乎。

  答。禪師真有大力量者。到放捨身命。已得常寂光中少分受用。然而習氣尚重。進步維艱故。智如盧舍那佛。亦須百劫煉心。若智不如者。未有不被逆境打失。所以求生彌陀之報土。親近彌陀之報身。先保其無有退轉。更加精進。庶可直入佛階。

  問。此土亦有池沼花木等可樂。彼土池沼花木等。亦不過如此。何得便言西方為稱性之所現乎。

  答。凡夫有兩端執情難化。盡落在生死輪迴故。此土所有境界。皆從對待而現。有成有壞。稱為生滅之境。若生彼土已。離三界之對待。超生死出輪迴。是以誠於中形於外。由吾人操履到真偽兩忘田地。外之所現池沼花木種種。不落真偽重重。可觀稱性之真境。稱性之快樂。絕無榮枯盈涸等事。絕非對待而成。絕不墮於生滅之法。固不可以凡心測以思議求也。豈此土可比歟。

  問。聞之。念佛者。亦得入法界淨土。何等名為法界淨土。更作何修而得入。若本來清淨。何用念佛。若本來穢惡。何因念佛便得清淨耶。

  答。法界本來清淨。因眾生心中紛雜無量。法隨心變。而為穢界。今能提起一句佛名。萬緣放下。儼如啞女持箒。二六時中打掃。得乾乾淨淨。所為念極心空。心空則雜染亦空。雜染既空。復為本來清淨法界。此實澄濁而清。轉穢為淨。到這田地。生死也是淨土。天堂地獄也是淨土。高山下地也是淨土。榮辱昇沉。是非得失。總是淨土。盡十方世界。俱是淨土。故名法界淨土。皆由念佛功用。而得入此。豈非捷徑耶。

  問。入法界淨土者。第八識已得空否。若未得空。何名法界淨土。

  答。此但少分淨耳。焉能空第八識。若要全淨。直至成佛。第八識始空。故曰金剛道後異熟空也。

  問。法界淨土。屬四土中之那一土。

  答。據斷惑未盡。是方便有餘土。亦是少分常寂光土。若入此。愈鍊愈精。愈修愈淨。直至成佛。始名全居常寂光土。

  問。既有法界淨土可生。何必教人求生西方淨土。

  答。十方世界。雖是個法界淨土。而眾生力量淺薄。焉能證入。由是。佛開方便門示人。且從西方而入。西方乃彌陀之報土也。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由旬。乃彌陀之報身也。報身必居報土。學道人。思到佛果菩提者。必須親近其報身。深聞其妙法。始證得法界淨土之究竟也。所以一方入得。十方世界方可入。一方清淨。則十方世界俱清淨。一方成極樂世界。十方世界。亦成極樂矣。

  問。聞師開示。念佛不許默念。若稟薄之人。實不能晝夜高聲而念。學古人所謂音聲在唇舌之間。綿綿念去。此法何如。

  答。默念者。力弱氣昏。易於懈怠。且不能感發他人也。更兼雜聲妄想。乘便打入。豈能成就淨業乎。但果係稟薄。不能高聲念者。亦許用此法。然須心心返照。決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問。高聲念佛者。不用記數得否。

  答。初入步者。必須每日記數。以課其程。則不致怠惰。若無定數。或有時念。有時不念。忻懨相乘。忙閒相間。易生放逸。淨業難成也。惟久修之士。則記數也好。不記數也好。便當把一句彌陀。如握太阿劍相似。有萬夫不當之勇。直破重圍。勦盡盜賊。自然到清淨世界耳。

  問。造道之人。貴在一了一切了。胸中無依倚無緣念。今頻頻念佛。有緣念也。有依倚也。何名一了一切了。

  答。此不過以楔出楔。以毒攻毒耳。見世人之念聲色貨利者。即被聲色貨利所縛。而壞於其中。乃至念種種者。莫不皆然。佛憫眾生心念不能放捨故。將一句彌陀。換却世人情念。此所謂以出世之念。易世間之念。以功德之念。易罪業之念。以解脫之念。易纏縛之念。以安樂之念。易危險之念。如巧匠偷梁換柱。淘汰得眾生雜念消亡。而此念佛之一念。亦歸無何有之鄉矣。古云。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更何依倚緣念之有。

  問。人多說參禪是直捷之程。念佛是迂曲之路。然否。

  答。參禪在深深放下。念佛在句句全提。提放雖殊。功用則一。若善做工夫者。迂曲處皆直捷。不會做工夫者。直捷處亦成迂曲也。事在當人不必疑法門之優劣。古德云。單提不用別參。求則又見得。念佛一路。容易下手。直捷為甚。請細思之。

  問。邇來有一踏到底漢子。貶念佛。為鈍根人生涯。此說何如。

  答。口說一踏到底。纔移一步。便有許多牽絆觸著。無明現前。稱不得為了事漢。且由不知一句彌陀之力故。視作鈍根生涯耳。若也。會得速證阿惟越致話頭。脚根纔穩當耳。甚矣哉。今非昔比。不足怪也。

  問。修淨土者。將一切學習熟。境蘊在胸中。可憶念否。

  答。念佛不能成三昧者。正坐此。過未熟之境。欲習其熟故。不肯放下。已習之境。常恐忘失。憶念不已。其弊最深。乃至受人之恩怨。必欲報之而後已。雖至死地。亦所甘心。若能易此憶念。執持一句佛名。將所學所習熟境。盡情放下。付諸流水行雲。日久月深。自然打成一片淨土矣。

  問。念佛求生西方。可看佛法及儒書否。

  答。一切佛法。及諸義理。雖皆有助於進修。若不明曉淨土法門閫奧。及信不懇切者。須急看淨土經書。以決其修持之向。若其餘典籍。不宜雜用乎。心反成障道因緣也。是故一心不亂。為修淨土之宗旨。成三昧之大關。

  問。如來教人求生西方。又教人回入娑婆。此等文意相違。其故何也。

  答。汝。不觀上文說不違安養之句乎。蓋初發菩提心者。生西方極樂國中。涵養熏炙多時。惑障全盡。慧門廣闢。神通朗發。位登不退。然後出化眾生。去來無礙也。故久住極樂者。佛又令他回入娑婆。以度眾生。然亦不違安養。棲神于此。分身回入。隨類化現耳。是知。或勸人舍娑婆而生淨土。或勸人舍淨土而入娑婆。無非觀機逗教。隨根鍛鍊。自他俱利。菩薩之道完具。佛道有何難哉。此是釋迦老子。與無量壽尊。度眾生絕妙好方法也。

  問。此一法門。橫超三界。既聞命矣。末法眾生。誠恐自生障礙。未審。有何弊端。

  答。修淨土者。有十種弊。為障礙法門。一者信之不篤。二者行之不勇。三者發願不深。四者悠悠默念。五者心緣世事。六者愛憎不除。七者旁及內外經典。八者好吟咏分心。九者閒講雜話。十者無一心不亂。靜功刻期取證。若真切做工夫者。決不使一有所犯。剔起眉毛。追頂念去。自然現在見本性彌陀。報盡歸西方蓮土耳。

曹洞宗

  真州長蘆真歇清了禪師(嗣丹霞淳禪師)

師。西蜀左綿安昌雍氏子。襁褓入寺。見佛喜動眉睫。十一歲。依聖果寺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登講場。尋棄講力禪。傲然以行。道俗遮留不顧。至沔漢。扣丹霞室。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擬對。霞曰。你閙在且去。一日登鉢盂峰。豁然契悟。徑歸侍立。霞掌曰。將謂你知有。師欣然拜之。霞翌日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臨溪水寒。祖師玄妙訣。莫向寸心安。便下座。師直前曰。今日陞座更瞞某不得也。霞曰。你試舉我今日陞座看。師良久。霞曰。將謂你瞥地。師便出。後住杭州臯亭山光孝寺。及溫州江心寺。大振洞上之宗。道幾半天下。又弘念佛法門。兼以自修。作淨土說。有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得非淨業之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又曰。一心不亂。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龍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嚴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連攝中下二根之義也。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徑超佛地。

  或曰。惟心淨土。人人本具。何不直下承當。反求之於十萬億剎之外耶。師答曰。若會得唯心淨土。豈但十萬億國。微塵剎土亦未為遠。豈不見普賢菩薩。干一毛空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李長者云。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毛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故彌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物耳。若指心之全體。不但唯心淨土。地獄天宮唯心所現。經曰。十方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

  問曰。既是圓通無礙。如何定指西方。師答曰。只為法界圓融故。法法不離本位也。乃作淨土宗要云。淨土不離眾生心。是三無別。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全收。如帝釋殿上。千珠寶網。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徧入千珠。雖珠珠互徧。此珠不可為彼珠。彼珠不可為此珠。參而不雜。離而不分。一一徧彰。亦無方所。彌陀淨土。即千珠之一。十萬佛國。一佛一國土。各千珠之一。聖人善巧方便。示人專念阿彌陀佛。乃千珠直指一珠。見一佛即見十方諸佛。亦見九界眾生。微塵剎海。十際古今。一印頓圓。了無餘法矣。師故專意西方。一日無病而化。

明州天童宏智覺禪師(嗣丹霞淳禪師)

師。十八遊方。至汝州。謁成枯木。甚器之。一日聞僧誦蓮華經。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瞥然有省。即詣丈室。陳所悟。成指臺上香合曰。裏面是甚麼物。師曰。是甚麼心行。成曰。汝悟處又作麼生。師以手畫一圓相呈之。復拋向後。成曰。弄泥團漢。有甚麼限。師曰錯。成曰。別見人始得。師應諾諾。即造丹霞。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曰。井底蝦蟇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簾。霞曰。未在更道。師擬議。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師言下釋然。遂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師曰。某甲今日失錢遭罪。

  王侍制以寧。有悟入。嘗問道於師。師令讀起信論。而未見其本。及謫官天台。始於隣僧處得之。披閱再三。竊有疑焉。是書為大乘人作。破有棄空。一法不留之書也。末章。以繫念彌陀求生淨土為言。以寧有疑未決。晚過雪峰問真歇。歇曰。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子欲壞世間相。棄有著空。然後為道也。始豁然有得於心。乃知師之指示往生淨土一門。直橫截死生之要道也。

中都報恩從容庵萬松行秀禪師(嗣雪巖滿禪師)

師。禮淨土贇公。剃落受具戒。挑囊謁萬壽。參勝默老人。默。教看長沙轉自己歸山河大地話。半載全無入由。默曰。我願你遲會。一日有省。復出見雪巖滿公於磁州大明。公知法器。留入記室。二年復請益玄沙未徹語。巗曰。待汝額頭生出角來。脚手生出爪牙來。然後討棒喫。一日見雞飛。乃大悟曰。今日不惟捉敗玄沙備老虎。亦乃捉敗長沙岑大蟲也。巗曰。不怕我笑你那。由是語言相契。以頌送之曰。洞雲深黑。宗眼窮的。蹭步銀山。峻橫鐵壁。叢林正秀一花時。兔角杖頭轟霹靂。師承印可。居中都仰山棲隱禪寺。晚住報恩。退居從容庵。示眾。機輪轉處。智眼猶迷。寶鏡開時。纖塵不受。開拳不落地。應物善知時。兩刃相逢時。如何回互。示眾。向上一機。鶴冲霄漢。當陽一路。鷂過新羅。直饒眼似流星。未免口如扇擔。且道。是何宗旨。師三閱藏教。旁通百家。恒修淨土法門。編祖燈錄六十二卷。又撰淨土書若干。以斷人念佛之疑。俾三業虔恭。深心彌陀。作樂土之遊也。

順德萬安廣恩禪師(嗣古冀暉公禪師)

師。族賈氏。世居洺水張華里。祝髮於荊鎮法雲寺堅公。依暉公和尚受具。兼承心印。退藏臨城山。閉門絕食。誦持大悲章句。勤劬精進。時隆冬冽寒。霍氏兒。出郊樵採于榛莾中。獲桃二枚。鮮潔可愛。獻師啖之。自是所求益驗。火莫之焚。暴莫之害。以至雞啄香而爇。牛受戒而馴。甘泉復已涸之井。斗米供萬人之食。甘陵治古塔基。得石文。預識師名。民有始發心布施。既而中變者。歸視篋笥。蓮花滿帙。起敬起信。世人覩此靈異。皆以賈菩薩呼之。師建淨土道場。作白蓮花會。規模一以廬山遠公為式。燕都萬壽寺。開資戒大會。萬松禪師。特延師。登壇說戒。大洒甘露。四眾歡喜。得未曾有。

懷慶龍崗大方如遷禪師(嗣少室大章書禪師)

師。別號松谷。生陝西岐山縣。族李氏。幼喜事佛。每至佛寺則如舊居。愛戀忘歸。年十七出家。禮無蹤本公剃染。居三載。憤悱操方。遠訪知識。首參悅庵喜和尚授具。指示向上一路。全其參究。至忘寢食。尋入青峰山。吊影單棲。有所開悟。參大章於少林。蒙印可。有針頭玉線海底鐵牛。年來日夜辛勤。到此方符宗趣。囑令保守。永世吾家。直須際會時緣。可播凋零祖道。師既得法已。仍回京師。游諸講肆。深窮性相宗旨。後抵懷慶。鄭世子讓國。潛修白業。創建精舍。延師晏居。時四方學者。聞風遠至。日益集。後應大都慈雲庵請。大唱宗風。復開堂千佛寺。萬指圍繞。萬曆庚寅。奉聖母皇太后懿旨。大慈壽寺。開淨土不二法門。化及遐邇。篤信念佛緇素輩。歸心樂邦。而獲往生者。實師之力也。

順德崇恩大方祖通禪師(嗣金山寶禪師)

師。內丘唐氏子。幼入社學讀書。因見雲水道人。皓首長髯。色若孺子。與先生論養生之術。言及字學。曰。古之造字者。皆識道也。且如宼字。从完从女者。言人于本來完固體上。不知謹守。而反引賊入宼。自劫家寶者。莫甚乎女也。故會意缺守。加女而為宼。師一聞此語。膽戰心寒。凡避色如避蛇虺。後聞父母與之婚。半夜逃走。至鵲山九仙洞。禮興化明禪師剃度。自此心安定志。惟以生死是念。復慨大事未明。依開元小山和尚。住少林。朝參暮請。山令看趙州栢樹子機緣。師參久不得。山曰。我只願汝久參遲會。一日隨師。同太守吳蓬巗。看漢封三栢山。以手指栢。謂師曰。畢竟喚作甚麼。師豁然有省。通身汗下。山曰。子不疑耶。速道速道。師呈偈曰。鼻祖西來意。庭前栢樹子。原來秪這是。天地惟一指。山笑而印之。太守執師手。喟然嘆曰。吾鄉又開一甘露門矣。師猶深藏厚養。因母病歸里。事親以盡人子之禮。及事竣。小山已歸西。因嗣金山寶禪師。就本鄉崇恩寺開堂。歸依如市。槩示以念佛往生淨土。謂得生淨土。大事自然了却。不怕走向那裏去也。至衝衢。盤結草廬。開厨飯眾。門人欲置產業。師止之曰。吾平生。內有法喜禪悅。不減佛祖。外有衣鉢經書。滿眼富貴。乃為衲僧家本分活計。此外又豈肯以家產自累。桎梏形骸耶。矧古人深山裏。钁頭邊。折脚鐺中煑脫粟飯。富不過知足。一世不求人。貴不過清閑。何須印如斗。今有茅廬數楹。僅避風雨。翻憶古人塚間樹下者。則有餘也。竟不從。壽七十三。微示小恙。有居士。夢師辭謝西行。忽寤告家人曰。大方和尚西歸矣。及入寺觀之。果吉祥而逝。

達觀真可紫栢禪師(嗣少室潤禪師)

師。句曲沈氏子。性雄猛。慷慨激烈。不喜見婦人。年十七剃髮遊方。聞誦張拙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遊京師。明神宗重之。恢復楞嚴寺等。凡一十五所。刻書冊大藏。及古尊宿語若干。荷法剛毅。受嫉。忽妖書發。師罹難。拷訊時。神色自如。持議甚正。以衰老殘軀。備嘗笞楚。抵死不屈。入獄。法司定罪欲死師。師說偈曰。一笑由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從茲收拾娘生足。鐵橛花開不待春。又曰。世法如此。久住何為。乃索浴罷。囑侍者曰。吾去矣。端坐而逝。

  示眾曰。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無有一兩人成就者。這一句佛。一切菩薩天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騐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也動他不得。懽喜也動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動。生死境上自然不驚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惱後了。如何能得念佛靈騐。若依我念佛。能於憎愛關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而現前。日用不能受用。臨終不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爛。若不依我法行。則念佛無有靈騐。過在于汝。與我無干。

  師問僧。汝念佛無間斷否。曰。合眼睡時便忘了。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千年也沒幹。自今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或念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聲即不斷矣。且世上念佛底人。或三十年。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時。却又無用。此是生前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的人。臨死自然不亂也。

  生西方之義。在平生持念。至于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但知娑婆是極苦之場。淨土是極樂之地。譬如魚鳥。身在籠檻之中。心在籠檻之外。念佛。以娑婆為籠檻。以淨土為空水。厭慕純熟。故捨命時。心中娑婆之欲。了無芥許所以。無論其罪之輕重。直住無疑耳。倘平生念佛雖久。乃至捨命。娑婆欲習不忘。淨土觀想不一。如此等人。亦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淨土。以義裁之。往生必難。故廬山。先造法性論。次開白蓮社。非無以也。蓋法性不明。則情關不破。情關不破。則身心執受。終不能消釋。以執受未消釋故。于飲食男女之欲根。斷不能拔。所以口念彌陀。心馳欲境。如先以破身心之方。教之漸習而熟。則能了知身心皆非吾有。此解若成。則身心執受。雖未頓破。然較之常人。高明遠矣。其方。莫若毗舍浮佛傳心前半偈。最為捷要。或先持千萬遍。五百萬過。三百萬過。持數完滿。徐為持偈者開解之。自然身心橫計。便大輕了。此計既輕。即以持偈之心。持阿彌陀佛。專想西方。至捨命時。娑婆欲念。不待著力而自然空。何以故。乘解專想故。古德云。先了身心非有。此智既開。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凡人念佛。我敢保無一人不生淨土者。此義。亦本廬山先造法性論。開眾生知解。次建蓮社。成眾生之行而來也。

  偈曰。

  心淨佛土淨。心穢此土穢。淨穢既在心。如何別尋理。但觀心未生。淨穢在何處。此觀若透徹。眾罪自消滅。不待蓮花開。香光從口出。南無阿彌陀。佛即自心覺。覺即情不生。情生成殺佛。殺佛墮地獄。難生蓮花國。能使情不生。彌陀自來迎。蓮花為胞胎。永不作眾生。念佛雖不難。難破逆順關。逆順關若破。始面彌陀顏。

曹溪澄印德清禪師(嗣少室禪師)

師。別號憨山。全椒蔡氏子。母洪氏。夙供觀音菩薩祈請生。師以重胞顯。隣嫗驚相告。知不凡矣。甫期。風痁且死。母號呼菩薩。許捨出家。尋愈。送入長干報恩寺西林長老披剃。依雲谷禪師。住天界。師拈念佛是誰公案。猛參十旬。疽發於背。乃自哀禱佛前。許誦華嚴十部。告假一夕。旦起疽平矣。益自勵。北遊。參徧融嘯巗大千之嵩山。謁初祖面壁處。郡守陳公。刻肇論屬師校。師于不遷論。久疑旋嵐偃嶽。後忽從梵志非昔人句。而豁然了悟曰。快哉。諸法真無去來也。即下禪牀禮佛。則無起動相。揭簾見舞葉。則無搖動相。撒溺。則無流動相。生來死去之疑。從此永釋。乃書偈曰。生死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信。鼻孔向下。明旦。同參妙峰見而怪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錢了會。伏牛法光禪師。具宗門作用。師請益。曰。無奇特。只離心意識參。出聖凡路學。師往憨山住。一日粥罷經行。介爾立定。不見身心世界。唯一大光明圓滿。無邊山河大地。影現其中。比覺覓身心了不可得。即說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虗空。萬象森羅從起滅。自此湛然度日。一切聲色無礙。知見頓空。師常以修西方法要示眾。有云。

  淨土一門。往往士大夫。談說專為中下根設。殊不知。此門三根普攝。無機不收。最為廣大。且又簡而易行。即古之祖師。悟道之後。回心向淨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諸大禪師。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根不同。故淨土九品。亦因根有別也。然淨土有三種者。一常寂光土。二實報莊嚴土。三方便有餘土。此即凡聖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多感各別。試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圓覺經所云大光明藏。此中聖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諸佛所證。法身境界。此唯從上諸祖。一念頓悟法身。妙契同體。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淨土。

  二實報莊嚴土。此即二十重華藏世界。乃報身佛所居。單為十地菩薩轉大法輪之淨土。即二乘聲聞不見不聞。此即法華會上諸授記之人。待多劫修因。將來所感。此中一分之淨土。此殊非尋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餘土。亦名凡聖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別。乃彌陀之化土也。以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從第一重至第十三重。為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剎。其極樂土。與娑婆正等。從中至西。華葉邊際。故云過十萬億佛土之外。與娑婆並列者。以十方佛土。獨有娑婆為穢惡。土石諸山。雜穢充滿。三途八難。眾苦所聚。名為堪忍。眾生剛強。最難調化。故我釋迦文佛。縱以十善。化導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輪迴。若參禪悟心。又難頓悟。故設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名為橫超三界。以仗阿彌陀佛因中願力。凡念佛者。彌陀定來接引。生彼淨土。故易生耳。此雖未斷煩惱。以但得生彼國。見佛聞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從此發願。再來三界度生。則來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惱羈留。所以永明禪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此一法門。一生精誠可辦。一得生彼。頓脫生死。永出輪迴。況參禪了生死難。念佛了生死易。只要當人一念真實。肯切苦心耳。

示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纔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慾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傳。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纔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念佛。不得力。却怨念佛無靈騐。悔之遲矣。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的。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不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然敵得這愛麼。果然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纔發。心甚生疎。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纔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即到雲棲山中。書一偈示眾云。

  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要識生死心。癡愛便是生死根。不拔其根難解脫。癡愛即是念佛心。即將念佛斷癡愛。癡愛若能念念斷。心心彌陀全身現。即此便是真精進。不可一念暫忘却。淨土就在淨心中。不得向外別尋覓。

示西印淨公等。有云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捄頭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是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佛祖修行之要。唯有禪淨二門。兼以萬行莊嚴。是為正修行路。比來學人。參禪者。多被邪師過謬。引入邪見稠林。墮我慢魔增外道種。是大可憂。況十無一人得解脫處。似此不唯自誤。抑且誤人。可不懼哉。是故。老人極力主張淨土真修。最為要妙。然念佛雖易。世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但不知念佛時。須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妄想。貪嗔癡愛。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提一句彌陀過日。能如此用心。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死生淨土之時節也。

壽昌無明慧經禪師(嗣廩山忠禪師)

師。諱慧經。號無明。撫州崇仁裴氏子。母初產難。祖父誦金剛經。遂得娩。因名慧經。頴異不羣。形儀蒼古。若逸鶴凌空。天性澹然。無所嗜好。九歲入鄉校。便問浩然之氣。師異之。居恒無意於人間世者。年十七遂棄筆硯。慨然有向道志。偶入居士舍。見案頭金剛經。閱輒終卷。如獲故物。士奇之。由此斷葷酒。決出世志。時蘊空禪師。說法廩山。遂往依之。執勞三載。不違師訓。甞疑金剛經四句偈。一日見傳大師頌曰。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師不覺灑然。有徧界放光明之句。偶閱大藏一覽。至宗眼品。始知有教外別傳之旨。至於五宗差別。竊又疑之。迷悶八箇月。愚愚若魯。人以患癡。久之有省。於是。切有參究志。遂辭廩山。至峨峰深處。誅茅以居。誓不發明大事。決不出此山。三年人無知者。因閱傳燈。有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師於是。疑情頓發。至忘寢食。一日。因搬石堅不能動。極力一推。豁然大悟。衝口說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歸呈廩山。山為印證。後住壽昌。親自開田。日供三百眾。暮歸即說法要。末後預知時。乃誡曰。古人護惜常住。猶如命根。老僧不惜身命。為安常住。吾自此不復砌石矣。手書遍辭遠近道侶。勉以叩己真參。遂端坐而化。憨山謂。師峻節孤風。誠足以起末俗。至其精進忍力。當求之於古人。雖影不出山。而聲光遠及。果言不謬也。師示曰。學佛道者。第一不得住學地。要行到佛祖田地始得。故善財參一百餘城。但言我先發菩提心。云何教我學菩薩道。如云無有一法可得。名菩提心。從上諸祖所得。豈有少法可得也。故僧問九峰虔曰。祖祖相傳。復傳何事。峰曰。釋迦慳。迦葉富。僧問。如何是釋迦慳。峰曰。無物與人。僧曰。如何是迦葉富。峰曰。國內孟甞君。僧曰。畢竟傳底事作麼。峰曰。百歲老人分夜燈。你仔細看。是有學是無學。雖然如是。直是行到。方知有此事。但行不學。十有九到。但學不行。十無一到。學行兩全。十修十到。故釋迦六年苦行。達磨九年面壁。馬祖二十年不開口。趙州八十歲猶行脚。古今得此旨者。筆言難盡。一箇個都是實行上。做一時打破漆桶。自然頭頭上合。物物上明。古今用不盡底。到手了也。要用時。果如貧婆[打-丁+婪]草。隨手拈來。不行但學。縱在三藏腹中穿下過。千七百則透將來。及乎定業到時。未免一場熱閙。想無別念。只是啊[口*耶]。然定業者何。即是無始熟用之境也。雖知此咎。盡力掃除。愈加紛雜。行力不久。雖然進修。又不知不覺。

  打合混作一塊去也。若要定業冤家散去。第一不得打埋他。但把箇敵生死的話頭。頓在面前必然。胡思洞裏。這些閒神。野鬼妖狐。怪類魔眾。都近不得也。昔槃特伽尊者。曾持掃帚二十年。生死心破。證無生忍。安有盡力行持者。而不瞥地耶。切莫恣肄言易。山僧三十年來。著實力行。尚自走作。何況不下死工夫。得成就哉。故汾陽云。古人二三十年。方纔成辦。況乎今時。予每向人前。不敢言易。不是用實力。曾覷破古人巴鼻。安敢說這箇話。定不是饒舌瞞人。瞞人之罪。定非輕也。眾等若肯發心。從善財本分上用底。諸師話頭上做將去。憤然一念。弗計遠近年月。管取有日。如雲開見月。大地光輝。就解向佛。未行到處。把關下寨。攔擋野狐。揀辨是非。入平等際。却不被六師牽入社火隊。誘壞後昆。污凟先聖。真師子兒。一撥便轉。決擇種性。若非飲光別傳印子上的。縱是足踏蓮花。頭垂寶葢。辯若懸河。橫身宇宙。一定當面便吐。何則。祇要選取一箇。定乾坤底手段。沒渣滓的心腸。扶振宗風。作將來眼。佛法千生莫遇。祖道萬世難逢。某幸緣一遇。如獲無孔鐵鎚。身心迷悶有年。忽於大好山過。如得至寶。忻躍未已。迨至今時。用度不盡。伏冀當來好心珍重。師常淨土法門示人。念佛偈曰。

  念佛人要心淨  淨心念佛淨心聽  心即佛兮佛即心  成佛無非心淨定  念佛人要殷勤  淨念相繼佛先成  佛心充滿于法界  一念無差最上乘  心念佛絕狐疑  狐疑淨盡即菩提  念念不生無繫累  十方三界普光輝  念即佛佛即念  萬法歸一生靈燄  靈燄光中發異苗  自然不落諸方便  念佛心即淨土  淨心諸佛依中住  念佛心勝萬緣空  空心早上無生路  念佛人要心正  正心一似玻璃鏡  十方明淨物難逃  萬象森羅心地印  念佛人要真切  切心念佛狂心歇  歇却狂心佛現前  光輝一似澄潭月  波瀾浩蕩不相干  聖凡示現離生滅  念佛心聽時節  時節到時心自悅  似遭網打破大散關  如失珠抒教黃河竭  見有是利不思議  非為饒舌為君說  念佛心須猛究  直下念中追本有  非因念佛得成佛  佛性亘然長不朽  剔起眉毛須自看  瞥然親自忘前咎  念佛人有因由  信心不與法為儔  參禪講解全不顧  直下心明始便休  露地牛畊翻大地  漫天網收攝貔貅  生擒活捉威天下  越祖超宗異路頭  普勸念佛參禪者  莫把家親當怨讐

福州皷山永覺元賢禪師(嗣壽昌經禪師)

師。建寧蔡氏子。為庠生時。讀書山剎。偶聞僧偈思出塵。參壽昌於董巗。呈南泉斬猫頌。昌曰。此事。不可於一機一境上取。則須是百匝千重。垂手直過。尚當遇人。所謂身雖已在清霄外。猶更將身入眾藏。是參學眼也。因勉看雲門乾屎橛。年四十棄家。依壽昌落髮。一日遇昌田中。歸逆問曰。如何是清淨光明身。昌振衣而立。師曰。秪此更別有。昌拂衣便行。師入方丈禮拜。不及啟口。昌連打三棒曰。向後不得草草。作禮而退。師偶聞僧誦曰。諸佛罄欬。俱共彈指。乃徹見壽昌用處。有偈曰。金雞啄破碧琉璃。萬歇千休秪自知。穩臥片帆天正朗。前山無復雨鳩啼。住皷山。猶信六字彌陀。為末法津梁。乃宗雲棲。撮念佛旨要。以示眾。

一淨土教源

昔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說種種法。普逗羣機。不過去其習氣之穢。以還我本來之淨而已。但機既不一。教亦千殊。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穩。收功最速者。則莫如淨土一門也。淨土者何。謂。太虗空中。國土森列。有淨有穢。眾生心淨則生淨土。心濁則生濁土。生濁土。則障累日深。善法難成。生淨土。則障累日蠲。善法易就。故學道之士。必須揀其淨穢。即淨土之中。亦有種種差別。其最為殊勝者。則西方極樂世界也。此世界。乃阿彌陀佛無量願力。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故。其功德莊嚴。大非諸方之所能擬。其中有事有理。修者不應偏廢。何謂事。經中所列淨土一切事相。是也。何謂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一心。是也。雖曰唯心淨土。而不妨有極樂世界。以世界即一心之所現也。雖曰本性彌陀。而不妨有極樂教主。以教主即本性之所成也。雖寂然無生。而不妨熾然有生。以往生而本自無生也。高明之士。多樂於談理。而詆笑事行。中下之流。多執於事行。而迷昧實理。全不知理無事外之理。事乃理中之事。執理而廢事。反有落空之禍。執事而迷理。猶有往生之益。豈可慕空談而受實禍哉。

二念佛正信

修此法門。首要正信。三世諸佛諸大菩薩。以及歷代祖師。並由此信而後能入。若無此信。則遲疑而不決定。虗浮而不真實。毋論其不肯修習。即肯修習。而若有若無。或作或輟。無斬釘截鐵之能。無射石沒羽之意。豈能成就。此希有功德哉。蓋緣我等凡夫心暗識劣。束於近習。不能知遠大之域。幽微之境。纔見非常之事。便疑而不敢信。所以凡夫秪當確遵佛言。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說誠實語。絕無虗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乎。所信佛言。凡有二門。一信其理。二信其事。信其理者。信我心便是淨土。我性便是彌陀也。信其事者。信西方果有淨土。西方果有彌陀也。雖有其理。而全理成事。如海印之能現萬象。雖有其事。而全事是理。如萬象之不離海印。亦一亦二。非一非二。如是信解。名為正信。如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是謂偏信。非正信也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必須博問先知。廣考經論。則羣疑自然冰釋。正信自然現前。方能發起大願。策起大行。直取菩提。不在身後矣。有等。天資高妙。纔看經論。便謂渠得正信。却被習累牽倒。不能轉動一步。不知此但浮解。非為正信也。如信虎能噬人。豈敢輕攖。如信鴆能毒人。豈敢輕甞。今甘遭噬毒之禍。而不之悔。則不信孰甚焉。倘是特達丈夫。便請從茲放下。

三念佛正行

淨業行人。既具正信。當修正行。依真歇云。將這句佛。當個話頭。二六時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超登佛地。此理持也。若事持者。專其志一其慮。秪將一句彌陀佛。靠著如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應緣接物。也如是念。縱遇順逆境界。也如是念。淨念相繼。自得心開。與前理持者。未甞少異。若未得心開。臨命終時。定生彼國。亦非中下之品矣。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純。必須隨力修習。或晨昏禮念。或清晨十念。積功累德。漸培善果。要在信願堅固。臨終必獲往生。但品位稍卑。見佛稍遲矣。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惡也。

四兼修眾福

淨業行人。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必須廣修諸福。以為之助。觀無量壽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足具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肇法師云。有為雖偽。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為雖真。執之則慧性不朗。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淨土。速成佛果菩提者。須是專以念佛為正行。更以福德為兼修。晨夕。常勤供養三寶。禮拜懺悔。布施持戒。潔白三業。增修淨緣。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淨土。成就念佛功德。可謂順水行船。更加艣棹矣。

五念佛正願

慈照導師云。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虗。行願雙資。方登寶地。故凡念佛者。必發正願。正願者。非願人天福報也。非願權乘小果也。非願我一人得生淨土得證菩提也。乃是願一切眾生。同生淨土。同證菩提也。此願一發。即能具無量功德。能消無量業垢。能破無量魔網。永為成佛真種。即所謂菩提心也。故行人。宜日日如是發。時時如是發。願力堅固。無有變異。則一切萬善悉成。淨土正因。菩提妙行矣。又何慮其不往生乎。

六臨終正念

淨業之功。雖積於平日。而臨終最後一念。最為緊要。蓋以生淨生穢。入聖入凡。唯此一念。為之轉移也。每見念佛之人。尋常俱說求生淨土。及臨命終時。多無正念。或貪生怕死。戀此皮囊。或目顧妻兒。難忍分別。或繫綴家財。放捨不下。或因境界不順。抱恨而終。或因病苦逼迫。飲痛而去。既失正念。甘從淪墮。我今勸。行人到此。秪要諦信經文。堅凝正念。百般放下。念佛待盡。嗚呼。死門事大。頃刻來生。一念差錯。歷劫受苦。可不慎哉。

紹興雲門湛然圓澄禪師(嗣大覺念禪師)

師。會稽夏氏子。母夢僧而娠。長而親沒。窶甚。充郵卒。因錯投公牒被攝。懼辱走投隱峰。峰示念佛是誰。三日夜有省。遂往天荒山妙峰和尚處剃髮。偶聞僧論傅大士法身偈。便能記持經書。解一切義理。尋往雲棲受具。返即掩關寶林。因憶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乃大發明。頌曰。舉一舉二別端倪。個裏元無是與非。雪曲調高人會少。獨許韶陽和得齊。二老何曾動舌。諸方浪自攢眉。擬議鷂過新羅。刻舟求劍元迷。詣雲棲棲。舉高峰海底泥牛話。師推出傍僧曰。大眾證明。棲頷之。又火浴僧回。棲問。亡僧遷化後。向甚麼處去。師出曰。謝和尚掛念。棲休去。慈舟念禪師。自北京來說法止風塗。師以所悟求證呈偈。相印可。遂定師資之禮焉。開法雲門廣孝。上堂。雲門扇子[跳-兆+孛]跳。今日拈來好笑。云何露柱懷胎生個兒子。高叫大眾。且道。是何音響。還有人知消息麼。若無人知山僧代通去也。作哇哇聲曰。諸人若還解笑。一切不曾欠少。若欲更問。如何驢年去也。未了眾中還有問話的麼。若有出來秪要打草驚蛇。僧纔出。師曰。真是一場業地。捉拄杖下座。師平生。勤修淨業。作。

  念佛歌云

  百行無如念佛好  念佛之人少煩惱  忙閑不廢用工夫  他日免受閻王考  行也念住也念  行住之中著方便  法法頭頭本現成  何須更問娘生面  坐也念臥也念  散亂昏沉打一片  圓淨明珠照大千  此界他方都踏遍  極樂國去不遙  目前一念可頓超  落華流水演真諦  有情妄謂隔雲霄  七重樹寶間錯  琉璃為地黃金閣  香風吹體適溫和  飯食訖已作天樂  我將極樂比娑婆  娑婆世界有八苦  世人不信聽我宣  一一為君從頭數  一生二老三多病  愛別離兮不長命  冤憎會兮人怎逃  求不得兮五陰盛  此之八苦亘古今  欲免除是悟無生  不爾饒住非非想  那能逃得死生侵  我將娑婆比極樂  二者相較真不若  此土事事屬無常  彼方法法皆正覺  九品蓮黃金臺  曠劫彌陀發願來  若有眾生稱我字  一念花中長聖胎  生極樂無他方  彌陀切勿論閒忙  工夫純熟心花發  大地山河盡放光  念佛好須及早  勿使光陰暗棄了  屈指低頭論古今  英雄多少埋青草  君不見王龍舒  一生勸人念阿彌  臨終立化顯靈驗  筆尖頭上現神珠  又不見荊夫人  時同婢妾誦真經  身雖未出娑婆界  上品蓮華標姓名

角虎集上卷

  角虎集卷下

  廣信博山無異元來禪師(嗣壽昌經禪師)

師。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葷血酒漿。不入於口。十六遊金陵。聽講法華。喟然嘆曰。求之在我。豈可循文逐句哉。遂禮五臺靜庵剃髮。參壽昌數載。後居一室。聞護法神倒地。不覺心開。呈偈曰。玉山誘一言。心恢語路絕。幾多玄解會。如沸湯澆雪。沒巴鼻金針。好因緣時節。梅蕊綻枯枝。桃花開九月。觸目如休辯。別。急水灘頭拋探篙。溺殺無限英雄客。昌額之。遂記莂師禪淨雙修。每示眾云。單提一句彌陀。當以信行願為資糧。信得自心有成佛底種子。信有淨土可生。信我將來必定見佛。畢竟成佛也。行者念念無間。如人行路直至。到家乃可。願則願自己生淨土。更願盡大地人。同生淨土耳。

  行人。念佛正當發願往生。不可接目前淨土。大方之家。安可滯一隅。謂之心淨土淨。正所謂乘大海。認浮漚為全潮者。不亦迷乎。雲棲師翁云。執事而背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執理而背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劵。夫蒙童讀書。雖不解義。而終有開曉之時。貧士獲劵。縱堆積如山。終無管業之理。果將一句彌陀。念教不念自。念究竟到一心不亂。則惟心之理。不言可喻。又何妨發願往生乎。達惟心之境。終日生。而不妨無生。終日無生。而不妨往生也。又何況念空真空。生徹無生乎。

廣信瀛山雪關智誾禪師(嗣博山來禪師)

師。上饒傅氏子。八歲辭寡母。依景德傳公出家。傳。矜師體羸。教以頂禮觀音大士。忽夢手摩其頂。肢骨漸強。泛覽羣書。[奭-人+大]然意解。一日。見壇經火燒海底句。疑之參博山。默究船子藏身公案。偶見槽廠拽磨。忽然磨鼻拽脫。遂有省。呈偈曰。直下相逢處。由來絕覆藏。舌頭元是肉。嚼破也無妨。山可之。余集生居士。問永明禪淨四料揀餘即不問。如有禪有淨土。為當參學。事畢旋取西方。為復直下單提。潛續淨念。就中不無抗互在。請和尚。特為現前淨眾。放開一線道。

  師答云。永明大師。深憫此事。垂手拯拔。使知真禪宗。即是真淨土。惟心之外無別佛。真淨土即是真禪宗。惟佛之外無別心。以心佛不可岐。而二之。禪淨不可離而異之。故揀云。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苟見真虎。似不必有角。亦能噬人。苟悟真禪。似不必修淨。亦能成佛。然虎既獰。而復有角。虎愈雄威。禪既通。而兼有淨。禪愈發明。以沉空守寂之枯禪。不若提醒念佛。亦得三昧故。復揀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以靠實踏穩之淨土。遠勝狂解失心。何關正悟。故復揀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其無禪無淨。原是毛道凡夫。既永無開悟之機。復迷却往生之路。宜其苦受在紩牀銅柱之間。自取輪迴。佛亦難救。故佛闢淨土一門。圓收廣攝。苟具信行願三種。則雖不悟惟心不見真佛。若肯持名念佛。所謂纔稱寶號。即投種於蓮胎。一發信心。便標名於金地。以戒善雖享天宮之福樂。下品亦能勝其人。以蜎蠕雖墮飛走之微軀。佛光亦能觸其類。臨終十念。旃陀羅帶業往生。舌吐蓮華。鸚鵡鳥。立亡奇特。是知念佛普被三根。聖凡齊遊四土。漫天布網撈摝。大地羣靈。苦海駕橋。度盡有緣種類。永明往矣。誰作梯航。余謂。雲棲大師。悲心智廣。乘願再來。禪淨互融為一貫。宗教博綜為圓乘。昔金華宋景濂學士。悟前身為半塘書經長老即壽師。脫胎應現。然則二百餘年以來。永明老人。安得久潛化迹。倦於津梁。而徑篾聞其影響乎。今觀彌陀疏鈔。博採廣羅。抽宗鏡之精華。釀成美味。換禪門之格調。振起蓮宗。所謂滔天之際。尚作慈舟。大夜方沉。猶為寶炬。此永明而遯入雲棲。藏真禪於淨土。移少室於東林。非具眼者。曷能辨其來繇知其作略。可謂埜色更無山隔斷。天光直與水相通。佛不云乎。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此可證也。

杭州徑山覺浪道盛禪師(嗣東苑鏡禪師)

師。建寧張氏子。十九歲見大父歸寂。自疑曰。這一點靈明。向甚麼處去。一日聞猫呌。有省。遂往瑞巗剃落。參博山於董巗受具。是冬。謁東苑。苑細究其生平參證處。及徵詰五家門堂差別之旨。師恣意披其所見。苑感嘆曰。不期子乃能深入此秘密法門。吾壽昌這枝慧命。屬子流布去也。遂付以衣拂。師願廣悲深。匡時救弊。甞提六字公案。弘揚淨土法門。以示眾云。

念佛直指圖

佛祖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善用心。與占地步。而端趨向也。佛法之要。莫過於參禪念佛。持呪修觀。習經論持戒善也。而念佛三昧。最為尊特。葢人秪有一心。既此一心。全提心佛。則一切妄念雜念。皆攝歸於不亂之正念。無始業識種子。悉融化。為獨露之真心。不別參公案。而話頭自親。不細審戒律。而梵行自淨。不修觀法。而諦理自成。不持呪心。而神功自顯。不分別名義。而旨趣自臻。不涉歷階梯。而地步自到。正以全提心佛。萬法皈依。不假方便。自得頓超。更無傍瞥偷心。而能分心。劫奪其快捷。此法門。自遠公開宗。結社於廬山。如十八高賢輩各感應。及臨終見佛。聖境現前。而得往生者無筭。是皆一生取辦。不待來世再修。所謂一句。了然超百億。不歷僧祗獲法身也。嗣是長安善導(光明法師)。南嶽承遠(般舟和尚)。雲峰法照(五會法師)。新定少康(臺岩法師)。永明延壽(智覺禪師)。昭慶省常(圓淨法師)。長蘆宗賾(慈覺禪師)。至我雲棲蓮池大師。中興淨業。集眾大成。為第八祖。正予所謂。結束百千三昧法門。指歸一句念佛要旨。披六度而嚴法身。攝羣機而趣正覺。開化之盛。誠耀古彌今矣。蓋以念佛念心如投胎帝王。即是王子。即登王位。其用心之圓。地步之高。趣向之上。非同臣僚從科第。而漸次進取。始得親近尊貴也。故吾特作此圖。以百丈禪師全提向上之正令。以明馬祖即心即佛之宗旨。參合靈山極樂二如來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秘要也。

元旦茶話

問。念佛法門。亦可見性成佛乎。

  師曰。此當念喚醒主人公。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全提宗旨也。參禪雖為直指。悟入者難。惟念佛乃真圓頓法。古人指念佛為捷徑。猶未盡其善。捷徑。雖異於曲路岐途。未免從門外而入。今主人現坐堂皇之上。自呼自醒。豈有含元殿上之人。更覓長安之捷路乎。故吾以念佛即念心使常住真心。圓明淨炤。不向外馳求。則超出聖凡善惡是非大小偏圓諸對待之外矣。今人。不知自心念自佛。強立西方許多名相。轉使此心王。向諸心所法上。比量較計。是令殿上帝王降階而與羣臣黎庶。較貴賤也。是復令殿上帝王。轉向士庶位中。求科第進取。而後再進王位也。夫此內紹宗旨。不繇臣僚功勳而入。所謂諸三昧中之王三昧。既謂之王三昧。何可與心所法。及諸名相。六度萬行。差別進修相比量哉。今日無真念佛者。皆主持蓮宗之人。悞此心王之佛。流落他鄉耳。如主人在家中坐。忽有客從外來。呼主人在家否。若真正主人合應曰。儞喚我作甚麼。若此時自己作主不得。却向外亂走。客復呼曰。主人儞歸家來。與儞說話。彼主人聞呼之急。愈走遠去。如人追賊相似。愈呼愈趕。不著且不計千山萬水。拋家棄土去。又安得自悟主人元在家常住坐乎。嗚呼大地眾生。皆是昧自己主人。棄家亂走者。惟我彌陀慈父。念此眾生如一子。念念欲呼彼在家中住坐。莫向外馳求也。

  問。今人既拋家外走。呼之不回。亦要設法比喻。令其歸家。不亦有捷徑之路乎。

  師曰。善。此亦喻言。人走在他鄉。須歲月始得歸家。不見達麼云一念旋機。還同本得乎。此眾生。心迷家外走。如人身子睡在牀上。夢馳萬里之外。或見天堂之極樂。或見地獄之極苦。或見刀兵水火。賊盜劫殺。或迷妻子名利恩愛。或於冤家業障。罪犯臨身。或於朝廷邊塞軍國大事。不勝憂悲苦惱。驚魂駭魄。大呌救苦。阿彌陀佛驚回大夢。原來身子猶在牀上。雖則通身汗下。亦不曾移寸步出故鄉也。安可以他鄉實法會耶。故曰。念念呼醒夢中人。自悟本無生死心。今人睡熟沉酣。不能自醒。必須眷屬親友。呼之推之。錐之劄之。伶俐人。一呼便醒。沉重人。再如推呼。若更睡死沉迷。如皮下無血漢。不免深錐痛劄。入於骨髓。而究其必死之疾。如果死而不返。此一念佛心。猶足為九轉還丹。起死回生。肉白骨而返靈魂。惜乎。世人不知念佛之靈騐如此。

  問。吾師不惜廣長舌。為古今迷倒。痛說此法。秪如念佛。即是念心。何不令人念心為直指乎。

  師曰。眾生心多不淨。止以妄想愛欲多。牽入輪迴生死。此等妄想愛欲之心。不是地獄心。即是餓鬼心。不是畜生心。即是修羅心。不是五逆十惡心。即是貪嗔妬痴。貢高我慢。殺盜婬妄。僭竈篡亂之心。此心何可念哉。世間最可念者。父母有時照應不著。或病患之至。雖呌爺娘。不能免其苦。至若妻子恩愛。兄弟朋友之好。子女玉帛。珍寶車馬。宮室土地。乃至萬乘之尊。極品之貴。一旦生死禍患。毫無能救。返而求之。最親莫若自己。身手頭目。耳鼻口舌。互相愛護。一朝目昏耳聾。手攣脚硬。咽硬舌結。氣息不通。則心志神魂。皆顛倒迷亂。而不能作主。況身外之法。何可念哉。身外之法。既不可念。則心上之法。如平日能文章。能詩偈。能道理。能經濟世事。能明經教妙義。能參公案機鋒。及到一口氣不來時。畢竟心思不及。擬議不能。惟有自己這念佛心。自為主宰。始得自由自在。超超乎聖凡善惡。生死妄業之外。豈非百丈所謂靈光獨耀。迴脫根塵。體露真常。即如如佛乎。

  此一心念佛。是諸三昧中三昧王。如悉達太子。投胎于淨飯王夫人腹中。纔生下地。已是天上天下獨尊。亦便是飯王太子。父王之天下國家。皆是太子所有何用如臣子。從一科一第。取功名爵位。以至極品。而後始有國土哉。秪此一念。妙圓真心。天然尊貴。逈絕聖凡。真是佛頂門上生出。秪恐不是真佛種子。不愁成佛不解說法不獲莊嚴也。且如何是真佛種子。即此一心不亂。真能時時現前。念念相續。自然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安肯如諸小教漸門。修一功立一行。斷一惑進一品。漸漸積功德歷階梯。而後到極地也。若謂我不曾修六度萬行。何以能成就國土莊嚴。不知一滴之水。投于大海。則收盡百川之味。一心投於圓覺。則統眾德而大備。爍羣昏而獨照。一針中於太極。則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所謂銷我憶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與彈指圓成八萬門。一超直入如來地者。惟此最上一乘妙心。足當此旨。

  我此念佛三昧法門。獨取一心之純粹精。如大易之乾卦六爻。上下內外。無非一純粹精。更無生尅制化。及諸變易反覆之雜體。所以謂之純。亦不已大明終始時。乘六龍以御天。纔見有潛。見愓躍飛亢。便有六首。不能用九矣。惟不見六龍之有首。則純一統天。乃見天則之不雜也。此念佛三昧法門。獨大易重乾。足以比喻。其餘六子。及八八六十四卦。皆陰陽六錯。破體不純。不可謂時乘六龍以御天。亦惟念佛王三昧法門。可配善財童子純一無雜之心。能入一真法界毗盧藏身之三昧。是故阿彌陀佛。在極樂為無量光。在華嚴。則是法界藏身之王中主。于宗門。則可以配天然尊貴。還鄉盡是兒孫。事祖父從來不出門。而常寂光土清淨法身。亦不必推爺在裏頭也。豈非天上天下。向上全提之妙旨哉。

念佛要旨

諸佛。甞覺不迷。如日輪當空。更無迷昧。眾生。甞迷不覺。如色想在夢更無覺明。是故念佛最為直捷。以念念喚醒。自家主人公。則不復迷於根塵識界之生死輪轉也。所謂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此葢念佛一心不亂。如獅子哮吼。象王蹴踏。有何妖狐怪獸。能當其聲勢而不消滅乎。然念佛。貴念念無間。純一不雜。自能作主。不為妄想所遷。則神純臻化。速成三昧矣。

念佛以全提一心成淨土說

法界一切含生。元同一個心性。只因一念妄動。遂自各成異途。所以念善則從善。念惡則從惡。念有則墮有。念空則沉空。念妄則逐妄輪迴。念真則歸真常住。是故。眾生因念動處。而向外流轉。諸佛亦因念動處。而向己歸還。馳之遠者。愈散而愈迷。返之近者。愈收而愈悟。所以迷者亦有深淺。悟者亦有頓漸。收者亦有權實。求者亦有速遲。種種設化投機。無非即念接引。然百千三昧法門。其最捷最頓。直指全提之法。莫過於自心念自佛。自佛念自心。為因果不二。本始同源之妙也。況人以一心為本。萬法為用。苟能一心自念自佛。則念念頓超自覺聖智。又有何法。不從吾自心之佛而發揮哉。乃至百千方便。互相攻擊。無非欲令眾生。發真歸元。不為妄想之所轉耳。至于說彌陀經。更不分真別妄。較實論權。並無頓漸偏圓之可拘。亦無始終大小之可判。直是全提一心不亂。清淨解脫之法。使彼一切有見無見常見斷見之凡夫小乘邪人外道。一一皆得頓發自心。超越世出世法。而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也矣。

  世人。孰知此經大旨。妙在不立依真起妄。返妄歸真之語。但敘彼佛現在說法。其極樂世界依正報相。有如是樓閣階道水鳥行樹。有如是聲聞緣覺菩薩眾會。皆是如來一心清淨行願之所作也。若有善根之人。發願往生。執持名號。毋論一日七日。但能一心不亂。自然頓斷生死命根。現前感應。道交即時。親見彼佛及諸聖眾。豈非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乃吾自心佛性現量所成就之功德莊嚴哉。而六方諸佛。恐此土眾生深信不及。蓋以一向聞佛說法。種種教人觀察修習六度萬行。然後始得到佛境界。如何此會但教一心持名。不假方便。即得成就如是莊嚴。所以出廣長舌。異口同音。稱讚我佛一心持名之法。是眾生難信之法。是諸佛難行之事。汝等眾生。常信一心念佛。是諸佛已會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之所護念者也。

  若能深信一心持名。則心心清淨。念念解脫。根根塵塵週徧法界。皆成莊嚴淨土矣。豈非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微塵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哉。我佛正以一切眾生病。在多知多見。若更立知見。而破知見。反生知見。而病其知見也。是故但教彼一心持名。不假觀行。自成觀行之功。不假破立。自成破立之因。若於一心不亂之中。復作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等解。不亦大失其一心不亂正旨乎。又況以寂照能所。止觀是非之名言分別。反惹起他五濁眾生邪見邪緣。而誤其自心清淨現量之正法乎。

  余所謂念佛之法。妙在全提。當人本心自性。不可思議威力。使其念念憤烈。時時逼真。自然超越世間。以獲自在殊勝。豈不與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旨相參哉或有信此言。是直指之妙。可以普攝三根而歸正覺。何淨土蓮花。乃有九品之次第乎。雖此一心自覺聖智。法門元無等級。其如眾生根性。有大小之別哉。若能了此全提一心之旨。則知千紅萬紫不異春光。萬派千流皆同濕性。至於水漲船高。泥多佛大。又在行力之勤惰。與信願之淺深耳△當知。六道凡夫。必須念此心佛。始得疾了生死。二乘聲聞。必須念此心佛。始得疾越偏空。大乘菩薩。必須念此心佛。始得疾超法界。是故普賢長子。亦必念此心佛。始得圓滿華藏之莊嚴也。嗚呼。如此自念心佛。須深信此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始得轉身一路。身裏出門之生機也。不則正好參研雲棲大師彌陀疏鈔。其中融通藏海。透徹化機。而廣大悉備。無所不極其至矣。

佛日石雨方禪師(嗣湛然澄禪師)

師云。念佛有多種。有漸。有頓。有頓中漸。有漸中頓。如今人油口念佛。雖然也不知觀相。也不識西方。他後直至善惡業報盡時。這一句油口彌陀。也用得著。若是頓念的人。直下持名。或一日。或七日。念得一心不亂。不獨死後往生。即現身彌陀。全身顯現。更有要識念佛是誰的人。隨念隨扣。扣到無可扣處。忽然撞著。此便是頓中漸念的人。頓中頓者。也不管儞西方東土。也不管儞靜念散心。只要一句念得著。便是好手。所謂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雖然古人為甚麼。又道。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參。

越州西遁居士祁淨迢(嗣三宜禪師)

公。字季超。居學校中。有出塵想。尋訪知識。研窮個事多年。既契旨乎言外。遂印心於三宜和尚。惡祖庭秋晚襲其位者。多有解無行。因編宗門崇行錄以勵之。每以淨土一法作末後句。晨夕念佛。求生西方。為淨社。撰緣起云。淨土一門。吾佛宣之於先。諸聖僧修於後。其為度生死寶筏昭昭矣。自法運下衰。狂慧之流起而掃之。方自負。高玄超越。不知已入斷常二見。而莫之救也。請試言之。夫掃淨土者。大抵引心淨土淨之說。以為惟心淨土已耳。豈更有一土。為吾所往生乎哉。葢以心為谿達空虗之心。而已病於斷。以土為心外實有之土。而已病于常。不知言心則山河大地。正吾心也。心淨則山河大地。正吾淨心也。此之謂惟心淨土。而心淨土淨也。若如狂慧之徒。則但許有空空之淨心。而不許有即心之淨土。是推土于心之外矣。豈非外道之見乎。掃念佛者。大抵引有念成邪。無念成聖之說。以為一念不生足矣。何更多此一念。以執持名號乎。彼蓋以為頑空灰滅之無。而已病於斷。以念為實有自性之念。而已病于常。不知妙無。原非斷滅。則妙有即妙無也。諸念。本無自性。則見性即無念也。此所謂聖邪之分。在有無之間也。若如狂慧之說。則但知滅念為無念。而不知即念之無念。是撥有於無之外矣。又豈非外道之見乎。茲有憫此二念之徒。慨然語予曰。世誠不乏盲修淨土。不悟惟心土者。然其病猶易治也。惟拾禪宗之餘唾。昧大慈之方便。負莾蕩之狂見。入外道之罥網。病在膏肓。治之較難。故療之須亟。吾將合禪淨。融事理。挽頹風。報佛恩。公其為我作緣起。告之眾善。予曰。吾素志也。佛說淨土一門。乃大方便。速脫生死之妙法也。若能信得此念佛者。即是彌陀法界全身。即是無量諸佛法界全身。則彌陀接引願力。即吾人念佛之力。吾人念佛之力。即彌陀接引願力。原無彼此。亦非感應。如大海中漚。東沒西湧。有何間隔。有何程途乎哉。蓋此一念。原具如是不思議神通妙用。惜乎。人人自有。不自知耳。若于知生知死處。不能無疑。急宜深信。此一門將一句彌陀。靠定如一座須彌山相似。八風萬緣。推引不動則念念是彌陀放光。時時是彌陀說法。永明云。萬修萬人去。非欺我也。如或偶然失手。將一座須彌山。一推推倒大地。平沉虗空粉粹。且道。諸佛彌陀。與大眾立在何處笑笑。

  居士。又作淨土偈小序云。常見狂慧之流。倚禪宗輕淨土。人謂其不識淨土之旨也。余謂其正不識禪宗之妙。夫既知禪宗。則婬坊酒肆。無非道場。豈七寶莊嚴。獨非道場乎。樵歌牧唱。皆演般若。豈金口宣揚。獨非般若乎。粗言細語。皆第一義。豈執持名號。獨非第一義乎。古大老。即偶有呵斥念佛者。獨不見其呵佛罵祖耶。若見其斥念佛。便謂是掃淨土。則呵佛祖。是亦掃禪宗矣。是皆死於古人言句中者也。故吾謂真悟禪宗之人。必圓禪淨之旨。而不墮偏見。執偏見者。必非悟禪之流也。

  一壑子曰。衲僧行履。如空中鳥跡。水面魚踪。有時一口吞盡千佛萬佛。有時千聲萬聲不離這一佛。其機其用。神妙難思。如博山老漢。得蓮池法音。唱無明曲調。和之者。有雪關誾覺浪盛等。以至散木一枝。覆葢天下個個妙樹。嘉猷深明的旨。剎剎見如來。那伽常在定者。而瀛山更有云。持名念佛。以一心不亂為宗。乃一種緊峭簡捷工夫。妙在提頭知尾。就路還家。程途億萬。七日可期。往生一念。相應圓頓。即名成佛。可謂尋龍捉脈。擒賊滅魁。徑中之徑也。靈谷有云。念念攝六根。淨極光通達。念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念念妙蓮花。因果全一致。念念無生忍。身心如幻化。念念心花開。九品齊見佛。念念無量壽。元不住涅槃。念念法中王。于法常自在。念念我全提。更無如佛者。嗟乎。靈谷之風翻巨浪。瀛山之雪滿長安。殆為學地中人。出一身冷汗。透骨泌心去也。厥功厥德。豈淺鮮者哉。

雲門宗

  秀州本覺守一法真禪師(嗣圓照本禪師)

師。江陰沈氏子。著澄江淨土道場記云 天台鳳師。學智者教傳于澄江人。既順化矣。乃念茲世於諸度門。孰為善巧最徑要者。惟淨土法門。為得其歸。於是資彼樂施。敬嚴像設。建立道場。教人修行念佛三昧。與眾祈嚮。仍屬予以記之。予謂。淨土之說。經論尚矣。諸師訓辨。亦已詳矣。報騐間發。不吾欺也。世猶有疑焉者。葢以無明自障。理事不融故。按法華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況復一心不亂。於此求生。何獨不然哉。且見善不明。用心不一。則彼雖世間萬法。何往而不疑。何修而可至。獨吾佛之說也哉。要之惟當信受而已。不應疑其有無也。然則淨土果有耶。曰。不也。果無耶。曰。不也。亦有亦無耶。曰。不也。非有非無耶。曰。不也。是則淨土果烏乎在。離此諸見。即名淨土。即見如來。若聞是說。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決定得生。而無所生。以非莊嚴而莊嚴也。信心清淨。一念華開。全體現前。眾相具足。是心即佛補處何疑。已度生滅。得無量壽。其或於此未能信解。餘方便中九品具在(云云)。

越州天衣義懷禪師(嗣雪竇顯禪師)

師。世業漁。母夢星隕于屋。已而娠。兒稚時。坐船尾。得魚輒放去。父呵笞之。不為介意。長遊京師。遂依景德寺薙染。謁金鑾善。不契。復謁葉縣省。又不契。東遊至翠峰。謁明覺。覺問。汝名甚麼。曰。義懷。覺曰。何不名懷。義曰。當時致得。覺曰。誰為汝立名。曰受戒來十年矣。覺曰。汝行脚却費多少草鞋。曰和尚莫謾人好。覺曰我也沒量罪過儞作麼生。師無語。覺打曰。脫空漫語漢出去。尋為水頭。因汲水折擔。忽悟。作投機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峰頭獨足立。驪龍頷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覺聞拊几稱善。

  師甞修淨土。勤以勵人。室中問學者云。若言舍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舍之情。眾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修淨土者。當如何修。眾無語。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又云。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絕遺踪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東京慧林宗本圓照禪師(嗣天衣懷禪師)

師。無錫管氏子。謁天衣。衣舉天親從彌勒內宮而下。無著問云。人間四百年。彼天為一晝夜。彌勒于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證無生法忍。未審。說甚麼法。天親曰。秪說這個法。如何是這個法。師久而開悟。性喜寢。鼻息齁齁。聞者厭之。白于衣。衣曰。此子。吾家精進幢也。汝輩他日當依賴之。宋神宗最重師。甞召對。師翛然自如。無所加損。出都日。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師誨之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惟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者莫不感動 出世瑞光。開堂日。集眾擊皷。皷旋于地。圓轉震嚮。眾驚却。有僧出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言畢。失僧所在。自是法席日盛。眾恒五百。師平居。密修淨業。雷峰才法師。神遊淨土。見一花殊麗問之。曰。待淨慈本禪師耳。又資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花。人言以俟本公。有問。師傳直指。何得蓮境標名。答曰。雖在宗門。亦以淨土兼修耳。後臨終。安坐而逝。諡圓照大師。

  雲棲大師贊曰。蓋兼之義有二。足躡兩船之兼。則誠為不可。圓通不礙之兼。何不可之有。況禪外無淨土。則即土即心。原非二物也。其圓照之謂乎。

杭州佛日明教契嵩禪師(嗣洞山聰禪師)

師。藤州鐔津人。姓李。七歲出家。十三得度。明年受具戒。十九遊方。常夜頂戴觀世音菩薩像。而誦其號。必滿十萬乃寢。自是。世間經書章句。不學而能。得法于洞山。作原教論十萬餘言。以抗宗韓排佛之說。讀者畏服。後居永安蘭若。著禪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輔教編。以萬言書上進。宋仁宗嘉賞。令編次八藏。賜號明教大師。晚住佛日山中。作懷淨土詩云。

  耽閑戀綠潭  高超弄芳餌  何事卑王侯  其心越天地  皇皇古皇道  勞生自拘繫  不如歸去來  乘風拂衣袂

  金仙白玉京  去去何縹緲  樓臺十二層  玲瓏汎雲表  銀湟月為波  萬頃即池沼  芙蕖發異葩  佳音頻伽鳥  頓與人間遙  所思空杳杳

  空虗澄遠煙  霽色含秋景  思深每盤桓  駐目西峰頂  明月初團圞  可照佳人影  美人來不來  雲霞渺林嶺

  熙寧五年六月四日。晨興寫偈曰後夜月初明。吾今獨自行。不學大梅老。貪聞鼯鼠聲。至中夜而化。闍維不壞者五。頂耳舌童真。及常所持數珠。頂骨出舍利。紅白晶潔。狀如大菽。

東京法雲法秀禪師(嗣天衣懷禪師)

師。見李伯時善畫馬。呵曰。汝士大夫以畫名。矧又畫馬。期人誇妙。妙入馬腹中。亦足懼。伯時遂絕筆。師勸畫觀音贖過。黃魯直。工艶詞。師亦詆呵之。魯直笑曰。又當置我馬腹耶。師曰。汝以艶語。動天下人婬心。不止馬腹。正恐生泥犁耳。黃悚然悔謝。遂信心求道。

  示眾云。參學人。難得明心見性。猶須念佛。禮佛以作了事人活計何耶。蓋為了手的人持誦。則業障愈了。滯塞愈空。情識愈乾。心境愈寂。自性彌陀愈明。作用愈大。機輪愈活。說法愈無碍。惟心淨土愈顯。愈廣。愈受用究竟。若到佛果極頭田地也。只因圓滿。得個自性彌陀。惟心淨土。非別有所加也。

東京法雲善本大通禪師(嗣慧林圓照本禪師)

師。族董氏。漢仲舒之裔也。大父琪。父溫。皆官于潁。遂為潁人。母禱白衣大士。乃得師。及長博極羣書。清修無仕宦意。與弟善思。往京師地藏院。選經得度習毗尼。東遊至姑蘇。禮圓照於瑞光。照特顧之。于是契旨。經五稔益躋微奧。照令依圓通秀師。又盡其要。元豐間。被旨住法雲。賜號大通。僧問。寶塔元無縫。如何指示人。師曰。烟霞生背面。星月遶簷楹。曰如何是塔中人。師曰。竟日不知清世事。長年占斷白雲鄉。曰向上更有事也無。師曰。太無厭生。問若論此事。譬如兩家著碁。學人上來請師一著。師曰。早見輸了也。僧曰錯。師曰。是。僧曰。進前無路也。師卓拄杖一下曰。爭奈這個何。僧曰。秪如黑白未分時。又作麼生。師曰。且饒一著。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師曰。險。曰便怎麼去。又作麼生。師曰。百雜碎上堂。上不見天下不見地。逼塞虗空。無處迴避。為君明破即不中。且向南山看鼈鼻。擲拄杖下座。後歸杭州象塢。修淨業。定中見阿彌陀佛。示金色身。一旦告門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念佛。西向而化。

東京慧林懷深慈受禪師(嗣長蘆信禪師)

師。壽春夏氏子。生而祥光現舍。文殊堅禪師。聞師始生。往訪之。師見堅輒笑。母許出家。十四割愛祝髮。後四年訪道方外。依淨照於嘉禾資聖。照舉良遂見麻谷因緣。問曰。如何是良遂知處。師若洞明。出住資福。履滿戶外。蔣山佛鑑懃禪師。行化至茶退。師引巡寮。到千人街坊。鑑問。既是千人坊為甚麼。秪有一人。師曰。多虗不如少實。鑑曰。恁麼那。師赧然請益。鑑曰。資福知是般事便休。師曰。某實未穩。望和尚不外。鑑舉倩女離魂話。反覆窮之。大豁疑礙。呈偈曰。秪是舊時行履處。等閑舉著便誵訛。夜來一陣狂風起。吹落桃花知幾多。鑑拊几曰。這底豈不是活祖意。未幾住焦山。師謂修行捷徑。無越淨土。建西方道場。苦口勸眾。甞著念佛頌。

禮部楊傑無為居士(嗣天衣懷禪師)

居士。字次公。歷參諸名宿。晚從天衣遊。衣每引老龐機語。令參究深造。後奉祠太山。一日雞初鳴。覩日如盤湧。忽大悟。乃別老龐偈曰。男大須婚。女大須嫁。討甚閑工夫。更說無生話。書寄衣。衣稱善。會芙容楷禪師。公曰。與師相別幾年。蓉曰。七年。公曰。學道來。參禪來。蓉曰。不打這皷笛。公曰。恁麼則空遊山水百無所能也。蓉曰。別來未久。善能高鑒。公大笑。甞有云。大凡學道之人。十二時中。甞須照顧。不見南泉道三十年。看一頭水牯牛。若犯人苗稼。擿鼻拽回。如今變成露地白牛。躶躶地。放他不肯去。諸人長須著精采。不可說禪道之時。便有個照帶的道理。洗菜作務之時。不可便無知也。如雞抱卵。若是拋離起去。暖氣不接。不成種子。如今萬境森羅。六根煩動。略失照顧。便致喪身失命。不是小事。公弘闡西方教觀。接引未來。多有法語。垂後。

  公。晚年繪彌陀丈六尊像。隨行觀念。將終之日。感佛來迎。端坐而化。辭世偈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虗空中。之乎者也。或問公何往。公曰生西方去。或難之曰。若生西方。則又錯也。公曰。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雲棲大師贊曰。讀無為子頌。所謂參禪見性。而復以淨土為歸者也。至于將錯就錯一語。蘊籍不少。嗚呼。安得人間才士。咸就此一錯也。

文正公范仲淹居士(嗣法宗道者)

公。字希文。讀書長白山中。一日于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為樞密參知政事。語僧出金修寺。公宿傳舍。獲故經一卷。名十六羅漢因果頌。藏經所未錄也。付諸梓而為序曰。此頌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言。予讀之。一頌一悟。方知人世有無邊聖法。大藏遺焉。公守吳日。瑯琊覺禪師謁之。留數日。贈以偈曰。連朝共話釋疑團。豈謂浮生半日閒。直欲與師閒到老。盡收識性入玄關。時有宗道者。見雪竇後。超放自如。後忽自檢居壽春。不出。常口誦彌陀。以掃箒自淨其居。公往見之。問曰。住山多年。有何旨趣。宗曰。山中住。獨掩柴門無別趣。三個柴頭品宇煨。不用援毫文彩露。公曰。如何是西來大意。宗曰。雲開山月露。雨過竹風凉。又問。終日念佛。當過甚麼。宗舉掃箒作舞勢。公豁然領旨。常修淨業。以養聖胎。臨終之日。謂家人曰。吾昨夜夢。池中蓮花皆作金色。即當隨師西去矣。泊然而逝。

法眼宗

  永明智覺延壽禪師(嗣天台韶國師)

師。餘杭王氏子。姿品異常。二嚴具備。禪淨雙修。嘗輯佛祖玄要。為宗鏡錄一百卷。中有四料揀。

  一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謂單明理性。不願往生。流轉娑婆。則有退墮之患。陰境者。於禪定中。陰魔發現也。如楞嚴所明。於五陰境。起五十種魔事。其人初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迷惑無知。墮無間獄者。是也。

  二曰。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謂未明理性。但願往生。乘佛力故。速登不退。

  三曰。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既深達佛法。故可為人天師。又發願往生。速登不退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四曰。無禪無淨土。紩牀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既不明佛性。又不願往生。永劫沉淪。何由出離。欲超生死速登不退者。于此四種。擇善行之。

  師。生平乘大願船。廣度羣品。世皆尊為宗門赤幟。淨土白眉。曾持法華經一萬三千部。著詩偈賦等九十七卷。度弟子一千七百人。授戒約萬餘人。印施彌陀塔四十萬本。勸人禮念。放諸生命。不可勝數。聲被異國。高麗王。遣僧致書。敘門弟子禮。問道于師。受印記者。三十六人。臨終預知時至。晨起焚香告眾。趺坐而逝。茶毗。舍利鱗砌。塔於淨慈山中。後有僧自臨川來。經年遶其塔。人問故。曰。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禮敬。審詢其人。則曰此杭州永明壽禪師也。凡死者。皆經冥府。此師已徑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禮敬耳。閱世七十有二。坐四十二夏 師。昔著神棲安養賦云。

  彌陀寶剎。安養嘉名。處報土而極樂。於十方而最清。二八觀門。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願。運散心而化生。爾乃畢世受持。一生歸命。仙人乘雲而聽法。空界作唄而讚詠。紫金臺上身登。而本願非虗。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慶。詳夫廣長舌讚。十剎同宣。但標心而盡契。非率意而虗傳。地軸迴轉。天花散前。一念花開。見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證法而盡廁先賢。考古推今。往生非一。運來而天樂盈空。時至而異香滿室。一真境內現相。而雖仗佛威。七寶池中覩境。而皆從心出。故知聖旨難量。感應猶長。變凡成聖而頃刻。即迷為悟而昭彰。探出秘書。真是長生之術。指歸淨剎。永居不死之鄉。更有出世高人。處塵大士。焚身然臂以發行。掛胃捧心而立軌。仙樂來迎而弗從。天童請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頂。光明境裏。絕聞惡趣之名。永拋胎獄之鄙。眼開舌固而立騐。牛觸雞鵮而忽止。處紩城而拒王勑。須徇丹心。坐蓮臺而賴佛恩。難拋至理。其或誹謗三寶。破壞律儀。逼風刀解體之際。當業鏡照形之時。忽遇知識現不思議。劒林變七重之行樹。火車化八德之蓮池。地獄消沉。湛爾而怖心全息。天花飛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爐墮手。應讖而蓮花不萎。得記而寶林非久。奇哉。佛力難思。古今未有。

  問。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頓朗。何得唱他佛號。廣誦餘經。高下輪迴。前後生滅。既妨禪定。但徇音聲。水動珠昏。寧當冥合。

  答。夫聲為眾義之府。言皆解脫之門。一切趣聲。聲為法界。經云。一一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羅無外。十界具足。三諦理圓。何得非此重彼。離相求真。不窮動靜之源。遂致語默之失。故經云。一念初起。無有初相。是真護念。未必息念消聲。方冥實相。是以莊嚴門內。萬行無虧。真如海中。一毫不捨。且如課念尊號。教有明文。唱一聲而罪滅塵沙。具十念而形棲淨土。拯危拔難。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暫拔苦津。託此因緣。終投覺海。故文殊般若經云。眾生愚鈍。觀不能解。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佛國。智論云。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如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以用施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稱一佛聲。其福過彼。增一阿含經云。若有眾生。善心相續。稱佛名號。如一[(穀-禾)/牛]牛乳頃。所得功德。過不可思議。無能量者。華嚴經云。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隨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現其像。故寶王論云。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也。誰復患之。於起心動念。高聲稱佛哉。故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生於淨土。羣疑論云。問。名字性空。不能詮說諸法。教人專稱佛號。何異說食充饑乎。答。若言名字無用。不能詮諸法體。亦應喚火水來。是知。筌蹄不空。魚兔斯得。故使梵王啟請轉正法輪。大聖應機。弘宣妙旨。人天凡聖。咸稟正言。五道四生。並遵遺訓。聽聞讀誦。利益弘深。稱念佛名。往生淨土。亦不得唯言名字虗假。不有詮說者乎。

  問。行道念佛與坐念。功德如何。并禮拜有功德耶。

  答。譬如逆水張帆。猶云得往。更若張帆順水。速疾可知。坐念一聲。尚乃八十億劫罪消。行念功德。豈知其量。若禮拜。則屈伏無明。深投覺地。致敬之極。如樹倒山崩。業報差別經云。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諸佛護念。五具大威儀。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報。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達自心虗通無閡。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禮一切佛。禮一切佛。即是禮一佛。以佛法身體用融通故。禮一拜。徧通法界。如是香華種種供養。例同於此。六道四生。同作佛想。文殊云。心不生滅故。敬禮無所觀。內行平等。外順修敬。內外冥合。名平等禮。略引祖教。理事分明。不可滅佛意而毀金文。據偏見而傷圓旨。

  問。唯心淨土。周徧十方。何得託質蓮臺。寄形安養。而興取捨之念。豈達無生之門。欣厭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極樂淨佛土中。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著境秪墮所緣境中。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起信論云。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婆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往生論云。遊戲地獄門者。生彼國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

  問。一生習惡積累因深。如何臨終十念頓遣。

  答。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勇徤。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為大心。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徤。故知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昇沉。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爇萬仞之[卄/積]草。

  師又云。深嗟。末世誑說一禪。只學虗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婬。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解脫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若不自懺自悔。自度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儞處。(須如垂死時。心決定勇猛。而後可)。

  問。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繫念彼佛。求生他方。

  答。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煖自知。今存龜鑑。以破多惑。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受如來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得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說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葢是自利利他。豈肯悞人自悞。況大雄讚嘆。金口丁寧。希從昔賢。恭稟佛勅。定不謬悟也。仍往生傳所載。古今高士事迹。顯著非一。宜勤觀覽。以自照知。又當自度。臨命終時。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此一報身。定脫輪迴否。三塗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隨意寄託。定無滯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時貢高。却致永劫沉淪。自失善利。將復尤誰。嗚呼哀哉。何嗟及矣。

  問。心外無佛。見佛是心。云何教中。說有化佛來迎。生諸淨土。

  答。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應一際。即不來不去。隨應物心。又化體即真。說無來去。從真流化。現有往還。即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也。不來而來。似水月之頓呈。不見而見。猶行雲之忽現。

  問。如上所說。真體即湛然不動。相即不來而來。正是心外有他佛來迎。云何證自心是佛。

  答。此乃是本願功德力故。令彼有緣眾生。專心想念。能令自心見佛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但是有緣。時機正合。能令自心見佛來迎。則佛身湛然常寂。無去無來。眾生識心。託佛本願力。一念變化。有去有來。如鏡面像。似夢施為。鏡中之形。非內非外。夢中之事。不有不無。但是心生。非關佛化。

  問。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

  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觀。徧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般舟三昧經云。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閡。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唯心自見。遮那佛土。匪局東西。若正解了然。習累俱殄。理量雙備。親證無生。既歷聖階。位居不退。即不厭生死苦。六道化羣生。如信心初具。忍力未圓。欲拯沉淪。實難俱濟。無船救溺。翅弱高飛。臥沉痾而欲離良醫。處襁褓而擬拋慈母。久遭沉墜。必死無疑。但得陷己之虞。未有利他之分。又按諸經云。生安養者。緣強地勝。蓮華化生。頓生如來之家。盡受菩提之記。觸耳常聞大乘之法。差肩皆鄰補處之人念念虗玄。心心靜慮。煩惱燄滅。愛欲泉枯。尚無惡趣之名。豈有輪迴之事 如上略述法利無邊。聖境非虗。直談匪謬。何乃愛河浪底。沉溺無憂。火宅燄中。焚燒不懼。密織癡網。淺智之刃莫能揮。深種疑根。汎信之力焉能拔。遂即甘心伏意。幸禍樂災。却非清淨之邦。顧戀恐畏之世。燋蛾爛繭。自處餘殃。籠鳥鼎魚。翻稱快樂。故知佛力不如業力。邪因難趣正因。且未脫業身。終縈三障。既不愛蓮臺化質。應須胎藏稟形。若受肉身。全身是苦。既沉三界。寧免輪迴。今於八苦之中。略標生死二苦。一生苦者。攬精血為體。處生熟藏中。四十二變。而成幻質。上壓穢食。下薰臭坑。飲冷若冰河。吞熱如爐炭。宛轉迷悶。不可具言。及至生時。眾苦無量。觸手墮地。如活剝牛皮。逼窄艱難。似生脫龜殼。銜冤抱恨。擬害母身。纔觸熱風。苦緣頓忘。嬰孩癡騃。水火橫亡。脫得成人。有營身種。業田既熟。愛水頻滋。無明發生。苦芽增長。膠粘七識。籠罩九居。如旋火論。循環莫已。二死苦者。風刀解身。火大燒體。聲虗內顫。魄悸魂驚。極苦併生。惡業頓現。千愁鬱悒。萬怖慞惶。乃至命謝氣終。寂然孤逝。幽塗黯黯。冥路茫茫。與昔冤讐。皎然相對。號天扣地。求脫無門。隨業淺深。而歷諸趣。或倒生地獄。或陰受鬼形。忍饑渴而長劫號咷。受罪苦而徧身燋爛。未脫二十五有。善惡之業靡亡。追身受報。未曾遺失。生死海濶。業道難窮。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況具縛生死底下凡夫。寧不被生苦所羈。死魔所繫。祇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深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土。易往易取。淨土一門。可通入路。當知自行難圓。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輪王之勢。飛遊四天。凡質假仙藥之功。昇騰三島。實為易行之道。疾得相應。慈旨叮寧。須銘飢骨。

  問。六念法門。十種觀相。雖稱助道。徇想緣塵。瞥起乖真。何如淨念。

  答。無念一法。眾行之宗。微細俱亡。惟佛能淨。故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惟佛一人居淨土。況居凡地。又在初心。若無助道之門。正道無由獨顯。且六念之法。能消魔幻。增進功德。扶筞善根。十觀之門。善離貪著。潛清濁念。密契真源。皆入道之要津。盡修禪之妙軌。似杖有扶危之力。如船獲到岸之功。力備功終。船杖俱捨。

  問。龐居士云。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里。大海渺無邊。動即黑風起。往者雖千萬。達者無一二。忽遇本來人。不在因緣裏。如何通會。而證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說有佛有土。豈言達之不達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緣。匪動絲毫。常冥真體。若約事論。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達。或遊化國。見佛應身。或生報土。覩佛真體。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經劫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鈍根。或定意散意。或悟遲速。根機不同。或華開早晚。時限有異。今古具載。凡聖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驗。故釋迦世尊。親記文殊。當生阿彌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經云。彌勒菩薩問佛。未知此界有幾許不退菩薩。得生彼國。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皆得往生。香臺寶樹。易到無人。火車相見。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況戒定慧薰修行道力。終不唐捐。佛梵音聲。終不誑人。稱讚淨土經云。十方恒河沙諸佛。出廣長舌相。徧覆大千。證得往生。豈虗搆哉。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經文。自有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回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虗棄。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有因。臨終是果。應預因實果則不虗。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故也。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華嚴經云。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大集經云。欲淨汝界。但淨汝心。故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欲得淨果。但行淨因。如水性趨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

  雲棲老人贊曰。永明。佩西來直指心印。而刻意淨土。自利利他。廣大行願。光昭於萬世。其下生之慈氏歟。其再生之善導歟。

溈仰宗

  杭州無著文喜禪師(嗣仰山寂禪師)

師。嘉禾語溪人。姓朱氏。生而有異志。七歲出家。常習律聽教。後謁大慈山性空禪師。空曰。子何不徧參乎。師直往五臺山華嚴寺。至金剛窟禮謁。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陞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繡墩命坐。翁曰。近自何來。師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師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眾。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却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師曰。多少眾。翁曰。前三三。後三三。翁呼童子。致茶并進酥酪。師食之。覺心意開爽。翁拈起玻璃盞。問曰。南方還有這個否。師曰。無。翁曰。尋常將甚麼喫茶。師無對。師覩日色稍晚。遂問翁。擬投一宿。得否。翁曰。汝有執心在。不得宿。師曰。某甲無執心。翁曰。汝曾受戒否。師曰。受戒久矣。翁曰。汝若無執心。何用受戒。師辭退。翁令童子相送。師問童子前三三後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師應諾。童曰。是多少。師復問曰。此為何處。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師悽然悟彼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見。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別。童說偈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言訖。均提與寺俱隱。但見五色雲中。文殊乘金毛師子往來。忽有白雲。自東方來。覆之不見。師因駐錫五臺。後參仰山。頓了心契。令充典座。文殊甞現於粥鑊上。師以攪粥篦便打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殊乃說偈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蔕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一日有異僧。來求齋食。師減己分饋之。仰山預知。問曰。適來果位人至。汝給食否。師曰。輟已回施。師曰。汝大利益。

  師。閱經論。慕文殊發願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願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矢心淨土。每示人云。參禪乃悟明心地。吾之心地既明。即明佛之心。是先得彌陀之心也。便當修諸行門。求生淨土。備其莊嚴。全其受用。謂之得後智。方成一尊古佛。蓋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盡。頓圓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體已全。漸修如長養成人。多年而志氣方立。所以目前能橫說竪說。棒喝圓相。機辯自在者。或遇逆順境界。不知不覺。對境生心。故習難忘。未免滲漏。如云予四十年用心。尚有走作處。此古人誠諦之語。而不自欺欺人者也。高處正在于此。欲違生死之惡緣。須認菩提之捷徑。耑心念佛。為前途要津。乃末後之關鍵也。因此略明其義。有二。

  一稱名念。如觀佛三昧經云。文殊白佛言。我念過去世。常生淨土。得百千億念佛三昧門。又文殊說般若經云。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念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皆成一如。成最正覺。如是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于念念中。觀眉間白毫之相。右旋婉轉。猶如秋月。內外通明。如白琉璃筒。亦如暗中明星。觀成不成。皆滅九十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重罪。常蒙攝授也。而況句句分明。心心返照者乎。二實相念。文殊菩薩云。不生不滅。不去不來。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等。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一切諸佛身。惟是一法身。念一佛時。即念一切佛。無一土不淨矣。

  師曰。衲子家。具大根器。獲大徹悟。而復求生淨土。為圓普賢萬行。祈早成佛果者也。教中云。先悟毗盧法界。後入普賢行門。如善財參文殊。殊作象王迴顧。而善財言下頓徹。末後見普賢。為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圓滿萬行者。此一大榜樣也。是以悟達之士。尚須念佛求生安養。生安養者。得不退地。即證諸大三昧。發種種神通。現無量身。持無量香花。往無量世界。供養無量諸佛。嘆贊無量諸佛。向無量諸佛前禮敬。懺悔一切罪障。隨喜一切功德。請轉一切法輪。勸一切諸佛。久住世間。常隨一切諸佛。學甚深法。恒順一切眾生。皆獲饒益。所作功德。普皆迴向。如是等普賢行門。悉得圓滿。即造道場。降伏魔軍。為大法王。隨類度生。似善財童子。分身無數百俱胝。智慧廣大徧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也。何如。

  師。將順寂。告眾趺坐而化。白光照室。竹木同色。塔于靈隱山之西塢。後遭寇發師塔。肉身不壞。爪髮俱長。錢武肅王異之。重加封[療-(日/小)+土]。

古尊宿

  小傅白居易香山居士

公。字樂天。久參佛光。得心法兼稟寶戒。牧杭州。訪鳥巢和尚。乃問。禪師坐處甚危險。師曰。老僧有甚危險。侍郎險尤甚。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公遂作禮而去。凡守任處。多訪祖道。凡為文。動關教化。無不贊美佛乘。命工繪西方淨土景。頂禮發願。以偈贊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

  公。在東林寺。臨水坐。有詩云。昔為東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裏人。手把楊枝臨水坐。閑思往事似前身。

潞公文彥博居士

公。字寬夫。及第守洛陽。甞致齋往龍安寺。瞻禮聖像。忽見像壞墮地。略不加敬。但瞻視而出。傍有僧曰。何不作禮。公曰。像既壞。吾將何禮。僧曰。先德道。譬如官路土。人掘以為像。智者知路土。凡人謂像生。後時官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不生滅。路亦無新故。公聞之有省。由是慕道。甚力念佛。期生淨土。晨香夜坐。每發願曰。願我甞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成了心宗。廣度諸含識。每見一切人。勸令念佛。誓結十萬人。緣同生淨土。如如居士。有頌贊曰。知公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為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公臨終。安然念佛而化。

侍郎王古居士

公。字敏仲。東都人。稟性仁慈。大弘佛教。祖父七世。戒殺放生。尊宿叢林淵藪。甞過謁論道。參黃龍翠巗晦堂楊岐輩。深契宗旨。又慕淨土法門之勝。作直指淨土決疑集三卷。又纂集諸經論。備陳往生淨土要門。精勤念佛。數珠未甞去手。有僧神遊淨土。見侍郎與葛繁大夫同在焉。公有云。彌陀心內眾生。新新攝化。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往生。托質蓮胎。不離當處。神超多剎。豈出身心。念本性之無量光。本來無念。生唯心之安養國。真實無生。自廬山諸賢之後。繼此道以助揚者。惟公與楊次公著名。皆生安養。

國學王日休龍舒居士

公。字虗中。為國學進士。作六經訓傳數十萬言。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歸乎。參黃龍徑山。有契。甞修淨業。年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之誨人。閒居持戒甚嚴。坐必宴寂。臥必冠帶。面目奕奕有光。曰課千拜。夜分乃寢。作淨土文勸世。將卒三日前。徧別親識。有不復相見之語。至期。讀書罷。如常禮念。忽厲聲稱阿彌陀佛。唱言佛來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云。

  居士曰。真性如鏡。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現之影也。影有去來。而鏡常自若。眾生有生滅。而真性如如。生滅既除。真性乃現。所謂野色更無山隔斷。天光直與水相連。

  居士曰。孟子。謂夫仁者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故君子無終日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能爾也。則無所往而不為仁矣。修淨土者亦然。凡起居飲食。語默動靜。皆不忘淨土。則此身雖居五濁。而其心已在淨土矣。樝菴云。落日之形似鼓懸。跏趺端坐面西邊。身雖未到華池上。先送心歸極樂天。正此之謂也。

侍制了翁陳瓘居士

公。字瑩中。南劒人。少登上第。居官鯁直。後諡忠肅。常謫守台州。叩天台宗旨。甚契。及謁靈源清公。執聞見以求解會。清曰。執解為宗。何日偶諧。公乃開悟。寄師偈曰。書堂兀兀萬幾休。日暖風柔草木幽。誰識二千年底事。如今只在眼睛頭。公撰四明延慶淨土記。備陳西方因果念佛三昧。常與人談惟心淨土。略云。釋迦文方便至深。阿彌陀說法無間。解脫長者。不往安樂土。普賢大士。親覩無量光。向實際之中。要在不往而往。于方便之內。何妨去已還來。機熟感深。足須成辦。

丞相錢象祖止菴居士

居士。字公相。錢塘人。問道於保寧全禪師。又參護國此菴元禪師。師曰。欲究此事。須得心法兩忘乃可。法執未忘。契理亦非悟也。公曰。纔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師曰。本自無瘡。勿傷之也。公渙然有得。自左丞相歸。日修淨業。一旦示微疾。書偈曰。菡萏香從佛國來。琉璃地上絕纖埃。我心清淨超于彼。今日遙知一朵開。後三日。僧有問疾者。公曰。我不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為人。惟求生淨土耳。言訖。跏趺而逝。後有人夢空中云。錢丞相已生西方蓮宮。為慈濟菩薩。

司諫江公望居士

公。字民表。釣臺人。智識高朗。蔬食清修。為諫官。直言無諱。名著一時。酷嗜宗門。參善知識有會處。晚年專修淨業。且石刻所著念佛方便文。以醒世。甞書於家塾云。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無所。六根杳寂。諸識銷落。法法全真。門門絕待。瞥爾遂成真如實觀。初機後學。一心攝念。如來即使營辦家事。種種作務。亦自不相妨礙。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過旬日。便成三昧。是故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觀方便。

  公有子。早亡。託夢云。大人修道。功業已成。冥府有金字額。題云 嚴州江公望。身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焚修。心無愛染。動靜不違佛法。語默時契宗風。名脫閻浮。身歸淨土。後知廣德軍。一旦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一壑子曰。蓋舉緣即用而忘機得體。混融境致而暗合機輪。如月落潭無影。雲生山有衣者。溈仰家風也。若夫法眼門庭。箭鋒相拄。句意合機。重重華藏交參。一一網珠圓瑩。以至風柯月渚。顯露真心。烟靄雲林。宣明妙法。故永明壽禪師。出宗鏡錄。合禪淨為一家。而無著喜禪師。慕五臺風。示念佛有二義。更若古尊宿白香山錢止菴等。莫不了了于個中。復爾慇慇乎淨土。是知。參禪向千蹊萬徑裏。得一條直路。到家甚便矣。然到家之後。貧從自寠。富從自鉅。苟無制馭折衷之法。則無明習氣。淘汰不淨。情根識蒂。黏帶不清。殊乏精扃嚴鍵。遠到深蟠。所以貴念這一句佛。聲聲喚醒主人翁。直欲情念乾枯。心境俱寂。方是個露地白牛。古德云。見道方修道。正此意也。況乎念佛為甚深法門。念得心垢脫去一分。則智光顯現一分。便見一佛出世。脫去無量心垢。顯現無量智光。照見無量諸佛。於是念無窮盡。證法亦無窮盡。皆由佛為總持一切法故耳。有志之士。切勿儱侗。將趙州一轉語。作休免牌。可憐他錯認趙州作用。未曾覷著古人同一鼻孔出氣者在。

古今尊宿

  廬山東林慧遠圓悟大師(蓮宗始祖)

師。雁門人。性賈氏。博綜六經。尤善莊老。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遂與弟慧持。投簪落髮。常以大法為己任。安嘆曰。使道流中國者。其在遠乎。師至潯陽。愛廬山閒曠。可以息心。舉杖叩地曰。有泉當住。忽泉湧出。感山神現夢。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太守驚異。奏立東林寺。名其殿曰神運。師聞陶九州得文殊瑞像。溺於江者多年。遂至江濱虔禱。像果浮出。迎供殿中。每謂入道要門。惟念佛為最。與高僧鉅儒百四十人結蓮社。以修淨業。六時禮誦西方三聖。三十年迹不入俗。送客以溪為界。若越界即有虎鳴。因號虎溪。師克勤淨土。入定於般若臺一十八日。見蓮池會上佛菩薩等。水流光明。演說妙法。佛言。汝七日後。當生我國。出定謂門人曰。吾始居此。三覩聖相。今復再見。往生淨土決矣。至期。端坐入寂。太守與諸弟子。奉全身葬于西嶺。諡正覺大師凝寂之塔。師著念佛三昧詩序云。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撓。想寂則氣虗神朗。氣虗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者。乃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閒宇。而感物通靈。御心惟正。動而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習以移性。猶或若茲。況夫尸居坐忘。冥懷至極。智落宇宙。而闇蹈大方者哉。請言其始。菩薩初登道位。甫窺玄門。體寂無為。而無弗為。及其神變也。則令修短革常度。巨細互相違。三光迴景。以移照天地。卷而入懷矣。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神體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暎。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于是。覩夫淵凝虗鏡之體。則悟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之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以茲而觀。一覿之感。乃發久習之深覆。豁昏俗之重迷。若以匹夫眾定之所緣故。不得語其優劣。居可知也。是以奉誠諸賢。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頹影。懼來儲之未積。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宵惟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臨津濟物。與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茆之興。俯引弱進垂策其後。以此覽眾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

南岳慧思禪師

師。武津人。姓李氏。頂有肉髻。一夕夢梵僧勸出家。即辭親入道。及受具戒。習坐禪。日一食。聞北齊慧文禪師。道法大行。乃往事之。授以心觀之訣。三七日已。放身倚壁。豁然大悟。獲宿智通。得法華三昧。偈曰。頓悟心源開寶藏。隱顯靈通現真相。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縱令逼塞滿虗空。看時不見微塵相。可笑物兮無比況。口吐明珠光晃晃。尋常見說不思議。一語標名言下當。師至南嶽衡陽。值一處林泉勝異。語眾云。吾前身居此。今當復為寺。俾掘之。基址猶存。道化彌盛。當發願往生。夢感彌陀說法。瓶水自滿。靈瑞重重。陳主致敬。稱為大禪師。誌公令人傳語曰。何不下山化度眾生。目視雲漢作麼。師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却。何處更有眾生可化。其機用如此。將順寂。集門人曰。汝當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法。無常迅速。宜各勉之。端坐唱佛來迎。合掌而逝。異香滿室。顏色如生。

天台修禪智者大師

師。字德安。姓陳氏。頴川人。誕時祥光燭隣。目重瞳。眉八彩。膚不受垢。自少見像必禮。遇僧必拜。十八出家。性樂習禪。通法華奧典。後往禮南嶽思大禪師。思曰。昔靈鷲同聽法華經。今復來矣。即示以普賢道場四安樂行。師入觀三七日。誦經至藥王品曰。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以所證白思。思曰。非汝弗證。非吾莫識。此乃法華三昧前方便。初旋陀羅尼也。汝可傳燈。莫作最後斷佛種人。于是。弘法金陵。屈伏名匠。晚入天台。降魔進行。兩朝君臣。恭稟盛化。煬帝尊師。號為智者。開拓鴻基。傋立一家教觀。篤志西方。勸人進修淨業。所有著述。皆門人灌頂。日記萬言。而編結之。總目為天台教。

  師云。諸佛教理既明。非觀行無以復性。乃依一心三諦之理。(真俗中)示三止三觀。一一觀心。念念不可得。先空次假後中。離二邊而觀一心。如雲外之月者。此乃別教之行相也 又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空假亦爾。即圓教之行相也。

  行者。念佛之時。意根為因。白毫圓光為緣。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諦觀念佛心起。即是假名。體之即空。洞鑒此心。有如來藏。離邊顯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諸佛眾生。一念普應。即邊而中。無佛無念。此乃大乘圓修三觀念佛法門也。可謂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厥後。大弘台教者。稱四明尊者法智大師為第一。

  尊者。法名知禮。述妙宗傳教觀。常燃四指供佛。求生西方。更欲焚身歸淨土。楊億文公。致書苦勸住世。數年後。于歲旦。建光明懺。期七日內往生。至五日。召眾說法。驟稱佛號數百聲。奄然坐化。趙清獻公抃。為塔銘。

  有策眾觀行云。觀雖深妙。本被初心。若能進功。何憂不就。縱未入品。為因亦強。生至彼邦。得預大會。所見依正。微妙難思。速入聖階。度生亦廣。永異事善及小乘行。得往生者。如此土人宿圓修者。於諸座席。見相殊常。聞法易悟。以此類彼。功在妙宗。但為戒福不精。無往生願。故在穢土。聞法入真。須懼娑婆不常值佛。縱遇善友。色心不勝。難發我心。況塵境麤強。誠為險處。故雖外加事懺。內勤理觀。正助雙行。加願要制。必於寶剎。速證無生。

  智者。化緣既畢。至新昌大石佛前。示疾。唱觀無量壽佛經題竟。復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聖行道力者乎。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言訖。唱三寶名。趺坐而逝。如入三昧。

澱山白蓮子元慈照宗主

師。自號萬事休。崑山茅氏子。母柴氏。夢佛入門而生。因名佛來。父母早亡。投本州延祥寺出家。習止觀禪法。一日聞鴉聲。頌曰。二十餘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沉吟。忽然聽得慈鴉呌。始信從前錯用心。于是。發廣度願。慕廬山蓮社遺風。勸人念佛。代為法界眾生。禮佛懺悔。祈生安養。後往澱山湖。剏白蓮懺堂。勤修淨業。述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蓮宗眼目。逆順境中。未嘗動念。隨方勸化。即成頌文。目曰西行集。又著彌陀節要。證道歌。風月集。行世。宋高宗。詔至德壽殿。說淨土法。特賜淨業導師慈照宗主。甞發誓言。願大地人。普覺妙道。以四字為定名之宗。導人專念彌陀。回生淨土。風化大振。後於鐸城。告眾曰。吾化緣已畢。時當行矣。言訖。合掌示寂。茶毗。舍利無數。塔於松江。諡最勝之塔。

  師云。上根智人。悟此深理。當運虗空平等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知無我人。誰受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是名離相念佛三昧。是則念念彌陀出世。處處極樂現前。如此念者。無念之念。念則真如。無生之生。生則實相。無一法本有。無一法始成。自他互收。事理無碍。塵塵具足。剎剎全彰。

  師云。念佛人。臨終有三疑。不生淨土。一者。疑我生來作業極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二者。疑我欠人債負。或有心願未了。及貪嗔癡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雖念彌陀。臨命時。恐佛不來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諦信佛經明旨。勿生疑心而已。

臨終四關

師云。凡夫雖有信心念佛緣。為宿業障重。合墮地獄。乘佛力故。於牀枕間。將輕換重。若也無智人。不了此事。却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苦。反謗彌陀。因此一念惡心。徑入地獄。此是一關也。

  二者。雖則持戒念佛緣。為口談淨土。意戀娑婆。不求出世善根。怕死貪生。呼神喚鬼。緣此心邪。無佛攝護。因慈流浪墮落三塗。是二關也。

  三者或因服藥。須用酒鯹。或被親情遞相逼勸。此人無决定信。喪失善根。臨終追赴王前。任王判斷。是為第三關也。

  四者。臨終之際。繫綴資財。愛戀眷屬。失却正念。墮鬼趣中。守護家庭。宛如在日。是為四關也。是以修淨土者。當蠲浮思妄想。念念彌陀。全身放下。但能堅此一念。便可碎彼四關。則淨土非遙矣。

仙潭法鏡若愚禪師

師。居雲川。建無量壽閣。勸道俗念佛。精勤三十年。與則章禪師為友。叅念佛公案有省。嘗作偈曰。空裏千山羅網。夢中七寶蓮池。踏得西方路穩。更無一點狐疑。將順世。夢一神人告曰。汝同學則章。得普賢行願三昧。已生淨土。彼正待汝耶。師乃沐浴更衣。端坐對眾云。淨土現前。吾當行矣。書偈而化。

  偈曰。

  本是無家可得歸。雲邊有路許誰知。溪光搖落西山月。正是仙潭夢斷時。

廬山善法普度優曇宗主

師。丹陽蔣氏子。家世事佛。弱冠出家。初參龍華寶山慧禪師。深器之。後歷叩諸方。得省。述念佛警要。為蓮宗寶鑑十卷。天童東巗圓應日禪師。深加嘆賞。繼開法于京都法王寺。灌頂國師捧其書。呈進御覽。降旨稱美。有開導人天。續佛慧命。融真混俗。振復東林之語。

  師。示眾云。蓋聞。恒河沙數眾如來。彌陀第一。十方微塵諸佛剎。極樂是歸。淨土為解脫之門。念佛乃正心之要。故知。集羣賢而結社。有其旨焉。指西方而示人。端其趣也。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從聞思修登三摩地。憑信行願入法界門。是以一興念而萬靈知。信心生而諸佛現。纔稱寶號。已投種於蓮胎。一發菩提。即標名於金地。有緣斯遇。自悟自修。淺信不持。大愚大錯。八十億劫之重罪。廓爾烟消。十萬億剎之遐方。倐如羽化。想念專注。即觀心而見佛身。心境交參。即因門而成勝地。十方淨穢卷舒。同在於毫端。一性包融浩博。該羅於法界。是則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無礙。方知神游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於剎那際內。嗟乎識昏障重。信寡疑多。自甘永劫沉淪。深痛一生虗喪。須信非憑佛力。截業惑以無由。不遇此門。脫生死而無路。誓同諸佛。敢傚前修。勸勉後賢。亟崇斯道。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事事而回向彌陀。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念念而皆歸淨土。欲取一生事辦。便向這裏留心。齊登極樂妙門。速成念佛三昧。咦。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方無異路。

  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塵情。瞠開兩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回光自看云。見性則成佛。畢竟那個是我本性阿彌陀。却又照覷看。只今舉底這一念。從何處起。覷破這一念。復又覷破這覷底是誰。如此急切做工夫。勿令間斷。惺惺不昧。四威儀中。亦如是舉。如是看如是參。忽然了得盡大地。是個西方。萬象森羅。無非自己。入無功用行。名實報莊嚴土。能圓一切種智矣。

  執持一句佛名。念茲在茲。綿綿密密。如雞抱卵。常教暖氣相接。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此心。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無一念變異心。無一念退惰心。無一念雜染心。直至盡生。永無別念。決定要生極樂世界。果能如是用功。無明習漏。自然淨盡無餘。臨終定生西方上品。

楚峰善奇禪師

師。鳳陽人。姓雷氏。十七歲出家。看無字話有省。遍參知識。得法於東源明際和尚。化行江南。每以念佛公案示人。最稱直捷。一旦集眾。焚香端坐。三呼佛號而逝。

  示眾云。若了自心本來是佛者。高山平地總西方。其或未然。切切以生死大事為己任。將一句佛名。用心提撕。[拚-ㄙ+ㄊ]捨世間利名恩愛等事。抖擻精神。努力參究。務要討個明白。以徹悟為期。凝定身心。回光返照。念得目前空牢牢地。胸中虗碧碧地。澄澄然湛湛然也。到此更須痛加一拶。疑團粉碎。當下冰消。豁開頂門。洞明正眼。不覺自肯點頭。始知涅槃生死。淨土穢邦。俱為剩語。雖然如是。正好再見天下老和尚。掃除悟跡。別立生涯。不受人瞞。任運無礙。證入不思議解脫三昧境中。同佛受用 或曰。即心是佛。何勞更念佛歟 師曰。只為當人不了自心是佛。枉入生死迷流。所以祖家曲垂方便。令人參究自心。則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無間。忽爾念到心思路絕處。當體空寂時。無念無心。無心無念。心念既無。佛亦不可得矣。無心之心。方是真心。無念之念。始名正念。無佛之佛。可謂無量壽佛矣。果能于此洞徹。火宅亦是清涼。塵塵契妙。法法該宗。故知直提此六字心經。乃識心達本之要門。超生脫死之捷徑也。慎勿當面蹉過。

斷雲智徹禪師

師云。我等。因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發心參禪。究竟念佛。要明此一件生死大事。用報四恩。拔濟三有。須知古人做工夫法則。夫修淨土。固為玄妙之門。亦有捷徑宜識。汝等念佛一聲。或三五七聲。默默返問這一聲佛從何處起。又問這念佛者。是甚麼人。有疑只管疑去。若問處不親。疑情不切。再舉個畢竟這念佛的是誰。如是問。如是疑。問教親。疑教切。前設一問。最尊最貴。最妙最玄。第二問。徹骨徹髓。見心見膽。末後一問。如痛上加鞭。當喉一揑。便欲了人命根也。如是疑來疑去。寢食俱忘。不覺築着磕着。[囗@力]地一聲。心花燦發。夢眼豁開。目前總是故家鄉。本性彌陀常獨露。趂此光景。須入宗匠爐鞴中。鉗鎚煅煉。方好晦迹韜光。向水邊林下。保養聖胎。待時出來。扶持末運。成熟眾生。嚴淨諸佛國土。捷徑一條現前。請從這裏下脚。

杭州雲棲蓮池袾宏禪師

師。仁和沈氏子。貌古神粹。雙眸烱烱。音若洪鐘。十七補邑庠。每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一日閱慧燈集。失手碎茶甌。有省。作七筆勾見志。投性天和尚祝髮。字佛慧。北遊參徧融。後謁笑巗於柳菴。求開示。巗曰。阿你三千里外。求開示我。我有甚麼開示。師恍然。辭。過東昌道中。聞樵樓皷忽悟。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南歸。中興雲棲法席。侍郎王公宗沐。問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師曰。猫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自代曰。走却法師留下講案。遂頌曰。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兒突出畵堂前。牀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最後垂示

師云。參禪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淨業一心不亂。正謂無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良以雖名念佛。葢無念之念也。念而無念。是名一心。如是之心。心無其心。強名曰一。尚無一相。豈非頓歟。誠哉末法之要津。曉得此意。禪宗淨土。殊途同歸。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其有自負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為報。

荷葉道人石頭

居士。不著姓字。與愚菴和尚平倩居士同時。少參禪。根性猛利。洞有所入。機鋒迅利。語言圓轉。自謂了悟無所事事。流連文酒之場。塵勞未能全脫。一日痛念見境生心。觸途成滯。浮解實情未能相勝。悟佛魔之分。只在頃刻。始約其偏空之見。涉入普賢行門端的。莫如念佛。而權引中下之疑未破。及後博觀經論。始知此門。原攝一乘。悟與未悟。皆宜修習。于是採金口所宣。菩薩所闡。善知識所發揮。附以己意。千波競起。萬派橫流。詰其[洭-王+倠]歸也。皆同一源。名西方合論。其論以不思議第一義為宗。以悟為導。以時持佛號。念念相續為行。以六度萬行為助。以深信因果。為入門也。

  念佛之法。須一切處攝念不忘。縱令昏寐。亦繫念而寢。不隔念不異念耳。行坐念者。如悲啼一般。每一想佛。五內若裂。如憶少背之慈母。多慧之亡兒。其發憤也。如落第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念得見聞覺知。及與毛孔骨髓。無一處不念佛。是為上品念佛。現生必得見佛。名曰一行三昧。

香光子居士

居士云。約理而言。清淨覺體。如如不動。泯絕心量。超越情有。大地無寸土。佛之一字。向何處著。至若進修法門。於無修證中修證。於無等級中等級。千差萬別。雖位至等覺。尚不知如來舉足下足之處。祖師因人執滯教相。隨語生解。數他家寶。己無分文。遂用毒手。剗其語言。拶其情識。令其苦參密究。識得本命元辰。却來看經看教。一一如道家裏事。然後如說進修。以佛知見。淨治餘習。不取寂證。是謂佛種。所以有飲氷吞檗。潛行密修。直至烟銷灰滅。業不能繫。生死自在而已。其或悟門已入。休歇太早。智不入微。道難勝習。一念不盡。生死業根。入胎出胎。隨緣流轉。縱般若緣深。不落三途。業有加而無減矣。豈謂一悟之後。即同極果。乃取喝佛罵祖破膽險句。以為行持。排因撥果。越分過頭。以火性為氣魄。以我慢為承當。以譎詐為機用。以誑語為方便。以放恣為遊戲。以穢語為解粘。自悞悞人。安免輪墜。惟求實知。不雜用心。競競業業。了達生本無生。不妨熾然求生。即心是土。蓮邦不屬心外。禮拜念誦。智行並進。方當踞上品之蓮臺。坐空中之寶閣。登陽燄之階級。度谷响之眾生。頓同兩足之尊。盡滿涅槃之果矣。

  一壑子曰。參禪修淨土者。不可因循度時。須用痛加鞭策。工夫毋令間斷。厥有二法。宜知。一者恩不可忘。謂出家兒。四恩至重。初擬報酬。只為懶于親近明師益友。日久漸忘終其身。參禪不了。淨業難成。生死未明。此身尚無下落。何能報酬四恩也。有恩不報。是負心人。帶角披毛。償債有分。得不危乎。二者志不可怠。稟師剃染。皆發願成佛道大志。厥後畏於規束。放逸自恣。而或情念多端。貪圖名利。而或境緣時動。習學不忘。決定志消。念頭無主。不得力于參禪。不成功于淨土。茫無可據。有何佛道易成。倘更戒珠失色。瞋火熾然。臨終不墮沉淪。必趍鬼類。寧不悲哉。嗟乎。二者之病。生於憎愛。憎愛之業。大障禪淨工夫。蓋瞥爾情生。萬劫羈鎻。一生空過。未免三塗。戒之戒之。當自鞭策。天如老人云。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感應道交。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之佛。即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現前。然後推其悲願。廣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由是而知。古今尊宿。如廬山南嶽輩之悟頭。天台雲棲之智慧等。乃至香光子諸人。實知實見。班班可考。如五色珍珠船撑出十字街頭。咦。也須大家着眼始得宗門知識。闡揚淨土旨要者。千人中一二。其言句且鮮存於語錄。故得見猶難。教家知識。修淨土而善指示者。傳播宇內甚多。奚煩再述。茲所選入。皆具大力量人。開導淨土難信之法。洋洋乎禪淨雙彰。方稱虎之帶角也歟。

  旹乾隆歲次庚寅花朝

角虎集卷下(終)

起念佛七儀式(附)

早堂二板。聞鐘聲各搭衣。集大殿起七禮佛三拜。舉香讚。念彌陀經淨土呪。畢。念阿彌陀佛身金色。遶佛歸堂。鳴磬停聲。打魚一下。抽解畢。當值三板。行禮。止靜。默然入觀。香至半炷。鳴引磬一下。開小靜出觀。押磬念佛。二位行旛師。出眾行禮。請旛巡香。凡遇昏沉者。交旛令行。自歸本位。香完。押磬停聲。行旛者。交旛問訊歸位。當值東。監值西。散茶盅。護七師一東一西。行茶畢。當值監值。一東一西。收茶盅。鳴磬一下。各着鞋。又磬一下。各起立。鳴魚二下。定香押磬。經行念佛。香到歸位。押磬停聲。打魚一下。抽解畢。鳴魚三下。止靜。默然入觀。香至半炷。鳴魚一下。開小靜出觀。押磬念佛。行旛師。照前行旛香完。當值監值。照前散茶盅。護七師。照前行茶畢。鳴磬一下。各着鞋。又磬一下。各起立。鳴魚二下。定香押磬。念佛經行。其經行止靜如此。候午梆鳴。當值行禮。監值開靜。各抽衣。聽板過堂。回堂擊魚。定香搭衣。經行念佛。行儀同上。四炷香畢。鳴磬。放香淨面。上殿晚課。課畢回堂。各請養息。候起香。照上八炷香完。念十方三世佛。回向禮佛三拜。放香養息。

  解七大殿彌陀經回向文。拜釋迦佛(三) 彌陀(十) 觀音(三) 勢至(三) 海眾(三)。

   三歸依完 上方丈普禮領眾(東一西一) 執魚(東一西一) 引磬(東二〔東〕二) 行旛(東一西一) 當值(一) 監值(一) 護七(東二西二)。

  和尚。東坐東收尾行。 各位大師。西坐西收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