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淨土神珠

 清 古崑集

淨土神珠序

淨土法門。所以稱神珠者。葢佛德圓融。隨心發現。如摩尼寶。有願必遂。觀經云。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既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則知是心作九界。是心是九界。世出世法。無不由心而作。無不即心而是。故楞嚴云。知其本因。隨所緣出。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如是則十方虗空。微塵國土。皆是心中之物。離心之外。更無一法可得。故知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十萬億剎之遐方。的是唯心之淨土。八萬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彌陀。余從前捨西方極樂。別言唯心淨土。捨萬德慈尊。別言自性彌陀。背樂邦之慈父。墮死水之深坑。真可哀哉。戀西大師。盡棄舊習。力究此宗。見時人之謬解。愍自己之前非。集諸聖之誠言。闡一乘之妙旨。名之曰淨土神珠。欲令修淨業者。了知現前一念具無量義。信彌陀依正。還在西方。西方依正。不離本性。迴神億剎。實生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剎那際內。神珠之義。良在於斯。予深愧下愚。無言可讚。聊記親聞。以表師志云爾。

  壬申夏淨業學者芳慧拜識

淨土神珠目錄

自序  往生淨土決疑文  彌陀經正信發願偈  彌陀經勸持序  往生淨土繫緣門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往生西方略傳序  依修多羅立往生正信偈  釋華嚴賢首讚佛偈  彌陀經通讚序  彌陀經義疏序  彌陀經圓中鈔  持名方法  無生論三觀法爾  觀經義疏序  觀無量壽經序  無量壽佛讚  觀經妙宗鈔  神棲安養賦  秘藏指南  普說  念佛即禪觀論  靈峯寺淨業緣起  惠應寺放生蓮社序  贈鄭完德念佛序  忍草沙彌化念佛疏  念佛要旨  止觀息緣務  呵五欲  棄五葢  不思議境  發菩提心  善巧安心  安忍  四悉檀  慈雲懺主書紳  翠巖禪師警僧銘

淨土神珠

幽溪傳法後裔 古崑 集

  淨土神珠者何。現前一念心性。靈妙莫測之謂也。彌陀經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者。葢為此也。古今賢聖。極力弘通寶王三昧。亦為此也。此心性者。本自竪窮橫徧。不生不滅。本具十方諸佛。淨妙國土。是故實有西方彌陀淨土。宛然在中。無奈眾生障重不能得見。故勞娑婆教主。開方便門。十方世尊。出廣長舌。故妙宗云。心藏具法。有何邊涯。無妙觀緣。隱而不發。今依佛語。順性想之。寶地光明。種種奇相。隨心出現。宗論云。現前一念之心。亘古亘今。故名無量壽。靈明洞徹。故名無量光。果能念念執持阿彌陀佛。即是念念證無量壽。放無量光。果因交徹。微妙難思。諸佛護念。其在茲焉。故知淨土。乃無上心要。如如意珠。頓含眾寶。復何疑哉。余惜從前。雖喜淨土。不知其實。每問禪友。皆云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可著相。因此雖喜念佛。但只著空而已。後閱台淨二宗。及無生論。始知淨土實境昭彰即是唯心。彌陀真身顯現。即是自性。實有淨土可生。實有彌陀可見。故云生本無生生四土。見猶離見見三身。從茲死心念佛求生。謹將鄙見起信要言。略集成編。以此自勉。并告同心。所願廣開解目。深入行門。一句彌陀。包含無盡。佛功德海。當念圓成。釋迦勸讚。諸佛同宣。凡有信者。不可不盡心而力行之也。

往生淨土決疑文

慈雲大師

  十方淨穢。卷懷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羅列徧收於法界。並天真本具。非緣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塵亦爾。故能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一時頓現非隱顯。一切圓成無勝劣。若神珠頓含眾寶。猶帝網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體等。如此方了迴神億剎。實生自己心中。孕質九蓮。豈逃剎那際內。苟事理攸隔。淨穢相妨。安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寶土。二乘賢輩。迴心即達金池也哉。信此圓談。事無不達。昧斯至理。觸類皆迷。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起信論。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此示摩訶衍義。(摩訶衍大乘也若非此心安堪乘運)十六觀。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般舟三昧。佛是我心。是我心見佛。是我心作佛等。談斯旨者。大乘卷中。粲然可舉。至若法華妙部。如來親記往生。華嚴頓談。普賢躬陳迴向。是知彌陀因地。觀此理而大誓普收。釋迦果成。稱此理而廣舌深讚。十方三世。莫不咸然。問妙理圓極。世人盡須觀行始生耶。答不然。今但直決疑情。令知淨土百寶莊嚴。九品因果。並在眾生介爾心中。理性具足。方得往生事用。隨願自然。是則旁羅十方。不離當念。往來法界。正協唯心。免信常流。執此非彼。其九品生相。各有行類。上輩三品。須解須行。故云汝行大乘。解第一義。學者見賢思齊。企金座而高升。當妙觀之是託。若中下六品生因。只精持禁戒。行世仁慈。至下下品。本是惡逆。十念精誠。便生彼國。但知有淨土。盡可迴心也(世人縱云淨土出大乘不能如上約教甄簡寧逃混濫未足决疑)。

彌陀經正信發願偈

稽首十方佛。彌陀聖中尊。方等修多羅。一切法寶藏。觀音及勢至。大地菩薩僧。我以誠信心。刻板并印造。阿彌陀經卷。及以正信偈。旋造各一萬。施四眾受持。偈以發信心。經以資讀誦。若有每日中。至少誦三卷。年誦千八十。十年萬八百。況復多誦者。及歷多年數。如是積功德。自然生佛前。我此萬卷經。隨所流布處。極少得一人。誦持生淨土。我願承此力。決定生彼國。況復於多人。人亡經復在。展轉相傳授。是名無盡燈。燈燈相照耀。破生死長夜。顯出佛菩提。究竟悉同生。常寂光淨土。持此清淨福。迴向奉君親。我國聖帝王。及聖后聖位。仁壽各萬年。覆育羣氓類。我父母眷屬。怨親非怨親。咸承勝善根。同生安養國。

阿彌陀經勸持序

此經文句雖約。與大本意同。上聖赴緣。廣略異耳。依正主伴。於是備焉。願行方軌。有加諸說。辭簡義博。諷易功多。良在茲矣。初則廣讚依正。引物忻求。次則六方引同訓勉生信。三則舉難況易。使聞者知歸。第一廣讚依正者。初讚次勸脩願行。佛告長老下。標立所讚。彼土何故名為極樂下。先讚依果。即珠網麗天。瓊林矗地。(一)池流八德。蓮吐四光。(二)天樂韻於六時。裓華散於億剎。(三)化禽演於道品。風樹傳於法音。(四)舍利弗於汝意下。廣讚正報。先讚化主。相好八萬。舉光明以徧収。功德喻沙。言壽命以統括。成佛十劫。簡過未以釋疑(以上化主)又舍利弗下。讚眷屬。聲聞雖眾。皆發大心。菩薩云多。率居補處。生者咸歸於定聚。趣途即預於阿[鞥-合+(白-日+田)]。(已上眷屬)次眾生聞者下。勸脩願行。先願。次不可以少善根下脩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之厚薄。不在責時之久近。宜遵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下明得果。我見是利下結勸。次如我今者下。第二六方引同。訓勉生信。先引同。次於汝意下勸信。亦是勸持。如我今者下。第三舉難況易。五濁得道為難。淨土脩行則易並如文。請先熟尋節段。然後誦文。則起盡有倫。功不虗棄。如或清晨靜夜。收視聽以端居。口誦心游。蕩神明於幽極。氛累斯滌。淨境弗迷。廣舌勸持。豈不然也。

往生淨土繫緣門

繫緣門者。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常不忘佛。及憶淨土。如切事繫心。雖種種作務。不妨密憶前事。念佛亦如是。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楞嚴經。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縱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耎。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彊援。必得免脫。又見他受苦。以念佛心。憐愍於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故普賢願王云。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恐煩披覽不復具說。誠哉此門。為益最大。

往生淨土懺願儀序

原其諸佛憫物迷盲。設多方便。而引取之。但唯安養淨業。捷直可脩。諸大乘經。皆啟斯要。十方諸佛。無不稱美者也。若比丘四眾。及善男女。諸根缺具者。欲得速破無明諸闇。欲得永滅五逆十惡犯禁重罪。及餘輕過。當脩此法。欲得還復清淨大小戒律。現前得念佛三昧。及能具足一切菩薩諸波羅密門者。當學此法。欲得臨終離諸怖畏。身心安快。喜悅如歸。光照室宅。異香音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現在其前。送紫金臺。授手接引。五道橫截。九品長鶩。謝去熱惱。安息清凉。初離塵勞。便至不退。不歷長劫。即得無生者。當學是法。欲脩少法。而感妙報。十方諸佛。俱時稱讚。現前授記。一念供養無央數佛。即還本國。與彌陀坐食。觀音議論。勢至行步。眼耳洞視徹聞。身量無際。飛空自在。宿命了了。徧見五道。如鏡面像。念念證入無盡三昧。如是稱述。不可窮盡。應當脩習此之勝法。如所說者。皆實不虗。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稱美此事。以示不妄。我等云何。敢不信佛。今取淨土眾經。立此行法。若欲廣知。尋經補益。

往生西方略傳序

維西方淨土者。瓊林寶網。珠閣瑤池。超億剎於玉毫。耀千光於沙界。諸佛同讚。羣賢所宗。徧吉曼殊。咸願生乎其國。天親彌勒。皆誓往於彼方。大聖尚然。況常徒者也。至若散因定業。少善多福。截五道而長鶩。睠九品以高升。直到薩雲。無復退轉。故彼佛本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今既幸無逆罪。不謗大乘。豈有願求而不遂也。況復十六觀云。下品下生者。具足諸罪。四重五逆。謗方等法。地獄火現。十念稱佛。地獄猛火。化為凉風。即生彼土。斯則又許逆罪之輩。十念得生。況無此罪者乎。推此而言。宜各自信。凡願生者。無不遂心。故天台智者臨終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淨行道力。實不唐捐。又本願云。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迴向欲生。若不果遂者。誓不成佛。又應校量業行久近者。十念信樂。尚生彼國。況復一日信樂者。況復一月一年一生而信樂者耶。又應校量滅罪輕重者。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重罪者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殺父殺母也)一念稱佛。滅罪既爾。況復十念所滅罪耶。況復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滅罪耳。重逆尚滅。況輕罪乎。又應校量念佛功德。比餘善根。優劣之相者。經云若人以四事極好之物。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阿羅漢辟支聖人。所得福德。不如有人。一合掌。一稱南無佛陀。如彼大千聖福。假使百分千分百千億分。算數譬喻。皆所不及。一稱佛名者。功德無量。一稱佛名。功德尚爾。況復十念佛者。況復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阿彌陀佛者。所得功德耶。復次應知念佛之人。現世安隱。眾聖守護。離諸災厄。且近校量。今時風俗。競祭鬼神。求其福祐。望得安隱。信邪殺命。造罪結冤。必無福慶。而可利人。虗招來生地獄罪報。易曰。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殺生害命。祖承祭法。非一朝一夕。豈非積不善耶。殃咎何疑也。若言殺生非不善者。古今帝王。何故仁慈化世。勝殘去殺。禽魚遂性。令登壽域。咸稱善耶。然祭祀之法。天竺韋陀。支那祀典。既未逃於世論。真誘俗之權方。周公雖稱事神。不達彙征之道。仲尼焉能事鬼。葢迷六趣之源。老氏經既混於九流。莊子未移於百氏。惟釋宗所辨。曲盡其理。天趣在上。人居其次。脩羅處中。鬼畜斯下。今以人事神。其猶俛首就足。抑君奉民。何逆之甚也。又鬼有邪力。事之既久。物黨方類。死墮其中。世其迷哉。且三界大師。萬德慈父。歸之者罪滅。尚之者福生。諸經具說。若能暫歸三寶。受持一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勝利。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三者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若夜叉若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中。五者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枷杻。橫死枉死。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七者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八者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十者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歡喜。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持金蓮臺。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諸有智人。請觀念佛所獲現世福利功德。豈同世人祠祀之法。現無福利。未來受苦耶。又復當信一切大乘經典。皆讚西方。莊嚴淨土。勸令往生。若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諸部諸經。皆示行相。及讚功德。又諸菩薩天親龍樹。皆各造論稱讚淨土。又此方諸法師禪師。各造論著疏。光讚西方。道安法師往生論十卷。慧遠法師造勸經疏一卷。天台智者造十疑論觀經疏彌陀經疏各一卷。道綽禪師撰安樂集三卷。善導和尚立五會教。勸人念佛。造觀經疏一卷。二十四讚六時禮文各一卷。懷感法師得念佛三昧。造決疑論七卷。慈愍三藏撰淨土慈悲集三卷。慈恩法師造彌陀經疏二卷。鎮國沙門澄觀。造觀經疏一卷。有誰聞此。眾聖稱揚。誘勸往生。而不信樂。除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斯更復引自古及今。西天東夏道俗士女。往生高人。三十三條顯驗之事。具示將來。諸有賢達。願共往生云也。

依修多羅立往生正信偈

(若人能誦持此偈。得三種利益。一得常持諸大乘經首題名字。二得增長淨土信心。三得聞者深信淨土。若遇臨終者。高聲誦一返二返。然後勸令念佛)。

  稽首西方安樂剎。彌陀世主大慈尊。我依種種修多羅。成就往生決定信。

  住大乘者清淨心。十念念彼無量壽。臨終夢佛定往生。大寶積經如是說。

  五逆地獄眾火現。值善知識發猛心。十念稱佛即往生。十六觀經如是說。

  若有歡喜信樂心。下至十念即往生。若不爾者不成佛。四十八願如是說。

  諸有聞名生至心。一念迴向即往生。唯除五逆謗正法。無量壽經如是說。

  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此人氣絕即往生。大法鼓經如是說。

  一日一夜懸繒葢。專念往生心不斷。臥中夢佛即往生。無量壽經如是說。

  晝夜一日稱佛名。殷勤精進不斷絕。展轉相勸同往生。大悲經中如是說。

  一日二日若七日。執持名號心不亂。佛現其前即往生。阿彌陀經如是說。

  若人聞彼阿彌陀。一日二日若過等。繫念現前即往生。般舟經中如是說。

  十日十夜六時中。五體禮佛念不斷。現見彼佛即往生。鼓音王經如是說。

  十日十夜夜齋戒。懸繒旛葢然香燈。繫念不斷得往生。無量壽經如是說。

  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往生。大集經中如是說。

  若人自誓常經行。九十日中不坐臥。三昧中見阿彌陀。佛立經中如是說。

  若人端坐正西向。九十日中常念佛。能成三昧生佛前。文殊般若如是說。

  我於眾經頌少分。如是說者無窮盡。願同聞者生正信。佛語真實無欺誑。

  疑者曰。觀此偈有十念。下至一念生信樂者。乃至但作生意知有佛。亦生彼國。又有七七日。至九拾日念佛。方乃得生。豈非淨土是一。何故修因頓異。釋曰。淨土雖一。生者自殊。無量壽經。總分三輩。十六觀經開作九品。若更細分。亦應無量。又疑曰。下品等輩。修因既淺。應有退墮。釋曰不然。得九品。華開有遲速。去佛有遠近。得道有利鈍。而生彼者。例皆不退。經云其有生者。悉住正定之聚。又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此言不退。十疑論中有五種因緣故不退。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國鈍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鬼神邪魔。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況此惡世。非但闕此五緣。抑乃惡友知識。聲色醉亂。魔鬼濫真。壽命短促。五種皆惡。妨惱修道。浩劫空過。願熟思之。願熟思之。

  或曰。一切法本無生無滅。平等空寂。何用強勸捨此求彼。釋曰。若云求生西方。以為取捨。乖平等理者。汝還非彼執此。豈不乖理耶。若轉計云。我亦不求生於彼。亦不求生於此者。則是生斷滅見。金剛般若經。豈不談空。佛誡須菩提云。汝莫作是念。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真解空者。即於因緣法中。了生無生性。滅無滅性。非謂斷無。為不生滅也。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不云滅無後空也。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或曰淨土在心。何須外覔。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豈用迢然求生他方淨土耶。釋曰。子又不善心土之義也。將謂我心局在方寸。便見西方敻在域外。苟如此者。又云何說心淨則佛土淨耶。華嚴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佛法既徧。心法亦徧。若各有方面。何謂無差。又云游心法界如虗空。虗空豈有分隔。若了一念心徧。一塵亦徧。十萬億剎。咫步之間。豈在心外。世人若談空理。便撥略因果。若談自心。便不信有外諸法。豈唯謗法。亦謗自心。殃墜萬劫。良可痛哉。妄造是非。障他淨土。真惡知識也。無量壽經云。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無違逆。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窮極。

釋華嚴賢首讚佛偈

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終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土。

  見有臨終勸念佛。及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此二偈者。前四句讚佛放光。其光名為見佛。能令臨終者。見佛往生。後四句讚佛修此光明之因。其因者。只是勸臨終人念佛。并示其佛像。故成佛時。得此光明。今廣施此偈者。葢勸深信者。凡遇眷屬。及一切人。臨命終時。失於床前安置佛像。令彼眼見。及勸令念佛。若苦痛所逼。或先無信心。不肯念佛者。亦須種種方便。勸令稱佛。下至十念。得滅重罪。生佛淨土。此一利益。不可思議。若勸得一人生淨土。縱自不修行。亦合得生佛國。況當來成佛。能放光明。照一切眾生臨終見佛也。多見世人。為恩愛故。聚頭哭泣。不思救度。苦哉苦哉。名為惡知識也。恩愛所牽。墮落惡道。無解脫期。世間有五種人。不肯念佛。一者先無信心。二者戀著財寶。三者不捨妻子。四者自惜身命。五者罪業所障。死墮地獄。願早覺悟。

阿彌陀經通讚序

慈恩法師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蔭四生。洒法雨而津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宮。獲真常於覺樹。良以羣生業惑。魔黨增強。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契根宜之次第。大矣哉。迴拋空有之門。獨頴斷常之表。佛者。覺道已圓。說者。慈心演法。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貫攝也。常則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眾詮。貫則通達妙理。故云佛說阿彌陀經也。

阿彌陀經義疏序

孤山法師

  夫心性之為體也。明乎靜乎。一而已矣。無凡聖焉。無依正焉。無延促焉。無淨穢焉。及其感物隨緣而變。則為六凡焉。為四聖焉。有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則身壽有延促矣。國土有淨穢矣。吾佛大聖人。得明靜之一者也。乃假道於慈。託宿於悲。將欲歐羣迷使復其本。於是乎。無身而示身。無土而示土。延其壽淨其土俾其忻。促其壽穢其土俾其厭。既忻且厭。則漸誘之策行矣。是故釋迦現有量而取穢土。非欲其厭耶。彌陀現無量而取淨土。非欲其忻乎。此則折之。彼則攝之。使其復本。而達性耳。故淨名曰。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者。其是之謂乎。雖寶樓金池。為悅目之翫。而非惑蕩之色。而能達唯心無境矣。雖風樹鳥聲。有入耳之娛。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寶有歸矣。夫如是則復乎明靜之體者。如轉掌耳。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是也。大矣哉。聖人之善權也如此。是故羣經森列。而偏讚淨方。其有旨哉。佛說阿彌陀經者。其偏讚之謂歟。吾愛其辭簡而理明。其文約而事備。足可以誘弱喪而擊童蒙焉。於是約龍樹之宗。準智者之說。依經辯理。為之義疏。若極深研幾。則吾豈敢。庶乎有助於真風。為益於後昆爾。

阿彌陀經圓中鈔

幽溪大師

  凡諸佛應身接物。有乎四益。一以形益。現身是也。二以光益。放光是也。三以聲益。說法是也。四以通益。現神足是也。唯阿彌陀。四益之外。更加之以名接物。以其有本時所發誓願故也。餘之四接。其攝機也狹。唯以名接物。其攝機也廣。既彌陀以名而接物。故眾生得以耳聞而口誦。豈唯一稱嘉號。而萬德齊彰。且又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除罪證道。不可思議。其善根功德。豈小小哉。竊原淨土法門。其所開示一也。唯所修之方。厥門雖多。要其所歸。不出二種。一曰正修。二曰助行。於正脩中。其法有二。一觀想。二持名。專心作觀。則文載觀經。專心持名。則文載此經。若觀想與持名。兩者並行。則文載般舟三昧經。今欲明其義則有五種不同。一名實不同。名即佛界假名。實則佛界五陰。與夫國土。觀五陰實法。則觀經所示佛菩薩三輩往生等九觀。觀依報國土。則觀經所示日冰地樹等六觀。若般舟經所示。但觀佛身正報實法而已。今經所示。但持假名。故曰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是則依此經修。但以稱佛名號六字音聲。而為所緣之境。無以觀佛相好。以濫經宗。所謂一稱嘉號萬德齊彰。舉假名而全收實法。故知此經所示。乃提綱挈領之法門也。二緩急不同。如觀經所示十六妙觀。始修日觀。必待成就。然後改觀觀水觀冰等。緩緩而進。辦在一生。此經所示持名方法。極其長期。在於七日。其次或六或五乃至一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并觀經下輩往生。大彌陀經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故知此經所示。乃以急勝緩之法門也。三難易不同。觀經修觀。以凡夫之人。心想羸劣。故先示日觀西向。以攝其心。待心靜細。然後觀水觀冰。乃至像觀成就。然後觀佛真身。此必久修成熟之機。乃可行之。今經所示。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稱。有信能念。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四純間不同。十六觀門。初心修者。跏趺入定。然後可觀。出定歷緣。非其境界。若執持名號。不間閒忙。不拘動靜。行住坐臥。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至捷至徑之法門也。五攝機不同。若依觀經所脩。唯被上根。故所修之機。狹而不廣。稱名之法。不擇賢愚。不揀男女。若貧若富。若貴若賤。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攝機極廣之法門也。是則此經所明境觀。只須唯約執持名號。為所觀境。若事若理。悉以此而解說修行。不必更約觀佛相好。而雜附之。

持名方法

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略解云。執謂執受。持謂任持。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若者不定之辭。利根一日一念。鈍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縱未破惑。定為往生之因。一心不亂。有事有理。事一心者。行者繫緣憶念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無分散意。念念無間。名事一心。理一心者。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無自性。雖本來空寂。而感應道交。如鏡像水月。任運顯益。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三諦圓融。絕思絕議。名理一心。須了達法界唯心。心外無境。彌陀相好。元是自心。十萬億剎。不踰當念。以性具諸法故。不從他得。圓中鈔云。了達下明即空義。言能念所念。皆無自性者。此約四性。而體達無生也。應云亦無他性。共性無因性。文之略也。此中宜以能念之心本空。為無自性。所念彌陀本空。為無他性。感應道交。如鏡像水月。為無共性。任運顯益。為無無因性。此乃攝後歸前。以明無有四性也。次雖本來空寂下。明即假也。上二句約法明假。下二句約喻明假。乃以形之與水喻感。鏡之與月喻應。鏡月本無心。而自然現乎影像。形水亦無意。而法爾感乎鏡月。功至往生。任運顯益也。當處皆空者。有即空也。全體即假者。空即有也。有即空則有即非有。空即有則空即非空。非空非有。則中道昭然。即空即有。則中道亦亡。故曰二邊叵得。中道不存。如是則所觀之境。三諦圓融。能觀之心。絕思絕議。事理二門。已如解中略示。若欲更明其旨。則又有橫竪二種不同。橫論三觀。則能念屬乎三觀。所念屬乎三諦。如正稱名時。了能稱心。非內非外。無形無狀。即空觀。雖非內外形狀。而此能念之心歷歷分明。即假觀而此能念。非離假而有空。亦非離空而有假。雙遮雙照即中觀。所稱佛名。及以音聲。如谷中響。如水中月。了不可得即真諦。雖不可得。而佛號音聲宛然在口。顯然在耳即俗諦。而此所念。亦非離真而有俗。亦非離俗而有真。俱存俱忘即中諦。此橫論三觀三諦也。若竪論者。祇以一心不亂萬緣俱寂者。為空觀。以所念六字聖號朗朗分明者為假觀。能念雖空。而念者宛然。所念雖假。而谷響不實。如是則即空不空。而空即假。即假非假。而假即空。雙遮雙照。境觀雙忘。所謂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甞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踪。若然者。求生淨土之人。但以一心不亂。而執持名號。祇執持名號。而一心不亂。無邊妙義。咸在其中。不思議觀。非離當體。可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又須了知經中之意。一心不亂。欲使因果名目相應也。執持名號。欲使生佛感應道交也。因果名目相應者。極樂稱為淨土。唯其心淨。而後佛土淨。但心淨土淨。其義甚通。圓伏五住。圓破三惑。皆名心淨。而此心淨。感佛土淨。則圓該四土。今是同居淨土。只須一日至於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以為心淨往生之因。二生佛感應道交者。彌陀妙應。既是果人復有宿誓。令我持名。是故必須執持名號。以為心淨往生之因。故一心不亂。與執持名號。二義相須。闕一不可。故此經宗。須以四句料簡。一是一心非持名。即尋常修禪。與夫一心修諸眾行。又無回向發願。悉非往生正因。二是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名。雖是佛乘緣種。亦非往生正因。三非一心非持名。即悠悠凡夫。作諸善事。亦非往生之因。四是一心是持名。方是此經所說往生正因。若約此經。說在方等。收四教機。以判一心。則有四種行人不同。一藏教人。心佛實有。唯約事相。判心不亂。以此為因。加之信願。臨終果熟。即得往生。今之凡夫。未通至理。唯關閉六情不出不入。而一心持名。或用心推究種種剖析。皆藏教人一心持名也。二通教人。善能了達。若心若佛。如幻如化。佛本是無。心亦何有。聲如谷響。佛如鏡像。如此體解。當處無生。此通教人。一心持名也。三別教人。先能達空。亦能達假。以我空心。而造假佛。非唯佛有。不妨心有。然以空心。而念假佛。空既不空。假亦不假。非假非空。見於中道。此別教人。一心持名也。四圓教人。能達淨土唯心。彌陀本性。既真俗中。觀中空假。有念無念。無非法性。無佛有佛。皆是真如。終日有念終日無念。以無念念。相有相相。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此圓教人。一心持名也。此約方等時。義釋如是。若約法華開權顯實者。應會前教。悉歸圓頓。以藏教人。關閉六情。制心不亂。為我圓教事中一心。通教如幻。為我圓教即空一心。別教出俗。為我圓教即假一心。圓本相即。不須和會。以法華妙。具二妙故。前圓教一心。為法華相待論妙。今統會歸。為法華絕待論妙。是政圓家行人。已聞妙法。深悟圓理。以起圓宗。如此力用。圓融無礙。了事乃即理之事。理乃即事之理。是以一心持名時。事一心可也。理一心可也。事理相即。一心可也。念念無非法界。心心皆即真常。如是念佛。功德最大。能伏五住煩惱。能破一心三惑。能淨四種淨土。能見三身彌陀。是為不思議念。是為無功用念。永明所謂。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此偈正為圓頓人。一心持名者說也。

  法界有三義。一性具。即三千十界也。一性體。即清淨本然。一真如法界也。一曰性量。即一真法界。竪窮橫徧之界量也。三種法界之性。皆唯眾生根塵相對一念分別識心。是故離心無境。離境無心。以是之故。彌陀相好。乃我本性之彌陀。十萬億剎。乃吾唯心之淨土。故曰原是自心。不踰當念。是故結云。以性具故。不從外得。

  略解云。又復當知。彌陀已證究竟第一義諦。一稱嘉號。萬德齊彰。罪銷塵劫。福等虗空。何況一日。至七日耶。良由法藏本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既承彼佛因中願力。果上光明。執持名號。功德無量。臨終見佛。決定無疑。圓中鈔云。前釋事中一念。乃約憶念彼佛相好光明而說。似濫觀經。觀佛為念。用心雖同。揀境則異。今則的指執持名號。而為所緣之境。故曰一稱嘉號。萬德齊彰。文中乃釋或者之伏疑。疑者云。佛有萬德。應觀三身。云何但稱名號。即得往生。故殷勤示之曰。又復應知等云云。文約兩義。以釋其疑。一者名實相稱。二者法藏本願。一名實相稱者。四明云。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虗。究竟成就。葢其所召。皆真極故。故大經云。世諦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諦故。又今彌陀既已證乎究竟第一義諦。故一稱嘉號。萬德齊彰。彌陀萬德慧日。既以俱體齊彰。眾生黑暗罪瑕。自然當念消乎塵劫。罪性本空虗而不實者既銷。則稱名功德福等虗空者自生。一稱佛名。功德尚然。況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執持名號。則無罪而不滅。無福而不生。臨命終時。往生淨土。斷斷乎不唐捐矣。良由下。第二示法藏本願云云。葢諸佛本願。毫無虗假。以彌陀因中。發四十八願已。即便經歷曠劫修行。以填願海。願海既滿。無量法財。一時發現。是故今取極樂世界。攝受有情。而娑婆眾生。已信是事。仍發往生之願。以投願海。復修稱名之行。以增行山。萬流歸海。同一醎味。須彌攝物。共一帝青。自然而然。原非勉強。是故解文末後合二義。以結斷疑根云。既承彼佛因中願力。果上光明。執持名號。功德無量。臨終見佛。決定無疑。

無生論三觀法爾

能觀為三觀。所觀即三諦。全性以起修。故稱為法爾。論曰。三諦者真俗中也。三觀者空假中也。忘情絕解。莫尚乎真。隨緣應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虗靈不昧。吾心自空也。物來斯應。吾心自有也。空有相即。吾心自中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諦也非三觀也。修之者稱性照了也。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然則即虗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虗靈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稱性而修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別論如此。若總論者。或以吾心虗靈為空。以所觀萬物為假。以心境不二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萬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觀極樂依正。以吾心一觀之三觀。照彼一境之三諦。無不可者。以吾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諦之一境。亦無不可者。虎溪大師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踪。尚何三觀之不法爾乎。

觀無量壽經疏序

智者大師

  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棘林之比瓊樹。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沉。行開善惡。都二方之麤妙。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淨業。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哀請。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聳珍臺而顯瑞。雖廣示珍域。示宗歸安養。使末俗有緣。遵斯妙觀。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大水結冰。實表琉璃之地。風吟寶葉。共天樂而同繁。波動金渠。將契經而合響。觀肉鬢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來。及其瞑目告終。上珍臺而高踊。文成印壞。坐金蓮而化生。隨三輩而橫截。越五苦而長鶩。可謂微行妙觀。至道要術者哉。此經心觀為宗。實相為體。所言佛說觀無量壽佛者。佛是所觀勝境。舉正報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眾。觀雖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者。訓法訓常。由聖人金口也。

觀無量壽佛經序

慈覺禪師

  夫正徧知海。從心想生。諸佛世界。隨心淨土。然則彌陀至聖。不隔下凡。極樂雖遙。豈離方寸。所以念佛而即得見佛。求生而遂能往生。觀無量壽經者。以法界心。照實相境。三種淨業。明法行之正因。十六妙觀。為寂照之方便。法身與化身隨量。依報與正報齊觀。是以韋提希豁然大悟。授記往生。佛世尊親敕受持。廣說斯事。經傳此土。人罕流通。不有圓機。誰陳法施。常山比丘瓊安等。憫眾生之日用。不出塵勞。嗟妙境之無邊。願為鄉導。同心鏤板。庶廣受持。非勢至之同倫。即遠公之舊社。聊伸序引。普告未聞。

無量壽佛讚

大智律師

  八萬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彌陀。十萬億剎之遐方。的是唯心之淨土。淨穢雖隔。豈越自心。生佛乃殊。寧乖己性。心體虗曠。不礙往來。性本包容。何妨取捨。是以舉念即登於寶界。還歸地產之家鄉。彈指仰對於慈容。實會天真之父子。幾生負德。枉受沉淪。今日投誠。必蒙拯濟。三心圓發。一志西馳。盡來際以依承。歷塵剎而稱讚。

觀無量壽經妙宗鈔

四明尊者

  良以圓解。全異小乘。小乘唯心。佛從外有。是故心佛其體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諸佛性。託境修觀。佛相乃彰。今觀彌陀依正為緣。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極樂依正。由熏發生。心具而生。豈離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終日觀心。終日觀佛。

  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塵。至一極微。無非法界全體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舉一。即是圓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諸法。

  又果佛圓明之體。是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覺體。故此觀門。託彼安養依正。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託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周徧。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一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為大乘觀也。行者應知。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于心性。心性易發。

  圓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之心。緣於即心之日。令本性日。顯現其前。斯乃以法界心。緣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豈不即空假中。以根境空寂。故心日無礙。以緣起假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界故。當處顯現。此之三觀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可思議。

  心藏具法。有何邊涯。無妙觀緣。隱而不發。今依佛語。順性想之。寶地光明。種種奇相。隨心出現。

  欲想佛身。須知觀體。體是本覺。起成能觀。依體立宗。斯之謂矣。須知本覺。乃是諸佛法界之身。以諸如來無別所證。全證眾生本性故也。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云法身從心想生。

  當知今觀。非直於陰。觀本性佛。乃託他佛。顯乎本性。故應佛顯。知本性明。託外義成。唯心觀立。

  又云。應知實相。全體照明。稱為真心。亦名本覺。覺體徧故。諸法皆實。若指其要。不離現前分別之念。念即本覺。覺即經體。無別經體。以為所詮。以此覺心。觀於依正。能所即絕。待對斯忘。妙觀之宗。自茲而立。

  直指云。丈六八尺像者。隨順下凡。使觀小見大也。粗妙異想。悉從性而起修。小大殊形。咸自本而垂迹。能觀性初無差別。所觀境寧可度量。圓頓之談。一音普被。示次第而非漸。順根器而非偏。並啟觀門。全彰實相。像教之源。豈不在茲。

神棲安養賦

智覺禪師

  彌陀寶剎。安養嘉名。處報土而極樂。於十方而最清。二八觀門。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願。運散心而化生。爾乃畢世受持。一生歸命。仙人乘雲而聽法。空界作唄而讚詠。紫金臺上。身登而本願非虗。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慶。詳夫廣長舌讚。十剎同宣。但標心而盡契。非率意而虗傳。地軸迴轉。天華散前。一念華開。見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證法而盡廁先賢。考古推今。往生非一。運來而天樂盈空。時至而異香滿室。一真境內。現相而雖仗佛威。七寶池中。覩境而皆從心出。故知聖旨難量。感應猶長。變凡成聖而頃刻。即迷為悟而昭彰。探出仙書。真是長生之術。指歸淨剎。永居不死之鄉。更有出世高人。處塵大士。焚身燃臂以發行。掛胃捧心而立軌。仙樂來迎而弗從。天童請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頂。光明境裏。絕聞惡趣之名。永拋胎獄之鄙。眼開舌固而立驗。牛觸雞[舀*鳥]而忽止。處鐵城而拒王勅。須徇丹心。坐蓮臺而賴佛恩。難拋至理。其或誹謗三寶。破壞律儀。逼風刀解體之際。當業鏡照形之時。忽遇知識。現不思議。劍林變七重之行樹。火車化八德之蓮池。地獄消沉。湛爾而怖心全息。天華飛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爐墮手。應讖而蓮華不萎。得記而寶林非久。奇哉佛力難思。古今未有。

秘藏指南

藕益大師

  壽昌云。念佛心。即是佛。葢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生無性者也。唯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專注。而十界昇沉。從此出矣唯其緣生無性。故熾然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淨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聲佛名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謂之以佛證心可也。謂之以心證佛可也。謂之以佛證佛。以心證心。亦可也。至直捷穩當。至圓頓了義。不可思議。不可將餘一切法門比量。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則諸佛出廣長舌相以證之。若人專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金口誠言。可不信哉。

  原夫。本覺妙明。真如法界。智理無能所之分。依正絕自他之量。祇因迷妄。徧計橫生。背覺性而九界雜陳。昧真境而三土幻現。勞我世尊。垂慈設教隨眾生根性。示無量法門。或顯了說。或隱覆談。或曲接偏機。漸令入道。或直投圓種。頓使開明。或從一法中。分別說為無量或以異方便。善巧助顯一乘。雖復教網萬殊。無非醒九界長夢。令復還原覺。了三土幻翳。令冥契寂光耳。然了義中最了義。圓頓中極圓頓。方便中第一方便。無如淨土一門。何以言之。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見思淨。超同居。塵沙淨。超方便。無明淨。超實報。故曰唯佛一人居淨土。尚何不了之義。眾生心念佛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一念頓入佛海。故曰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豈不至圓至頓。果德願力不可思議。因心信力亦不可思議。感應道交文成印壞。以凡夫而階不退。未斷惑而得橫超。又復三根普被。四土橫該。五濁輕淨在同居。體空巧淨在方便。三觀淨淨在實報。究竟覺淨在寂光。尚無等者。矧或過之。是名不可思議功德。世間難信之法也。總其大要。須具信願行三。信則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知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性外無佛。佛外無性。因必該果。果必徹因。願則念念回向。心心趨往。行則無量法門。會歸一致。而淨土正行。尤以念佛為首。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原與阿彌陀佛同體。而罕能直下知歸者無他。未具信行願三故也。予甞謂信如將。願如謀。行如軍旅。有將有謀。老弱亦可取勝苟無將謀。雖勇壯亦潰矣。是故信宜專。願宜審。行宜無所不收。專且審故圓頓直捷而至高。無所不收。故三根普被而至廣。此念佛三昧。所以為橫超勝異也。邇來宗教之士。或視念佛太易。以為曲被中下。或視念佛太難。以為齋戒須全。夫太易則不高。太難則不廣。豈寶王三昧之謂哉。

普說

金剛經。如幻如夢者。為破凡外二乘。我法二執言之夫夢境雖空。而夢心即是覺心。幻事雖虗。而幻本亦不全虗。泡雖無實。而非無水。影雖無實。而非無質。則知六凡生死往還。雖如幻夢。而佛性亦不斷滅。但日用不知耳。菩薩了知現前一念心性。亘古亘今。本不生滅。上等諸佛。下等眾生。雖欲不上求下化。不可也然雖發大菩提心。無始虗妄無明習重。觀力輕微。恐易退轉。必須將此圓解。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葢吾現前一念心性。既本竪窮橫徧。則本具無邊剎海。於我心性無邊剎海中。實有十萬億剎外之極樂世界。實有現在阿彌陀佛。先證心性。慈悲接引。一切迷流。我今以此菩提心力。稱彼名號。便與阿彌陀佛如空合空。水合水。故稱名一聲。即一聲一心不亂稱名十聲。即十聲一心不亂。乃至稱名七日。即七日一心不亂。以正稱名時。更無二心。更無可亂也。

念佛即禪觀論

或問藕益子曰。參禪教觀。與念佛法門。同耶異耶。答曰同異皆戲論也。即亦同亦異。非同非異。亦戲論也。以三種法門。無不離四句故。若知一切法。無不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詮顯之。何者梵語禪那。此云靜慮。靜即是定。慮即是慧。靜即止慮即觀。靜即寂慮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觀也。寂照也。皆一體而異名也。或謂寂照約性。餘二約修。止觀約因。定慧約果。不過一往語耳。夫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雖昏迷倒惑。靈知終不可滅。雖流轉紛擾。本體終未甞動。此豈非寂照真源。止觀血脈。定慧根據乎。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參禪。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止觀。思惟憶持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念佛。葢念者始覺之智。佛者本覺之理也。就此念佛法門。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單念自佛。與參禪止觀全同。若單念他佛。與參禪止觀。亦異亦同。若雙念自他佛。與參禪止觀。非異非同。夫念自佛者。是四念處觀。所謂觀身觀受觀心觀法。若一切法門。不為四念處所攝者。即外道法。故知與禪觀同也。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門或實相。或不能作此三種念者。則但持名號。若念相好。一往似與禪觀異然必止息異緣專觀彼佛。則仍與靜慮同也。念法門者。例此可知。若念實相。雖託他果佛為異。然終無兩種實相。究竟是同。若持名號。一往亦與禪觀異。然無論解與不解。而所持之名。當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當體無非一心三觀。故曰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一。是則心無異緣。即是靜是止。名號歷歷。即是慮是觀。亦究竟同也。夫雙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乃託他佛。助顯本性。由悟本性。故與禪觀非異。由託他佛。故與禪觀非同。是謂勝異方便。無上法門。文殊般若經。般舟三昧經。觀無量壽佛經等。皆明此圓頓了義。而妙宗鈔申之為詳。凡棲心淨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靈峯寺淨業緣起

嘗觀淨土之為勝異。正不在寂光實報方便。而在同居。葢三土斷惑乃生。唯同居直以信願相導。感應道交。五濁之習稍輕。三界之苦斯脫。而又即此西方極樂。竪徹方便實報寂光。故下愚皆可登其閾。上智終莫踰其閫。三根普資。四悉咸備。正法住世。諸祖已共宏揚。末運迷津。四依能無獨讚。乃世之駕言直指者。以西方為鈍置學語大乘者。以淨土為退休。不思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安有如斯曲徑。妙華盛裓徧供億方。安有如斯小乘。且既悟直指。是名見性成佛。何故拒彌陀於自性之外。既乘大願。必須嚴淨國土。何故揀極樂於剎海之中。夫聲聞權教。不聞他方佛名。四果神力。僅周三千界內。彼十萬遐方。尊特善逝。非勝蓮大士。勇猛丈夫。孰能親近承事。甫育蓮臺。便階跋致。較矢心參究。期尅三生。已悟心宗。猶曰生生不退。佛階可期者。難易遲速。皎然可知。六方調御。同口讚揚。徧吉文殊。誠心勸發。豈欺我哉。法流震旦。禪律性相。皆法久弊生。勢窮須變。唯茲元猷。始匡嶽訖五雲。或刻蓮漏於六時。或發妙宗於三觀。或導萬善以同歸。或融一心於事理。法無不收。機無不攝。故得法流益久。法道愈光。聲化所洽。遠及山谷。鄣南靈峯講寺。石峩頎公。請雪航檝公。結社茲山。復有抱一粹沙彌。季清程居士。共稟彌陀宏願。同闡勢至法門。佛聲浩浩。偕松風鳥語並顯圓通。僧德雍雍。率牧竪耕夫同入三昧。橫超三界。無煩九次第修。竪徹寂光。不俟三僧祗證。誠劫濁津深。昏衢寶炬也。

惠應寺放生蓮社序

能儒氏之為教也。大而博深而不可晦。極六合內外不為遷。余昔拘虗程朱之學。不唯望洋。復興斥鷃。今乃駸駸然入於其中。異哉能儒如來。觀音地藏。巧以勝異方便。轉我邪心。令生正信也。予因是。得仰承如來威行。作獅子吼。徧破一切外道邪心。夫物雖微。誰不愛命。只此愛命之心。便是真常佛性。此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本自離過絕非。不可思議。迷此心性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是故於中。分人分物。起愛起憎。惑業苦輪。循環不息。若能直下諦觀現前一念心性。似局四大緣影中。實非四大緣影所能區局。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便知心佛眾生。的的三無差別。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若放自心未來諸佛。即真念佛三昧。脩此念佛三昧。是恒轉妙法華經百千萬億部也。我釋迦如來之道。未墜於地。良由含靈抱識。無不各具全體大用。今舉此全體大用。而為社為文為詩。為種種法語。豈復有文獻不足徵之嘆哉。故題其編。曰能儒文獻。而為之序。

贈鄭完德念佛序

嘗讀十六觀經云。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噫。此真念佛三昧之秘要也。葢但言作佛。不言是佛。則謂佛非固有。何異權乘。但言是佛。不言作佛。則謂佛非修證。何殊魔外。故大佛頂經。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夫知其本因。則十界無不即心而是。謂佛界非心是乎。隨所緣出。則十界無不由心而作。謂佛非心作乎。予己已晤千里鄭老居士。見所繪聖像。微細精妙。巧逾天工。恍悟心作心是之旨。長公完德。尤窮工極緻。完德久參念佛是誰公案。予謂苟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而更參誰字。可令人捧腹大笑。大集偈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大勢至法王子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永明禪師云。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壽昌禪師云。念佛心。即是佛。夫何疑哉。夫何疑哉。

忍草沙彌化念佛疏

彌陀如來。以四十八願攝化十方。勢至大士。以念佛三昧游此世界。當知末世眾生。捨淨土一門。而求脫生死不可得矣。佛法無多子。久常難得人。一時勇猛。不若終身無倦。所以慈雲大師。示晨朝十念法門。飛錫尊者。闡一念得生妙旨。今忍草沙彌。發心普勸緇素。修此念佛三昧。每日從十萬起。以至一百。或唯十聲。下至日念一聲。不拘數之多寡。但以終身不間斷為則。將此飢餐渴飲工夫。用作寶地珍池左劵。尚能一念中頓破無明。便超寂光淨土。頓斷塵沙。便超實報淨土。頓斷見思。便超方便淨土。縱未斷惑。五濁漸澄。佛光漸露。登同居淨土。永脫輪迴。固無惑矣。普願見者聞者。於此便作東林勝會想。於一切登名蓮簿者。便作十八高賢想。則一心普念三世佛。而念佛三昧了了現前矣。

念佛要旨

徹悟禪師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裏信入。又云。一聲佛號一聲心。直下分明豈待尋。鞭影不勞頻舉示。白牛運出古黃金。又云。九品寶蓮。在脚跟底。不念彌陀孤負自己。

止觀息緣務

智者大師

  緣務妨禪。由來甚矣。蘭若比丘。去喧就靜。云何營造緣務。壞蘭若行。非所應也。緣務有四。一生活。二人事。三技能。四學問。一生活緣務者。經紀生方。觸途紛紏。得一失一。喪道亂心。二人事者。慶弔俯仰。低昂造聘。此往彼來。來往不絕。況復眾人交絡。擾攘追尋。夫違親離師。本求要道。更結三州。還敦五郡。意欲何之。倒裳索領。鑽火求冰。非所應也。三技能者。醫方卜筮。泥木彩畫。棋書呪術等是也。皮文美角膏煎鐸毀。已自害身。況修出世之道。而當樹林招鳥。腐氣來蠅。豈不摧折汙辱乎。四學問者。讀誦經論。問答勝負等是也。領持記憶。心勞志倦。言論往復。水濁珠昏。何暇更得修止觀耶。此事尚捨。況前三務。云云。

  觀心生活者。愛是養業之法。如水潤種。因愛有憂。因憂有畏。若能斷愛。名息生活緣務也。人事。是業也。業生三界。往來五道。以愛潤業。處處受生。若無業者。愛無所潤。諸業雖有力。不逐不作者。不作故生死則斷技術者。未得聖道。不得修通。虗妄之法。障於般若。般若如虗空。無戲論無文字。若得般若。如得如意珠。但一心修。何遽怱怱。用神通為習學者。未得無生忍。而修世智辯聰。種種分別。皆是瓦礫草木。非真寶珠。若能停住。水則澄清。下觀琉璃。安徐取寶。能知世間生滅法相。種種行類。何物不知。以一切種智知。以佛眼見。欲行大道。不應從彼小徑中學也。

呵五欲

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毗婆沙論云。禁六情。如縶狗鹿魚蛇猨鳥。狗樂聚落。鹿樂山澤。魚樂池沼。蛇樂穴居。猨樂深林。鳥樂依空。六根樂六塵。非是凡夫淺智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堅心正念。乃能降伏。總喻六根。今私對之。眼貪色。色有質像如聚落。眼如狗也。耳貪聲。聲無質像如空澤。耳如鹿也。鼻貪香如魚也。舌引味如蛇也。身著觸如猨也。心緣法如鳥也。今除意。但明於五塵。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須欲之心。故言五欲。譬如陶師。人客延請。不得就功。五欲亦爾。常能牽人。入諸魔境雖具前緣。攝心難立。是故須呵。色欲者。所謂赤白長短。明眸善[目*耒]。素頸翠眉。皓齒丹唇。乃至依報。紅黃朱紫。諸珍寶物。惑動人心。如禪門中說。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如難陀為欲持戒。雖得羅漢。習氣尚多。況復具縛者乎。國王耽荒無度。不顧宗廟社稷之重。為欲樂故身入怨國。此間上代。亡國破家。多從欲起。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即其事也。經云眾生貪狼於財色。坐之不得道。觀經云色使。所使為恩愛奴。不得自在。若能知色過患。則不為所欺。如是呵已。色欲即息。緣想不生。專心入定。聲欲者。即是嬌媚妖詞。婬聲染語。絲竹絃管。環釧鈴珮等聲也香欲者。即是鬱茀氛氳。蘭馨麝氣。芬芳酷烈郁毓之物。及男女身分等香。味欲者。即是酒肉珍肴。肥腴津膩。甘甜酸辣。酥油鮮血等也。髑欲者。即是冷暖細滑。輕重強輭。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此五過患者。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塗毒鼓。聞之必死。香如憋龍氣。[口*(自/死)]之則病。味如沸蜜。湯舌則爛。如蜜塗刀。舐之則傷。觸如臥師子。近之則齧。此五欲者。得之無厭。惡心轉熾。如火益薪。世世為害劇於怨賊。累劫已來。常相劫奪。摧折色心。今方禪寂。復相惱亂。深知其過。貪染休息。事相具如禪門中云云。上代名僧詩云。遠之易為士。近之難為情。香味頺高志。聲色喪軀齡。

棄五葢

五葢者。所謂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通稱葢者。葢覆纏綿。心神昏闇。定慧不發。故名為葢。前呵五欲。乃是五根對現在五塵發五識。今棄五葢。即是五識。轉入意地。追緣過去。逆慮未來。五塵等法。為心內大障。喻如陶師身中有疾。不能執作。葢亦如是。為妨既深。加之以棄。如翦毒樹。如檢偷賊。不可留也。大品云。離欲及惡法。離欲者五欲也。如前所呵。惡法者五蓋也。宜須急棄。此五葢者。其相云何。貪欲葢起。追念昔時所更五欲。念淨潔色。與眼作對。憶可愛聲。彷彿在耳。思悅意香。開結使門。想於美味。甘液流口。憶受諸觸。毛竪戰動。貪如此等。粗獘五欲。思想計校。心生醉惑。忘失正念。或密作方便。更望得之。若未曾得。亦復推尋。或當求覔。心入塵境。無有間念。粗覺葢禪。禪何由獲。是名貪欲葢相。瞋恚葢者。追想是人惱我。惱我親。稱歎我怨。三世九惱。怨對結恨。心熱氣粗。忿怒相續。百計伺候。欲相中害。危彼安身。恣其毒忿。暢情為快。如此嗔火。燒諸功德。禪定支林。豈得生長。此即嗔恚葢相也。睡眠葢者。心神昏昏為睡。六識闇塞。四支倚放為眠。眠名增心數法。烏暗沉塞。密來覆人。難可防衛。五情無識。猶如死人。但餘片息。名為小死。若喜眠者。眠則滋多。薩遮經云。若人多睡眠。懈怠妨有得。未得者不得。已得者退失。若欲得勝道。除睡疑放逸。精進策諸念。離惡功德集。釋論云眠為大闇無所見。日日欺誑奪人明。亦如臨陣白刃間。如共毒蛇同室居。如人被縛將去殺。爾時云何安可眠。眠之妨禪。其過最重。是謂睡眠葢相。掉悔者。若覺觀偏起。屬前葢攝。今覺觀等起。徧緣諸法。乍緣貪欲。又想嗔恚。及以邪癡。炎炎不停。卓卓無住。乍起乍伏。種種紛紜。身無趣遊行。口無益談笑。是名為掉。悼而無悔。則不成葢。以其掉故。心地思惟。謹慎不節。云何乃作無益之事。實為可恥。心中憂悔。懊結繞心。則成悔葢。葢覆禪定。不得開發。若人懺悔改往。自責其心。而生憂悔。若入禪定。知過而已。不應想著。非但悔故。而得免脫。當修禪定。清淨之法。那得將悔縈心。妨於大事。故云悔已莫復憂。不應常念著。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即是此意。是名掉悔葢相也。疑葢者。此非見諦障理之疑。乃是障定疑也。疑有三種。一疑自。二疑師。三疑法。一疑自者。謂我身底下。必非道器。是故疑身。二疑師者。此人身口。不稱我懷。何必能有深禪好慧師而事之。將不悞我。三疑法者。所受之法。何必中理。三疑猶豫。常在懷抱。禪定不發。設發永失。此是疑葢之相也。五葢病相如是。棄法云何。行者當自省察。今我心中。何病偏多。若知病者。應先治之。若貪欲葢重。當用不淨觀棄之。何以故。向謂五欲為淨。愛著纏綿。今觀不淨。膿囊涕唾。無一可欣。厭惡心生。如為怨逐。何有智者。當樂是耶。故知此觀。治貪之葯。此葢若去。心即得安。若嗔恚葢多。當念慈心。滅除恚火。此火能燒二世功德。人不喜見。毒害殘暴。禽獸無異。生死怨對。累劫不息。即世微恨。後成大怨。今修慈心。棄捨此惡。觀一切人。父母親想。悉令得樂若不得樂。我當勤心。令得安樂。云何於彼而生怨對。作是觀時。瞋心即息。安心入禪。若睡葢多者。當勤精進。策勵身心。加意防擬。思惟法相。分別選擇善惡之法。勿令睡葢得入。又當選擇善惡之心。令生法喜。心既明淨。睡葢自除。莫以睡眠因緣。失二世樂。徒生徒死。無一可獲。如入寶山空手而歸。深可傷歎。當好制心。善巧防御也。杖毱貝申脚起星水洗。若掉散者。應用數息。何以故。此葢甚利。來時不覺。于久始知。今用數息。若數不成。或時中忘。即知已去。覺已更數。數相成就則覺觀被伏。若不治之。終身被葢。若三疑在懷。當作是念。我身即是大富盲兒。具足無上法身財寶。煩惱所翳。道眼未開。要當修治。終不放捨又無量劫來習因何定。豈可自疑。失時失利人身難得。怖心難起。莫以疑惑。而自毀傷。若疑師者。我今無智。上聖大人。皆求其法。不取其人。雪山從鬼請偈。天帝拜畜為師。大論云。不以囊臭而棄其金。慢如高山。雨水不停。卑如江海。萬川歸集。我以法故。復應敬彼。普超經云。人人相見。莫相平相。智如如來。乃能平人身子云。我從今去不敢復言。是人入生死。是人入涅槃。即此意也。常起恭敬。三世如來。師即未來諸佛。云何生疑耶。若疑法者。我法眼未開。未別是非。憑信而已。佛法如海。唯信能入。法華云。諸聲聞等。非己智分。以信故入。我之盲瞑。復不信受。更何所歸。長淪永溺。不知出要。若心信法。法則染心。猶豫狐疑。事同覆器。

不思議境

不可思議境者。如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種種五陰者。十法界五陰也。法界者三義。十數是能依。法界是所依。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濫。故言十法界。又此十法。一一當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云云。十法界。通稱陰入界。其實不同。三途是有漏惡陰界入。三善是有漏善陰界入。二乘是無漏陰界入。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陰界入。佛是非有漏非無漏陰界入。釋論云。法無上者涅槃是。即非有漏非無漏法也。無量義經云。佛無諸大陰界入者。無前九陰界入也。今言有者。有涅槃常住陰界入也。大經云。因滅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常樂重沓即積聚義。慈悲復葢即陰義。以十種陰界不同故。故名五陰世間也。

  攬五陰通稱眾生。眾生不同。攬三途陰。罪苦眾生。攬人天陰。受樂眾生。攬無漏陰。真聖眾生。攬慈悲陰。大士眾生。攬常住陰。尊極眾生。大論云。眾生無上者。佛是。豈與凡下同。大經云。歌羅邏時名字異。乃至老時名字異。芽時名字異。乃至果時名字亦異。直約一期。十時差別。況十界眾生。寧得不異。故名眾生世間也十種所居。通稱國土世間者。地獄依赤鐵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羅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宮殿住。六度菩薩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薩惑未盡。同人天依住。斷惑盡者。依方便土住。別圓菩薩惑未盡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斷惑盡者。依實報土住。如來依常寂光土住。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土土不同。故名國土世間也。此三十種世間。悉從心造。

  又十種五陰。一一各具十法。謂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先總釋。後隨類釋。總釋者。夫相以據外。覽而可別。釋論云。易知故名為相。如水火相異。則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諸休否。覽外相即知其內。昔孫劉相顯曹公相隱。相者舉聲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若言有相。闇者不知。若言無相。占者洞解。當隨善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眾生相隱。彌勒相顯。如來善知。故遠近皆記。不善觀者。不信心具一切相。當隨如實觀者信心具一切相也。

  如是性者。性以據內。總有三義。一不改名性。無行經稱不動性。性即不改義也。又性名性分。種類之義分分不同。各各不可改。又性是實性。實性即理性。極實無過。即佛性異名耳。不動性扶空。種性扶假。實性扶中。今明內性不可改。如竹中火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燧人乾草。徧燒一切。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陰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以智眼觀。具一切性。

  如是體者。生質故名體。此十法界陰。俱用色心為體質也。

  如是力者。堪任力用也。如王力士。千萬披能。病故謂無。病差有用。心亦如是。具有諸力。煩惱病故。不能運動。如實觀之。具一切力。

  如是作者。運為建立名作。若離心者。更無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

  如是因者。招果為因。亦名為業。十法界業。起自於心。但使有心。諸業具足。故名如是因也。

  如是緣者。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無明愛等。能潤於業。即心為緣也。

  如是果者。尅獲為果。習因習續於前。習果尅獲於後。故言如是果也。

  如是報者。酬因曰報。習因習果。通名為因。牽後世報。此報酬於因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者。相為本報為末。本末悉從緣生。緣生故空。本末皆空。此就空為等也。又相但有字。報亦但有字。悉假施設。此就假名為等。又本末互相表幟。覽初相表後報。覩後報知本相。如見施知富。見富知施。初後相在。此就假論等也。又相無相。無相而相。非相非無相。報無報。無報而報。非報非無報。一一皆入如實之際。此就中論等也。

  二類解者。束十法為四類。三途以表苦為相。定惡聚為性。摧折色心為體。登刀入鑊為力。起十不善為作。有漏惡業為因。愛取等為緣。惡習果為果。三惡趣為報。本末皆癡為等。

  三善表樂為相。定善聚為性。升出色心為體。樂受為力。起五戒十善為作。白業為因。善愛取為緣。善習果為果。人天有為報。應就假名。初後相在為等。

  二乘表涅槃為相。解脫為性。五分為體。無繫為力。道品為作。無漏慧行為因。行行為緣。四果為果既後有田中不生。故無報云云。

  菩薩佛類者。緣因為相。了因為性。正因為體。四弘為力。六度萬行為作。智慧莊嚴為因。福德莊嚴為緣。三菩提為果。大涅槃為報云云。

  眾生世間。既是假名。無體分別。攬實法假施設耳。所謂惡道眾生。相性體方究竟等云云。善道眾生。相性體力究竟等。無漏眾生。相性體力究竟等。菩薩佛法界。相性體力究竟等。準例皆可解。

  國土世間。亦具十種法。所謂惡國土相性體力等云云。善國土。無漏國土。佛菩薩國土。相性體力云云。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祇物論相遷。祇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則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祇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意在於此。

  如如意珠。天上勝寶。狀如芥粟。有大功能。淨妙五欲七寶琳琅。非內畜非外入。不謀前後。不擇多少。不作粗玅。稱意豐儉降雨穰穰。不添不盡。葢是色法。尚能如此。況心神靈妙。寧不具一切法耶。又三毒惑心。一念心起。尚復身邊利鈍八十八使。乃至八萬四千煩惱。若言先有。那忽待緣。若言本無。緣對即應。不有不無。定有即邪。定無即妄。當知有而不有。不有而有。惑心尚爾。況不思議一心耶。又如眠夢。見百千萬事。豁寤無一況復百千未眠不夢不覺不多不一。眠力故謂多。覺力故謂少。莊周夢為蝴蝶翱翔百年。寤知非蝶。亦非積歲。無明法法性。一心一切心。如彼昏眠。達無明即法性。一切心一心。如彼醒寤云云。又行安樂行人。一眠夢。初發心乃至作佛坐道場。轉法輪度眾生入涅槃。豁寤祇是一夢事。若信三喻。則信一心。非口所宣。非情所測。此不思議境。何法不收。此境發智。何智不發。依此境發誓。乃至無法愛。何誓不具。何行不滿足耶。說時如上次第。行時一心中具一切心(云云)。

發菩提心

發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識不思議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粗獘色聲。縱身口意。作不善業。輪環惡趣。縈諸熱惱。身苦心苦。而自毀傷。而今還以愛繭自纏癡燈所害。百千萬劫。一何痛哉。設使欲捨三途。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博換。翻更益罪。似魚入笱口。蛾赴燈中。狂計邪黠。逾迷逾遠。渴更飲鹹。龍須纏身。入水轉痛。牛皮繫體。向日彌堅。盲入棘林。溺墮洄澓。抱刃把炬。痛那可言。虎尾蛇頭。悚焉悼慄。自悲若此。悲他亦然。假令隘路。叛出怨國。備歷辛苦。絕而復蘇。往至貧里傭賃一日。止宿草菴。不肯前進。樂為鄙事。不信不識可悲可怪。思惟彼我。鯁痛自他。即起大悲。興兩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眾生雖如虗空。誓度如空之眾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所有之煩惱雖知眾生數甚多。而度甚多之眾生。雖知煩惱無邊底。而斷無底之煩惱。雖知眾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眾生。雖知煩惱如實相。而斷如實相之煩惱。何者。若但拔苦因。不拔苦果。此誓雜毒。故須觀空。若偏觀空。則不見眾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諸佛所不化。若偏見眾生可度。即墮愛見大悲。非解脫道云云。今則非毒非偽。故名為真。非空邊非有邊。故名為正。如鳥飛空。終不住空。雖不住空。跡不可尋。雖空而度。雖度而空。是故名誓與虗空共鬥。故名真正發菩提心。即此意也。

  又識不可思議心。一樂心一切樂心。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如執瓦礫。謂如意珠。妄指螢光。呼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興兩誓願謂法門無量誓願知。無上佛道誓願成。雖知法門永寂如空。誓願修行永寂。雖知菩提無所有。無所有中。吾故求之。雖知法門如空無所有。誓願畫繢莊嚴虗空。雖知佛道非成所成。如虗空中種樹。使得華得果。雖知法門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證非得以無所證得。而證而得。是名非偽非毒名為真。非空非見愛名為正。如此慈悲誓願。與不可思議境智。非前非後。同時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愛見。是名真正發心菩提義。自悲已。悲眾生義。皆如上說。

善巧安心

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觀安於法性也。上深達不思議境。淵奧微密。博運慈悲。亘葢若此。須行填願。行即止觀也。無明癡惑。木是法性。以癡迷故。法性變作無明。起諸顛倒。善不善等。如寒來結水。變作堅冰。又如眠來。變心有種種夢。今當體諸顛倒。即是法性。不一不異。雖顛倒起滅。如旋火輪。不信顛倒起滅。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體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祇指妄想。悉是法性。以法性繫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無不法性時體達既成。不得妄想。亦不得法性。還源返本。法界俱寂。是名為止。如此止時。上來一切流轉皆止。

  觀者。觀察無明之心。上等於法性。本來皆空。下等一切妄想。善惡皆如虗空。無二無別。譬如劫盡。從地上至初禪。炎炎無非是火。又如虗空藏菩薩。所現之相一切皆空。如海慧初來。所現一切皆水。介爾念起。所念念者。無不即空。空亦不可得。如前火木。能使薪然亦復自然。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為觀。止祇是智。智祇是止。不動止祇是不動智。不動智祗是不動止。不動智照於法性。即是觀智得安。亦是止安。不動於法性相應。即是止安。亦是觀安。無二無別。若俱不得安。當復云何。夫心神冥昧。椶利怳[怡-台+兩]。汩起汩滅。難可執持。倐去倐來。不易關禁。雖復止之。馳疾颺炎。雖復觀之。闇逾漆墨。加工苦之。散惑倍隆。敵強力弱。鷸蚌相扼。既不得進。又不可退。當殉命奉道。薦以肌骨。誓巧安心。方便迴轉。令得相應。成觀行位也。

安忍

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不動亦不退。是心名薩埵。始觀陰界。至識次位八法。障轉慧開。或未入品。或入初品。神智爽利。若鋒刃飛霜觸物斯斷。初心聰叡。有逾於此。本不聽學。能解經論。覽他義疏。洞識宗途。欲釋一條。辯不可盡。若懷寶藏璧蘊解匿名。密勤精進。必得八品。或進深品。志念堅固。無能移易。彌為勝術。但錐不處囊。難覆易露。或見講者不稱理。或見行道者不當轍。慈悲示語。即被圍繞。凡令講說。或勸為眾生。內痒外動。即說一兩句法。或示一兩節禪。初對一人。馳傳漸廣。則不得止。初謂有益。益他葢微。廢損自行。非唯品秩不進。障道還興。象子力微。身沒刀箭。掬湯投氷。翻添氷聚。毗婆沙云。破敗菩薩也。昔鄴洛禪師。名播河海。住則四方雲仰。去則千百成羣。隱隱轟轟。亦有何益利。臨終皆悔武津歎曰。一出望入銅輪。領眾太早。所求不克。著願文云。擇擇擇擇。高勝垂軌。可以鏡焉。修行至此。審自斟酌。智力強盛。須廣益利。如大象押羣。若其不然。且當安忍。深修三昧。行成力著。為化不晚。大論云。菩薩以度人為事。云何深山自善。答曰。如服藥將身。體康復業。身雖遠離。心不遠離。若至六根清淨。名初依人。有所說法。亦可信受。一音徧滿。聞者歡喜是化他位也。若此時不出。強輭兩賊。無如之何。自行轉成。於他有辦。大象捍挌。刀箭無施。日光照世。長氷自冶。此即安忍之力焉。若被名譽羅罥。利養毛繩。眷屬集樹。妨蠧內侵。枝葉外盡者。當早推之。莫受莫著。推若不去。翻被黏繫者。當縮德露玼。揚狂隱實。密覆金貝。莫令盜見。若遁迹不脫。當一舉萬里。絕域他方。無相諳練。快得學道。若名利眷屬。從外來破。憶此三術。齧齒忍耐。雖千萬請。確乎難拔。讓哉隱哉去哉。若煩惱業定見慢等。從內來破者。亦憶三術。即空即假即中。設使屠粉肌肉。心不動散。大地鎮壓。不為重淪。毗嵐弗輕。寒氷非冷。猛炎[宓/用]熱。端心正觀。那得薄證片禪。即以為喜。纔見少惡。即以為憂。壞器易塠菴華難實。大品云。無量人發菩提心。多墮二乘地。為辦大事。彌須安忍。若得此意。不須九境若未了者。當更廣明。

四悉檀

大明法數云。悉徧也。檀梵語。具云檀那。此云施。華梵兼稱。故名悉檀。佛以此四說法。遍施一切眾生。故名四悉檀也。一世界悉檀。世即隔別之義。界即界分也。葢由眾生根器淺薄。故佛隨其所欲樂聞。為之次第分別而說。令生歡喜。是名世界悉檀。二為人悉檀。謂佛欲說法。必先觀眾生之根器大小。宿種淺深。然後稱其機宜。而為說之。令生正信。增長善根。故名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謂知眾生貪欲多者。教觀不淨。嗔恚多者。教觀慈心。愚癡多者教觀因緣。為此對等諸病。說此法藥。徧施眾生。故名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第一義即理也。謂如來知眾生善根已熟。即為說法。令其得悟聖道。是名第一義悉檀。

  妙宗鈔云。機生熟故四悉被之。為未種者。作世界說。令其樂欲。讚用受行。為已種者。用中二悉。善根未發。作為人說。令起宿善。信戒進念。惡未破者。必對治說。令其三毒。豁爾氷消。為已熟者。第一義說。令得契真革凡成聖。佛智鑒機。說之必中。知不入理。令得三益。知不破惡。令得二益。無善可發。作世界說。但生歡喜。若全無益。佛則不說。

慈雲懺主書紳

知白汝知。日之所為。害善之法。偏宜遠之。損惡之道。益其用之。口無自伐。心無自欺。勿抱內蠧。勿揚外儀。欲人之譽。畜己之私。殺義之始。陷禍之基。自恃其德。必有餘譏。自矜其達。必有餘非。眷屬集樹。汝宜遠之。利養毛繩。汝宜畏之。自行之際。擇而思之。懲惡之餘。何則是宜。清香一炷。紅蓮數枝。口勿輟誦。意勿他思。安禪禮像。其則勿虧。量衣節食。其志勿移。造世文筆。如佛戒之。說人長短。如法慎之。縱對賓侶。口勿多辭。頻驚光影。坐勿消時。芭蕉虗質。非汝久期。蓮華淨土。是汝真歸。俾夜作晝。勤而行之。又願文。

  願我此身。安隱修道。離諸緣障。正法無難。國土豐樂。常居林野。樂獨寂靜。衲衣菜食。隨分知足。常畏信施如禦強敵。常離眷屬。如遠大怨。常保禪慧。如護珍寶。常棄諸惡。如去。獘疾。法衣錫杖。禦魔甲兵。繩床香罐。資道調具。捨此之外。更無所貪習俗生常。願莫相近。嗜欲名利。永非我徒。毀讚虗響。猶風過耳。安忍違從。志全道業。

翠巖禪師警僧銘

風一披緇。便非庸類。豈可泛常。僅同俗輩。立志立心。宜勇宜銳。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外忘內。離聖離凡拔羣拔萃。一粥一飯。信施信餽。飽享飽餐。須慚須愧勿效庸僧。成羣逐隊。說李說張。雜癡雜穢。爭是爭非。誇能誇會。本性本真。盡盲盡味。凡戒凡律或犯或背虗朝虗暮。喪月喪歲。可悲可憐。必沉必墜常警常醒。滅殃滅罪。

  同治庚午夏月錄於旌教講寺之天台教觀

淨土神珠後附

  血佛像詩

同治壬申夏日。戀西大師。見余血畫彌陀像詩十首。忽生隨喜。每和二首。余一見之。深生慚愧。乃超過我百千萬億倍也。讀之愈久。歡喜愈深。此詩和者頗多。皆稱美善。總不及師之至誠懇切。誠可起信願。而助持名。謹將此詩。附刻神珠之後。普告同學友人。同為警策。願同刺幻身。同描真佛。誠能下此懇苦之心。決定到彼極樂之國。

  甲戌冬後學妙能芳慧拜識

  久背彌陀大導師。深沉苦海莫能離。剖身欲畫慈悲像。滴血鮮鮮帶淚垂。

  血描極樂大恩師。盡報歸依不敢離。苦海漂流無可出。願伸寶手近吾垂。

  說著死門涕淚淋。深慚虗度莫追尋。至心血寫如來像。願我速聞極樂音。

  窮兒嘆苦淚淋淋。痛失摩尼沒處尋。割血圖成親長者。朝朝求降大慈音。

  勞勞碌碌百無成。孤負靈臺一點明。賴有彌陀垂攝受。恭描血像願求生。

  善事難周惡易成。皆由因果不分明。今刳舌血描慈像。九品華池定得生。

  造業之時只一軀。三途受苦有千殊。願從此世生安養。刺血描成彼佛模。

  只說聖凡各一軀。誰知真性體無殊。誠心血繪彌陀像。帶起當人舊日模。

  莊嚴淨土最堪安。寶樹重重樂萬端。痛血畫成調御像。願生彼國倚欄看。

  覺體靈明本自安。量周沙界一毫端。血圖聖像皆因此。唯願諸人著眼看。

  剖身滴血畫如來。願我臨終上寶臺。諸佛現前同授手。梵音慰喻響如雷。

  輪迴生死去還來。何日能昇七寶臺。割血描師求出苦。免教痛哭響如雷。

  現前一念本惺惺。為染塵緣失己靈。血畫彌陀全體露。宛然心佛不丹青。

  彌陀願海寂惺惺。攝取羣生復本靈。剖血繪成真寶像。是心是佛是丹青。

  佛性常存非舊新。眾生迷背認殘身。精誠血畫慈尊像。普願含靈越垢塵。

  一點靈光萬古新。情根覆蔽變凡身。血心畫作西方佛。願了娑婆歷劫塵。

  彼佛願門正大開。應將信種急培栽。我今血畫金池像。宛在心中無去來。

  情枷愛鎻莫能開。急急回頭把藕栽。恭對西方剖舌血。描成彼佛宛然來。

  血寫彌陀即一真。為人自肯乃方親。還須把本逃生死。念念休忘彼佛身。

  曠劫奔馳喪本真。深悲空過負慈親。今番立誓持名號。滴血申誠畫佛身。

淨宗八要

此八要者。戀公因和曉法師而作。余每讀之。時時得潤。是故附刻。以公有緣。學者芳慧謹識。

西方勝境獨超倫。上善同居絕苦辛。風動樹林宣妙響。鳥飛空處現奇身。寶蓮華裏人如佛。功德池中水是珍。欲慕臨終生彼國。須從平素不因循。

吾躬下劣孰同倫。昏昧愚癡最苦辛。口裏喜談塵世語。心中偏著女人身。聲名本假貪如寶。財利原空愛若珍。多劫沉迷方起厭。急須念佛莫因循。

蓮邦清淨絕塵囂。立志求生勿動搖。佛有慈悲容彼入。土無高下任吾超。心言相合終歸去。感應道交不用招。篤信修行全智力。功能成就罪能消。

立心堅固勿循情。誡止閒非不妄行。淨業功多應努力。塵緣過重必須輕。欲令彼國蓮華大。全在當人道念成。發願往生親見佛。速來救苦出迷城。

讀誦洪名不用疑。堂堂大路向西馳。光陰有限宜精進。人命無常莫待時。欲識念心是那箇。須知彼佛號阿彌。但憑此行歸安養。定作娑婆說法師。

修行定課事何饒。日日如斯始可標。雜學餘門原路遠。專持佛號豈途迢。輪珠記數平常念。蓮蕚書名必獲超。但辦一心生極樂。莊嚴功德永無消。

極樂迢迢甚易超。全憑誦佛志無搖聲聲相繼莊嚴露。念念勿忘功德饒。終日修行靡間斷。畢生求願豈堪聊。蓮邦從此朝朝近。懈怠情萠路轉遙。

久迷本性最堪嗟。道業難成苦永遐。宿世造愆真可惜。今生修善不宜差。攀緣必落輪迴所。謗法終歸地獄家。警策身心勤念佛。定超彼國淨無瑕。

  戀西大師。見余所持淨土儀式。取而讀之。因作此詩。余深愧障重。習學無門。忽然聞此切實指示之言。慶幸之至。故燃臂香九炷。以申供養。

  淨業學人福昶維遐稽首謹跋

淨土神珠後跋

余自慚昏昧。學力全無。若不逢知識。將唯心本性。細細剖明。禪淨混濫。之大病根。猶且不知。唯心本性。瞞旰儱侗之微細病源。那能辨別。為此倘無明師。定起邪見。縱存信願。焉能了知因果厭欣之奧旨。縱喜持名。焉能明解唯佛唯土之妙宗也。幸哉獲此神珠。如昏衢而逢寶炬。照了病根。終生淨土。得益無量。感恩不盡。略引序云。淨土實境昭彰。即是唯心。彌陀真身顯現。即是自性。實有淨土可生。實有彌陀可見。此等語者。妙哉至矣。不但融通事理。圓明心宗。抑且斬盡偏邪。抉破時病。誠天台之的旨。淨土之正宗者焉。願同行之人。同遵此學。熏此妙解。必起妙行。必得早生淨土。早見彌陀。早獲法忍。早度眾生庶不負智者慈雲法智幽溪靈峯徹悟等。諸大祖師。一番血力。又不負戀公所集神珠。為法為人之一片苦心矣。余因法緣有幸。故募刊畢。而復為之跋。

  同治甲戌臘月佛成道日淨業弟子芳慧妙能敬然臂香四十八炷供養阿彌陀佛及神珠法寶稽首書於舜江旌教講寺之淨業關